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殿下。”
“袁先生免礼。”长公主露出一丝勉强的笑容,“不知袁先生此来,所为何事?”
“宏道受丞相大人之托,前来与长公主商议郡主婚礼事宜。”袁宏道拱手笑道,“小范大人在北齐一行顺利,眼看着就要回来了,按照陛下的意思,等他从北齐回来便要举行婚礼了,这件事情不是林府一个人的事情,林相想要了解长公主这边的要求,他好安排。”
“我这边没什么好安排的,一切都按规制来吧,嫁妆什么的,早就准备好了,不过,之前太子殿下说要为晨儿添妆,至于添的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太子啊!
袁宏道面皮抽动了两下,没有再说什么。
太子想干什么,还轮不到他来插嘴,也轮不到他来过问。
“怎么,还有事?”
袁宏道的面色有些为难,“是这样的,东宫那边传来消息,太子有意让李铭传外放,李铭传正在物色接替他詹事的人选,丞相想知道,林珙是否还有机会?”
“林珙?!”长公主猛的抬头,望向袁宏道,“他是怎么想的,怎么敢有这样的想法?”
林珙当年可是被太子赶出东宫的,连带着她这个茬主都很没面子,现在竟然还想回东宫,真当东宫是你们家开的啊?!
袁宏道也有些尴尬,无奈的道,“丞相大人也只是有此一问罢了,毕竟殿下您与太子关系极好,又有生意上的往来,在分量上,和旁人不一样。”
“你去告诉他,别想了,林珙回不了东宫的,有这个时间,不如多教导教导他这个儿子,想要在朝中立足,凭他现在的本事还差那么一点。”
“明白了。”
“还有事吗?”
“殿下,东宫詹事之位干系极大,消息这么早就传出来了,太子那边,是不是有什么想法?”
“太子没有和我说过这件事,不过,以我对他的了解,这个位置,应该早就有人选了,现在把消息放出去,应该是有他自己的目的,至于目的是什么,我不知道。”
“属下明白了,谢殿下解惑!”
第161章 我只是想炸鱼而已
就在李铭传要为东宫物色下一任詹事的消息传出之后,不出意外的,李承乾再次被叫到了临湖殿。
不得不说,临湖殿这种地方,修复起来的效率还是蛮高的。
那根被庆帝一巴掌拍成粉的雕龙立柱的位置,再次树起了一根雕龙立柱,甚至从外表上看,与上一根没有任何区别。
“换詹事,你想做什么?!”庆帝看着绕柱而走的李承乾,面色黑了一下,开口道,“东宫行事,一向低调,这一次搞的这么高调,是有别的目的吧?!”
“父皇果然慧眼如炬,儿臣一点小心思都瞒不过您老人家。”
“嗯,我现在成老人家了!”
李承乾撇了撇嘴,玛的,被老太监欺骗感情以后,这老登心里竟然变的敏感了!
“父皇,你有没有觉得,最近弹劾我的奏折已经没有了?!”
“嗯?!”庆帝看着李承乾,仿佛在看白痴。
“废话,你是大宗师,谁会傻到和你过不去?!他们不是傻子。”
“是啊,他们不会和宗师作对,反而会团结在宗师的周围。”李承乾微微一笑,“不但没有弹章了,现在民间连与我有关的流言都消声匿迹了,反而有一大堆唱赞歌的,您看这个样子,我是不是众望所归啊?!”
“你什么意思?!”
庆帝眯起了双眼,盯着李承乾道。
“儿臣以前听说过一句话,就是当你有钱的时候,周围的都是好人,同样,当我成为宗师以后,不管是以前和我有仇怨的,对我不满的,甚至那些以前说我轻佻,不可君天下的大臣们,现在全都是朋友了。”李承乾自嘲一笑,“父皇啊,你说,要是哪一天你惹了他们不满意,或者他们觉得你碍事了,会不会上演一出逼宫大戏,给我黄袍加身呢?!”
