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258节

  天子本多疑。

  刘七娘并不知道来的这帮人究竟是谁,看不懂这个仪仗背后的寓意,更加不清楚王崇古那个有蟒纹的鹤氅,到底什么意义,但是她清楚的知道,来的是大贵人。

  “见过贵人。”刘七娘磕了个头,这是救她出楼的大贵人。

  “嗯,免礼。”朱翊钧的笑容很有欺骗性,他笑着问道:“怎么不叫小郎君了?”

  “当时民女有眼无珠,冲撞了贵人,还请贵人饶命。”刘七娘吓的一趔趄,作势又跪,朱翊钧示意不必多礼。

  “咱就是路过此地,你在这里可还能待的惯?”朱翊钧也不称朕,而是称呼咱,这是老朱家的习惯自称,白话文里的圣旨里,这个自称十分常见。

  “还好,赚的不多但是留下的多。”刘七娘见贵人不打算怪罪,便起身回话,她能从燕兴楼出来,这个贵公子就是救命恩人,人很难摆脱自己生活环境去看待问题,但刘七娘却知道,楼里不是人待的地方。

  朱翊钧开始询问这永升号毛呢厂的种种,越听朱翊钧脸上的笑容越是灿烂。

  “过年前,大司寇这工钱结清了没?若是没结清工钱,咱是张先生的门生,能跟张先生说得上话,让张先生收拾大司寇。”朱翊钧看似开玩笑的问到了一个可怕的问题,大司寇有没有把工钱发下去。

  刘七娘这才恍然大悟,这贵公子居然是当朝首辅的门生,那这么有权势,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刘七娘一听忙不迭的说道:“结清了,还多给了五分银,算作是过年银,能割五斤猪肉了,大司寇可是个大善人咧,民女还听说,他在西北的名声可好了,前几年,他安顿了十几万的百姓,人人都念他的好。”

  “入了这毛呢厂,才知道,大司寇的确是大善人,前段时间还给工场,加了个地火,便不会冻手冻脚冻耳朵了。”

  “哦?地火吗?带咱去看看如何?”朱翊钧一听,便来了兴趣,让刘七娘带路,看了看王崇古没有提到的工场环境改善,这也是大把头提的意见。

  地火,其实和盘土炕的差不多,就是得烧煤,烧煤的时候也烧水,灌到汤婆子(暖手宝)里面,用来暖手,这手暖了,自然工作效率就上来了,工作效率上来了,这利润不就来了吗?

  王崇古向来是懂聚敛兴利的。

  “极好极好,给清了工钱,已经很好了,再多给过年银,那是更好,这还给烧火炕,灌汤婆子,那就是更好了。”朱翊钧看着王崇古不吝惜自己的赞美。

  张居正已经反复告诉了王崇古,他是自救,不是皇帝私宥,或者张居正说情,只有王崇古没意识到这一点。

  西北那十九万的失地佃户游坠小民,只要还被安顿着,那王崇古在朝中就倒不了。

  安民之功,就是天功。

  王崇古恨不得给刘七娘磕一个,这简单的几句话,至少能保王崇古一年的命。

  刘七娘握了握袖子,最终是没把东西拿出来,她其实从被救出来之后,就打定主意,等到再见小郎君的时候,一定要好生感谢,所以她用自己织造的毛呢做了一个汤婆子,就是想再见面的时候,感谢小郎君。

  这倒是见到了,可是她这才发现,小郎君真的什么都不缺,她的感谢是那么的无足轻重,精纺毛呢那般贵重,这小郎君披着一件很合身的大氅,不逾越,也是刘七娘察言观色的本能。

  再见到小郎君,刘七娘仍然不知道小郎君为何要救她,她的确有点姿色,不过对于这样的贵人而言,什么样的国色天香,都能寻得见。

  朱翊钧问完了自己的问题,离开了官厂,今日份的视察结束了,离开的时候,他看了到了站在河边送别的刘七娘,还挥了挥手,合上了车窗。

  回到宫中后,朱翊钧对冯保说道:“冯大伴费心了,朕又不是饥不择食之人,不必再让她耽误了,愿意嫁人就嫁人。”

