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看周承轻易就斩去了万千次转世轮回修行而出的万劫不磨之身,有些感慨。
多少人,便是死了,也不愿归入凡尘。
不过这也算好事,求道之心乃是求道之心,若是化作执念,照样大道难成。
“既如此,老道便传你一个丹道,你且唤我一声伯阳先生。”
伯阳,老君化凡之时的字。
李姓,老氏,名聃,字伯阳。
“见过伯阳先生。”周承拱手一礼。
老君微微颔首:“丹道,有个内丹法儿和外丹法儿的区别。”
“两者同出一源,所谓金丹大道,便指的是一个内丹法儿。”
“小友炼就法力,命修已成,再之后便是修得心性,便可斩去识神、欲神,证得金丹大道。”
“不过若想斩去二神,需唤醒自身之元神,此元神乃人之灵性,有情众生都具有的先天之灵矣。”
“只有降服五人,五人拱卫神魂,方能唤醒先天灵性,得证先天元神。”
“你可知五人何在?”
周承刚要开口所说,便有一种话到嘴边,突然忘却的感觉。
五人?五人何在?
心猿,意马,金公,木母,黄婆必在人身之内,刚刚周承还知晓,但却忽然心智蒙昧,话到嘴边便说不出来了。
老君见状,暗道果然:“此前你有无极道果之大智慧,自然心不染尘,如今你斩却了底蕴,化作了凡俗,那识欲二神便来阻道,叫你智慧蒙昧,难得大道。”
周承欠身:“请伯阳先生指点。”
“指点不得,指点不得,此乃修心,心灵澄澈方能悟得,否则二神蒙昧灵台,老道便是告诉你,你转眼也会忘记。”
“况不成澄澈道心,金丹大道也修不得。”
“若你悟不得澄澈二字,老道自会让你再证无极果位。”
周承有所明悟,旋即不在多言,开始思索何为澄澈之心?
老君笑呵呵道:“如此,小友随我走一趟这西行路吧,老道要西出函谷,回归天上。届时小友若不曾悟道,便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吧。”
两人一牛,旋即向西而行。
周承虽修的命身,炼就法力,但也如凡人一般,跟着老君而行,步伐缓慢。
就这般走了大约十余日,随着越走越远,便看到有紫气弥漫开来,萦绕天穹间。
但凡证得天人之位的练炁士,在四大部洲的任何一角,都能看到这般煌煌异象。
有人间圣人,要回归天上了。
这一日,周承两人正走着,便看到远处有牛车而来,牛车上还有一魁梧男子。
随着这男子车架旁,还有七十二追随者不离不弃。
这驾车男子似有所觉,随时凡人,却仿佛望到了那漫天紫气缭绕,而后看到了倒骑青牛的老君,以及伴随老君而行的周承。
“见过长者。”
车架上的男子连忙下车,向着白须白发的老君躬身行礼。追随这男子的七十二贤人见状,也连忙跟着拜见。
“来者可是孔丘?”老君坐在青牛之上,抚须而问。
“正是,敢问长者是?”
“你不是要找我吗?我便是老聃。”
“不期竟是圣人当面,孔丘失礼。”孔子神色严肃,连忙道罪。
老君笑着摇了摇头:“若是疑惑,说来便是。”
孔丘闻言,连忙道:“周室衰微,礼乐崩坏,显然失了天命,致使黎庶殃及,黔首遭难……孔丘愿求一正道,为人间再续一世太平。”
“哪有什么正道,只要走,就是正道。”
老君喟叹一声,指了指道旁:“我等就不要在此阻路,道旁论道便是。”
“求之不得,长者先请。”
第314章 常清静心如大道,心猿之相曰太初
寂寂荒郊上,潺潺流水过。
此水算不上大,说是大溪也行,说是小河也罢。
河畔之地,人间两圣人论道,周承见状抬手捻诀,一时百般生机盎然,草木生发,藤蔓交织,化一芦蓬遮阴,以成论道之所。
所谓青帝之能,花开顷刻,不外如是。
“竟是有道高人,我等此前轻视,实乃失礼,当去道罪!”
“君子在前,我等眼拙不识真人,恕罪恕罪。”
追随孔子的七十二贤人愕然,没想到随老子而行的这位年轻君子,竟有青帝能为,一时间皆严肃起来,回想此前轻视之态,连忙向周承道罪。
“劳烦君子。”孔子面无异色,只是向着周承拱手道谢。
言罢,孔子又看向追随他的诸子曰:“所谓人不可貌相,贤与不贤,岂看貌乎?二三子前倨后恭,令人发笑,当谨记,君子待人一视同仁矣。”
所谓宣父犹能畏后生,大致相仿。
“弟子谨记。”七十二贤连忙躬身。
老君看着这一幕,颔首抚须曰:“善,子教化开智,乃大功德也。”
孔子闻言,连忙回礼道:“不敢当长者赞誉,敢问长者,此前所言,正道就在脚下,是否为正道存于天地万物中?”
