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功率36.5千瓦。”
杜国标等人又看了调控室内的设备和相关数据,发现这些确实是关于电力调控的设备,数据也没有问题。
这让他们非常惊讶。
二楼的发电室,是可以通过监控摄像头观察其中情况。
“发电室就二楼吗?”
“嗯,就二楼。”
“这面积也不大…”
李海涛笑着说道:“大概400平方米,不过五个发电室是300平方米,剩下的面积都是通道、楼梯间、消毒通道和衣帽间之类的区域。”
对于面积,杜国标一眼就看了个差不多,他更加好奇另一个问题:“你们的发电系统稳定性如何?”
“很稳定,而且功率随时可以调整,从0到36.5千瓦都可以,不过每一次调整功率,都需要半个小时左右的缓冲时间,我们是使用铅碳电池来作为临时调度的。”
“调控条件困难吗?”
“不困难,使用空调和LED灯就可以控制。”
杜国标目光之中满是惊讶。
那个有些了解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力工程师,摸了摸鼻子:“如果功率可控是真的,那这个技术非常有用。”
“不知道成本是多少?”
李海涛如数家珍地解释了一下:“我们内部使用,不算研发费用,设备、耗材和维护加起来,差不多一度电一毛钱左右,人力成本方面,则要看情况了,反正规模越大,人力成本就越低,我们这个发电室是人力成本差不多是每度0.375元。”
而类似于奶牛养殖场旁边的发电站,人力成本就每度0.02∽0.05元。
其实这种小型发电室,单个电工的极限管理规模,是1000个电池箱,即每天个3~4个电池箱更换电池液。
如果是大型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发电站,加上各种辅助设备,一个人可以管理上万个电池箱。
这就是规模效应。
杜国标觉得这个发电室的人力成本偏高:“这个人力成本有点高呀!算下来,你们一度电的成本都来到0.47元了。”
“不能这么算的,我们只是将电工的人力成本摊入发电成本之中,我们仓储中心本来就要配备一个电工的,而且这并不是我们这个发电室的极限,只要将规模扩大一倍,人力成本就会下降50%。”李海涛继续说道:
“我们公司在总部的实验基地,进行过测试,在没有辅助设备的情况下,一个员工的极限管理规模为1000个电池箱,如果借助辅助设备,管理规模的极限可以达到上万个电池箱,人力成本差不多是每度电0.02∽0.05元左右。”
“规模效应吗?”另一个电力工程师若有所思。
李海涛微笑着点了点头:“是的,就是规模效应,等我们在隔壁的办公楼装修好,这栋七层的楼房就会全部作为发电室使用,到时候差不多可以布置750个电池箱。”
“你们的发电量用不完吧?”杜国标想到了这个问题。
“我们计划在附近开过一个充电站,到时候还可以可以赚一些钱,当然,规模肯定是一点点扩大的,不一会一下就达到750个电池箱的程度。”
“原来如此,如果作为充电站的配套,那确实不错。”
“确实这东西如果真可以如此安全又便捷的调控发电功率,我觉得完全可以考虑作为电力调度系统使用。”
几个电力工程师七嘴八舌讨论着。
其实他们的讨论,南电公司已经派人前往汕美,去考察海陆丰公司的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
下一章傍晚(ω)
第204章 考察
汕美。
海丰县,公平镇。
几辆涂刷着南电集团字样的公务轿车,停在了公平镇西部的一个小山村之中。
“宋经理,定位应该就在附近了。”司机停车后说道。
秘书看一下地图导航的定位:“老郑,向前开多三百米左右,要拐一个弯。”
“好的。”
车子再次向前。
过了几分钟,拐弯过一个弯道,被山体遮挡的场面豁然开朗。
一个小山谷里面,公路两侧的平地和小山坡已经被改造成为了奶牛养殖场。
一眼望去,这一片养殖场的奶牛牛舍,加上各种配套设施,以及给奶牛活动用的人工草场,竟然有一种连绵不绝的景象。
两侧的山地同样被改造成为四级梯田,梯田上种满了转基因异木棉,异木棉树下是郁郁葱葱的紫花苜蓿。
三辆轿车微微停下来。
路边的指示牌上,写着公平镇奶牛养殖基地、公平镇生物燃料实验基地。
根据指示,一行人又开一公里多大的路程,才看到在牛舍旁边的一排排建筑物,其中一栋建筑物楼顶有“公平镇生物燃料实验基地”的大红招牌字体,他们就知道目的地到了。
门口,向保安说明情况。
不一会,林书雅就带着实验基地负责人张光宇出来。
“你好,我是海陆丰公司科技事业部技术经理林书雅。”
“你好,我是南电集团岭南分公司的总经理王山河,非常高兴见到林教授。”王山河来之前,显然是做过功课的,知道眼前的林书雅是江淼的夫人,也是一位微生物领域的科学家,同时还是狮子山农业大学的特聘教授。
林书雅落落大方地说道:“王经理的来意,我已经知道了,刚好近期有空闲时间,就由我亲自向各位介绍一下技术吧!”