  朱翊钧知道冯保为什么要刘七娘安排进永升毛呢厂,明英宗当初和臣子争抢女人的事儿,朱翊钧也读到过,大伴们不得不谨慎对待。

  刘七娘说是花魁,才不过十八九岁的样子,宪宗皇帝宠爱的万贵妃,比宪宗皇帝大了十七岁。

  朱翊钧回到了京师,先去了文华殿,把没有批完的奏疏批完,才到文华殿偏殿,王夭灼已经等了许久,今天是固定弹奏乐曲的日子。

  皇叔朱载堉还在努力。

  朱载堉还是希望通过熏陶,能熏陶出一点皇帝的音乐细胞出来。

  朱翊钧确实没有音乐天赋,他看着王夭灼的脸,再想到宫里的规矩,就是愁云惨淡。

  临近大婚了,要学礼仪,小皇帝对礼教森严这四个字的认识,理解的更加清楚了。

  如果王夭灼做了皇后,那朱翊钧每次临幸正宫,都要奏闻皇太后,皇太后转懿旨至坤宁宫,正宫皇后必须推辞,皇太后以宫中有事殷繁,请驾幸他宫为由再下懿旨,而后皇帝要表达自己坚定的临幸意愿,这皇帝才能去坤宁宫。

  到这一步还不算完,正宫皇后侍寝,还要把嫔妃们召集到坤宁宫,冠服趋正,常候大燕行礼,奏乐三鼓,妃嫔退,才开始人伦大事。

  朱翊钧十分明确的表示反对!他要同房自由!

  “陛下,妾身弹的那么难听吗?”王夭灼略显有些气恼的说道。

第220章 奇观兴国,大建安邦

  王夭灼撩动了一下头发,自己日后的夫君,平日里听曲也就是走神发呆,现在直接到了嫌弃的地步,这让王夭灼感到非常的无力,朱载堉的艺术熏陶的任务,实在是太难了,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完成这个任务。

  “不是,朕在想别的事儿,你最近没有学规矩吗?就那个规矩。”朱翊钧看着王夭灼颇为肯定的说道。

  王夭灼立刻满脸涨红,怎么能谈论这么令人害羞的事儿,她低着头,喃喃的说道:“学了,宫里的嬷嬷教我了。”

  教的东西挺杂的,王夭灼那是又好奇又脸红。

  “你不觉得连同房都要报备,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吗?”朱翊钧看着王夭灼的神情,知道她羞于谈及此事,但是朱翊钧要找到一个攻守同盟来。

  临幸正宫,要报备皇太后,正宫要推辞,太后再下懿旨去临幸别宫,皇帝坚决,正宫才会等候,到了地方,所有的妃嫔都要到坤宁宫,还要三鼓之后,妃嫔才会离去,同个房这么热闹,本来享受的事儿,变得这么社死。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儿。

  朱翊钧也没想到,同房还要经过斗争。

  “一直以来,不都是这样吗?”王夭灼看着朱翊钧略显疑惑的问道。

  反正是两个人私下相处,王夭灼也变得大胆了起来,虽然这等事,被这么多人围观,似乎的确有些问题,但是大家大户规矩多,这同房的日子,没选个良辰吉日,已经是极好了。

  虽然被这么多人盯着,的确是个很羞耻的事儿,但是嫡子涉及到了皇位继承的问题,如此大动干戈也在情理之中才是。

  只要不是陛下嫌难听就行。

  “从来如此,就对吗?”朱翊钧恼火的说道:“不对!所以我们要抗争。”

  “能行吗?”王夭灼不太确定的说道:“太后不会生气吧。”

  婆媳关系,是一对中原王朝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的矛盾,王夭灼是不敢跟李太后叫板的,所以朱翊钧叫上了王夭灼一起抗争,王夭灼第一反应是拒绝,反抗太后皇帝屁事没有,但是皇后那就可能会被废掉。

  “不行,不能带上你。”朱翊钧立刻意识到了问题,如果让王夭灼一起来抗争,这小豆芽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这种事还是得自己来。

  “我没事的。”王夭灼最终还是选择跟朱翊钧站在一起,她是皇帝的人,哪怕是到最后自己被打到了冷宫里,也没什么所谓,就是到冷宫,也比当初被仇家逼到走投无路的时候要强得多。

  王夭灼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顾忌的,朱翊钧不想被看的那么严,她选择支持。

  朱翊钧也只是要个王夭灼的态度,如果王夭灼觉得这就是做皇后的意义,各种虚荣的礼法来保证自己地位的话,朱翊钧也没意见,反正只是限制正宫,又不是限制其妃嫔。

  皇帝还不是爱怎么玩怎么玩?

