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一会。
她就看到了吕伟斌和他助理。
“林研究员,老板没有和你一起过来?”吕伟斌看向林书雅后面的大棚,并没有发现江淼的身影。
林书雅摇摇头:“他最近在做一项研究,我是专门过来找吕经理的。”
“哦?林研究员有什么吩咐?”
“是这样的,白松露的大规模人工栽培技术已经研究完成了。”
吕伟斌瞪大眼睛:“已经完成了?”
他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也在心里面惊呼:‘我靠!难道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老板夫妻俩竟然都这么牛批?’
同时吕伟斌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智商,被深深地碾压了好几遍,人与人之间差距,有时候比人与猪之间的差距还大。
林书雅可没有江淼那种看透人心的能力,自然不知道吕伟斌心里面的百味杂陈,她笑着重复一遍:“吕经理,白松露的人工栽培技术已经完成了,现在就可以开始准备生产的事情了。”
反应过来的吕伟斌,赶紧回道:“这150亩智能大棚都可以使用了,老板之前专门规划的配料室、监控室等配套设施也都弄好了。”
“那就开始采购原料吧!”
“林研究员,我们去办公室谈吧!这边不方便。”
“可以。”林书雅点了点头。
其实吸取了鳗鱼特制饲料被窃密的教训之后。
江淼已经安排好了各种准备。
包括将各种原材料混杂在鳗鱼养殖场需要的原材料之中,集中一起采购,而且还故意添加了十几种模棱两可的无用原材料在采购清单之中。
同时还取消了人工配料的环节,将一部分非常重要,用量又比较少的原材料,采用专门的全自动混料机进行配料。
需要人工辅助的二次配料那一部分,也不会告诉员工具体的用量,尽可能分成几道工序,减少单独一个员工操控设备的情况。
之所以要二次配料,主要是有7种原材料的用量比较大,包括松针、松塔、松木屑、特定的两种土壤、熟石灰、一种天然的磷酸盐。
这些原材料,外界只要有心,就一定可以搜集到相关的信息。
不过江淼早有准备。
比如松针、松塔、松木屑,看起来平平无奇,其实里面有大门道。
比如使用马尾松作为原材料,与使用油松、华山松、雪松作为原材料,用量是不一样的,而且松塔、松针、松木屑比例也是不一样的。
这些比例需要特别注意,才可以让配料的效果达到最佳。
而那两种特殊土壤,其实国内南方绝大部分地方都有分布,但为了掩盖,公司打算用房地产公司的建筑原材料作为掩盖,而且多采购几个类型的土壤,进一步混淆外界分辨的难度。
同时对于配料室,要采用全封闭管理,严禁接触配料的员工私人物品进出,连种菌种的时候,也必须全身体防护服和手套头盔。
毕竟如果不戴手套,员工有可能用手指甲的缝隙,夹带一点料土出去。
反正种菌室和配料室,都需要保持无菌环境,干脆直接一点,让员工全身防护服、呼吸头盔、塑料手套、塑料长筒防水靴,即保证了员工身体健康,又增强了保密。
第94章 技术太好的烦恼(中杯)
南湖农场的办公楼。
李文娜熟练地烧水、取茶叶、烫茶杯。
而坐一旁的林书雅、吕伟斌两人,则谈着白松露的生产安排。
“…这五种土壤都是必须的,也是本地都有的,我已经标好了产出地点,每一种购买500方。”林书雅将一份汕美市的土壤分布图发到吕伟斌的微信,让他去沟通采购部。
紧接着林书雅继续说道:“另外,松针、松塔直接向附近的村民采购,你和采购部谈一下,然后订一个合理的收购价格;松木屑不要购买木材厂的,直接向村民购买马尾松的树枝,但不要购买树干,避免村民偷偷上山砍树。”
吕伟斌点了点头:“林研究员考虑得非常全面,如果直接购买树干,到时候一定有村民铤而走险去砍树。”
“反正树枝也一样可以用,这样可以保护森林,还有减少法律风险。”林书雅又补充道:“收购的时候,提醒一下村民,别砍太多树枝,要保证树木可以存活。”
这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虽然马尾松生命力顽强,但也架不住砍得光秃秃的采集方式,一般只要每年采集的树枝不超过30%,问题不会太大,只要马尾松不出现死亡,那就不构成非法砍伐树木和破坏树林。
更何况这一次收购的原材料之中,还有松针和松塔,将树搞死了,可就没有松针松塔了。
“林研究员,白松露的亩产可以达到多少?”