老子面露赞许:“正是此理,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孔子沉思片刻,再次发问:“众生闻道者少,有德者稀,敢问长者为何如此?”
老子哈哈大笑,而后则道:“正所谓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识欲二神缠身,为心未澄,欲未遣也,故此道在不可见。”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真常之道,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净,方能闻道。”
老君其声不宏,其意不伟,唯有平常之韵,唯有清净之意。
旁边静听的周承,双眼半阖,眼中恍恍惚惚,仿若灵光闪过,恍若有光灿灿、圆坨坨之异象在心头绽放,金光灿灿。
老君是在给孔子解惑,但亦是给周承所讲。
此番经意,流传亘古,光泽诸天,周承岂能没有见过,没有听过?
可此前所见经意,岂能和老君亲口所言媲美。
这一刻周承恍若有种错觉,仿若自身是懵懂两三岁,有老人轻声细语,在讲述何为一二,何为父母,何为天地。
周承在沉思,孔子也在揣摩老君所言。
倏然间,一声声惊呼响起。
“金光神相,是楚地泰一万相之首!”
“这……莫不是悟得正道,羽化成神耶?”
七十二贤人目光都落在周承身上,金光灿灿,覆映其身,而后煌煌堂堂,竟冲天而起,直射斗牛,照破诸天,映照天宫胜景。
霎时间,云庭惊动,帝临凌霄。
“下界是何方神圣,在此卖弄神通?”煌煌天音,回荡凌霄殿中。
“臣等不知。”
天帝威严,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照诸天诸世。
不多时,二神回殿禀报:“启禀大天尊,臣等奉旨观照金光之所,见人道圣人和天道圣人论道,有大德闻之顿悟,光耀九霄,覆映诸天!”
帝闻笑曰:“善!”
诸仙诸神见之,亦是欢喜,皆顾左右曰:当有大能者出,乃诸世诸天之大造化。
……
“此乃闻道,岂怪力乱神,二三子如此失态,不当为君子!”
孔子再一次教诲七十二贤人,诸贤人闻言,个个愧疚难耐,口称罪过。
老君则是笑曰:“我这小友,灵慧惊世,一点就悟,仙神比之若尘埃矣,诸贤敬之,算不得怪力乱神。”
孔子亦是颔首附和,而后起身见礼:“此番,多谢长者解惑。值君子顿悟之际,吾等喧嚣,不敢叨扰。”
见老师如此说,诸贤人也纷纷行礼,而后在老君的目光下渐行渐远,继续向着周邑而去,欲学周礼。
此时,灿灿金辉内敛,煌煌异象散去,周承也睁开双眼。
“小友,今可知何为五人否?”
周承笑道:“为五脏之神也,早已知晓。却因元神不明,被识欲二神所阻,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有些事物,就在最显眼的地方,为黑夜中光明所照,但就是寻不得,看不见。
这并不是什么‘眼瞎’,而是起心动念,识欲所阻,教你记不得,想不起。
老君此前说过,失了无极无上道果,识欲二神复苏,便是直接告诉周承,何谓五人,周承也转头便忘。
类似情况,对于凡人而言更常见。
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张口欲言,却忽然忘了要说什么,想说什么。
尤其是越急躁,越紧张的时候,越是如此。
这便是识欲二神在作祟。
唯有降服识欲二神,放得清净之心。
而识欲二神难除,只有先降五神,有五神护持元神,再除识欲二神,便如探囊取物,反掌观纹,轻而易举。
“所谓心猿,桀骜、张狂、虚荣、躁郁,皆在于心,为五人之中最难降服,小友当先降心猿。”
“内丹正道,步步该灾,处处是劫。只有己身得过,方得大法力。小友已是法力通玄,神通惊世,只要修一个心,故此可借外力,我这有水一瓢,你且饮下,护你无碍。”
老君的意思也很明白。
周承的神通已经强的没边儿了,长不长法力都无所谓。
周承是斩去了境界、道果,可没斩去自身记忆,万般神通,大道玄妙,无一不掌,无一不通。
修命天人、修性仙人、不朽真人、混元道果、无极道果。
五大层次,乃修行之路,但并非神通高低划分。
一般来说,自是越高越强,这也是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