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一切 第75节

  “我同意!我配合!我什么都告诉你们…”李荣耀刚才已经被吓破胆了,加上幕后老板要杀人灭口,这让他选择了破罐子破摔。

  戴眼镜的中年人微笑说道:“合作愉快。”

  其实他们早就收到了上面的通知,这几天一直在暗中盯梢着李荣耀等人,而对方的老婆从澳洲飞回国内之后,鬼鬼祟祟和一些人见面,然后还拿了一些不明的小瓶子,他们就知道这个女人来者不善,同时也知道机会来了。

  不让李荣耀认清现实,他有可能会顾及家人,从而选择沉默。

  而在殷慕华选择痛下杀手的那一刻起,就彻底摧毁了李荣耀内心的防线。

  其实李荣耀醒了之后,并不知道白杉投资背后的势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但是如果殷慕华不动手,他反而会选择守口如瓶。

  遭受亲人的背刺,让李荣耀也彻底陷入了疯狂,再也不关心那个在澳洲的儿子,对方是死是活,也无关紧要了。

  毕竟他才四十二岁,身上还有几个亿的资产,只要有钱,儿子还可以再生,他怎么会甘心这样死去。

  …

  处理了万里之外的威胁,江淼也暗中观察过李荣耀的情况,发现已经有人在暗中监控对方,就选择了放任自流,毕竟对方是死是活,都威胁不到他和海陆丰公司了。

  因此江淼再次恢复日常的工作。

  公司上上下下都不知道,他们尊敬又和善的老板,在短短的三天内,为地球生态环境减负做出了重大贡献。

  毕竟无论是李荣耀,还是爱德华,或者大卫,他们每年产生的温室气体,可能是普通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

  单单是那一排私人飞机,飞一次消耗的航空煤油,就足够普通人吃喝几年了。

  如果有环保卫士奖之类,高低得给江淼颁发一个。

  不过江淼前天晚上发出的机密文件,此时已经在全世界掀起了狂风暴雨。

  国内同样有不少动作,虽然普通人感受不到,但是作为始作俑者的江淼,一看到今天早上的几条新闻快讯,就知道有人要倒大霉了。

  他看了一遍,便将这件事抛之脑后。

  这些事情和海陆丰公司关系不大,没有必要整天盯着,每天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查看一下各方势力的动态即可。

  只要不涉及海陆丰公司和他的家人,江淼懒得关心各大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

  刚好,这几天采购部购买的油茶籽陆续到货。

  其中有一批中科的大果油茶籽,已经被江淼分批次进行了药物诱导、物理诱导。

  此时的实验区内。

  江淼穿着防护服和防护头盔,查看着其中一批油茶籽的基因突变情况。

  99%的基因变异方向,都是倾向于恶性突变,只有1%左右的突变是良性的,而且这1%的良性突变,也是参差不齐,或者混杂着恶性突变。

  对于这种情况,江淼早就见怪不怪了。

  用镊子,将一颗颗完全良性突变的茶籽挑选出来。

  当然,这种所谓的完全良性突变,其实是人类给的定义。

  比如基因突变方向上,茶籽的高含油和低含油,对于人类而言,自然是高含油为良性,低含油为恶性。

  这一批茶籽将近一万颗,最后挑选出来的完全良性突变种子,只有可怜的13颗。

  而且这13颗变异茶籽,都没有让江淼百分百满意的品种。

  继续取出下一批诱导变异后的茶籽,展开鉴定面板,然后挑选其中可能有用的茶籽。

  虽然这些被挑选出来的茶籽,可能没有十全十美,但本身还是存在一些价值的。

  比如其中一颗良性突变的茶籽,其他表现都平平无奇,但是它的茶果含籽量,可以达到76%左右,这就非常有价值了,哪怕是不能作为直接推广的品种,也可以作为杂交育种的原材料。

  一天下来。

  哪怕是有八块腹肌的江淼,也感到腰酸背痛,毕竟连续挑选了15万颗茶籽。

  不过这种辛苦是值得的。

  在这15万颗茶籽之中,有一定培育价值的突变茶籽,一共有249颗。

  其中有3颗突变茶籽的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亮眼,至少在基因上的表现是这样。

  这3颗突变茶籽,江淼专门给了它们一个名字,分别是:

  油王1号、油王2号、油王3号。

  油王这个名字,也是他对于这些油茶品种的一种期待,以后海陆丰公司的油茶品种都会使用油王这个名字,形成油王系列。

  其中油王1号的优点是速生、矮株、高抗病、丰产、多籽、油品中等。

  从其基因表达出来的数据,可以推断出油王1号,只需要一年半左右,在各方面条件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就可以从小苗状态,生长到了1.8米左右高度,然后开始开花结果。

  按照目前的油茶树种植密度,理论上,油王1号的鲜果亩产可以达到450公斤的极限值,其鲜果出籽率为52~63%,油茶籽含油率为53~55%。

  也就是说,在最理想的状态下,每亩油王1号每年可以生产出156公斤茶籽油。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个产量太少了。

  然而如果真正了解过食用油原材料种植的人,就会被油王1号的产能吓到。

  目前世界五大植物油原材料的亩产数据如下:

  油棕榈亩产200~300公斤毛油,当之无愧的单产王,不过它的油品比较差,只适合作为食品生产的工业用油。

  大豆亩产30~44公斤毛油,其本身并不是为了作为油料而存在,而是为了作为高蛋白饲料而存在,其油品同样比较差。

  油菜籽亩产80~110公斤毛油,单产表现中规中矩,其中的低芥酸菜籽油,属于植物油中比较好的品类。

  葵花籽亩产90~140公斤毛油,单产表现比较好,油品也不错。

  花生亩产150~200公斤毛油,单产表现非常好,是亩产毛油仅次于油棕的第二大油料作物,油品中规中矩。

  横向对比一下。

  就可以看出江淼挑选的油王1号,其单产大概和油葵差不多了,但是其油品可比其他植物油高出一大截,在油品上,连橄榄油都不是茶籽油的对手。

  而除了油王1号这个高产王之外。

  油王2号是偏向于油品的品种,其亩产毛油大概只有油王1号的70~80%左右,但是其油品非常好,适合作为高级食用油。

  油王3号则是偏向于耐旱的品种,如果是种植在亚热带季风区,可以不需要人工浇灌,完全靠天吃饭也可以,产量同样是油王1号的70~80%左右,不过油品和油王1号差不多。

  这三个油茶品种,被江淼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品种,自然有其优势和特点。

  特别是油王3号,它不需要人工浇灌的特点,才是真正的优势。

  别看东南丘陵地区的降雨量不小,但那些种植油茶的地方,通常都是在山坡上,没有办法留住水。

  这种种植环境,如果没有抽水机或者机井,浇灌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很多高产油茶品种又非常需要充足的浇灌,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会导致减产。

  因此油王3号的出现,可以让山坡地的油茶种植,减少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减少了人力物力。

  未来可以这样搭配,低洼的好地种油王2号,保持其高油品的优势;坡地,但靠近水源的土地,种植油王1号,维持其高产的优势;坡地,但用水不方便的土地,种植油王3号,低成本获得比较高的产量。

  这三个油茶品种对于山地非常多的地区,有巨大的意义。

  比如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省,就有发展油茶产业的巨大优势。

  当然,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区也是如此。

  目前国内油茶种植面积达到9000万亩,如果全部嫁接油王1号,在理想状态下,每年可以生产1404万吨茶籽油,相当于国内每年消耗食用油的46%左右,瞬间成为第一大油料作物。

  不过这种事情,也只能想一想而已。

  毕竟嫁接苗没有办法保持全部特性,而且国内号称9000万亩的油茶种植规模,也存在很大的水分,很多都是骗补贴的,种了之后,处于半野生状态的油茶园一大把。

  如果产能真的扩大到这么高,茶籽油的价格也会暴跌。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要产能,就注定维持不了高价。

  要高价,就没有办法大规模生产。

  两者是没有办法兼容的矛盾体。

  不过江淼还是倾向于大规模生产,但是应该将产能控制在500万吨左右,大概占据国内六分之一的食用油市场,一级茶籽油的价格,应该可以维持在每公斤毛油15块钱左右,亩产值在2000~2340元左右,收购价格则在亩产值的70%左右。

  当然,维持这个产能规模,那是以油王1号为前提,如果接下来的基因突变茶籽之中,出现比油王1号单产更高的品种,那产能规模还是可以继续扩张的。

  毕竟单位亩产提高了,意味茶籽油收购价格有更大的压缩空间。

  但是以目前植物油市场的情况来看,每吨茶籽油毛油1万元,基本就是底线了。

  为什么这个价格是底线?

  因为进口的一级葵花籽油,目前的市场价是9000元每吨,国产一级压榨花生油1.3万元每吨。

  没有理由油品更加好的茶籽油,价格会低于葵花籽油,甚至茶籽油很难低于1.3万元每吨。

  不过如果茶籽油真突破500万产能,国内估计很快会进行产业调整,将一部分油菜、油葵的产区,调整为其他农作物。

  至于为什么是油菜和油葵?

  答案显而易见,大豆和花生是饲料油料两用型,是不能随便减少产能的。

  而油菜和油葵却不一样,它们的油粕在饲料中的占比不高,因此可以被油茶替代。

  特别是占据国内食用油市场份额23%的菜籽油,估计会被茶籽油直接淘汰。

  一方面是两者产能太靠近了。

  另一方面则是油菜籽亩产价值不高,目前油菜籽的市场收购价是每吨5400~6500元左右,油菜籽的全国平均亩产为135公斤。

  也就是说,种植户根本赚不到什么钱。

  要不是油菜有机械化的优势,那些种植户根本不会种这东西。

  江淼几乎可以预见,一旦海陆丰公司的油王系列横空出世,国内的油葵和油菜种植规模会遭到了重创。

  这种情况对于国内而言,其实是利大于弊。

  因为种植油菜和油葵的土地,往往都是平地,同时也是方便灌溉的地区,这种土地的价值非常高,不种油葵油菜,还有种植其他经济作物。

  比如目前国内一直难以恢复的大豆种植产业,就可以趁机拿回一部分市场份额。

第93章 礼物

  不知不觉之间。

  又过去四天时间。

  江淼还在挑选着基因突变的油茶籽。

  同时将一部分有潜力的基因突变油茶籽,种植在南湖农场的实验大棚之中。

  只要种植出小苗,就可以进行二次筛选,同时开始进行组培育苗。

  没有错,油茶也是可以通过组培技术,快速扩充种苗规模的,这个技术在1986年就初步研究出来了,现在更是成熟无比的技术。

  这几天,江淼又陆陆续续从60万颗基因突变茶籽之中,挑选出了1375颗良性突变的茶籽。

  油王系列的编号,已经增加到了11号。

  而油王1号亩产出油量最高的称号,仅仅维持了两天,也失去了这个头衔,被油王7号取而代之。

  油王7号的亩产出油量,在理想状况下,可以达到230公斤,而且这个品种还有高油品和速生的特点,就是耐寒特性差一点,无法在长江以北的地区种植。

首节 上一节 75/4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