  王夭灼的音乐极好,算学也不算差,朱翊钧和王夭灼聊了很久的算学,关于日食月食的计算,此时的王夭灼算的比钦天监还要准的多。

  过年前的最后一次廷议,朱翊钧看着手中的奏疏,面色凝重。

  “陈学会办事还是很得体的。”朱翊钧还是打算姑息宽宥一二,在当下大明,找个循吏实在是太难了。

  陈学会算是为数不多,可以胜任这个工作的人了。

  陈学会犯了一些错误,陈学会养了一个外室,还生了两个儿子,如果单纯的养外室的话,张四维也养了外室,张四维的外室也给他生了一个儿子。

  陈学会最大的问题是,他这个外室是北虏女子,完完全全的北虏女子,而且还是漠北瓦剌人,根据礼科给事中的弹劾,这个瓦剌女子,是万历二年三娘子送到京中贿赂陈学会,而这个瓦剌女子是三娘子的表妹。

  张居正专门奏闻过这件事,陈学会当时搞这个外室的目的,其实是促进三娘子入朝。

  三娘子一直想要奔波,直接进京跟朝廷谈而不是跟西北族党谈判,而朝廷也在促进,陈学会纳了这个表妹,算是打开了个窗口。

  在这个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年代里,在三娘子已经入朝谈判,陈学会这件小事,就是个风流韵事,其实根本犯不着拿到廷议上来。

  但问题是,这三娘子的表妹,带着陈学会的俩儿子跑了,跑回了草原,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这是阴结虏人大罪,必须要严惩的,陛下。”都察院总宪葛守礼,十分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陈学会的确是个循吏,但是阴结虏人大罪,是不能因为过往的一些功劳,就可以私宥的。

  阴结虏人,是个不赦之罪。

  如果三娘子这个表妹没有跑,陈学会的儿子还在大明,就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恰恰这女子跑了。

  按照陈学会的陈情疏而言,三娘子这个表妹,逃跑的理由:是害怕被人发现,进而伤害到两个孩子。

  马自强也不知道怎么回护自己的鸿胪寺卿陈学会,这家伙,差两级就到正二品的礼部尚书了,如果没出这档子烂事,陈学会已经是刑部左侍郎,而后等待着马自强之事,接掌礼部事儿。

  “跑就跑了呗,多大点事?正统十四年,英宗皇帝北狩,还在瓦剌娶了个瓦剌女人,说是太师也先的妹妹,还生了个儿子,也没造成什么恶劣的影响嘛。”万士和为了保陈学会,将一笔烂账翻了出来,大明两百年,离谱的事情多了去了,总能找到旧例可循。

  朱祁镇娶的女子叫摩罗札嗄图,是个色目人,而孩子叫朱大哥子,北虏称之为朱泰萨,后来做了阿苏特部的女婿。

  大明方面是坚决否认这个孩子的,但是不否定这个名叫摩罗的色目人,曾经服侍过北狩的明英宗。

  这还得怪明宪宗这个明英宗的亲儿子,不肯给明英宗北狩生活遮掩,在国朝典故中记载:也先每二日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五日、七日、十日做筵席一次,逐日进牛乳、马乳。又进窝儿帐房一顶,差达妇管起管下。

  明英宗在迤北一年的时间里,的确有个女子服侍。

  “万太宰慎言。”张居正示意万士和不要太离谱,这好好的说臣子的事儿,谈君上的过错干什么,事情的确有这么个事情,但是怎么能讲出来呢?!就是阿苏特部一直拿着个事儿跟朝廷索赏,大明一直没回应过,但是这个事还是不能讲。

