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222节

  赐国姓,可是要上宗牒的!

  张居正,太大胆了,这种事也敢干吗?

  文华殿偏殿里一时间有些沉默,朱翊钧重重的叹了口气,语气略微有些意兴阑珊的说道:“殷部堂也要弃朕而去吗?”

  “臣惶恐,不明陛下所言何意。”殷正茂有点懵,小皇帝似乎有些伤感。

  “殷部堂入殿之前看到了外面空旷的皇极(殿)了吗?”朱翊钧的语气更加悲壮了几分,颇为无奈的说道:“他们,把朕的家,给点了!”

  殷正茂终于听明白了!

  都是先帝留下的臣子,结果有些奸佞已经胆大包天到了烧皇宫的地步!殷正茂这不接受,那岂不是说,他殷正茂也是不报先帝知遇之恩、不忠于陛下之职分的奸臣和佞臣了吗?

  殷正茂思虑再三,再俯首说道:“臣领旨!”

  面对漫天的大火,小皇帝该多么的惶恐不宁,多么的惊惧不定,多么的忐忑不安,突然听说先帝一个忠臣回京了,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连祖宗成法的赐国姓这招都想出来了,小皇帝很需要支持,这是毫无疑问的。

  看看这帮奸佞的嘴脸吧,把陛下逼到了什么份上!

  从陛下登基至今,陛下从来没有亏欠过他殷正茂一分一毫,甚至屡次恩赏,多少骂名,殷正茂都不是很在乎了。

  “殷部堂免礼。”朱翊钧嘴角勾出了笑容。

  张居正叹了口气,小皇帝你就演吧,欺负殷正茂不知道朝中的具体情况,欺负殷正茂不了解皇帝的真面目。

  小皇帝怕是早就料到了有人要铤而走险,甚至早就等着这一天。

  朱翊钧去太液池用弹弓打鱼,总是离水很近,他在等人把他推下去,他会游泳!结果没等到落水,等到了火烧大殿。

  其实大明改国姓,不是说要把殷正茂的殷去掉,不是让殷正茂彻底背弃祖宗,而是一种恩荣,只需要在奏疏里,从臣殷正茂,变成臣国姓正茂就足够了。

  这是一种团结人心的做法,对吕宋是大明领土的进一步确认。

  “殷部堂随朕来。”朱翊钧开始显摆了,显摆他的七个橱窗的成果。

  殷正茂越看越是心惊,大明眼下表现出了它的矛盾性,一方面大明在蒸蒸日上,一方面大明皇帝的身家性命遭到了实质性的威胁,看起来岌岌可危,这七个橱窗里的东西,每一样都可以让大明变得更好,同样每一样,也会让陛下更加危险!

  有些蛇鼠虫蝇真的是太该死了!

  朱翊钧和殷正茂讲述着曲柄,圆周到往复运动的变化,完成了文华殿偏殿的参观。

  高拱是冯保带着介绍的,殷正茂是皇帝亲自讲解,圣眷正隆,简在帝心。

  “这是什么?”殷正茂看着一个很奇怪的模型询问道。

  朱翊钧看着面前的模型说道:“戚帅发明的法子,看模型不太直观,咱们去兵仗局看看,这是一种全新的铸造法。”

  一种全新的铸炮法,专利人:戚继光。

  戚继光擅长打胜仗,他对军械的铸造十分的留心,为了铸造合适能用的炮,戚继光也是和工匠们认真的沟通交流之后,得到了一个法子。

  在大明:铸十铳、炮,能得二、三铳可用者,便称高手。

  这说的是大明的铸炮铸火铳的良品率,哪怕是能工巧匠,那良品率也只有20%到30%,而且一旦在战场上炸膛,问题会非常严重,防御和进攻都会出现纰漏和差错,很容易被敌人抓到机会。

  如何提高良品率,减少炸膛,就成了戚继光思考的事儿,而戚继光一直在观察,进行经验总结,终于找到了大明铸炮法的问题所在。

  大明的铸炮法大体分为了两种,第一种是砂模,就是翻砂工在沙子中添加黏土和水,不断的搅拌夯实,最后形成模具,而一台大将军炮的砂模短则一个月,长则三个月,再加上恐怖的废品率,就让砂模铸炮有时间漫长、无法大量铸造等等缺点,失蜡砂模铸炮法也是如此。

  第二种则是铁模铸炮,铁模铸炮有若干种好处,将泥范翻铸铁模,然后用铁模铸炮,就是将模具由砂模改为了铸铁模型,这样一来不用浪费工期,可以大量铸炮,炮模还可以反复使用,以减少制模成本;不必像泥模那样需要等待模具阴干,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铁模铸炮这么好,为何还要改良工艺呢?

