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209节

  “朕不给土蛮汗让步,大宁卫军事调度,仍按旧令,大宁卫不容有失。”朱翊钧非常不赞同的说道,相比较大宁卫,清算之事,可以延后进行。

  “陛下!”张居正端着手,这次他非常的固执。

  “先生,国事危险!”朱翊钧仍然不赞同。

  张居正再摇头说道:“王者无私!”

  “国事有轻重缓急,矛盾有主要次要,这是先生教朕的道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乃《孟子·尽心章句下》之法,先生怎么能分不清楚轻重缓急和主要次要呢?占领大宁卫为国之长策,绝不容失。”朱翊钧非常坚持,他也非常的固执。

  “臣没教过这句话,洪武年间,这句就被删减了。”张居正立刻反驳说道。

  朱翊钧正襟危坐,开口说道:“大凡国之所恃以立者有三:曰民,曰社稷,曰君。人皆知君为尊,社稷为重,而不知民之所系更甚切也。”

  “以我言之,民虽至微,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何也?”

  “虽无可尊之势,而有可畏之形,民其至贵者也;社稷虽系一国之镇,然民以土为供,而报祀为民生而报也;民以食为天,而祈谷为民命而祈也,不可与民而并论矣,所以说社稷次之。”

  “至于君,虽为神人之共主,然临抚兆庶,皆由于民心之爱戴也;保守疆土,皆由于社稷之安宁也,又不可与二者而并论矣,所以说君为轻。”

  “夫君、民、社稷轻重之等有如此。为人君者,可不以民、社为重,而日兢兢以计安之乎?”

  朱翊钧直接来了一段全文背诵,笑着问道:“先生教过。”

  张居正惊疑不定,这的确是他的批注,讨论民、社稷、君的关系,但他记得非常清楚,他讲筵从来没讲这段,按照皇明祖训,这是被删掉的内容,他自然不会教授,他惊讶无比的说道:“这是随笔注解,不是四书直解,臣没教过!”

  “是不是先生说的话?”朱翊钧颇为淡定的说道。

  “臣在嘉靖三十五年回京的时候,的确批注过这段,但是,臣没有呈送御前。”张居正印的四书直解里没这段。

  “朕让礼部尚书马自强给朕找来的。”朱翊钧颇为确定的说道:“这的确是先生教的道理。”

  “朕意已决,戚帅仍在大宁卫,等他回来再清算也不迟。”朱翊钧用张居正的道理反驳了张居正。

  掀桌子自然是要掀桌子的,但是要到大军凯旋,永平卫军兵接手大宁卫防务为止,这是国之长策。

  “宣大司寇进殿来。”朱翊钧让张宏把王崇古叫进来。

  王崇古入门就跪,膝行到御前,跪在地上,俯首帖耳的说道:“臣有罪,臣愧对陛下圣恩。”

  “还请陛下念在臣西北主持封贡、安土牧民、安置十九万流民、开垦荒田、推广番薯生民、督办毛呢官厂的微薄功绩上,饶臣一家老小性命。”

  王崇古很清楚宫中大火是谁干的,朝中有能力、有胆量、有动机做这件事的范围真的很小很小。

  这次,已经没有杨博出来平事了,王崇古根本不打算平事,这天大的事儿,他哪有遮天的本事,他只求自己和儿子能够不被牵连其中。

  王崇古只恨自己毒蛇放的晚了,没把张四维直接毒死。

  朝中最激进的是谭纶,其次才是王崇古,而后是皇帝,最后是张居正,最保守的是吏部尚书万士和。求月票,嗷呜!!!!!!!!

第183章 莫须有和意欲为(为盟主“人生那么

  多不完美”贺!)

  “大司寇读矛盾说吗?”朱翊钧问了一个和宫中失火案无关的问题。

  王崇古敏锐的察觉到了皇帝对他的称呼仍然没有变,立刻说道:“臣读过,而且读的很好!”

