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280节

  而大明方面甚至没放三娘子入关,这件事朝廷已经有了明旨,不得更易,真的想请番僧,就自己在老巢设坛做法,把人叫过来谈。

  大明并不清楚俺答汗的想法,大明皇帝只在乎大明的利益,哪怕俺答汗去西宁,真的是为了信仰,大明也不会放行。

  大明朝廷不太清楚的是,这次朝廷不给都督金印,在北虏中造成了一种怀疑,俺答汗帐下的万户们,开始普遍怀疑,俺答汗是否还被大明朝廷所认可?战火再燃,不是万户们想要看到的局面,而主和的三娘子,在这轮交锋之中,获得了一大笔的政治资本。

  这种政治资本,有朝一日,真的需要站队的时候,三娘子就会获得大量的认可,进而左右整个漠南的走向。

  四月四日早晨,晨光微亮,大明皇帝神色慌张的向着解刳院跑去,他的鞋子还穿错了,两只不是一双鞋,如此的不庄重,不符合李太后对大明皇帝的教育。

  朱翊钧带着一大长串的尾巴,来到了解刳院内,喘着粗气说道:“冯保,你去问问…大司马的情况。”

  昨日四更天的时候,谭纶忽然痰疾发作,被紧急送往了解刳院,朱翊钧收到消息的时候,是五更天,甚至没顾上洗漱,就冲到了解刳院询问情况。

  到了地方,朱翊钧反而有些怯,让冯保去询问。

  谭纶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中举后被授官南京兵部郎中,在南京备倭,倭寇到南衙时候,南衙承平日久,居然无一人敢去迎战,谭纶自募五百壮士,将其击退,谭纶升官,全是因为战功,哪里有倭寇,他就前往哪里。

  在做台州知府的时候,募死士拒敌,谭纶亲率守卒千人,三战三捷,击退倭寇,台州六虎因此一战成名。

  在做浙江按察副使的时候,倭寇侵扰海门,无人有余力前往驰援,谭纶率军昼夜驰三百里援护,破倭寇于太平,设计让倭寇陷入了泥泞的沼泽之中,将其尽数全歼。

  矫矫虎臣,腹心干城。

  虽然现在谭纶打不动了,但是只要谭纶还是大司马,大明就可以继续振武。

  而现在谭纶被抬进了解刳院里,两位大医官陈实功和李时珍为其诊治,朱翊钧一直盯着房门,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在这个时候,朱翊钧的脑海中闪现了很多的念头,他甚至有一种人为的错觉。

  杀了谭纶,京营振武就要多几分波澜,杀了谭纶,大明振武之风就失去了擎天柱。

  贱儒们完全有理由杀掉这个尚武、激进的兵部尚书,而且他们恐怕真的会这么做,朱翊钧的拳头不自觉的握紧了,满眼通红的盯着房门。

  贱儒连皇宫都敢放火,还有什么他们不敢做的吗?

  不应该,谭纶不应该有事。

  朱翊钧做了那么多,万历元年刺王杀驾后,朱翊钧建了解刳院至今,解刳的案犯超过了百余人,而以李时珍和陈实功迅猛精进的医术,精心调理之下,谭纶怎么会病的如此严重?

  而且这些年来,朱翊钧从来不让谭纶上阵,大宁卫根本就是踏青去了,连青龙堡和杏林堡都没让谭纶去查看。

  在原来的历史上,谭纶是因为积劳成疾,京营戎政废弛久已,谭纶为振奋京营条议,而后主持振奋京营之事,在振奋京营这件事上,谭纶呕心沥血,极为劳累。

  但是现在,振奋京营是由小皇帝亲自操持。

  所以谭纶不应该现在有事,若是今天谭纶有事,那大明的贱儒们,需要承担皇帝的滔天怒火。

  “起开起开,耽误了上朝,你们谁担得起责任?万历元年,我在朝日坛咳嗽,都被揪着弹劾,差点就滚蛋回家了,你们拦着我干什么?廷议要开始了,迟到了谁去堵那些个言官的嘴?”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在房门内响起,房门猛地打开。

  谭纶最先看到的是神色紧张、匆匆忙忙的大珰冯保和张宏,越过了两个人的身影,谭纶看到了小皇帝的身影,一时间有点呆愣。

  “啊,呀,这怎么惊扰陛下了?”谭纶赶忙上前,作势欲跪。

  朱翊钧立刻上前,扶住了谭纶,赶快说道:“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他扶起了谭纶,摸到了真人,确定了谭纶是真的还活着,才长长的松了口气,如释重负。

