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217节

  戚继光眉头紧蹙的说道:“李帅如此有信心?”

  李成梁信心十足的说道:“我去年回京,带了一箱子土,好家伙,把陛下给乐得,要不是大明眼下财力不足,恨不得立刻发五十万大军攻伐,万士和眼睛都绿了,跟狼崽子一样。”

  “陛下懂土,真的懂,宝岐司不是建着玩,或者做做样子,陛下连沤粪这种脏活都会干,而且还干的挺好的。”

  李成梁用着夸张的语言和动作形容着自己当时震惊的心情,他一开口说这土比金银更加贵重,还在想着怎么解释,结果陛下还给他科普了下大明的地层和土壤结构,对黑土的肥力相当了解。

  适合大面积耕种的土地,那还要多说什么?连礼部尚书万士和都绿了眼。

  戚继光眼前一亮,对自己的前途完全没有任何的担忧了。

  能唤醒大明扩土和进攻性的,就是土地,尤其是可耕种的土地,戚继光是个军将,他天天看地图,其实大明已经把能看到的可耕种的土地都拿到了手里,河套没有大型水利工程时,更适合放牧,而不是种田。

  所以朝廷的精算也是有一定的道理,河套确实是负资产,得大量的投入,尤其是兴修水利,那都得大投入,谁让大明穷呢?历代王朝也就数大明穷了。

  辽东的年降水量受海风的影响,是绝对高于一尺二寸的,再加上开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地、超过百日的无霜期,这些条件加起来,已经完全足够了。

  “朝廷还有钱吗?三大殿都被烧了,这修大殿,可是要不少银子的。”梁梦龙还是有些担忧,作为读书人,梁梦龙对读书人反对开疆拓土的种种手段,是非常了解的。

  “有。”戚继光非常确信的说道:“我在京参加了几次廷议,户部现在存着七百万两银子,娘类,吓死个人!”

  “这还不算陛下稽税局的追欠,这次俞帅从南衙回来,把稽税的234万两银子和二十万斤的漕粮都平安带回了北衙。”

  “好家伙!朝廷现在这么富的吗?”梁梦龙呆滞的看着李成梁,李成梁在京师还参加了一次廷议,而后才回京的,在廷议上,他听到这个消息,直接震惊!

  穷怕了大明朝,什么时候这么阔绰过?这还是去年的存银,也就是去年度支之后的结余。

  三大殿而已,有了钱,把皇宫整个翻修一遍,也不成问题。

  李成梁愤怒无比的说道:“陛下的家被人给烧了,怕影响前线战事,还说一切都好,一切都好?好个球!戚帅回京后,这事,陛下就是要这么算了,戚帅也绝对不能这么算了!斗嘛!谁怕谁!我老李读书少,斗起来不杀人,还斗个什么!”

  “杀,杀他个血流成河!”

  “一群怂货,真的把陛下赶到了西苑去,深居简出,他们又该唠唠叨叨,哎呀,陛下,要勤政,要励精图治。”

  “什么东西!”

  李成梁来大宁卫除了送行,就是表态,他不是用嘴说表态,而是用行动,他占领了杜尔比山下的彰武,营建城池,威胁土蛮诸部,就是为了让大宁卫在永平总兵王如龙手中固若金汤。

  如此一来,戚继光回到京师,大宁卫不会出现任何的反复,陛下就可以随意施为了。

  李成梁这么想,这么做,还特别说明自己的态度,坚决拥护皇帝陛下对西北族党的清理,威罚震慑之后,李成梁在东北就能安生十几年,手下的军头就是再跳,西北殷鉴在前,谁敢撺掇着李成梁拥兵自重,养虎为患,弛防徇敌?

