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221节

  朱翊钧看向了谭纶问道:“大司马以为呢?”

  “三个人早就该死了,若非殷部堂、俞龙等人处置得当,曾一本的海寇不知道要闹多久,不是这三个家伙见死不救,广州倭患,也不会闹得这么凶。”谭纶十分肯定的说道。

  “王世贞和大司马、戚帅的关系不错,听说戚帅还送了把宝剑给王世贞。”王崇古见谭纶不给这三个武将说情,反而落井下石,有些奇怪的问道。

  这两个参将一个把总,之所以一直没有论斩,除了这三人皆为王忬举荐之外,王忬平反的大势不能论斩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这王世贞和谭纶、戚继光的关系极好,而且还跟张居正是同榜。

  所以王崇古不想说,陛下一直追问,万士和才说明白了其中的关键人物,王世贞。

  “谁送他宝剑了?谁说的?”谭纶一愣,他自己怎么不知道自己跟王世贞关系很好这件事?

  王崇古沉默了片刻说道:“他自己说的,还写过一首戚将军赠宝剑歌。”

  “剑?这件事啊,隆庆二年,王忬平冤昭雪后,我同戚帅、汪道昆三人,的确前往拜见恭贺,就是份儿贺礼,这不都是人情往来吗?大司寇和杨太宰当初结为亲家的时候,我们也送了一样的贺礼。”谭纶想起来了,确有其事,大家都送贺礼,但是王世贞特意把戚继光的剑拿出来写诗,就非常有趣了。

  大家平日里圈子不同,哪里知道王世贞借着那把剑弄出一种这样的假象来。

  “坊间还传闻我儿子和张四维的女儿结了姻亲,成为了亲家,我还想问这谁传出去的谣言。”马自强十分无奈的说道,最近有不少传闻,说马自强的儿子跟张四维的女儿早就结亲,张四维和马自强是儿女亲家了,夷三族会夷到马自强的头上。

  马自强都一脸的莫名其妙。

  “没有吗?”王崇古惊讶无比的看着马自强说道:“你和张四维不是儿女亲家?”

  “我儿媳妇的确是姓张,但那是同州张氏,不是蒲州张氏!”马自强惊讶无比的看着王崇古说道:“你为何有此一问?”

  王崇古叹为观止的说道:“张四维跟我说的,我那时候在西北主持流民安置,没工夫顾忌他,他跟我说他把女儿嫁到了你们家。”

  有些账是不能对账的,这就是收支复式记账法的威力,有些事一对账就露馅儿。

  三娘子但凡是把过往的账目拿出来,给大明朝廷对一对账,族党在中间到底搞了多少幺蛾子事,就一目了然了。

  王世贞拿着戚继光人情往来送的贺礼,写了一首诗,搞得好像他王世贞和戚继光关系莫逆,而张四维直接编排了自己和马自强是儿女亲家。

  戚继光人在西北,自然不能亲自反驳,但是马自强人都傻了,他家儿媳妇到底是哪里的,他不知道?

  万历二年的时候,他儿子马慥入京科举之前,就已经有婚约在身,当时马自强人在老家丁忧守孝,一直到万历三年马自强丁忧结束,儿子才完婚。

  朱翊钧满是玩味的看着所有廷臣,这就是大明,一个信息不能有效流通的年代,信息本就不能有效而顺畅的流通,占据了信息流通渠道的权豪们,再故意渲染造谣,便是真假难辨了。

  大明国事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加上这种刻意的编排,就显得更加混乱不堪。

  涉及到了马自强的身家性命,缇骑早就查明白了,马自强的儿媳妇,是同州张氏,而不是蒲州张氏。

  张居正写好了浮票,交给了陛下朱批,这三个人早就该死了。

  七月初五,朱翊钧在文华殿偏殿,接见了吕宋总督殷正茂。

  殷正茂在前日到达通州,沐浴更衣后,昨日到会同馆驿,焚香后等待召见,即便是殷正茂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想象力,但是当他入宫,看到了不远处的工地时,依旧是瞠目结舌。

  殷正茂百感交集,内心可谓是五味成杂,大明的中轴线建筑,在嘉靖三十六年被焚毁,到嘉靖四十一年复建完成,这刚刚十多年,就又被烧的一干二净。

  “宣泗水伯、兵部尚书、吕宋总督殷正茂殷部堂上殿。”小黄门大声的喊着。

  殷正茂一步步的走进了文华殿偏殿,甩了甩袖子,恭恭敬敬的行了五拜三叩首的大礼,大声的喊道:“臣殷正茂,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殷部堂免礼。”朱翊钧平静的说道。

  “谢陛下。”殷正茂站起来,看了看小皇帝,和他印象里的那个小胖墩,完全不同,现在的小皇帝看起来有些壮,英气十足。

  朱翊钧也在打量着殷正茂,额头阔、鼻准大,鼻翼横阔,看起来颇为洒脱豁达。

  符合朱翊钧对带兵文人的刻板印象,殷正茂和谭纶的气质是高度相似的。

  “殷部堂,当年先生询问,朕说等殷部堂回京后再说,现在殷部堂回京了,这些问题就不得不问了。”朱翊钧平静的问道:“都说殷部堂贪,当年殷部堂在两广弄到的钱,都去了哪里?”

