或许有人对于这种鱼不太熟悉,但是说起另一个名字,或许很多人都会明白。
那就是“三文鱼”。
准确来讲,三文鱼是指一部分鲑鱼。
红鲑在国内比较少见,除了东北有一小部分河流,可以捕捞到洄游的红鲑之外,其他地方只能在东瀛和阿美丽卡那边吃到。
国内的三文鱼,一般是从北欧、智利、新西兰进口的大西洋鲑和帝王鲑,这些都是养殖的三文鱼。
而红鲑目前还没有实现人工繁殖和养殖,主要靠捕捞,其最大捕捞国是阿美丽卡,阿美丽卡的阿拉斯加州地区是野生红鲑的主产区,占据全球捕捞的80%,这种红鲑除了在北美销售之外,主要销往东瀛。
江淼通过鉴定面板,查看着这些红鲑状态。
哪怕有高规格的养护,这些红鲑经过几千公里海运的颠簸,状态普遍不佳。
为了让这些红鲑活下来,江淼立刻来到这个养殖场内部,专门配备的实验室,迅速在里面配了很多药剂和营养素。
而送走了鲁德庆等人的张信诚,来到养殖场后,看着江淼正在忙碌着调配药剂和营养素,便没有过来打扰他。
直到下午三点钟,江淼才完成了调配药剂和营养素,他伸了伸懒腰,便交代养殖场的员工如何进行喂养。
看到他忙完,姐夫走过来。
“阿淼,这是种类清单,你看一下。”张信诚这一下午也没有闲着,他带人统计了这些鲑鱼的种类和每一个种类的数量。
清单上,明明白白写着:狗鲑3257条、红鲑2809条、银鲑4585条、粉鲑3671条、帝王鲑2960条。
一共是17282条。
这些鲑鱼都是北太平洋海域的本土鲑鱼种类。
目前已经商业化养殖的帝王鲑,就是从北太平洋引进到新西兰的。
江淼虽然说要发展三文鱼养殖产业,但他并没有大张旗鼓去外国购买种苗。
目前国内根本没有掌握传统三文鱼的种苗技术,唯一掌握的鲑鱼种苗技术,还是毁誉参半的虹鳟。
如果向挪威、智利、丹麦和新西兰等地的三文鱼养殖企业购买种苗,对方就会发现海陆丰公司的动作,要么被高价敲诈,要么就会被直接拒绝。
因此江淼才会在去年十一月份,专门派人去齐鲁省,找一个有专门捕捞船和活鱼运输船,以及经常在北海道附近海域捕捞作业的渔业公司合作,让对方去北太平洋海域捕捞各种鲑鱼。
之所以开出1800万的高价承包费用,主要是冬季的北太平洋海域很危险,没有大价钱,对方根本不想去冒险。
而选择冬季去捕捞,就是为了避免海水温度太高,可以借助天气,增加运输过程中鲑鱼的存活率。
哪怕是有天时,加上船员日以继夜的看护,这批鲑鱼之中,仍然有一大半死掉了。
那些半路死掉的鲑鱼,被运输船上的冻库冷冻着,目前已经全部卸下来,准备发给员工作为春节的福利。
可以获得这一批活体鲑鱼,而且筹齐了太平洋鲑鱼的核心种类,对于海陆丰公司而言,是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不过现在这些鲑鱼已经到了专门准备的养殖场,加上有江淼这个开挂选手在,死亡率会被压到极低。
接下来只需要让它们休养生息,补充各种营养素,由于这一次捕捞回来的鲑鱼都是接近性成熟的体型,因此今年就可以陆续产卵。
一般情况下,狗鲑会在夏末秋初,也就是7 - 10月间,开始洄游到出生地的河流中产卵。
红鲑的主要产卵时间是在7 - 8月。
粉鲑产卵时间较早,大约在6 - 8月。
银鲑一般在秋季的10 - 12月产卵。
帝王鲑的产卵时间通常在秋季,9 - 11月左右。
从时间上来安排,产卵顺序先后是粉鲑、红鲑、狗鲑、帝王鲑、银鲑。