林书雅估算了一下:“每平方米可以放4个标准料袋,考虑到通行和其他辅助管线的布置,一亩可以放1200袋,架空5层,就是6000袋,每袋可以生产100~200克左右白松露,加上室内消毒、配料、种菌和生长,整个生长周期为105天左右。”
“也就是说,亩产是600~1200公斤?三个半月一周期?”吕伟斌瞪大眼睛。
“是的。”林书雅点了点头。
吕伟斌赶紧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林研究员,你了解过现在国内外的白松露年产量吗?”
林书雅眉头一皱:“应该有几十吨吧?”
闻言,吕伟斌苦笑起来:“是年产量不足三吨,这是全球的产量,国内去年采集的野生白松露不到两吨。”
这下子林书雅听明白了,显然她这个技术已经可以说是革命性的突破了,如果按照这个亩产,两三亩就可以顶全世界一年的采集量。
如果一百五十亩智能大棚全部投入生产,一年种三茬,年产量就达到了270~540吨。
这产能可以直接将整个白松露市场干崩。
回过神来的林书雅,将问题抛给了吕伟斌:“那吕经理认为产量应该控制在多少亩比较合适?”
吕伟斌摸了摸下巴的胡茬,陷入了沉思之中,过了一会:“国内的消费市场勉强可以消费二十吨左右,国外也大概可以消费二十吨,如果产能超过了,大概率只能降价促销了,但是降价促销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吕经理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林书雅对于市场运行,以及产能和价格的关系,还是有些不太理解。
“我是这样判断,首先目前白松露的三个大核心产区分别是:欧洲的意大利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亚洲的云贵高原;北美的落基山脉。”吕伟斌显然是做过一些功课的,他继续补充道:
“这些产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集中在北半球,而白松露的采收季节,每年都是11月到次年1月,考虑到松露存在最佳赏味期,这意味着每年只有11月、12月、1月、2月可以吃到新鲜的松露。”
听到这里,林书雅已经明白了:“也就是说,我们要抢占野生松露无法收获的那一部分时间。”
吕伟斌点了点头:“没有错,这样一来,我们就有8个月的全占时间,剩下的4个月考虑到野生松露上市,可以适当减少产能,从而维持住松露的市场价格。”
其实国内外的消费力,肯定不止每年3吨,而是每年野生白松露的产量就那么多,想买也不一定可以购买得到。
在综合考虑之后,每年生产40~50吨白松露,便可以维持住当前的市场价格。
林书雅按照这个需求量,一下子就算出了需要使用多少亩智能大棚了:“大概需要15~30亩,每年就可以生产27~108吨左右。”
“就足够用了。”
其实27~108吨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能了。
如果按照目前最低的市场价,每公斤新鲜白松露1000块钱来计算,每吨就是100万元。
然而吕伟斌可不打算卖每公斤1000块钱的低价,毕竟从刚才林书雅提供的样品来看,智能大棚出产能的白松露每一株都在100~200克左右,而且品相、风味都达标,不卖每公斤3000块钱,都对不起这个技术。
至于更高的价格,就有些不适合了。
毕竟价格越高,有可能消费的人群就越小。
而且吕伟斌非常清楚,目前采购白松露的核心客户不是个人,而是各个高档餐厅,特别是西餐厅。
对方虽然卖给顾客的菜品,号称白松露几万块钱一公斤,但谁信谁傻逼,人家肯定需要赚钱的,进货价格肯定会选择尽可能低的产品。
林书雅突然眉头一皱,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只种15~30亩,那剩下的一百多亩智能大棚岂不是要闲置下来?”
此时李文娜已经冲好了茶,给两人分别倒了一杯。
听到这个问题,吕伟斌也非常无奈:“没有办法,如果种太多,反而会冲塌市场,或许可以考虑种一些其他的蘑菇?”