临湖殿的气氛为之一凝,庆帝注视着李承乾道,“是不是已经有人和你联络了?”
“没有,时机还不成熟,都还在观望呢。”李承乾道,“现在这个局面,混沌一片,全都成我朋友了,我很难判断出他们各自的用心啊!”
“你把东宫詹事的位置抛出来是想干什么?”
“我想看看谁争的最厉害,谁最急,谁无动于衷,心有谋算。”
“然后呢?!”
“最急的,父皇可以重用,无动于衷的,找机会搞掉啊!”
李承乾冷笑道,“那些急的人,功利心都很强,可以利用,无动于衷的人,老谋深算,谁也不知道他们在打什么主意,很危险,我和您不一样,你讲究异论相搅,喜欢朝堂平衡,利用一派去斗另一派,我不一样,我不喜欢搞那么复杂的事情,我只要他们能帮我干活,有执行力就行,最热心,最急的,说明他们执行力强,敢想敢干,自然是要用的。”
“你就不怕他们别有用心?!”
“这种事情,防的过来吗?您别忘了,连陈萍萍这样的人都别有用心,更别提其他人了,一群牛马而已,我会担心他们坏事?笑话。”
“你太自信了!”
“父皇,自信是一种美德。”李承乾道,“有实力的人自信,更是一种美德。”
“随你吧,我倒想看看,你什么时候能黄袍加身。”庆帝微微一笑。
“等您一统天下,打造出一个大大的盛世之后,儿臣自然会黄袍加身,摘个大桃子。”
“滚!”
————我是分割线————
京都,北郊,二龙山
这是北郊的一处小山脉,但绵延数百里,景色很美。
在二龙山边缘的地方,有一座湖,叫银乘湖
湖边,多了一座新坟。
这是监察院长陈萍萍的埋骨之地。
墓修的不算高大,也不算华美,但方圆三里之内,都已经被划为了禁地。
说是一座墓,倒不如说是一座陵园。
平时还有黑骑把守。
没办法。
陈萍萍生前得罪的人太多了,现在死了,说不定就有人来刨坟崛墓,南庆可丢不起这个人。
黄昏时分,墓前出现了一个人,头发散乱,长相猬琐,拿着一个酒葫芦,在墓前慢慢的喝着,一直喝到了月上中天,一句话都没说。
最后,那葫芦酒已经空了,这人才叹了口气,将酒葫芦放到了墓碑上,转头道,“你小子站了那么久,不累吗,过来坐坐。”
一个胖胖的人影从左侧的小树林里走了出来,笑眯眯的道,“我这不是怕老师您太哀伤,失态嘛,到时候脸上挂不住,给我下药可不好。”
“给你下药,你现在可是青出于蓝了,我的药可药不倒你。”
“那可不一定,这天下间,我唯一没把握的就是对您了。”归子田走到墓前,看了一眼那墓碑,也叹了口气,“想不到啊,天下闻名的陈萍萍,最后竟是这么一个结局,死在了一个无名之辈的手里。”
“无名,现在他可大大的有名了。”
“您和院长关系这么好,就没想过替他出出气?!”
“出气,有什么好出的,他先杀了人家全家,人家来报仇,不是天经地义的事么?!有什么好出气的。”费介叹了口气,“这个世界啊,你杀我,我杀你,怨怨相报,死了,就是运气不好,没本事,怪不了别人。”
“那倒也是。”归子田点了点头,颇有一副说到心里的感觉。
“你今天来这里,不是为了和我聊这些无聊的东西吧?!”费介看了他一眼道,“还是,你想称称我这个老师的斤两?!”