  戚继光点头,带着京营开始回京,先锋李如松带着大军开路了。

  而此时的小皇帝,也回到了京师,短暂的东巡仅仅进行了十五天的时间,而皇帝从大明京师到天津卫住了十天,根本没有乱子发生。

  京营的确不在京师,可是京营回到京师只要十多天。

  朱翊钧在空荡荡的地基上,迎接征虏将军回朝,这个典礼庄严肃穆,除了皇极殿没有殿这个事实外,其他都符合天朝上国的礼仪。

  戚继光一进午门,看着光秃秃的中轴线,看到了坐在地基上的陛下,大夏天的戚继光,整个人散发出了森严的寒气,带着一众军将来到了御前。

  “陛下,臣回来了,披甲多有不便,只能以军礼相见。”戚继光未曾卸甲,带着一众将领披着铁浑甲就上殿了。

  朱翊钧早就调整好了表情,带着些许畏惧和愁苦的说道:“戚帅啊!戚帅不在京师,他们欺负朕!”

  “戚帅你看看你看看,若非冯大伴提前收到了消息,火一烧起来的时候,就跑来救驾,戚帅怕是要见不到朕了,朕自问登基以来,也算勤勉,勤勤恳恳,唯恐辜负了先帝所托,祖宗遗命,就因为朕不务正业,有亿点小爱好吗?”

  “他们,他们居然点了朕的皇宫!”

  “朕查了半天,就查到了高拱,他们这是要朕冤杀了高拱,好息事宁人,可是朕听先生说,求荣得辱,亡国之兆。”

  “大朝会要在皇极殿,接见外臣要在皇极殿,迎归凯旋军士,也要在皇极殿,光秃秃的皇极殿,那黎牙实居然都敢揶揄朕了,但是他说的是实话,朕又不能反驳。”

  “朕有点怕,就去天津卫躲了十五天,因为俞帅在天津卫,这才安定了几分,戚帅,朕做错了什么吗?他们要这样把朕活活烧死!”

  听者伤心,闻者落泪!

  张居正人都麻了,这戏太过了!太过了!

  逮高拱是为了设圈套,去天津卫是为了看看建好的五桅二十一帆的过洋船,接漕粮和追欠银子,这怎么都成了皇帝怕了呢?

  从大火烧宫之后,不,从刺王杀驾后,张居正从来没有见到皇帝有怕的时候!

  怕,你皇帝会写吗?

  “陛下,要抓谁?”戚继光拿出了自己的天子剑说道:“陛下赐臣天子剑,为大明斧钺,请陛下下旨!”

  戚继光也没犹豫,他今天上殿连朝服都没换,直接带甲上殿,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了。

  谁干的就杀谁,涉及到哪里,就杀到哪里!

  大明京营在大宁卫低烈度作战,并无疲惫之说,他倒是要看看,谁要成为他的对手。

  “张四维!戚帅帮朕抓住它就好,朕不敢拿它,怕它又要烧慈宁宫,朕死也就死了,可圣母和潞王还住在那里。”朱翊钧也察觉到了戏过了,戚继光的怒气槽已经自己爆表了,要是再刺激,怕是戚继光要皇极殿杀人了,这对戚继光不利。

  所以皇帝下令拿人而不是杀人。

  戚继光晃了晃脑袋,如同一座小山一样,看向了张四维,走了过去。

  张四维在戚继光带甲上殿的那一瞬间就察觉到了不对,等到小皇帝一开口就想逃跑,但是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一样,走都走不动道,现在戚继光浑身煞气的看向了张四维,张四维立刻吓的软在了地上,一边倒退,一边说道:“不是啊,戚帅,不是我!”

  “你的意思是,陛下污蔑你吗?”戚继光紧走几步,一把抓住了张四维的腿,拖到了正中间,看着张四维语气森严的说道:“就是冤枉了你,又如何!”

  之前不处理张四维,是因为张四维背后有晋党,有西北军兵的支持,京营回来,才可以拿人。求月票,嗷呜!!!!!!!!

