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18节

  若是王崇古要阉割,不如让他冯保亲自操刀!

  “端是如此猖狂!我一心为陛下办事,提督京营,自然是为了京营之事,举贤不避亲,在伱嘴里,怎么就成了…这般肮脏的模样!”王崇古终于气急,这冯保骂人真的真的很难听,他撸起胳膊,就准备上演全武行。

  张居正才不咸不淡的开口说道:“纠仪官。”

  纠仪官专门负责稽查殿前失仪之事,吵架归吵架,吵不过就动手,成何体统?

  “哈哈哈!咱大明的士大夫们,被宦官用圣贤书,指着鼻子骂,还不了嘴!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该喜,还是该悲了。”谭纶听闻张居正开口,根本不顾及王崇古那猪肝一样涨红的脸,扶着桌子就笑了起来。

  谭纶为何不肯核准这份名单,就是因为那封名单上,不能说全都是王崇古的旧部,但至少大半都是,这京营兹事体大,马虎不得,谭纶一直不肯核准,才算是恶了杨博,才有了罗拱辰入京投奔杨博吃了闭门羹转投张居正门下的事儿。

  谭纶不听话了,自然要把他弹劾下去。

  谭纶笑着笑着,面色悲戚了起来,极为无奈的说道:“喜,自然是乐,这情景着实是有趣的很,悲,是这一幕,发生在咱们文华殿,真的是咱们大明的悲哀。”

  大明江山的国势,就像这文华殿内,小皇帝读书、廷臣们吵架、阉党拿着圣贤书骂的进士们还不了嘴。

  处处都是古怪。

  冯保读的书多吗?相比较朝中的大学士,根本就不值一提,但是冯保就是能把人骂的还不了嘴。

  “王少保。”杨博终于有些看不下去了,提醒着王崇古,不要跟冯保计较,再计较也是自取其辱。

  张居正看着王崇古笑着说道:“王提督忠心体国,也是看这京营糜烂,才如此急迫,急公好义,本性敦厚,都是为大明做事,都是为陛下效力,冯大珰,就不要再欺负王提督不善辩了。”

  “哼!”王崇古知道自己理亏,这有了台阶自然要下,他甩了甩袖子才肯坐下,生着闷气。

  到了京营,王崇古就发现这京营比边军还要糜烂数分,自然是焦急,结果在冯保嘴里,就成了窃国为私?

  王崇古自然气急败坏,他真的没有把家里的狗,拉到京营来吃皇粮。

  谭纶的致仕奏疏,走到司礼监是不会批的,到了太后皇帝手中,也不会用印。

  冯保得胜归来,那是志得意满。

  “这京营将才提举补录之事,我倒是有个章法。”张居正看了一圈,开口说道。

  追读很重要哦!吾·祥谁·林·与·嫂·归再一次念叨。感谢大家的打赏,万分感谢。求一切支持,啊啊哦,嗷呜!!!!!!!!(づ ̄ 3 ̄)づ

第22章 元辅,朕有疑惑

  “富国、强兵。”张居正正襟危坐,这京营提举补录将才,是一件大事儿,事涉京营军权。

  大明和俺答汗在宣大打了十多年,居然还没打赢,眼下大明局势的困局,大抵可以归咎到打不赢这件事上,晋党如何一步步势大,权倾朝野内外?

  还不是没打赢,让晋党一步步的巩固了地位。

  若是能像成祖文皇帝那般,长驱直入,打的北虏望风远遁数千里。

  今天朝局,还能是这样的局面吗?晋党还有这么大的胆子吗?

  张居正继续说道:“古人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今京营升平日久,武备废弛,员弁受文吏箝制。今后将帅忠勇可任者,宜给以事权,使其得以施展才能。”

  “在京四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总督、镇、巡等官,各举将才,以备任使。若所举之人立功或坏事,则赏罚坐连举主。”

  张居正开头引用的是兵书《司马法》的一句话,天下虽暂时安稳了,但是忘记战争一定会变得危险。

  而大明武备废弛,大明的将领、庶弁将(基层军官)、军卒,都受到了文官的节制,处处寸步难行,将帅忠勇可以任事的,要适当的放权,让大明武将施展才能。

  而京营任事,大明各级总督、镇守、巡抚、四品以上,都可以举荐将才,赏罚一体,立了功一起奖励,犯了错,一起处罚。

  具体如何放权?