  殷正茂俯首说道:“全用于养兵了。”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撤退转进其疾如风,啧啧,求月票,嗷呜!!!!!!

第192章 一种全新的铸炮法,专利人:戚继光

  殷正茂在两广平倭荡寇的时间是隆庆五年到万历二年。

  这段时间,大明国朝是真的穷,隆庆皇帝龙驭上宾了,全大明京堂扒拉了下,就40万两银子修皇陵,万历元年十二月才补齐了尾款。

  大明皇帝的陵寝,哪有这么寒酸的陵寝?

  还真有。

  崇祯皇帝的陵寝一共花费了三千两银子。

  当时大明朝廷穷,可殷正茂要在极南两广荡寇平倭,他就得想办法。

  想办法的过程中,就必然会有贪腐,大明把两广四年的正赋全都交给殷正茂,让殷正茂去荡寇平倭了,其他不管,能荡寇平倭就是好总督。

  所以,殷正茂赢了,但是那三千客兵的军饷,那苛责权豪缙绅的恶名,都是殷正茂贪腐的罪行了。

  殷正茂的回答也是坦坦荡荡,直接说自己养了客兵,两广战事安定后,这些客兵的安置成为了巨大的难题。

  当时要么听从了朝中言官的提议,解散客兵,给殷正茂升官到南衙做尚书,夺了他的军政财文一把抓的大权。

  要么听从廷臣的意见,招降林阿凤,攻占吕宋,让这些个客兵和海寇们,有一个撒野的地方。

  廷议、张居正、朱翊钧最终选择了后者,现在看来,成效还算不错。

  “先生以为呢?”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询问张居正的意见,文华殿偏殿的朝臣一共有两个,一个张居正一个殷正茂。

  当时张居正一直反复写信,不让殷正茂贪了,可是殷正茂似乎根本没有理会张居正。

  张居正俯首说道:“殷部堂忠君体国,鲸鲵尽戮,地方敉宁,公之功可能也;驱见在之兵,当猝然之变,在自战之地,御必死之贼,兵不别调,役不淹时,而全师奏捷,其功不可能也。荫赏之典,尚未足酬,简在帝心,大任有日。”

  如果殷正茂在两广,张居正绝对不会如此高度评价殷正茂,但是殷正茂已经到吕宋了!

  朝廷的恩赏,已经不足以酬谢殷正茂的功绩了,简在帝心,大任有日,就是说,过去的事儿,都过去了,现在连两广权豪的事主们,都不追究了,张居正自然也不会再要抓着不放了。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凌云翼到两广,两广权豪缙绅,无不怀念殷部堂。

  殷正茂这个人贪财索求无度,可是凌云翼这个人他嗜杀啊!

  殷正茂知道,因为很多两广权豪缙绅,还给殷正茂写信,让殷正茂劝劝凌云翼,你摊派就摊派,要钱就要钱,不要搞杀人这种动静,太吓人了。

  “殷部堂在吕宋有没有广揽海寇?”朱翊钧问起了第二个问题,问一问殷正茂,你在吕宋招募海盗是几个意思?财用自主之外,你还要军事自主是吧?招揽这些海寇到底要干什么!

  这也是殷正茂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殷正茂俯首说道:“有。”

  “陛下,臣在极南,海寇多为亡命之徒,但凡是有一点的办法,他们就不是亡命了,亡命,亡命,逃亡奔命罢了,臣广聚亡命,国朝大禁忌也,奈何吕宋地方汉民极少,故此生此法,对于大明而言,他们是海寇,但是对于吕宋而言,他们是汉民,是吕宋总督府在吕宋的柱石之一。”

  殷正茂再甩了甩袖子跪在地上说道:“臣惶恐,容臣辩解一二。”

  “亡命何来战力之说?其本身瘦弱不堪,更无廉耻之心,不服管教约束,兴聚败散,不过一群乌合之众耳,臣之强兵,源两广募兵,广聚亡命,一曰靖海,二曰,安民。不过是给其一丝喘息之机,安身立命而已。”

  殷正茂为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辩解,吕宋悬海外,本身的汉民就少,所以他募集的亡命海寇在两广,一来减少海寇们聚集,防止他们聚啸生乱,二来,稳固吕宋总督府在当地的统治。

  这就是他这么做的原因。

  殷正茂平倭荡寇这么多年,哪有那么多的亡命之徒,最多的是一群活不下去的百姓,铤而走险,出海奔命罢了。

  殷正茂这段话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的话,就是同情民乱,这是个大罪!同情造反的人,你这个殷部堂是不是也要和民乱一道?

  这是立场问题,但是殷正茂还是说出了口,他问心无愧。

  “殷部堂,日后私下奏对就免大礼,不用这般叩首回话。”朱翊钧先让殷正茂起来回话,而后看着张居正问道:“先生以为如何呢?”

