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260节

  丝竹声渐止,所有人开始落座,花魁站起了身来,来到了台前,笑着说道:“诸位,今日齐聚于此,皆是有缘之人,燕兴楼的东家手眼通天,找到了各种天下奇珍异宝,供诸位品鉴,今日最为珍贵之物,便是那137斤的龙涎香,但是最受瞩目的还是精纺毛呢。”

  “燕兴楼有多少大布?”

  花魁走到了一个牌额之前,拽下了红绸布露出了里面的数字,笑着说道:“一千五百匹。”

  这个数字公布之后,引起了所有人的惊呼,要知道即便是流入坊间的毛料,也很少有整匹的,都是以尺计算,而这一匹是五十尺,一千五百匹,按八两二钱核价就是六十一万五千两,其他的奇珍异宝不算,仅仅是大布一样,就已经超过了当初戚继光在蓟镇练兵一年的军费。

  王崇古有些疑惑的低声问道:“陛下,臣疑惑,陛下为何一下子放出这么多来?”

  王谦握着六百匹砸盘,没砸下来,皇帝直接拿出了一千五百匹,一定会对价格产生影响。

  朱翊钧十分确定的说道:“朕在砸盘,希望大明的势要豪右们清醒一些,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会掉下泼天的财富,这么多的钱,哪怕是去营造手工工场,也好过买这些。”

  张居正终究是叹了口气说道:“陛下,有没有可能,他们其实知道这是一场豪赌,只是在赌,自己不是最后接手的那个?就像在赌场里,觉得自己不会是倒霉的那个一样。”

  “那咱也没办法了,咱都砸盘了,他们还不肯清醒过来。”朱翊钧摇头说道。

  花魁等到人声逐渐安静后,才露出了一个极为恬静的笑容,开口说道:“即便是没有去草原做生意,也听别人说过,草原上的水草并不丰茂,彼此征伐不休,所以要维持一定的马匹数量用于彼此攻伐。”

  “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在大明腹地牧羊,获得毛料呢?因为大明腹地种地都来不够,更遑论养羊了。”

  “这就注定了,羊毛的数量,精纺毛呢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很少,即便是尊贵的宫中贵人,也不能够随心所欲的取用。”

  花魁按着话术在讲故事,讲的是稀缺性,水草就那么多,羊毛也就那么多,精纺毛呢也就那么多,越缺少就越珍贵。

  朱翊钧坐在太师椅上,突然开口大声说道:“唱衣,不能放牧,那也可以种牧草来养羊,怎么数量就是有限的呢?”

  花魁一阵恼怒,这谁在拆台!

  但是在雅间里,根本看不到人,但是这个问题,必须要回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羊羔,这腹地养的羊,其毛皮只能用于粗纺,不能用于精纺,即便是草原上来的羊毛,其中用于精纺的也少之又少。”花魁心里恼怒,但还是笑容满面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原来如此。”朱翊钧算是认可了这个答案。

  安东尼奥带来了一种牧草的种子名叫玉米草,是一种上等的草料,一亩地每年就可以割一万多斤的草料,但是这东西,生长环境是北方,又需要大量的灌溉,灌溉,这年头可是个大难题。

  花魁这才长松了口气,继续说道:“大布,其实是一种帛币,没有人能够控制它的数量,就是织造它的官厂,也需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今年草原大旱,羊的数量锐减,则大布稀缺,若是草原风调雨顺,这羊的数量就是再多,织造精纺的毛料增多,可是官厂的产量就那么点。”

  “而大布,正在被广泛认可。”

  “从大布出现的那一刻,大布的价格已经从七钱银涨到了八两二钱,而且会一直涨下去,除了用于做成衣外,它还能用于大宗交易…”

  花魁还在狂吹精纺毛呢,也就是大布。

  而朱翊钧则是摇了摇头,花魁在讲故事。

  讲一个人人都可以发财的春秋大梦,蛊惑坐在台下的权豪们进场厮杀。

  “先生诚不欺朕。”朱翊钧看着包厢外的众人,他们的眼神已经变得热切了起来,在毛呢价格高涨的时候,所有人都被暴利蒙蔽了双眼,就像是输红眼的赌徒,总以为自己是赢的那一个。

  羊毛官厂已经是极为厚利的实业了,但是其利润率也不过才三成半,但是从七钱每尺涨到八两每尺,只用了十天的时间,如果将钱投入其中,只需要十几天的时间,就可以翻十倍,这是何等恐怖的财富神话?

