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27节

  李太后颇为宠溺的摸了摸朱翊镠的小脑袋,笑着说道:“哥哥呀,在习武。”

  陈太后看着李太后的模样,并未多言,和对小皇帝严苛要求,完全相反,李太后对小潞王实在是太宠溺了,甚至宠溺到纵容的地步,打碎了什么,李太后只会怒斥宫人照顾不周。

  但是小皇帝打碎了什么,那李太后只会斥责皇帝失仪。

  朱翊钧收功,看向骆思恭,昨天想要偷懒被朱希孝发现的骆思恭,今天格外的认真,即便是累的腿肚子打摆子,也没有任何想要偷懒的打算。

  这就是进步,只要肯进步,朱翊钧允许再一再二,但他不允许再三。

  收功之后,朱翊钧又露出了阳光开朗的笑容,走到了两宫太后面前,欠身见礼:“娘亲,母亲。”

  “快坐下歇歇,这累的满头是汗,天气已经转暖了,连桃花和梨花都开了,明天是二十三,不用读书,要不这武艺也歇一天吧。”陈太后拉开了一个凳子,将一碗冰糖梨水放在了小皇帝面前,趁着温度刚好,补充下水分。

  逢三六九,皇帝读书休息,一个月朱翊钧读书可以休息九天,若是按照陈太后的说辞,那三十天休九天,还练什么武?

  文华殿廷议一日不会停。

  若是应了张居正的《陈五事疏》,朱翊钧就要每天前往文华殿听政,一天便不能歇。

  这是陈五事疏的第一条,皇帝御门听政。

  朱翊钧摇头说道:“谢母亲,勤而不辍,这习武之事,一天歇不得。”

  我,朱翊钧,热爱学习!

  朱翊钧看向了冯保,冯保略显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皇帝显然是在问陈五事疏的事儿,冯保只能摇头表示李太后还是犹豫。

  李太后当然会犹豫。

  现在答应了下来,张居正这头猛虎,会不会得寸进尺?

  “今天元辅先生讲了《帝鉴图说》,说到了唐代宗和郭子仪的故事。”朱翊钧仍旧阳光开朗,似乎说着学业。

  “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有一次,郭暧和升平公主吵架,公主怒斥:我父亲是天子,你居然反驳我。”

  “郭暧说:你父亲之所以是皇帝,是我父亲不想当皇帝罢了!”

  “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

  陈太后大惊失色的问道:“这郭暧为何如此狂悖?安能如此妄言?这不是要害了郭子仪?”

  朱翊钧继续说道:“升平公主乘车回宫,禀告了她的父亲唐代宗,唐代宗却说:你不知道,确实是这样,若是郭子仪真的想当天子,这天下早就不是李唐了。”

  “曰: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

  李太后眉头紧锁,沉默了片刻问道:“后来呢?”

  “后来郭子仪听闻,将儿子郭暧械送到唐代宗面前,请求代宗皇帝治罪,唐代宗却说:孩子吵架,做不得真,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代宗皇帝赦免了郭暧的失言,但是郭子仪还是杖责了儿子郭暧,直到升平公主求情,才放过了胡言乱语的郭暧。”

  郭暧说出如此大胆的话,我父亲不当天子,所以你爹才是天子,翻译翻译:给他面子叫他一声天子,不给面子,就让天子和李唐一起入土。

  唐代宗只是打了个哈哈,以儿女闺房言不论罪。

  张居正讲这段,主要是讲唐代宗和郭子仪之间的信任,表达的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环境,君圣臣贤。

  当然这种君圣臣贤的光芒万丈之下,总是有些小阴影。

  唐代宗不是没想过,要对这个功高震主、权倾天下的郭子仪动手。

  大历四年春,正月,唐代宗的宦官鱼朝恩,邀请郭子仪同游章敬寺,这是在安史之乱,天下渐平之后,唐代宗第一次对郭子仪的试探,由宦官鱼朝恩负责执行。

  郭子仪的手下怕鱼朝恩对郭子仪不利,三百余将士着甲扈从前往同游,郭子仪呵退了手下,带着几个仆人和宦官鱼朝恩同游章敬寺。

  鱼朝恩最后的结局是以奸宦而亡。

  唐代宗死后,唐德宗即位后,尊了郭子仪为‘尚父’,董卓也曾经当过‘尚父’,而郭子仪顶着尚父的名头,再造李唐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朱翊钧说到这里便停下了,等待李太后自己想明白。

  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了天大的功劳。

  庚戌之变,北虏南下,嘉靖三十二年到嘉靖四十四年,持续了整整十二年的彼此攻伐,让大明元气大伤,高拱和张居正推动了俺答封贡,这是安定边方的功劳。

  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藩镇林立,郭子仪在,藩镇不敢谋叛学那安禄山史思明。

  大明也是半截身子入了土,国势风雨飘摇,连当年被成祖皇帝撵着满世界跑的北虏,都打不过了。

  唐代宗能容的下郭子仪,朱翊钧也能容得下张居正。

  一切为了大明再起,一切都为了让大明再次伟大!