这些品种的鲑鱼不仅仅产卵时间存在差异,产卵量也有些差异,每一条雌鲑的产卵量一般在1000~5000颗之间。
粉鲑产卵量最少,在1000~2000颗之间;狗鲑产卵量为2000~3000颗左右;红鲑产卵量约3500颗;银鲑产卵量约为4000颗左右;帝王鲑的产卵数量相对较多,每尾约 5000颗。
也就是说,哪怕是江淼有办法让它们的鱼卵孵化成功率高达95%以上,要保证有足够的种鱼,以及实现大规模出苗,至少需要人工养殖两代。
而且这些品种的鲑鱼,生长周期是不一样的。
比如帝王鲑,需要5~7年的养殖周期;
而粉鲑则只需要2~3年底生长周期。
当然,这是野生环境下的生长周期,如果通过人工干预,加上充足的营养供应,养殖周期是可以极大缩短的。
例如新西兰的帝王鲑,如果要求快速上市,养殖周期可以压缩到30个月左右。
江淼打算先养殖一批粉鲑,毕竟它们的生长周期本来就比较短,如果通过合理人工干预,加上充足的营养,养殖周期可以压缩到8个月左右,就可以让它们开始产卵。
傍晚,夕阳西下。
海风吹拂着防风林的木麻黄。
南湖养殖场的后面不远处,就是江淼等人的别墅,在别墅的后院里,几人正在烧烤。
由于何幼薇和她弟弟何当道还需要继续观察,因此姐弟俩人春节并没有回京城,今天两人也一起过来吃烧烤。
书雅看着那几条鱼:“这就是你花了两千万弄回来的三文鱼?”
“老师,这几条三文鱼要两千万?”何幼薇惊呆了,毕竟价值两千万的几条鱼,哪怕是她的家世,也没有见过,确实超出她的意料。
看到何幼薇误会了,书雅笑着解释道:“幼薇你误会了,是捕了几大船鱼。”
“原来如此,不过这也挺贵的,现在市场上的三文鱼,应该不高吧?”何幼薇一边说,一边给烤鸡翅涂了一层烧烤酱。
“这是种苗使用的。”江淼切开一条解冻之后的红鲑,里面的鱼肉非常红,不过他不喜欢生吃,便切成两片,放在烤盘上去煎烤。
听到是作为种苗,何幼薇才恍然大悟,她就知道江淼不会无缘无故花费两千万去捕几船鱼:“老师,我不是听说挪威一家企业,打算在汕美投资一个三文鱼养殖基地?难道是和他们合作吗?”
江淼摇摇头:“不是,那个项目大概率是PPT,都说了好几年了,现在还没有落地的消息。”
“原来如此。”
“阿淼,这条也是三文鱼吗?颜色好浅呀!三文鱼鱼肉不都是橙红色的吗?”书雅看着他正在切的粉鲑问道。
“这是太平洋粉鲑,顾名思义,就是鱼肉偏粉红色,味道没有帝王鲑和大西洋鲑浓烈和肥腻,口感和味道偏清爽。”
过了一会,姐夫姐姐也带着家人过来了。
烤鲑鱼的味道还不错,特别是热的时候吃,五种鲑鱼的味道各有千秋,也各有特点。
看着家人在吃东西。
江淼则拿着苏打水,和姐夫站在凉亭,看着天边的赤霞。
姐夫坐在凉亭的石条长椅上,喝了一口热甘蔗汤:“阿淼,对于鲑鱼的养殖,你有什么安排?”
“第一批要养殖的鲑鱼是粉鲑,今年六七月份,大概会产卵300~400万颗。”江淼随口说着一些情况。
张信诚已经查过了相关的数据,他摸了摸下巴的刺手胡茬:“幼苗阶段的三文鱼,每立方米水体可以养殖100~200尾,之后要不断增加活动空间,到了临近上市的成鱼,一般是每立方米水体3~5尾,这样看来,需要的养殖场面积不小呀!”
“那是自然。”
“以最大的400万尾计算,如果每立方米3尾,大概需要133万立方米的水。”张信诚拿出手机的计算器计算着:“假设养殖池深度10米,那就需要13.3万平方米,大概200亩的高规格室内养殖场。”
“姐夫,你认为鸡笼山如何?”
“什么?鸡笼山?马宫镇西面那个山?”