  铁范铸造,不是什么新鲜的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候,就已经大量应用,没有什么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铁模铸造最大的问题就是炸膛,所以要不断的加厚炮壁来防止炸膛,而后这个炮就越铸越大,越铸越重,这和戚继光要拿火炮野战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七八千斤的火炮,只能填装十二斤的火药,打了两炮,炮管被震裂了,还打什么?

  铁模铸炮的最大问题是,冷却是由外向内的快速冷却,炮膛的内壁就会出现大量又硬又脆的白口铸铁,硬,就无法以削磨,炮膛内无法镗削光滑,而脆,就会因为爆炸造成断裂。

  大明普遍使用的良品率比较高的方法是:内锻外铸的双层铁炮。

  内部为熟铁,外部浇铸生铁,大明的火炮卖相很普通,外面大量的沙眼气孔,有的时候火炮发射,还会掉出来一块,样子丑不要紧,性能好就行了。

  掉一块也不妨碍火炮继续发射,后面修修补补也能用,全都是因为内锻熟铁的炮芯。

  炮芯是百炼熟铁锻造而成,故而外层炮体损坏,而内层炮体依旧完好无损,因为外层的生铁,仅仅是起到加固内层锻铁炮膛的作用,浇筑外层的工匠变得为所欲为了起来,脱落了补上就是。

  所以大明的火炮只要内层锻铁炮芯不坏,就能一直用。

  而戚继光的法子和砂模、铁模、内锻外铸都有所不同,他用的法子是大明兵仗局的工匠们的集思广益所得。

  朱翊钧来到了兵仗局,兵仗局太监接到了消息时间太晚了,打扫卫生还没完,陛下就已经到了。

  “天字号二十七号大将军炮。”朱翊钧来到了仓库,让人拉开了遮盖的篷布,笑着说道。

  天字号是御制,皇帝亲自监工,二十七号炮不是它有二十七个兄弟,它是大明的第一个新铸炮法铸炮二十七次成功,并且顺利多次火炮发射。

  炮身按照官阶高低自上而下一共有257个字,从敕造二字,英国公张溶、定国公徐文壁、迁安伯戚继光一直到工匠的名字,都在火炮之上。

  朱翊钧站在火炮前,抬头看着这八斤药炮笑着说道:“此炮通长七尺二寸三分,内径三寸三分,外径八寸一分,炮身倍径24,重为1800斤,射程大约为八百步。”

  “内锻外铸的法子其实已经很好了,有效的提高了良品率,但依旧有一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不能大量铸造,产能有限,一个炮芯的铸造需要数月的时间,生产效率低下,同时内径最大为六寸,就不能再大了。”

  “这就促使了这门火炮的诞生。”

  “铁模内水冷铸炮法。”

  长期的实践铸炮发现,火炮铸造废品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炮管内外的冷却速度差距问题,砂模、铁模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炮芯是一种折中的法子。

  而且炮管的口径越大,炮管壁也越厚,炮管内外冷却速度的差距也越明显,由于这冷却速度的差距,许多材质不够好、不够均匀的炮管,就会在冷却时,因为热胀冷缩的缘故,而在火炮身管产生裂痕。

  炮身出现裂纹,就是废品。

  而且最关键的是,炮管内外冷却速度的差异,有些裂痕外表上是看不见的,而是在管壁金属内部。

  所以当时造好的火炮,均需作第一次试放。就是在炮管内填满火药但不装炮弹,释放一次,以管壁无裂痕者为合格,这样做叫试炮,但是往往试炮合格的火炮,到了战场上,还是炸膛或者炮身断裂。