“都不是。”归子田道,“是太子让我来的。”
“太子?!”听到这两个字,费介眼中罕有的生出一丝忌惮来。
“太子想知道,您将来的打算。”
“我打算,我能有什么打算,监察院都快要被拆了,我自然是回家养老了。”费介自嘲一笑,“也不知道为什么,你们那位太子啊,和监察院天生犯冲,这人还没死几天呢,就要把监察院拆了。”
“只是重组而已,不是裁撤。”归子田道,“三处并入内库了,内库要在京都新建一个大坊,以三处为主,殿下想让我去当主管。”
“所以呢?!”
“我不去。”归子田撇了撇嘴道,“我去能做什么,全是屁事,打扰我的研究,所以我推荐了您。”
第162章 各自的战场
“你是怎么想的,我连三处主办的位置都卸掉了,怎么可能再去管什么工坊。”
归子田的话让费介一脸震惊,“而且,太子就这么信任我么?我可是陈萍萍的铁杆啊!”
“您不是,影子才是。”归子田摇了摇头,“你连他包藏祸心,想要刺杀陛下的事情都不知道,怎么能是铁杆呢?!”
“包藏祸心,刺杀陛下?!”
听到这八个字,费介猛的站了起来,满脸的不可思议,但旋即,似乎想明白了什么,幽幽一叹,又坐了回去。
“他真的这么干了?!”
“朱格继任院长,查到了一些东西,还没来得及上报,便被影子灭了口,然后是一场大火,但,终究是有一些东西留了下来。”归子田道,“至于原因,我不知道,不过,看老师的样子,应该有些头绪吧。”
“你是来套我话的吗?!”
“不,是殿下让跟您说,京都大坊事关重大,对他很重要,需要一个懂行的来把关。”
“如果我不同意呢?!”
“不同意就不同意呗。”归子田耸了耸肩,“你以为太子是谁?您不同意最多就是逼我喽,这种事情讲你情我愿的。”
“真的?!”
“不会有假的,太子这样的人,只要不碍他的事情,他是不会管的,至于碍到他事的人,都被踩死了。”
“就像陈萍萍一样?”费介的语气阴沉了下去。
“说实话,我不知道。”归子田摇头道,“陈院长的死很让人意外,谁也没想到他会这么死,如果你非要说这里头有阴谋,我也没办法。”
“你向太子推荐我,又跑到这里来找我,为什么你会认为我会同意呢?!”
“因为范闲啊,你最在意的弟子,他将来是要接手内库的,其中就包括这个京中大坊,你不得替他看着点啊!”归子田一笑,“我不知道这个范闲究竟有什么特殊的,不管是你,还是陈院长都如此的看中,甚至连陛下都青眼相加,但是,他太年轻了,行事还有一点天真,你们这些做长辈的不该帮他看护一点吗?!
用太子的话说,这叫扶上马,送一程。”
“我……!”
费介一时语塞。
————我是分割线————
最近,京都并不平静,朝堂的局面甚至可以用汹涌湍急四个字来形容。
朱格之死,算是陈萍萍之死的余波,但却是监察院被裁撤重组的导火索。
在朱格死后第三天,早朝之时,庆帝便下达了监察院裁撤重组的方案,再一次炸翻了整个朝堂。
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个变化,第一个是道德审查司郭保坤。
刚成立几年的第九处道德审查司完全独立出来了,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衙门,原本的一处和四处这两个负责监察京都内外官员的部门全都并到了道德审查司,由原监察院副院长郭保坤管着,一时之间,郭保坤的势力大增,在朝堂上威势更重了。
另外一个则是原本的三处,并没有归于哪一个衙门,而是归到了内库,由内库统管,以原本的三处为框架,在京都内搭建了一个新的大库,京都第一坊,里面的一切仍然像监察院一样的保密,这个部门的主办,是原三处主办,有名的老毒物费介。
当然,对于朝堂来讲,除了监察院外,东宫的动静也不小。
东宫詹事李铭传突然传出消息,将要卸任外放,太子殿下准备物色新的东宫詹事人选。
东宫詹事,只是一个七品官,但这一个小小的职位的释出,引起的关注,更甚于监察院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