  “咳咳,失言,失言。”万士和立刻表示是自己多嘴了,但这也算个旧例,反正目标已经达成了。

  陈学会纳这个外室,是为了建立一个朝廷和北虏的沟通渠道,当时西北族党,朝廷多少有点投鼠忌器,人跑就跑了,就当没有这档子事就是了。

  这就是万士和的意思,即便是朝廷知道英宗皇帝在草原上留着一个血脉,那又如何,朝廷不承认便是。

  “大明册封了俺答汗为顺义王,诸多万户封为都指挥,一般而言,这个北虏女子,应该算作是大明女子。”马自强强行找到了一个抗辩的方向,将这个女子身份模糊化。

  俺答汗是大明的顺义王,而顺义王妃三娘子是朝廷册封的忠顺夫人,忠顺夫人的表妹,当然可以算作是瓦剌人、北虏,但同样也能算作是大明人。

  至于阴结虏人,也是为了促进西北晋党处置之事,不应该如此定性,这朝廷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多少有点不地道了。

  “这个女子是北虏人。”海瑞看着马自强说道:“她没有朝廷的诰命,算不上是大明人,礼部如此覆议,科臣们是决计不会轻易罢休的。”

  “眼下要紧的是,让三娘子把她的表妹送回来,再补个诰命,就不成问题了。”

  三品以上,都有诰命夫人,只需要把那个表妹和孩子要回来,才算是了结此事。

  当然还有个办法,那就是把陈学会革罢,让他回籍闲住,等到风声过了,再拉出来继续任事,这也是过去一贯的处置方法。

  朱翊钧思索再三说道:“大司寇联系下三娘子,让她把人还回来。”

  王崇古则是眉头紧皱的说道:“陛下,要人当然好要,陈学会的外室为何要逃?肯定是外室察觉到了什么,察觉到有人要借着外室和孩子生事,做文章,攻讦到陈学会,会波及到她和这两个孩子,所以才要出逃。”

  “朝中泄泄沓沓的言官的目标仅仅是陈学会吗?”

  王崇古不认为陈学会才是他们的根本目标,如果仅仅是陈学会个人的话,完全没有必要擅动如此的风力舆论来进行反复攻讦,而且他希望小皇帝能够留意到,廷臣中并没有复古派,便不能清晰的洞悉,普遍存在的反对力量,到底在反对什么。

  “大司寇提醒的有道理。”张居正听闻,肯定了王崇古的建议。

  这次对陈学会来势汹汹的攻讦,很有可能指向的是大明开海。

  陈学会平日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和泰西来使黎牙实进行沟通,为此,陈学会专门学习了泰西的拉丁语,对泰西来的算学进行翻译,陈学会,真的学会了拉丁语。

  眼下朝堂上,拉丁语最好的就是陈学会,和陈学会带领的鸿胪寺,陈学会这样的大员倒台,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倒下,而是一片人倒下,大明和泰西使者不能有效沟通,就会发生很多让人不愉快的事儿。

  比如大明卖给了泰西船长安东尼奥一些五桅过洋船,会不会在接下来的塘报里,这些五桅过洋船会不会入寇大明?而大明海漕会不会因为陈学会的离任而出现一些变化?大明松江镇、松江造船厂等等,会不会受到影响?

  张居正已经无敌很久了,没有人能够实质上形成对张居正和他领导的新政产生威胁,而王崇古的提醒,来的正是时候。

  对陈学会的弹劾,最后的处置意见是:责令三娘子送回表妹和陈学会的儿子,而后下旨令陈学会纳妾,陈学会没有子嗣,四十多岁的他,已经进入了合法纳妾的年龄,妾也是一种身份。

  朱翊钧朱批了这本奏疏,眼下鸿胪寺离开了陈学会真的转不起来,朱翊钧读的拉丁教材,还是陈学会编纂的。

  “贵州播州宣威使杨应龙进贡大木美材七棵,恳请朝廷恩赏,礼部议定,赐飞鱼服以恩赏其恭顺之心。”张居正拿出了下一个议题。

  大木美材七棵,就可以换一身的飞鱼服了?答案的确如此。

  “北方缺木,这里有一本朝鲜送来的书,是弘治元年,济州三邑推刷敬差官的崔溥,坐船回朝鲜,结果遇到了狂风,被吹到了台州府,而后从台州府回到朝鲜,崔溥在奏疏中详细描写了当时大明的风土人情。”

  “崔溥所途经的运河沿线,已经是我大明最为繁华的地段,在书中,他更喜欢环境优美的江南,而不是环境彻底恶化的北方中原。”

  “且其山童,其川污,其地沙土扬起,尘埃涨天,五谷不丰。自北京以至于辽东东宁卫,山皆童秃不毛。”

  “中原少林木,松柏尤稀松。”

首节 上一节 258/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