  “现在,开始竞价,每匹布五百两。”花魁终于讲完了故事,开始了竞价环节,一匹布五十尺,起拍价就是十银每尺,比外面卖的要贵得多,可是这里是论匹卖的,而不是论尺,这就注定了比外面价高。

  缙绅们赌的就是价格还会飙升。

  “五百二十两一匹,我要五百匹!”一个体态略显富态的男子,站起身来,面色狰狞的喊道。

  疯狂的竞价开始了,朱翊钧看着这一幕,看着那些人疯狂的模样,就只能摇头,他其实安排了几个托,万一没人买,他也会让人喊价,左手倒右手,过账而已。

  但是小皇帝安排的托儿,根本没有起作用,这场面根本不用预热。

  一千五百匹精纺布,卖出了82万两白银,彻底超出了朱翊钧的预料,平均每尺超过了11两白银,也就是说势要豪右们认为,精纺布的价格会涨过11两。

  后面的拍卖就显得无聊了起来,龙涎香是非卖品,就是展示一下燕兴楼手眼通天的能力,这块龙涎香会经过加工后,以每两五十银的价格在皇庄兜售,而朱翊钧也买了一件好物。

  仇英本《清明上河图》,这是仇英仿照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绘画结构,以大明苏州城为蓝本画的一幅画,郊外--虹桥——城外——城内,而仇英又增加的宫苑部分,朱翊钧花了一千五百两白银拍得了此物。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在内帑存放,嘉靖年间,严嵩获得了正本,严嵩倒台被抄家,就进了皇宫,朱翊钧还专门去看过原本。

  花魁开始挨个敬酒,感谢势要豪右们的赞助,她笑的十分真诚,发自内心的笑,这一次的拍卖,花魁一次就赚够了赎身的钱。

  朱翊钧和张居正沟通着关于大宁卫的官道驿路之事,从大宁卫到京师的驿路,要进行全面道路硬化,而且为了更加便捷的运送货物,朱翊钧认为,可以修建一条混凝枕木、铁轨的马拉车轨。

  马拉车轨,不是什么稀罕东西,这东西在秦朝时被称之为驰道。

  之所以修这么一条路,自然是为军事需求,也是为了经济需求,羊毛官厂的扩建,白土用量激增,而且土蛮诸部的羊毛,也需要这条路运抵京师。

  “木轨不经久,容易坏,而且还不能修得很长,加上地势的影响,最多也就几里长度,也就是从西山到京畿,这次从大明京师到大宁卫的这条驰道,就由工部尚书郭朝宾督领吧。”朱翊钧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了修。

  这种驰道很贵,但贵不是驰道的缺点,是大明囊中羞涩,修不好也没关系,权当是累积经验了,反正京师到大宁卫的驰道所需费用,由京师势要豪右们赞助。

  “要把白银发到小民手中,发到匠人手中,发到窑民、铁匠、石灰匠、抬柴夫的手里,那么这条通往辽东的驰道,如果能够全线贯通,那就是大明最大的幸事儿。”朱翊钧再次明确了修这条驰道的目的,探索大明的再分配的逻辑,创造一个拥簇新政的阶级。

  “如果这条路走得通的话,就走通了。”朱翊钧最后总结性的说了一句很古怪的话,这条路自然是京辽驰道,同样也是大明的新政的通天大道。

  《天下困于兼并纾困流氓疏》,是王崇古上的奏疏,朱翊钧高度认同。

  朱翊钧的手段是狠辣的,也是丝毫没有情面的。

  花魁很快敬酒就敬到了朱翊钧这一雅间,结果她进去的时候,里面已经空空如也,朱翊钧看完了热闹,谈完了事儿,自然就走了,至于花魁,这要是见一面,冯保又该把人扔到永升毛呢厂去安置了。

  没必要那么麻烦,不见就是。

  大年三十,朱翊钧见到了陈四六,就是王崇古在五万言的奏疏中讲的那个故事里的陈四六。

  陈四六已经二十二岁了,他的身材并不高大,也就是和马上十五岁的小皇帝差不多高,十分的瘦弱,皮肤黝黑,见到皇帝的时候,跪在地上不敢起来,最后被搀了起来,坐到凳子上,才结结巴巴的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

  西山煤窑的开采是非常辛苦的,是需要下井的,井深超过了二十丈,可不是露天煤矿,更不是英格兰那种一丈之下都是煤,大明的西山煤窑,都是窑井,最低的也要二十丈深,矿难时有发生,透水、坍塌、爆炸也是寻常,陈四六完全不明白皇帝陛下为何接见他。

  但是陛下问的问题,陈四六都能回答,陛下问几口人,有没有讨到婆娘,有几个孩子,过年有没有扯二尺布做新衣服等等,都是些寻常的问题,而陈四六据实作答,不敢有任何的欺瞒。