  戚继光埋伏董狐狸,擒董狐狸的侄子,械送入京,当时情况突然,蓟辽总督梁梦龙事后才知晓,但是梁梦龙没有弹劾戚继光私自用兵,而是上了贺表,赞叹戚继光的勇武。

  这就是放权。

  敌人都欺负到了家门口,还要总督、总兵官商量好,功劳怎么分,锅怎么分,这还打什么仗?权责不清,令出多门,是大忌中的大忌。

  那军队以谁为首?战时以将帅为主。

  这就是放权。

  王崇古要把自己的狗拉到京营里吃皇粮,而张居正提出的办法是,大明内外文武,皆可以推举将才。

  张居正说的正大光明,做的也正大光明,他又详细解释了一遍遴选之法,把所有举荐到京营的将帅、庶弁将都练一遍。

  具体怎么操练?按照什么章程?

  戚继光写了两本兵书,就按着那两本兵书练,浙军能承受的了,遴选的将才,承受不住?

  大明十岁人主都能咬牙坚持下来,说自己天生贵人,难道还能比陛下尊贵吗?

  真金不怕火炼,大火猛锻,烈火烹油,剩下的都是精锐了。

  冯保听闻立刻拍手称赞道:“这个法子好!既然是重振军威,既然是要强兵!就用这个法子。”

  “王少保,你不是觉得京营糜烂,你不是说举贤不避亲吗?你敢不敢把你名单上的那些人,也都扔进去操练一番?”

  “有什么不敢的!”王崇古抱着手说道:“就怕到时候有人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好好的操练,最后剩下的都是一群趋炎附势之徒!”

  张居正眉头一皱,看着王崇古面色变得冷厉了几分,手在桌上前伸了一些,往后靠了靠,语气平淡的说道:“王少保多虑了,此事兵部、五军都督府、提督内臣,多少双眼睛盯着,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众目睽睽,弄虚作假,岂不是小人长戚戚?再说不是还有王少保盯着?”

  张居正此言一出,文华殿内就剩下了小皇帝翻书和春风吹动罗幕的声音,原来小声商议的嘈杂声,顿时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有些紧张,张居正平时说话都很温和,语气略微有些变化,所有人都察觉了出来。

  “但愿如此。”王崇古察觉到了张居正语气的变化,立刻说道:“元辅,我不是质疑元辅操守,就是怕这阉贼提督内臣,从中作祟。”

  杨博看人非常准确,王崇古易怒,被冯保三两句话就挑拨的火冒三丈,这便是失语,说了不该说的话,这内外文武皆可提举,所有人操练一番,优中选优,可是张居正提议的。

  王崇古质疑有人弄虚作假,首先就把枪口对准了张居正。

  张居正这才露出了笑容说道:“无碍,此番我来主持,若是提督内臣坏了事儿,定然要禀明陛下,做出处置。”

  王崇古这才松了口气,得罪了谁不要得罪死了张居正,一句冒犯之言,说开了,张居正也不会那么斤斤计较。

  面子都是互相给的,张居正不满,王崇古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了软话,这梁子就没有彻底结下。

  “小人。”冯保骂了一句王崇古小人戚戚,刚才杨博跟张居正说话,又说了一句阉贼,那冯保便要骂回去。

  王崇古立刻回了一句:“阉贼。”

  “小人。”

  “王少保。”杨博看着骂战再起,又开头提醒了一下王崇古,别跟阉人一般见识。

  “哼。”

  “哼!”

  杨博出面,这骂战在两声冷哼之中停了下来,冯保是一点亏都不肯吃。

  王崇古接受了这个提议,大家都到校场上,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

  他的那封名单,兵部尚书谭纶硬生生卡了几个月,吏科给事中弹劾,谭纶立马致仕,摆出了就是不干了,也不通过的态度来。

  再争执下去,张居正不耐烦,把浙军的精干,都调拨到京营来,王崇古这个提督京营,彻底就成了空架子、摆设了。

  张居正所言,其实是谭纶的想法。

  谭纶为何迟迟不肯核准名单,王崇古那份名单都是王崇古的人情往来,王崇古愿意不愿意,他都得那么举荐。

  都坐在了文华殿上,作为堂堂二十七廷臣之一,写份提举将才,居然还要考虑人情,跪着当明公,那还算什么明公!