第189章 物种的多样性

  “陛下嫌你丑,你就应该直接自缢的,该死就死,你不最喜欢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吗?”戚继光的杀气太重了,重到凝如实质,重到令人难以呼吸。

  戚继光的一生杀的人太多了,他平日都非常的温和,好像事事都可以忍让,被人欺负到头上,甚至连牢骚话都没听说过,有人冤枉于他,他也只会找张居正说一说,而不是自己去斗争,去解决那些个风力舆论。他不想得罪任何人,只想老老实实的,本本分分的平倭、拒虏,若是真的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是乐意的。

  如果做不到,他也只能说一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哪怕是一腔热血付诸东流,他也只能徒叹奈何。

  但是这次有人要对小皇帝动手的时候,戚继光心急如焚,回京都是披星戴月,这一路走来,心火越烧越旺,若非陛下只是下旨让他拿人,他就真的动手杀人了,他带着天子剑上殿,本就是奔着杀人去的。

  但是陛下只是让拿人,他把人拖到了跟前。

  他最怕最怕的就是一回京,陛下已经被害了,越接近京师,他越是害怕,这座在他眼里漏洞百出的城池,如此的可怕,静静的卧在那里,似乎要吞噬掉他的雄心壮志,吞噬掉张居正的新政,吞噬掉大明的元气,吞噬掉一切。

  他生怕陛下出现什么差错。

  好在陛下还在,好在陛下还有心情演戏,这就还好,一切都还来得及。

  可是下次呢?下次还来得及吗?

  唯有把那些人杀怕了!杀的他们连动手的念头一起,就是不停战栗的程度,才能止的住下次。

  戚继光不懂什么制度设计,他一辈子都在研究杀人,那些倭寇、北虏惊恐的眼神告诉戚继光,有的时候,杀人是有用的,杀破了对方胆气就行了。

  “我我我,你你你,不是我!都是吴兑,还有方逢时,他们说三娘子要入京来,让我出个主意,不是我啊,我我我什么都没干!”张四维吓懵了,口无遮拦的在所有人面前交代清楚了共犯。

  就像现在这样,被吓破了胆子的人,直接将自己的同谋给供了出来。

  如果人死后真的有灵魂,那戚继光身上就背负了一座山一样的恶灵,毕竟他这辈子都在杀倭寇,杀北虏,毕竟他在战场上,毫不留情。

  但是并没有,可是所有人都知道戚继光的可怕。

  “陛下,臣请京营前往西北宣大,缉捕二人及同党。”戚继光没有任何犹豫,俯首说道。

  戚继光说这话的时候,眼神看向了王崇古,眉头紧蹙,陛下只说要拿张四维,这张四维的亲舅舅王崇古,是不是也要拿?

  陛下难道真的打算忍气吞声吗?杀一个张四维,和他们的同党就了结了吗?

  戚继光看向王崇古的眼神逐渐变得凶狠了起来,王崇古腿肚子都在打转,他必须要说些什么,这是要当殿杀人啊!

  “陛下,臣绝没有参与此事,臣有罪,想方设法的把张四维看在了眼皮子底下,可臣督办毛呢官厂,又领刑部之事,臣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来,劝了又劝,可他还是做出了这等大逆不道之事,臣罪该万死!”王崇古一转头,向着宝座上的皇帝磕了下去。

  陛下,救一救,救一救,看在能赚钱的面子上,救一救,就像当初说好的那样。

  至少三娘子的谈判,他尽心竭力的为大明争取利益,在皇宫重建中,他费劲了心思,在毛呢官厂上殚精极虑,在西北他安顿流民,还要兴修水利。

  王崇古在大火烧宫之后,没理会张四维的最后疯狂,张四维不止一次表示想要借助舅舅的力量,杀了高拱息事宁人,无论张四维如何求助于他,他都不闻不问,没有搞阳奉阴违的把戏,而是选择了相信皇帝。

  皇帝会在戚继光回京后,选择翻脸吗?

  这完全有可能。

  在大火烧宫之后,王崇古无数次想过这个问题,甚至数次夜里惊醒,皇帝是值得信任的吗?是真的信赏罚,还是在演戏,在安抚他王崇古,然后等到戚继光回京之后,一锅端了?