  “陛下,这次的大火案,是因为新政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矛盾正在逐渐激化到一种剧烈的地步。”

  “考成法,伤害的是官吏的切身利益,不再依仗同师同乡同朋同榜同党进位,只能依仗事功,可是这天下多为平庸之辈,官吏自然是百般反对,不能姑息相互托庇,自然是反对者众。”

  “清丈法,伤害的是权豪缙绅的利益,大明两百年来,大抵如此生活,自从孝宗以来,皆以四百万顷征收税赋,而现在已经到了五百余万顷,这清丈下去,把侵占隐瞒的田亩,都清查出来,权豪缙绅如炙热烈日之下的魑魅魍魉一般无所遁形。”

  “开海法,伤害了东南豪商的利益,海禁之下皆是贩私,不给朝廷纳赋久也,唯恐朝廷设一关,耽误了他们的买卖,这开海事,东南豪商不仅要纳税,朝廷还要跟红毛番做生意,前年抢生丝,今年争海贸利。”

  “强兵法,强兵征战,则无法依敌自重,朝廷本就掌控生杀予夺之大权,今日再强兵,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故此辽东自杨兆、赵完责至去岁的刘台,奸臣层出不穷,皆因出塞大胜自辽东李成梁起,大明这才想了起来,原来我大明也是能塞外取胜的。”

  “度数旁通法,国税改制,那等同于把所有人都得罪了,六册一账,要想贪蠹、姑息养奸,再无可能,这复式记账法,可谓是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时人莫不称之为酷烈之法。”

  “陛下,臣稍微列举新法,这新法在肉食者看来,莫不是洪水猛兽。”

  朱翊钧听闻王崇古如此描述大明主要矛盾之下的各种次要矛盾和新政带来的影响,继续问道:“那大司寇以为大明新法如何?”

  “好!”王崇古俯首帖耳却大声的说道。

  “好?”

  王崇古再次斩钉截铁的说道:“好!”

  “腐儒贱儒看待问题都是片面的,他们看不到这些新法带来的影响,只想世袭罔替的收租过活儿,却没想过这些新法背后的意义,苛责官吏,则法度严明,即便是对于豪强缙绅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非要殷部堂那般抢人家门,搬人床榻,甚至凌总督那样,直接杀人全家才好?”

  “有国法在上,多是一件美事,无规矩不成方圆。”

  “臣以去岁山东馆陶至东昌府驿路为例,隆庆四年驿路被毁,始终无法再修,直到去年考成之下,驿路贯通,馆陶、广平商货,不必绕道濮阳可至运河贩售,馆陶广平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新政新法,带来的是改变,而在改变之下,非要守旧崇古,却不肯因时循势而动,看不到新法改变之下的欣欣向荣。”

  “陛下,臣督办永定毛呢厂,毛呢厂周围聚集小民万余,他们终日辛苦劳作,若能学得技艺,入厂为工,未必不是个营生,讨得到婆娘,生得了娃娃,甚至还能读书识字。新法并不是坏,而是变。”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下气数已经穷尽了就要有变,变法才能将穷途末路打通,通畅了才能长久。”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朱翊钧不住的点头说道:“大司寇不愧是读书人,矛盾说读的精透。”

  “臣不过一谋利愚夫罢了。”王崇古再拜,汗流雨下,通常情况遇到了这种事儿,越是沉着平静,代表着这背后酝酿的血雨腥风越是令人恐惧。

  “这场大火就是大明矛盾剧烈的具体体现,为何有人纵火?还不是因为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吗?”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大司寇矛盾说读的这么好,为何没读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

  “为恶之徒非大司寇所为,大司寇最近督办毛呢厂尽心竭力。”

  王崇古当然愿意相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他知道那是个美好的愿望,他斟酌了一下,选择了实话实说,这个时候了,打哑谜就是用自己一家老小的生死。去赌皇帝大发善心,他郑重的说道:“臣惶恐,如实奏禀陛下,臣不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像臣不信国朝有法一样。”

  刑部尚书不信国有国法,这就是王崇古基于践履之实的最大感悟。

  王崇古为何如此畏惧皇权?因为他知道,在大明帝制的制度设计之下,只要皇帝活着,他就大明唯一的那一片天,没有其他。

  高拱当国又如何呢?还不是一道懿旨就只能灰溜溜的滚回去?