“那个位置非常适合建立阶梯养殖场,靠海,又是河口,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都比较容易获得。”
“阶梯养殖场?又要搞水力发电?时间会不会来不及?”张信诚有些担心,毕竟距离产卵就只剩下四个多月。
江淼喝了一口苏打水,然后解释起来:“我的想法是环绕鸡笼山西面,靠长沙湾那一面,长度大概有一公里,宽度为300米,高度落差在100米左右,以半地下式,深挖5米,再建坝7米,加起来就有10米深度可以利用。”
“而鱼苗前期需要三个月的淡水培育,加上体型还小,可以在南湖养殖场的淡水池养殖,这样就有七个多月的时间了。”
张信诚估算了一下工程量:“如果是这样,那时间应该来得及。”
江淼继续说道:“考虑到需要建设坚固的塘坝,同时要保证安全,必须布置足够厚度的隔水层,避免水体渗透到地下,导致山体滑坡,因此这片区域最多可以容纳160万立方米的海水。”
“这个工程还是交给建方公司吗?”
“嗯,就交给他们,让他们尽快给出方案,同时申请各项手续。”
江淼并不担心资金问题,因为从今年开始,海陆丰公司每年会收到大约32~40亿的技术授权费用。
而鸡笼山项目比竹仔山项目小很多,同时不需要太高的坝体,因此整个工程加起来,估计只需要10亿元左右。
考虑到了后续还有四种鲑鱼,需要陆续进行量产,鸡笼山项目还是不太够用的。
“还要加大投资规模,在遮浪半岛靠外海的西南面,也就是大帽山和马铃山一带,建设一个更大规模的阶梯养殖场,总面积要250万平方米,养殖水体要达到2000万立方米,至少要可以同时养殖6000万条三文鱼。”
咕噜!张信诚吞咽着喉咙:“阿淼,这规模会不会太大了,再加上竹仔山的600万立方米养殖水体,我们都可以养殖8000万条三文鱼了。”
江淼摇摇头:“不大,挪威年产三文鱼几百万吨,我们不能落后于人,而且公司的钱不投资,也要交税,干脆将今明两年的专利授权费用,全部投入这两个项目。”
财大气粗的海陆丰公司,让江淼有这样投资的底气。
挪威企业说要来汕美市投资建设三文鱼养殖基地的PPT,说得天花乱坠,可实际上,项目一直处于论证阶段。
而海陆丰公司则是打算玩真的。
估计等那家挪威的三文鱼养殖企业内部扯皮完成,再回过神来,海陆丰公司的三文鱼已经上市了。
如果一切顺利,明年过年前后,第一批粉鲑就会达到成熟状态,除了留下一部分作为产卵种鱼,大概会有两百多万条粉鲑可以上市销售。
粉鲑是太平洋鲑鱼中,体型最小的,因此它们的平均体重只能达到1.5公斤,两百多万条,差不多就是三百万公斤,大概三千多吨。
而且这些阶梯养殖场还可以作为抽水蓄电水库,无论是租借给南电,还是自己使用,都是一笔值得的投资。
两人讨论了一会。
敲定了更多的细节。
等过完年后,这些项目就开始安排。
第146章 回家(中杯)
临近除夕夜。
从珠三角地区打工回来的返乡打工人们,绝大部分都回到了各自的家乡。
新乡。
坐大巴车从鹏城回来的江心江婷姐妹俩,拉着行李箱在东田员工小区工地的公路路边下车。
由于春节放假,工地已经停工。
不过此时员工小区的楼房,已经从一个月之前的两层,变成了五层距离封顶的九层,只剩下四层,一切顺利的话,三月底可以就可以封顶。
“这楼盘什么时候建设的?”江心一边看着工地,一边拉着行李箱。
走着走着有些静电缠身的江婷,皮肤发痒起来,赶紧拉开羽绒服的拉链吹吹冷空气:“我去年中秋节回来的时候还没有,应该是这这几个月吧!”
叭叭叭…
江心拉着行李箱向一旁的妹妹靠过去,同时看向后面。
“哟,这不是小心吗,回来过年呀!”开着小电驴的年轻人看到姐妹俩,一下子放慢了速度:“行李箱给我,我帮你送回去。”
江婷笑着将行李箱抬起来,放在小电驴的后排座位上:“大牛哥,去干嘛?”
“大牛,谢了。”江心没有跟他客气,直接将行李箱塞上小电驴的前踏板。
“两位靓女,还在鹏城做服装销售吗?”大牛一边笑嘻嘻,一边慢吞吞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