  李太后略有些失神的思虑了许久,小皇帝专门提及此事,说的自然是《陈五事疏》之事,李太后终于叹了口气,才开口说道:“罢了,罢了,只是委屈皇儿了。”

  “孩儿不觉得委屈,只觉得有趣。”朱翊钧依旧笑的阳光灿烂,继续说着今天学到的内容。

  李太后答应下来,其实不奇怪,张居正不是高拱,高拱的身后站着一个以特权经济为核心利益,以姻亲、同乡为纽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晋党,无论高拱是不是想得寸进尺,晋党会推着高拱往前走。

  而张居正用人,既无姻亲,也无同乡。

  最关键的是张居正的陈五事疏,并没有要革罢司礼监,拔掉小皇帝的獠牙,更没有限制皇帝批奏疏,要求皇帝的同时,也对京官做了要求。

  “种地去咯!”朱翊钧答完了今天的课业之后,风风火火的跑开,打算去景山。

  种地是头等大事,每日都要去看才是。

  “哥哥带我去。”朱翊镠大声的喊着,似乎是想一起去玩,但是李太后将四岁的娃娃抱了起来,没让他跟过去。

  朱翊钧今天要开窑,更为确切的说是要育苗,土豆、番薯的种植专项攻坚研究,其余不论,先能种活。

  种活了番薯、土豆,百姓能吃饱,才有力气,力足方能胜天!

  “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徐贞明带着几个老农行礼,这些老农虽然没有种植土豆、番薯的经验,但是这几个老农,都是民间找来,最擅长种荸荠的农户。

  朱翊钧为何执着于土豆和番薯,并且要放下天子至尊的架子来做这件事?

  因为大明这个制度下,只有藩王和百姓造反的份儿,老百姓们没了吃的,就会打入京师,敲碎皇帝的脑袋,喂饱了百姓,百姓就不会进京来,把皇帝的脑袋拧下来当球踢了。

  朱翊钧挥了挥手说道:“安,平身。”

  “陛下,发芽、发青的土豆是绝对不能吃的,有毒,真的会死人的。”徐贞明提醒陛下,发芽的土豆有毒,万一要是皇帝吃了发芽的土豆,哪怕是闹了肚子,那都是大事。

  徐贞明是最不希望皇帝出事的那个人,他是坚定的农务兴邦的代表,如果皇帝吃土豆吃出了事,他人没了,这垦田耕种之事,全都荒废。

  朱翊钧点头,大明皇帝都有奢员,就是专门在上菜前验毒的小宦官。

  “咱们今天干点什么活儿?”朱翊钧看着已经完工的火室,在冯大珰的严格命令之下,百余名宦官加班加点,把火室盖好了,连玻璃都放好了。

  徐贞明颇为确切的说道:“育苗。”

  宫里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专门找小黄门给徐贞明递了话,不要把那些脏活累活留给陛下做。

  宫外的文渊阁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专门差遣府上大管家游七,给徐贞明传了信儿,亲事农桑主要是一种姿态,皇帝上午听政、讲筵,下午还要习武,已经极为辛苦。

  徐贞明领会并且贯彻精神!

  其实想说,大明只有老百姓造反的份儿,但是一想到燕王当了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哎呀,只能加上藩王了。追读真的很重要哦!

第34章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得罪了冯保,会因为左脚踏入官署被免削官身。

  得罪了张居正,会因为右脚踏入官署被免闲住。

  把两位都得罪了,很有可能要流放到永宁寺,凿冰取鱼。

  徐贞明收到了冯保和张居正的递的话之后,开始统筹调度安排一切规划,皇帝亲事农桑要有,脏活累活可以在陛下不在的时候做。

  “不是说要在清明后下种吗?这才正月天,就可以育苗了吗?”朱翊钧眉头紧蹙的问道,他真的在认真的实践。

  徐贞明看着偌大的玻璃火室,再次感慨一下权力这东西,真的是无所不能,徐贞明低声说道:“陛下,清明前后主要是为了地温和灌溉。”