  杨廷和左柱国又如何?只因为和旁支入大宗的嘉靖皇帝意见不和,就被赶了回去。

  大礼仪之争,从头到尾都在争一个字,嗣。

  嗣的意思是,就是让嘉靖皇帝认孝宗为爹,认一夫一妻张皇后为娘,然后兄终弟及登皇帝位,而嘉靖皇帝到了京郊停下车驾,礼部尚书毛澄,让嘉靖从东华门入住在文华殿,先当太子,再当皇帝。

  嘉靖皇帝在京郊,不肯如此,摆明了要直接当皇帝,不认孝宗当爹,最后的结果,就是嘉靖皇帝直接在奉天殿登基,根本没去文华殿当太子。

  大明帝制的制度设计之下,皇帝真的要跟一个臣子计较,只要不犯蠢,只要皇帝还活着,就俩字,无敌。

  所以王崇古怕,他知道,有皇帝支持的张居正,根本就是无敌的存在,更遑论现在握着矛盾说、公私论斗争的张居正了。

  斗!个!屁!

  老寿星上吊嫌命长吗?

  “大司寇不信朕会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吗?”朱翊钧颇有些玩味儿的说道。

  “是的。”王崇古十分确信的说道。

  朱翊钧点头承认了王崇古的猜测,平静的说道:“有些事儿朕会坚持矛盾说,但是点了朕的家宅,朕就不能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了,所以大司寇说得对,朕就是要连坐瓜蔓。”

  “朕一定会把这个人找出来,夷三族,以收威吓惩戒之效。”

  “但是朝廷也有法度,祖宗定过八辟之法,若是有功,也不是不能宽宥,先生以为呢?”

  张居正虽然不知道皇帝想做什么,但是还是俯首说道:“的确议功、议贵之法,若是有功则可宽宥之。”

  朱翊钧看着王崇古说道:“呐,中轴线所有建筑已经焚毁了,大司寇,朕没地方住了,只能在慈宁宫暂住几日,朕打算在宝岐司住上几年,爷爷不就是在西苑住了二十多年吗?朕也搬到那儿去。”

  “大司寇朕给你个戴罪立功的机会,把烧毁的建起来,就算是戴罪立功了,毕竟点朕家宅的不是大司寇。”

  “朕有几个要求,第一,以后都不能再起火;第二,要和原来的规制差不多;第三,坚固耐用,不能三五年一翻修,朕这头住着,那头叮叮当当的响个不停。”

  王崇古沉默了片刻说道:“臣做不到,木制的如何不起火呢?”

  朱翊钧摇头说道:“考验大司寇能力的时候到了,大司寇想方设法便是,至于钱粮的事儿,国帑和内帑对半出钱。”

  其实朱翊钧真的真的对这次回京之后的王崇古没多少意见,的确,王崇古是爱钱,但是他真的只爱钱,还很有能力,能做成事,朱翊钧真的不打算牵连到王崇古。

  但是,王崇古坚定的认为皇帝要瓜蔓到他,那正好借这个机会把重修皇宫的事儿定下来。

  这个要求,其实很过分,规制一样模样差不多,却不能起火,用木头必然会起火,用木头必然会几年一修。

  王崇古有些迷茫,他愣愣的说道:“陛下,臣能让工部尚书郭朝宾一起修吗?臣自己独木难支,营造这事儿,臣熟悉,但是修皇宫这事,臣还是不大会。”

  “一应人力调遣都任由大司寇调遣便是。”朱翊钧让人办事,自然给事权,这么离谱的要求,王崇古做不到,朱翊钧也不会真的把王崇古给砍了,王崇古死了,谁来经营毛呢官厂?