  因为冷却速度差异导致的裂痕一次不会被炸裂,两次三次可以。

  这也是为何人参铁能被宁远伯李成梁拿来当礼物的原因。

  广宁卫有一门火炮,名字叫耀威大将军炮,双层万斤铁炮,可以使用四十七斤的铁弹、二十三斤火药,炮身是内径的15倍,一万多斤重,威力强悍,但一台炮一万多斤,不便运输,只能做城防炮。

  大明并没有广泛的人参铁,所以改良工艺势在必行。

  戚继光和大明兵仗局的工匠们,给出的答案是,铁模,铁模可以大规模的铸造,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铸炮外面冷却过快,内部冷却过慢导致的白口铁堆积内侧。

  工匠们选择了水冷,内模水冷技术。

  经过了二十七次的试制,终于完成了铁模内水冷铸炮法的研制,对于内部水冷的速率,是二十多次的实践最后得到了的一个结果,这样极大的加快了火炮铸造速度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良品率。

  殷正茂围着那门大炮啧啧称奇,很快就明白了这种新技术的应用范畴,他呼吸有些急促的说道:“这岂不是说能造重炮了?”

  “是的,兵仗局设计了一种舰炮。”朱翊钧点头说道:“他拥有三寸五分的内径,外径则是由尾部厚重到头部薄而渐变,炮身长约九尺五寸一分,重量为2000斤左右的舰炮,射程在八百步以上,可以装九斤多重的实心弹或者开花弹,在三百步内可以有效击穿四寸厚的木制甲板。”

  “遗憾的是,还没造出来。”

  殷正茂是水师,他当然关心舰炮,现在的威力大的大将军炮缺点太多了,一台炮最少也要五千斤以上,这个载重,换成粮食和淡水,可以有效的增加续航,新的铸炮法,可以有效的降低重量的同时,增加火炮威力。

  舰炮还在试制,他这次回航,不知能不能领到这种威力更大、重量更小的火炮。

  殷正茂跟着皇帝的脚步,看了兵仗局铸炮的厂房,尤其是对于水冷和炮壁重量的厚度有了疑问。

  朱翊钧解释道:“这尾部的爆炸威力最大,所以最为厚重,同样头轻脚重,也能保持重心,让火炮更加稳定,如此设计的原因,是因为这张图,爆炸威力的曲线图。”

  “这是度数旁通的结果,具体的测量法,是这样的。”

  朱翊钧解释了下膛压的概念,在不同的部分钻孔,填入铅子,火炮爆炸后,铅子被激射而出,穿透木板的深度,就是膛压的具体体现。

  尾部膛压高,炮壁厚重,前部膛压小,则炮壁轻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重的同时,不会影响到火炮的性能,尤其是使用寿命。

  殷正茂已经震撼到了麻木,陛下为了振武,真的费了不少的心神。

  殷正茂要在京堂待上半个月的时间,主要是参加廷议,确定吕宋的郡县化方案,这一点在殷正茂进京之前,张居正已经给殷正茂去过了书信,详细的解释过了。

  殷部堂回京,住在全楚会馆,他是楚党,是张居正的嫡系,是张居正打赢高拱的制胜王牌。

  是夜,张居正专门开了瓶国窖,地瓜烧,这是陛下亲手酿的酒,属于蒸馏酒的烈酒,张居正给殷正茂满上之后说道:“石汀兄,此杯酒敬英雄。”

  殷正茂大张居正十二岁。

  张居正对殷正茂是十分敬佩的,文进士领兵打仗,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活儿,打输了死,打赢了在兴文匽武的风力舆论之下,战场上赢,庙堂上输,所以殷正茂亲自领兵打仗,是英雄也。

  “石汀兄,明日就把全楚会馆的腰牌还我吧。”张居正一饮而尽,笑着说道:“怎么说现在殷部堂已经是国姓爷了,规矩不能坏。”

  “我之前连续几份书信到广州,反复劝部堂收敛点,部堂不肯听,现在只能出海了,也回不来。”

  殷正茂一饮而尽摇头说道:“收敛不得,行百里者半九十,眼看平倭功成,就得愈加恩赏,我殷正茂这辈子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两广倭患,至于攻吕宋,不过是给养的客兵找个出路罢了。”