“其他的蘑菇?”林书雅揉了揉鼻梁,有些神色有些苦恼:“普通蘑菇用智能大棚生产,肯定是不适合的,也很难收回成本;鸡枞菌、牛肝菌、松茸之类的名贵野生菌,又来不及研究生产技术。”
吕伟斌有些奇怪地问道:“不是说鸡枞菌和松茸已经实现人工栽培了吗?现在市场上到处都在卖呀!”
“真的假的?”林书雅一头雾水,作为业内人士,她怎么没有听过这种消息?
随即拿起手机查了一下。
在网上搜索了十几分钟,她才恍然大悟,看着那些所谓的鸡枞菌和松茸,林书雅一脸无语:
“那些都是冒牌货。”
“冒牌货?”吕伟斌虽然做了白松露的相关调查,但对于其他食用菌,还真是一窍不通,只能人云亦云。
林书雅解释了一下:“现在市面上的黑皮鸡枞菌,学名叫卵孢小奥德蘑,跟真正的鸡枞菌是两回事,虽没真鸡枞好吃,黑皮鸡枞的味道还算好,不算难吃。”
紧接着她又说了一下真鸡枞菌的情况:“鸡枞菌目前现在还没法人工养殖,主要是因为鸡枞菌喜欢生长在白蚁窝,高度共生,基本集中在云高原贵那一带。”
“而市面上所谓的松茸,其实姬松茸和球盖菇冒充的,姬松茸味道还好一些,球盖菇就非常一般了。如果是真松茸,一公斤干片要1000块钱以上。”
果然利益才是最动人心的东西。
吕伟斌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些商场、商店、摊贩的想法了。
几十块一斤球盖菇,拿来冒充几百块钱一斤的松茸,哪怕是只卖一百多块钱一斤,利润都是五六倍以上,能骗一个是一个。
就在吕伟斌感叹奸商的时候。
林书雅思考了一会,抬起头来说道:“剩下的智能大棚都种羊肚菌吧!”
“羊肚菌?林研究员,这个菌子我好像听说很不好种植。”吕伟斌有些迟疑起来。
“我知道,技术问题我会解决的。”
听到这句话,吕伟斌就稍微放心了一点,毕竟老板娘说会解决,哪怕到时候没有解决,他也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了。
其实林书雅选择羊肚菌,就是因为目前这个菌子的栽培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只是不适合露天种植。
刚好农场现在剩下一大片智能大棚,拿来种植羊肚菌就比较适合。
羊肚菌干货价格在200~400元左右,100公斤鲜羊肚菌可以出13~15公斤干羊肚菌。
普通大棚的亩产很不稳定,甚至可能直接绝产,就算是有产出,普遍也是在亩产两三百斤,少部分运气好的大棚可以达到亩产一千斤左右。
林书雅之前在准备研究食用菌的时候,了解过目前各个名贵食用菌的生产技术和研究现状。
对于羊肚菌的现状,她还是挺了解的。
羊肚菌的料袋配方,常见为杂木屑54%,小麦33%、腐殖土10%、生石灰1%,石膏2%,其中麦粒要事先用石灰水浸泡12-16小时。
但是以她研究白松露的经验来看,这个栽培羊肚菌的配方太粗糙了。
为什么有些大棚可以产量达到上千斤?
这肯定不完全是气候造成的。
虽然羊肚菌的适宜温度和适宜湿度非常矛盾,但各个地区每几年总会出现一个恰到好处的时间段,可以让羊肚菌达到生长的条件,毕竟这菌子是自然存在的物种,肯定需要野外繁殖的。
气候因素只决定羊肚菌能不能出菇,却不决定出菇的规模。
决定出菇规模的因素,是土壤之中的腐殖质、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化合物、土壤酸碱度等。
因此林书雅非常肯定,羊肚菌一定存在最佳的繁殖环境、最佳的生长要素。
就如同她研究的白松露,可以将生长周期从七八年,压缩到九十多天;将产能从亩产十几公斤,提升的亩产600~1200公斤。
羊肚菌一样可以。
这一点林书雅非常肯定。
只要将羊肚菌的单位亩产拉上来,同时将生长周期压缩下去,那智能大棚的能耗和折旧成本就可以摊平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