  这件事就算是这么敲定了下来。

  廷议吵吵闹闹,但在张居正的主持下,大多数都有一个比较不错的结果,处置极为迅速,一直卡着的考成法,在杨博松口表达了自己赞同的意见之后,考成法暂在京师施行,而不是一下子推向全国。

  一个政令拍脑门决定,那不是一个成熟的明公该做的事儿,运行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再推向全国,才是应有之义。

  朱翊钧得到了新教材《帝鉴图说》,这里面都是张居正编写的历代君王的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百一十七章,但是每一个都寓意深刻。

  “臣等告退。”廷议在吵闹之声中结束,伺候皇帝读书的人,开始入场。

  冯保十分郑重的说道:“陛下,臣昨天听说陛下要亲事农桑,困难重重,一时心急,就把这事告诉了元辅,让他帮忙想想办法,毕竟是外廷的事儿,臣不好多嘴。”

  “嗯,你今天讲的不错,继续保持。”朱翊钧合上了《四书直解》看着冯保,颇为满意的点头说道。

  冯保听谁说的?听乾清宫张宏安排的宫婢说的。冯保又是怎么把话传到了宫外?冯保让义子徐爵去的。

  张宏早上上殿前已经通禀了。

  内外各有目的,通力合作,促成此事。

  “陛下谬赞,谬赞,臣就是仗着陛下皇威,才能凶他们两句罢了。”冯保脸上笑开了花,赶忙说道,皇帝一句表扬,他在宫里的地位就稳定一分。

  皇帝终究会长大的。

  朱翊钧没有怪罪冯保向外面透露消息,什么能透露,什么不能透露,作为宫里的大珰,冯保应该明白其中的尺度。

  宫里和宫外一点消息不通,那容易出现误会,宫里和宫外消息互通有无,那皇帝就极其危险了。

  至于如何有效的、合理的、有目的、在恰当时间、将某些机密消息掺和一些假情报泄露出去,这是一门很考究老祖宗功力的本事。

  泄密这种事,本身就是一种手段。

  朱翊钧非常佩服冯保的就是冯保这《气人经》的水平,张宏那个性子,怕是很难学的来。

  冯保长松了口气,端着手笑容满面,陛下夸了,而且没怪罪他传消息,这都证明,他这个位置能稳当一些了。

  “元辅先生大才。”朱翊钧在看书,也在听政,张居正的处置,游刃有余。

  “谢陛下夸赞。”张居正颇为傲气的接受了这份赞誉,他的才气和贤能对得起陛下的称赞。

  传道解惑开始,仍然是论语,仍然是圣贤书,但是张居正总觉得小皇帝的理解,有些古怪,圣贤书都被皇帝注解的面目全非了。

  孔子真的是那个意思吗?

  给小皇帝讲筵,甚至让张居正产生了一种坐而论道的感觉,但是小皇帝的所有注解,都是在一问一答之后形成的,是张居正自己说出来的,似乎本应如此。

  张居正开口说道:“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谄:卑屈。骄:矜肆骄纵。可,是可以,但还没有到极致。”

  “子贡问夫子: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慢,怎么样呢?孔子说:“可以。但是还比不上贫穷而能乐道,富有而能好礼的人。”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问道:“元辅先生何解?”

  张居正回答道:“常人贫苦时,却无卑躬屈膝之意,富贵时,却没有矜肆骄纵之心,这已经极为难得了。”

  “若是能做到贫困苦寒,还以追求圣贤之道为乐,富有显贵,仍然在追求礼法,那便远超常人了。夫子如此回答子贡,是勉励他,追求还没达到的境界。”

  “谓曰:贫贱不谄,富贵不骄;居贫向道,富而好礼。”

  “如此。”朱翊钧颇为确切的点头问道:“元辅,朕有疑惑。”

  “若是一人处于贫困之中,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行路时,路上的砾石磨破脚掌,此时有人说,跪下磕头,就有饭吃,就有衣服穿,就有鞋子阻拦砾石之痛,元辅教朕,此人如何不跪?”

  张居正眉头紧蹙,眼前闪过了许多的画面,说道:“不能,所以才要居贫向道。”

  朱翊钧疑惑的问道:“既然要跪,谄媚卑屈,就做不到贫贱不谄,更无法追求圣贤之道。”

  “然也。”张居正回答道。

  朱翊钧继续问道:“若是一人,处于富贵之中,打伤了卑贱,一拳三文钱,十拳五十文,打死人一两银子,甚至一两银子都不用,打死人都无人惩罚,有人替他善后遮掩,作恶却不自知,元辅教朕,此人如何不矜肆?”

  张居正沉默了许久,才俯首说道:“不能。所以才要富而好礼。”

  朱翊钧摇头说道:“既然矜肆骄纵,就做不到富而不骄,更别说富而好礼了。”

  “然也。”张居正回答道。

首节 上一节 18/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