“那就劳烦林教授了。”王山河想起一件事,转过头拉着另一个中年人说道:“林教授,这位是我们公司的荣誉顾问马知遥博士,马博士从事沼气发电领域,对于微生物发电技术也有一定了解。”
“你好,林教授。”
“你好,马博士。”
一行人相互介绍了一下,然后就来到了基地内部。
基地负责人张光宇向众人介绍这个基地情况,只见他指着那一栋挂着“发电大楼”的建筑物说道:
“各位,这就是我们公司目前投入使用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发电装置—纤芥一号。”
马博士提了提眼镜:“林教授,我看过你前段时间发的论文,这个纤芥一号就是利用那种变异的欧文氏菌为基础研发的?”
“没错。”林书雅微微一笑。
两人交流了一会学术。
在一旁宛如听天书的王山河,赶紧找了一个机会打断两人继续谈技术研发的话题,他笑呵呵说道:
“林教授,不如我们进去看一下设备如何运行吧?”
林书雅顿时反应过来,看出王山河等人听不太明白专业术语,赶紧点了点头:“可以,张总监,你带我们进去看一下吧!”
“各位,请吧!”张光宇在前面带路。
马博士为首的几个技术人员,也只能随大流,跟着一起进去。
来到发电大楼的门口,这里有一些牛粪的味道,不过众人都没有说什么。
通过消毒通道,穿戴上防护服,众人才进入了发电大楼内部,不过并没有直接进入需要隔绝内外的发电房间之中,而是来到了顶楼的调控中心。
调控中心内部,3名值班人员正在看着电脑屏幕。
看到张光宇等人进来,赶紧站起来,脸上带着一丝紧张。
张光宇摆摆手:“你们都回岗位,我带林总参观一下。”
“好的。”众人暗中松了一口气。
看着监控屏幕,还有各自电力调控设备的后台数据,王山河多少可以看懂一些,他找了一个自己认识的设备问道:
“张总监,这个基地每天可以发电功率是350千瓦吗?”
张光宇也笑着点了点头:“是的,目前我们工厂投入使用了500个微生物燃料电池箱,最大发电功率为175千瓦。”
王山河继续问道:“500个电池箱?这些微生物燃料电池箱体积多大?成本如何?”
“内胆是一个立方米,加上外壳,会大上一点,成本差不多一个电池箱在2000块钱左右。”张光宇并没有说实话,实际上整个电池箱的材料成本就850块钱左右。
但对面可能是客户,他自然不会说成本是一个850块钱。
当然,王山河也不相信一个箱子会价值2000块钱,但他没有拆穿,而是笑呵呵继续问道:“听说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池室内是使用牛粪和秸秆,使用猪粪之类也可以吧?”
“可以,动物排泄物、植物都可以作为电池液原材料。”
而一旁的马博士和林书雅等人,则继续聊着技术上的一些东西。
两边各谈各,一时间竟然互不干扰。
不过考察了两个多小时,王山河并没有给出什么意向,这倒不是他看不明白这个技术的好处和优点,而是作为国企,这种合作可不是他一个岭南分公司总经理可以拍板决定的事情,必须上报总公司那边。
他只是让马博士带人留下来,继续完善各种资料,王山河自己带人回去总部,准备向总公司管理层说明情况。
而对于这一点,哪怕是没有怎么管理过企业的林书雅,也清楚国企内部的运行模式,自然不会苛求对方给什么承诺。
反正南电集团愿不愿意采用这个技术,对于海陆丰公司都无关紧要。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核心应用领域,其实是那些大型养殖企业,特别是猪牛羊这些造粪机器,每天产生海量的排泄物,这些排泄物又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各种养分。
当然,如果是有大型农场的企业,也可以考虑利用秸秆来作为原材料。
使用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实现电力自给自足,还可以稳定向电网卖电、建设充电站收费之类。
至于小型农场、小型养殖场之类,则不太适合独立建设微生物燃料电池发电站,因为这个发电系统需要有稳定、大量的燃料供应。
如果秸秆、牲畜排泄物不够多,就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从而会拉高发电成本,导致发电无法产生盈利。
在理想状态下,一个微生物燃料电池发电站的最小规模,应该维持在10000箱以上,才可以将成本拉低到每度电0.15元左右。
不然就会出现类似于羊城仓储中心那样的情况,摊派了人力成本之后,其成本达到每度0.47元的高位,这个成本自己用还可以,电网方面是不会收这种电的,因为价格太高了。
不过这几年以来,电力系统一直在进行市场改革,发电企业如果获得售电资格,是可以通过电力交易平台,向工商业、工业用户直接出售电力的。
只是这个体系目前运行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出售电力的发电企业,和要购买电力的用户之间,隔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那就是电网。
其中的矛盾点,就在于新能源发电企业、传统火电企业、传统水电企业之间,他们的发电情况是不一样的。
光风发电企业低成本、波动大。
水电发电企业低成本、波动相对比较小。
火电核电发电区域成本高,波动最小。
一旦大家都一股脑上电网卖电,那价格当然是光电风电最低,可问题是光电风电的调节需要水电火电来配合,这就很容易出现矛盾。
毕竟火电站不可能坐以待毙,你要我来调节用电,那就给钱补贴我,不然这种亏本买卖谁愿意做。
燃烧自己,温暖他人,那是蜡烛才有特性。
人家火电站可不是开慈善机构。
这就是当前电力交易平台面临的难题。
除非每一家发电企业可以独立建设一个电网,不然这种矛盾将是很难解决的难点。
而每一家发电企业建设一个独立电网,这几乎是异想天开的妄想。
电网的建设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就不是普通企业的可以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