  “大明无他们的容身之地,去吕宋就恰好。”

  “的确前有朱纨,后有胡宗宪,我这个两广总督平海寇,不见得能落到好下场,有时候在想,战死沙场也比战场赢了,朝堂输了要强,但是人在东南,见惯了人间惨状,便不能不平倭。”

  殷正茂能理解张居正书信里的回护之意,但是他从领了平倭差事之后,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把所有胆敢进犯的倭寇,全都杀死,这就是他唯一的一条路。

  “谁烧的皇宫?”殷正茂眉头紧蹙的问道。

  张居正沉默了下说道:“张四维、吴兑、方逢时为首,山西仅仅涉及到的族党就超过了二十四人,包括了杨博的亲眷、王崇古的亲眷,论斩计1728人。”

  “这么多?”殷正茂呆滞了一下说道:“元辅怕是要担骂名了。”

  “挨点骂就挨点骂吧。”张居正摇头说道:“有些委屈,陛下不能受,臣子挨点骂不是什么大事。”

  “我不这么认为。”殷正茂不赞同张居正这种说法,他颇为凝重的说道:“元辅新政,这会是一个具体的突破口,元辅在,自然不必多说,不在了,一定是反攻倒算的开始和突破口。”

  殷正茂清楚的知道张居正的抱负。

  求月票,嗷呜!!!!!!!!!

第193章 度数旁通十五屏

  殷正茂的反对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基于现实考量,当下大明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大明实现再次伟大这一宏伟目标。

  当一切和这些相悖的时候,都应该采用缓和的手段,而对张四维的追杀,会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

  这是矛盾说中的轻重缓急,主次矛盾之分别,殷正茂作为张居正的门下,读矛盾说,而且读的很是认真。

  殷正茂颇为确切的说道:“如果读史的话,就会发现,新政历来和人高度绑定,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变法、申不害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范仲淹变法,这是不符合矛盾说的,为何要变法?”

  “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皇明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变法是大势所趋,是社会矛盾激化到了一定地步,变法不是一人一念,是到了不得不做出改变的时候,是到了穷尽的时候,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

  “这也是矛盾的地方,明明是天下大势所趋,是天下矛盾激化所致,以今天为例,是元辅在以一己之力在变法,还是因为大明有志者在支持元辅变法?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但是历朝历代,往往将变法和某一个人的抱负和一腔热血去高度绑定。”

  “为何要这样做?将变法和一人高度绑定在一起呢?”

  “变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失败的,除了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外,无不是落得个人亡政息的下场,哪怕是商鞅变法,最后的下场也是五马分尸。”

  “因为要反对一个人,远比要反对大势所趋要容易的多,将新政、变法和某个人高度绑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对这个人戴各种各样的帽子,贪财、好色、嗜杀成性、威震主上、不仁不德,来反对和否定这个人。”

  “从反对一个人,到反对他的所有政令,就变的理所当然和水到渠成了,除了商鞅变法之外,皆是如此。”

  “这样一来就简单多了,这也是剥皮见骨术的威力所在,通过否定一个人,来全盘否定他的所有一切功绩,进而完成对新政的全面反对和全面否定。”

  殷正茂详细的阐述了自己的担忧,他不是给张四维求情,而是在陈述大明变法的困难和阻力,反对者实在是太多了,张居正在的时候还能压制一二,而全面继承了张居正遗产的小皇帝,真的能压得住这些反对者的反对浪潮吗?

  面对许许多多的困难,几乎所有人,都自然而然的升起了一种悲观,那就是:就这样吧、算了吧、差不多算了、做不做都没什么,为何要做呢?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维持现状就可以了。

  反对者众,天下罪之,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皇帝这个天生贵人,会勇敢面对这些困境,而不是从善如流的躺下,选择逃避。

  张居正对殷正茂的说辞,颇有感触,他也思虑过身后事,但是思虑来思虑去,他只得到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只争朝夕,人再厉害也不管到身后事,太祖高皇帝还让建文君当皇帝,最后燕府还是把太子府的皇位给夺了去。

首节 上一节 222/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