  玻璃火室缺地温吗?缺灌溉吗?哪样都不缺。

  朱翊钧看着玻璃火室,明白了徐贞明的意思,哪怕是缺光照,都可以解决。

  权力的味道,果然美妙至极。

  “陛下这边来。”徐贞明带着朱翊钧来到了育苗房,土豆有三种,分别是黄色,紫色,白色,而番薯则是有四种,分别是红心、白心、黄心和紫心。

  这三种土豆、四种番薯,都是月港都饷馆海防同知罗拱辰送入京师。

  而朱翊钧要做的事,就是把各种各样的土豆、番薯和所有人一起平铺在地上,等待它们发芽,等到萌发之后,就可以切开开始育苗。

  搬运土豆、番薯并不是很麻烦,朱翊钧手里拿着一个笔,将徐贞明的话一点一点的记录在册。

  徐贞明和几位老农关于荸荠育苗之事,对着一堆铺在地上的土豆和番薯聊了许久,朱翊钧只是听,不开口说话。

  徐贞明和老农聊完之后,才来到了陛下面前说道:“这育苗乃是重中之重。”

  “这荸荠和土豆、番薯是一样的,荸荠用的是球种,这球种种着种着,就会退化并且带毒严重,就是说产量低而不稳定,种植的话会常出现雄荸荠,植株矮化、丛生,不结球茎,最终无产。”

  荸荠在很多的方面和土豆、番薯有着共性,而荸荠,在粤、闽、黔、浙都有种植,自宋朝以后,就有人想要把产量极高的荸荠进行大范围种植。

  但是最终都没法成功,最后荸荠也就能在荒年救荒用一下,想成为主粮极为困难。

  更多的情况下,荸荠都是作为一种水果在种植,而且荸荠在北方是无法生长的,因为北方寒冷。

  “这荸荠、土豆和番薯,没有种子吗?”朱翊钧有些奇怪的问道。

  徐贞明抖了抖袖子,从里面摸出一个布袋,打开之后,里面是一些肾形的颜色各异的种子,他颇为确定的说道:“有,种子,出苗率太低了,产量极低。”

  种下去一亩地,反复补种之后,仍然达不到种植的密度。

  在荸荠开花时候,还要把它的花打掉,断其浮根,剪其附叶,那就更没有收获足够的种子了。

  经过徐贞明一番解说之后,朱翊钧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不用种子种植,主要是种不成。

  在种地这件事上,朱翊钧从来不随便发表自己任何的观点,他真的不会,养绿萝都能养死的他,选择了听从专业人士的意见。

  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做。

  朱翊钧种地,就是种什么死什么,活一天算一天,听天由命,所以徐贞明和老农们真的想把土豆和番薯种好的前提下,朱翊钧没有利用皇权在其中捣乱。

  徐贞明是进士,他可以站在文臣的角度,去拍一顿马屁,夸赞陛下嘉言良纳,但是他没有,因为他没想到,他只是十分单纯的陪同陛下种地,十分单纯的想把这件事做好。

  徐贞明百般不会,只会种地,他但凡是懂的变通,也不会背着一个竹篾书箱入京了。

  夕阳西下,大明皇帝再次回到了乾清宫内,盥洗房盥洗、晚膳之后,直接奔到书案前,开始记录今日的点点滴滴的收获。

  而这一次,他多了一个疑问集,这些都是眼下的困难,比如荸荠、土豆、番薯这些利用块茎进行培育的如何脱毒,脱毒才能维持产量,如何脱毒,并不是朱翊钧现在要攻克的课题。

  朱翊钧现在要做的是,总结历代农书、农户的经验和教训,将土豆和番薯,在北方的土地上种活。

  他在纸上不停的画着一个玻璃模型,这个模型的一端有一个大大的玻璃泡,一端敞口,里面会倒入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让水面升高和降低,来测量温度。

  他将手中的笔放下,对手中的模型非常满意,就是最原始的温度计,这种温度计可以确定土豆、番薯在什么温度下可以萌发,在什么温度下会茁壮成长,在什么温度下开化,什么样的温度下,会冻苗补种。

  种地,他真的是认真的在种,虽然李太后一直觉得孩子辛苦,但是朱翊钧真的觉得事事都很有趣,他在思考着种植成功之后,应当如何鼓励种植土豆和番薯。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这是张居正今天讲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讲解的一段话,意思是:作为君王,必须要心里先想着百姓,若损害百姓来奉养君主,就像是割下了大腿上的肉来吃,虽然吃饱了但身体已经死了。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

  百姓就像是水一样,可以载着舟行驶,同样也可以让舟倾覆。

  道理非常简单,并不难理解,但通常情况下,皇帝是最后一个知道国家要灭亡的人。

  东汉末年,黄巾军的动荡,似乎一瞬间就遍及了整个东汉,如同大火燎原,似乎像是被突然点燃的一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句呼号,似乎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在整个东汉江山响起,遍地开花。

首节 上一节 27/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