  陈四六的故事,是《纾困流氓疏》的核心故事,而陈四六笑着说今年割了五斤肉过年的时候,朱翊钧和陈四六都笑的阳光灿烂了起来。

  陈四六走后,觐见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户,有当初王崇古在西北安置的失地农户之一,有大宁卫新屯耕农户,陕西种田农户等等,朱翊钧询问他们对种田事儿的问题,天生贵人却对种地之事说的头头是道,让所有农户极为惊讶。

  农户走后,是大明的庶弁将和军兵,来自九边,也来自京营,这些庶弁将和军兵,详细聊了一下自己的生活,京营军兵重新组建的纲领是下救黔首,而边方军镇的军兵,则主要诉说了生活的困苦。

  得益于王国光推行的实物军饷,边防军镇终于能够不再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给的俸禄不够,也能种点番薯过活,能吃上饭,就能守得住下去,这是戚继光当初第一次面圣的时候,说的话,而军兵们对于实物俸禄是格外感激的,先吃上饭,才能心思战守。

  庶弁将和军兵离去之后,朱翊钧最后见到了外官。

  今年的外官是陕西总督石茂华,石茂华强烈表达了复套的美好愿景,而且表示了对于不复套的担忧,不复套,三边一旦遭遇连年大旱,恐怕大明有倾覆之祸,因为陕西少粮多兵,连年大旱,必然是民乱四起。

  朱翊钧明确表示复套是一定要复套的,但是现在还不是时机。

  石茂华请求去宝岐司看看,不是要看皇帝住在哪里,而是去看番薯,确切的说是土豆,陕西不适合种番薯,但是很适合种马铃薯,石茂华对陛下亲事农桑,感激涕零,陕西去年冬天没下雪,今春倒春寒,大旱千里,若非囤了一点马铃薯,怕是要出大乱子。

  石茂华看过了宝岐司,终于心满意足的拜别了陛下。

  见完了工匠、农户、军兵、外官之后,朱翊钧带着自己七个橱窗,来到了太庙祭祖,为自己今年做的事儿,做了述职报告。

  办得最大的事儿,就是清算了张四维为首的族党,阻止了西北藩镇化的进一步恶化。

  朱翊钧絮絮叨叨的说了很久,尤其是那本《安置流氓疏》,皇帝还专门让人抄录了一份,烧给了祖宗。

  鸿胪寺卿在万历四年最后一天,上了道请求致仕的奏疏,送到宫里。

  朱翊钧拿着这本奏疏,无奈的说道:“大司寇不是已经去信到西北,让三娘子把表妹和孩子送回来吗?三娘子也答应了,三娘子要爽约吗?”

  “边关奏闻,已经入关了,年后就能到京。”张宏赶忙回答道。

  “年后再议吧。”朱翊钧还是不愿意处置陈学会,毕竟陈学会是真的好用,等过年之后再谈,朱翊钧拿出了拖字诀来应对。

  但是显然,科道言官们并不打算给皇帝拖,大年初五,刚刚休沐结束,科道言官们的奏疏就跟雪花一样的飘进了内阁。

  张居正在奏疏中贴了浮票,认为这件事可以做一定的处罚,以平息风力舆论,以罚俸半年为宜。

  朱翊钧却否了张居正的提议,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做任何处置,也不准陈学会的致仕奏疏,把陈学会的小妾带着儿子跑路,认为是回家探亲,并且坚持己见。

  张居正想折中,缓和下这个矛盾,但是朱翊钧却是一步都不肯让,要激化这个矛盾。

  本来按照朱翊钧的预想,言官们差不多该伏阙,给皇帝一点厉害瞧瞧,朱翊钧严阵以待,结果却没等到朝臣们的伏阙,陈学会的事儿,似乎变成了小事,言官们的关注焦点,立刻看向了涨价到了11两白银一尺的精纺毛呢。

  这精纺毛呢一开市,价格就开始以一种恐怖的速度开始再次飙升到11两的高位。

  言官们的请求和张居正的想法不谋而合,都是请求皇帝能够将精纺毛呢设为皇家专用,禁绝精纺毛呢的买卖,说的还是老一套,人君之失民心,常自聚敛始,盖上好聚敛,则兴利之臣必迎合上意,以刻剥民财。此人心所以怨畔,而天下困穷也。

  就是皇帝好聚敛,则兴利之臣就会朘剥民财,人心生愤恨,天下穷困,皇帝失去民心。

  事实的确如此。

  求月票,嗷呜!!!!