  戴罪立功,其实就是宽宥了的另外一种表达。

  “臣遵旨。”王崇古领了修皇宫的差事,这可不是什么美差,六册一账之下,想贪墨点钱,都是难如登天。

  王崇古真的想要把这件事做好。

  放火烧宫,到底是谁干的?皇帝、元辅、廷臣心里其实都门儿清,张四维和他的同党们,吴兑、方逢时等等西北权豪们等人。

  烧死了皇帝最好,烧不死,那皇帝追查也是高拱干的,张四维总觉得是高拱在害他,一石二鸟。

  这就是张四维,根本认不清楚形势,皇帝一次言张四维丑,一次回朝做官加速史书编修的速度,就是为了防止张四维拿到权力,张四维还以为是张居正故意针对他,并不清楚的是,皇帝早已经看清楚了他的真面目。

  “宣廷臣入殿廷议吧。”朱翊钧再挥手,开始了每天的日常。

  王崇古为了营建一个永不烧毁的皇宫绞尽脑汁,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随着工部尚书的加入,变得愈加清晰了起来,不得不说历史时间长,就是好,可以考古式科研,很快许多的方案开始论证,不断的通过。

  朱翊钧对进度非常满意,他打算三五年都住在宝岐司了,结果王崇古非常确信的说,陛下大婚之前,一定能完工。

  五月初二,明天又是一次上朝日,在所有朝臣们都以为三大殿都被烧了,中轴线所有建筑,除了午门全都烧毁了,还怎么大朝会的时候,礼部马自强通知,朝会如期举行。

  三大殿都没了,怎么如期举行?

  大明皇帝朱翊钧总是能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整出大活来,让朝臣们目瞪口呆。

  露天朝会。

  历史上第一次露天大朝会就这样举行了。

  张居正带着群臣上朝的时候,走进了午门,就只看到了一个三层月台的地基,这是没烧毁的地方,而朱翊钧的龙椅就放在空荡荡的地基上,一应礼仪,没有缺失的地方,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没有皇极殿了。

  朱翊钧就在龙椅上坐着,这等露天大朝会,直接让所有朝臣都给震惊了!朝廷的威严何在?

  朱翊钧对着张宏开口说道:“宣朝臣入殿上朝。”

  张居正在缇骑的检查下,迈过了门槛,是的,空荡荡的地基上就放着一个门槛,算是宫殿的大门。

  张居正自问这辈子已经见到了无数的大风大浪,但是这场面,他必须要承认,确实是第一次见,即便是在永乐年间,三大殿烧毁了,也都在文华殿上朝,结果陛下直接选择了地基开大会。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在一片诡异的氛围和大风的卷动吹拂之下,大朝会开始了。

  朱翊钧手虚伸说道:“免礼。”

  “朕的家宅被烧了,从午门到玄武门,被烧的一干二净,就剩下这些个地基,先生跟朕说,道阻且长,朕当时还在想,道阻还能艰难到什么地步?长能长到什么地步?今天啊,朕见到了呢。”

  “有人呢,想要朕的命啊,追查了半天,居然是前任首辅高拱所为,啧啧,新郑公好大的能耐哟,人在新郑,打了个响指,皇宫就开始着火了!”

  “缇帅,带高拱来。”

  高拱被押入京师了,当然是请来的,走了十几天,慢慢悠悠,况且入京后先去了解刳院,是去找大医官看病,而不是被解刳。

  高拱就在殿外候着,听到了宣见,一步步的走了进去,甩了甩袖子行了大礼,跪在地上,俯首帖耳的说道:“臣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

  “新郑公,听说你要杀了朕,在新郑一说话,朕的皇宫就着了火,有这个事儿吗?”朱翊钧开口问道。

  高拱跪在地上,沉默了许久说道:“陛下,臣就是一凡夫俗子,如今已经在家中闲住四年之久,过去的门生故吏,连封信都不写,臣哪里有那个本事,放火烧宫?”

首节 上一节 209/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