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子之前的操作固然愚蠢,但也不全是卧龙凤雏,能成为一支部队的高级军官,至少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
苏远认真反省了片刻,问道。
“耿晔的部队,现在在哪儿?”
“我军已经返回平让休整。”
“这次被围,我们伤亡多少?”
那通讯官迟疑了一下,缓~缓开口。
“伤亡有点严重,超过了一千五百人。”
苏远内心一沉。
这次伤亡这么大,他要负一半的责任。
实在是轻敌所致。
如果考虑的再周全一些,多调集几支部队过去。
伤亡可能都不会有这么多。
“备车,去平让。”
苏远坐上汽车,带着一支部队,一路南下。
半天后,抵达了北朝最大的城市,平让。
此城虽然比不上盛京、燕京,但在半岛,却是最大的几座城市之一。
人口超过五十万,各行各业都不比上乌金斯克差,具有一些工业基础。
难怪后来金家会将此地定为首府。
当苏远坐车入城后,全城的老百姓,都走出家门,自发到街道上欢迎。
男女老幼一~个个激动地热泪盈眶,挥舞着双~手。
在他们看来,苏远就是平让的救世主。
小鬼子统治这~里的十一年时间,大搞种族清洗与种族压迫。
杀了许多反抗者。
十一年前,平04让人口有近百万,但现在,死的死,逃的逃,本地人其实不到四十万。
还有十多万,都是从东洋本土移民过来的大和族。
在这~里,本地百姓都是下等人,大和族才是上等人。
他们可以无条件,对本地民众剥削,压迫。
甚至闯入老百姓家中,抢夺他们的财产、妻女。
谁敢反抗,就是死路一条。
大量男性沦为了奴隶、劳工。
好一点的被征召入伍,成为伪军,帮忙干着压迫同胞的恶事。
而女性,下场往往更为凄惨。
下到十岁左右的小女孩,上至四五十岁的妇人,都会被拉到军营,成为那帮禽兽发泄的工具。
这就是亡国奴的悲哀。
苏远看着那些挥舞双~手,激动的泪流满面的百姓,心情格外712⒌76复杂。368
他一~声令下,汽车在一~个街道十字口停下。
苏远打开车门,抓住车盖,一跃站到车顶之上。
街道上一~片嘈杂。
欢呼声、哭泣声、感谢声,汇成一~片。
许多百姓自发跪拜下来,磕头不断。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他们的感激。
“各位,安静,先安静一下,听我说几句。”
现场的嘈杂声,渐渐平息了下来。
所有人仰头看着车顶上的那~个年轻人,眼神里有崇敬、好奇、期待,但更多的还是感激。
人群中,一~个约莫十岁的少年,眼中闪烁着炙热的光芒。
他的皮肤黝黑粗糙,明明年纪不大,但面相和眼神,都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感。
“大柱,大柱,你乱跑什么,给我回来。”
拥挤的人流中,一位普通农妇突然从后面挤了过来,一把拉住那少年,往后面拽去。
一向听从父母话的少年,罕见的表示出了抗拒。
“娘,您别拉我,我要听将军讲话。”
“听什么听,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赶紧给我回去。”
“我不,我以后要成为像将军一样的人,保卫我们的国~家。”
“你胡说八道什么,再敢乱说,我回去抽你屁股。”
此时此刻,全场已经渐渐安静了下来。
他们娘俩的声~音,就显得格外突兀。
苏远扭头看去,一眼就看到了那~个少年。
内心一震。
这小子长得有点方正啊!
随着苏远目光看去,所有百姓的目光,都凝聚到了那对母子身上。
少年挺胸抬头,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但他母亲却是满脸尴尬,慢慢松开了手。
苏远念头一转。
这小子,该不会就是以后半岛的太阳吧?
怎么感~觉有点热。
“小同志,你过来。”
少年双眼一瞪,用手指了指自己,似不~敢相信。
苏远笑着点了点头。
那少年立刻高兴的蹦了起来。
站在他前面的百姓,自觉让开一条道路,眼中露出羡慕之色。
苏远使了个眼色,站在汽车旁边的警卫,将那少年抱起来,放到车盖上。
少年个头不高,但身材十分魁梧。
苏远笑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将军,我叫金大柱。”
卧槽,还真是他。
苏远内心暗惊,表面却不动声色。
“好名字,希望你以后能成为国之栋梁。”
“将军,我想和您一样,打鬼子,保护我的家人。”
“没问题,你天生就是打鬼子的料。”
“真的?”
少年神色激动,眼神里满是对苏远的崇拜。
苏远哈哈一笑,没有回答。
既然有缘碰上了,他当然不介意,帮这小子一把。
“各位父老乡亲们,我虽是龙~国人,但龙~国与半岛,自古以来就是一体,我们既是友邻,也是兄弟。
兄弟有难,我龙~国绝不会袖手旁观。
当今世界,大战不断。
西方帝国主义欺我东方衰落,肆意欺压百姓,掠夺我们的财产。
东洋人为虎作伥,更是恶贯满盈。
他们占领了半岛,侵入东北,迁徙东洋人来到这片土地上生存发展,将你我定义为下等人。
此等恶行,这是要让我们亡国灭种!
父老乡亲们,沉默、顺从、忍让,不会换来敌人的仁慈,只会让他们变本加厉。
我们要团结一心,堂堂正正站起来,杀光那些侵略者,自己当家做主。”
苏远这一番振聋发聩的言语,立刻调动起了所有百姓的反抗之心。
无数人高举起右手,呼喊起来。
“团结一心,杀光侵略者!”
“团结一心,杀光侵略者!”
“团结一心,杀光侵略者!”
……
苏远身边的少年,也被这股激情感染,跟着欢呼起来。
他们的眼中,渐渐出现了一缕光。
而这缕希望的光芒,正是苏远带来的。
不久后,等苏远回到军队大营。
立刻就有上千潜伏在城内的抗日义军,要求加入苏远的军队。
很多普通老百姓,也都觉醒了保家卫国的信念。
与家人告别,陆陆续续赶到军营报道。
一时间,军营门口被堵的水泄不通。
报名参军的人数,竟然达~到了三万之多。
而这个数目,还在以一种夸张的速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