第222章 资源锁死科技树

  帝国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如此的强大,能够承受小的失误和问题。

  大明帝国的人清楚的意识到大明帝国要亡了吗?是不清楚的。

  就连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开始北伐的时候,他都不清楚自己要把大明给灭了,甚至还打算着若是战事不顺,朝廷愿意封王招安,他也是可以暂时答应下来,再做图谋。

  对于蔓延整个大明的民乱,对于京畿的皇帝和大臣而言,都是远在天边发生的平叛战争,即便是大明短暂战败,也一定会赢回来,因为崇祯九年的时候,崇祯皇帝刚刚将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在京师斩首示众。

  在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宣布自立为帝的时候,京中的百姓对西北的平叛漠不关心,依旧在一如既往的抱怨着糟糕的天气,而朝中的大臣们京堂百官们,对于彼此倾轧依旧是充满了热忱。

  几乎没有人能够感受到末日将至。

  在皇帝和京堂大臣们的眼里,穷民苦力究竟是什么?他们不是具体的人,只是一个个冰冷的统计数字,和统计数字共情,是一个很稀缺的能力,没有到自己具体身边的时候,就不会有那种急迫的危机感。

  即便是万历五年春,张居正在朝中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苦权豪救黔首的政治正确,但这只是一种叙事风格,大家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继续玩着权术的游戏,比如毛呢官厂在夏天上工,热死了三个人,言官们在借机倒王,而不是想着改善工场的环境,让这类的悲剧不再发生,更不是更加关心小民的死活。

  所以朱翊钧从来不认为阻碍进步的古墓派是愚蠢的,在表现上,他们复古、迂腐、冥顽不灵、拒绝进步,但其实这些人全都是精于算计,非常清楚如何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表面上,争抢的是要不要官厂聚敛兴利、或者要不要支持新政,但其实争的还是头上的官帽、胸前的补子,和兜里的银子罢了。

  指望着肉食者为广大穷民苦力着想,本身就是缘木求鱼。

  而朱翊钧之所以一直要鼎力支持张居正的新政,甚至还要变本加厉,是因为他切实的知道,大明会亡,而且就亡在万历年间,所以他做事一定会比张居正更激进。

  这也是朱翊钧和张居正有政见之别的根本原因,张居正当国仅仅五年的时间,大明已经有了振奋之意,这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只要皇帝或者当国的首辅愿意,振奋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若是真的有什么危难之事,只需要再找出一个张居正就可以了。

  可是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张居正之后,便再无张居正了。

  在崇祯年间,不是没有人想要把张居正的新政,再捡起来,考成法、清丈、还田、海漕、六册一账、强兵、给武将事权、整饬学政、度数旁通等等,但是到了那个时候,已经完全捡不起来了。

  大明的社会矛盾已经激化到了完全不可调和的地步。

  这就是朱翊钧让廷臣们感觉到由衷的恐怖的原因,不是皇帝嗜杀成性,滥杀无辜,五年时间,皇帝连廷杖也只打了一次,最大的案子,也不过杀了七百多个人,这在大明漫长的历史上,不算什么新鲜事。

  朝臣们感到恐怖的原因,是皇帝有大爱也有无情。

  这种大爱是对统计数字的大爱,而这种无情是对具体的人的无情,陛下对那些从来没有见过的人,充满了爱,却对具体的人,没有任何的怜悯之心。

  武清伯李伟,这个皇帝的亲外公,因为给张四维说情,差点被一箭给射死,驸马都尉姑父许从诚,直接被自杀,西北族党,七百多个人头被拿去。

  这就是朱翊钧为何编制这个精纺毛呢的财富神话,只要穷民苦力们不会被这件事给冲击到,那朱翊钧就不会停手,会一直进行下去。

  “先生,他们把银子都换成了大布,他们没钱的时候,会不会去带着自己的亲朋好友入局,这毕竟是个难得的发财的机会。”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张居正询问,势要豪右们的反应。

  势要豪右不会立刻带着穷民苦力们一起发财,但是自己手里的银子用光的时候,必然会通过庞大的关系网,把这个发财的机会告诉所有的亲朋好友,大家一起参与到这个赌局之中。

  当下的大明的社会环境,和后世不同。

  后世可以通过解银行来欠下庞大的债务,借着大而不能倒、借着窃国者侯的基本逻辑,来将风险均摊给整个社会,当债务庞大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只能通过超发货币来填补这个窟窿,而超发货币带来的恶果就是通胀,承受代价的是整个社会。

  当下的大明,并没有银行这种东西,大明的货币也不是钞法,而是钱法,金银铜在大明是贵重金属,他们拥有使用价值,也拥有交换价值,金银铜的稀缺性就造成了,借钱借的都是真金白银,承受代价的只是势要豪右。

  “会。”张居正吐了口浊气,他这次请求觐见面呈,是为了劝小皇帝仁恕之道,势要豪右也是陛下的子民,陛下为何要如此对待自己的子民呢?

  势要豪右们会不断的蛊惑更多的同类,参与到这一场膨胀的盛宴之中,哪怕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一戳就破的泡沫,但是他们会不断的拉人进来,参与到这个泡沫之中,这样才能把这个泡沫维持下去。

首节 上一节 260/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