  王崇古不信就事论事,更不信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但是他信张居正。

  这个逻辑如此的古怪,但他真的信张居正,张居正向来说话算话。

  张居正眼观鼻鼻观心一言不发,就像是睡着了一样,装糊涂的一把好手,张居正不清楚皇帝到底要如何,要牵连王崇古也不是不可以,不牵连,也可以,全看陛下的心意。

  当国四年时间,他如果连这点事都办不好,那他岂不是连严嵩都不如了。

  王崇古看张居正不说话,就知道坏了!

  朱翊钧玩味的看着王崇古,却是在思考着王崇古这番话的落点,王崇古没有诡辩,只说大火烧宫的事儿里绝对没有他,还说自己是有罪,没看好张四维。

  先认罪,给自己扣一顶大帽子上去。

  最有意思的是,朱翊钧知道了,到底谁要杀张四维,原来是王崇古啊!

  下毒的是王崇古,一计不成再施一计,一把火直接点了张四维的家,吓的张四维直接躲到了舅舅家,张四维从来没想过,原来是舅舅要杀他。

  朱翊钧也没想到,但是却非常的合理,王崇古,真的在九族的名单上。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证明王崇古早就想要跟张四维切割,但是没得逞而已。

  “陛下,眼下皇宫复建仍需人督办,毛呢官厂仍需人盯着点,罪臣还是有点用的,臣固然罪该万死,还请陛下看在罪臣还算能干的份上,饶臣一命。”王崇古开始求情。

  “戚帅。”朱翊钧平静的对戚继光开口说道。

  “臣在!”戚继光声音洪亮的回答道,按照以往的经验,此时应该有回音,但是只有个地基,自然没有回音了。

  王崇古直接吓的一哆嗦。

  “割大司寇一缕头发。”朱翊钧下了命令。

  戚继光上前,用天子剑割下了一小缕头发递给了张宏。

  朱翊钧拿着头发放到了盒子里说道:“大司寇是大明的大司寇,有功于社稷,彼时兵凶战危,大明屡战屡败,土蛮入寇喜峰口,劫掠京畿,天下震动,大司寇不顾自己名声促成俺答封贡之事,此功一;戍卫边方数十载,边衅渐缓,边民安居,此功二;天下困于兼并,大司寇在西北垦荒种田三十万亩,垦田五百余万亩,安置流民十九万众,此功三;毛呢官厂经营有方,纾困于大明毛料,柔远人以来,体国朝振奋之意,已难得,此功四;”

  “若是这皇宫督造完成,为功五。”

  “论功理应宽宥,朕今日割大司寇头发一缕,乃是削发代过,张四维虽与大司寇为姻亲,先生却教朕,信赏罚,曰:夫人君治天下,大要在赏罚两件,必至公至当,才能服人。”

  “大司寇,免礼吧。”

  朱翊钧没有翻脸不认人,而是收起了王崇古一缕头发,现在王崇古有体国朝振奋之心,若是日后王崇古和张四维一个样子,那朱翊钧也会拿出这一缕头发,告诉王崇古,赏罚是两个字,不是只有赏和宽宥,还有罚和诛戮。

  本该这样,就该这样!

  王崇古在内心嘶吼着,他知道,他活下来了,他一直反复跟张四维说,陛下掌握了生杀予夺大权不假,可是陛下有振奋之意,矛盾说造诣深厚,就知道,权力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庆赏威罚也是如此。

  对,世间本该这样!生杀予夺的大权,也该是这样履行的!

  “臣一定尽心办事,臣…叩谢陛下隆恩!”王崇古重重的磕了一下,颤颤巍巍的站起身来。

  他敏锐的注意到,陛下从头到尾都没改变称呼,那就代表陛下在大火烧宫之后的召见,叫他大司寇,不是哄骗他,而是真的觉得他还能用。

  陛下甚至连削官、罚俸都没有惩处,只是拿走了一缕头发。

  王崇古清楚的知道,若是他有了二心,那缕头发就是他的命。

  “大司寇自己有功于社稷和江山,自己挣来的。”朱翊钧又强调了一遍,王崇古能逃过牵连,那是王崇古自己拿功劳换的宽宥,大火烧宫,王崇古没那个功夫,他天天都扑在毛呢官厂上赚钱呢。

首节 上一节 217/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