  张居正俯首说道:“臣以为殷部堂所言,句句信实,欲立非常功,必行非常事,稍聚亡命,不过为吕宋增加汉民之数而已。”

  张居正绕开了立场问题不谈,对殷正茂这个回答是比较满意的,。

  为这涉及到了大明对吕宋羁縻效率的问题,吕宋总督府是高度依赖大明朝廷给予的支持,这对大明而言是个好消息,吕宋总督府对吕宋的统治其核心是三千募兵,而这些人是大明的募兵,这就是根,只要这个根不断,大明对吕宋的统治就不会断。

  “诚如是也。”朱翊钧笑着说道。

  殷正茂有点懵,这两件事在他看来是根本不能如此轻易过关的!

  他在两广的贪腐闹到沸沸汤汤,张居正在书信里每次都语重心长的让他收敛一二,两广缙绅权豪甚至在贺表里,对他进行了弹劾,这贪腐事居然如此轻易过关,这也就罢了,广聚亡命,居然也顺利过关了?

  这可是涉及到了立场的问题,朝廷是真的不怕殷正茂在吕宋搞出什么大事来吗?

  殷正茂其实对这次入京很不看好,他又不是小孩子了,朝堂什么稀烂模样,他太清楚了,虽然他说的句句都是实话,但那也得皇帝和元辅信才行。

  朝堂居然能讲实话,而且讲了陛下居然觉得说的有理!

  这比太阳打西边出来都稀奇!自己难不成还真的是老朱家流落民间之人?否则这种圣眷实在是说不过去。但是就父亲小时候揍他的力度而言,那绝对是亲爹。

  朱翊钧看着殷正茂略显震惊的表情,笑着说道:“殷部堂,矛盾说不得不读。”

  殷正茂在两广的主要矛盾是平倭荡寇,其他是次要矛盾,殷正茂在吕宋的主要矛盾是维护大明羁縻,其他是次要矛盾。

  所以哪怕是殷正茂说的是假话,但这两个理由就完全足够了,只要主要矛盾在得到解决,那剩下的事儿,可以不用那么的斤斤计较。

  轻重缓急,朱翊钧还是能拎得清的。

  “第三个问题,吕宋市舶司之事,朝廷遣提督太监、海防同知设都饷馆,殷部堂以为呢?”朱翊钧询问了另外一个议论最大的问题。

  吕宋总督,大明在吕宋收税,殷部堂同意不同意?

  这是核心利益冲突的问题,事关利益分配之事。

  “应有之意,一应海防、缉私、稽税,乃是朝廷经常之事,臣弗能逆也。”殷正茂则是没有什么犹豫的说道。

  退一万步讲,他殷正茂真的要自立为王,也得获得大明的支持,不给大明纳税,大明凭什么给他支持?停在天津卫的那艘五桅过洋船,开到吕宋,那绝对耀武扬威了。

  况且殷正茂从不认为自己是大明的敌人,他是大明的泗水伯、兵部尚书、吕宋总督,兵部尚书是他这个部堂二字的来历,两广总督称督抚,若是以兵部尚书总督地方,则称部堂,他殷正茂能有今天,全都靠大明!

  不给朝廷交税,你是想谋反吗?

  殷正茂不想谋反,吕宋总督府也需要大明朝的支持,所以他肯纳税。

  海防、缉私、稽税,都应该有朝廷的力量,这就是殷正茂的答案。

  “先生以为呢?”朱翊钧再看向了张居正,询问张居正的看法,张居正俯首说道:“臣为殷部堂请功。”

  朱翊钧露出了一个很开心的笑容说道:“好好好,冯保,宣旨吧。”

  冯保往前站了一步,两个小黄门拉开了一封缎匹圣旨,冯保再甩拂尘,大声的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举大事者,先在人和;立大业者,尤在地利。即如部堂攻吕宋之战,岂诚谓外岛足以定万世之基?”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海外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周天刱格完人。”

  “锺河岳之灵,为胜朝绵正朔;遵海滨而处,知中国有圣人。”

  “今敬告祖宗天地,赐国姓,望卿永忠。缕缕之忠,惟天可鉴!”

  “累朝成宪,布德施惠,诏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殷正茂作为文进士当然能听懂,他跪在地上,再拜俯首帖耳的大声说道:“臣叩谢陛下隆恩。”

  他开始还以为是例行赏赐的圣旨,他刚要直起腰来,赐国姓这三个字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他终于听明白了皇帝到底赏赐了什么东西出来!

  这岂不是坐实了自己真的是老朱家流落在外的宗室?

  他立刻再拜了下去,带着惊惧的口气说道:“臣诚不敢,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殷正茂人都傻了,他还以为就赐点银子,丝绸、酒之类的东西,结果皇帝给他整了个大活,赐国姓!

  他殷正茂何德何能?能得如此圣恩?

  这玩意儿实在是大明开天辟地第一次了,赐国姓古时不稀奇,但是到了大明就只有黔国公府一例,而且最后还改回了沐姓,他殷正茂这封圣旨拿了,那就是一万张嘴说不清楚了!

首节 上一节 221/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