  在原来的历史线里,谭纶就是在万历五年四月初三夜里,痰疾发作去世,年仅五十八岁,而这次,谭纶生龙活虎的从病房里走了出来,中气十足。

  “大司马为国奔波,积劳成疾,就歇两…五…歇十天吧。”朱翊钧决定给谭纶放个假,让他歇一歇,五十八岁,对于养尊处优、医疗条件优渥的谭纶而言,还是很年轻了。

  “十天?就咳嗽了下,十天?!”谭纶眼睛瞪大,连连摆手说道:“陛下也瞧见了,根本不用歇,是府上的侍从,小题大做而已。”

  “那也是朕让他们小题大做的。”朱翊钧的语气十分坚定:“说十天就十天,一分一秒都不能少!”

  谭纶还要争辩,朱翊钧一甩袖子说道:“这是圣旨,大司马不遵旨,朕就告诉太傅,大司马违抗圣命!”

  朱翊钧还没盥洗,他还要去御门听政,也没有多说,带着一大串尾巴,匆匆回宫去了。

  谭纶站在原地,这凭白捞到了十天的假,本来就很闲的他,这还不得闲出病来?小皇帝也真是的,天天拿张居正四处压人。

  谭纶这个大司马做的清闲,是因为兵部现在有几个人是谭纶的左膀右臂。

  兵部左侍郎梁梦龙,是两次随戚帅征战的总督军务,也是张居正的门生,而兵部右侍郎是刘应节,也是擅长戎政之人,是张党之列,在张居正死后,被张四维等一众逆獠钦定的张党。

  而阅视鼎建的阅视侍郎、宣大督抚吴百朋,更是和戚继光抵背杀敌的战友,是可以把后背交给对方的生死之交。

  京营都是陛下亲自在过问,所以,谭纶这个大司马当的,是有些清闲的,这一次放了十天的假,真的有点太多了。

  朱翊钧蓬头垢面,脸也没洗,头也没梳,脚上的鞋子还穿错了,就为了看谭纶有事没事,这个消息一传出去,京堂百官们,必然要思虑一个问题,真的对谭纶动手,会掀起怎么样的滔天巨浪来?

  要知道,小皇帝和张居正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薄凉寡恩,眦睚必报。

  京堂百官,由衷的庆幸,谭纶挺了过来,虽然病重到要修养十余日的地步,但是还是挺过来了。

  谭纶挺过来了,代表朝臣少被折腾几轮,实在是被折腾怕了。

  这也是信息差,谭纶的身体情况是个机密的事儿,所以,谭纶休沐十日,被百官们普遍看成了病重所致,前去探病的络绎不绝,都是祝福谭纶: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总之,就是祝福谭纶一定要健康,谭纶要是不健康,恐怕京官们要倒血霉。

  谭纶在全浙会馆见到了回京复命的吴百朋,这次回京吴百朋需要朝廷的明旨,为了三件事。

  第一个就是俺答汗的都督金印,第二个是三娘子入朝商议,第三个则是王崇古西北安置那十九万失地佣户之事。

  “大司寇在西北素有贤名,人人感念其恩德,重农桑垦荒田,兴水利安小民,办公学饬学政,倡孝悌劝民风,戒争斗禁偷盗,西北打了二十五年,打的千疮百孔,终于有振奋之意了。”吴百朋在王崇古回京后,到西北深入调查研究了王崇古安置小民,给出的答案是大司寇有生民之功。

  万历元年,吴百朋以大同总兵马芳贿赂京官躲避长城鼎建阅视,张居正趁机穷追猛打,把王崇古赶出了朝堂,让他回宣大堵窟窿去,吴百朋和王崇古的关系经过这件事,已经势如水火。

  但是吴百朋两次为王崇古西北安民之功上奏,可见王崇古从京堂回到宣大后,真的在认真堵窟窿了。

  王崇古当然知道悔改,就差那么一点,他就直接被张居正给打死了,他再不改悔,那是在找死,打又打不过戚继光,只好做个聚敛兴利的臣子求活了。

  张四维之所以不知悔改,是因为付出代价的始终是杨博、王崇古,而不是他张四维,张四维第一次直面恐惧,就拉着728人跟着他一起陪葬了。

  “大司寇果然是做事的人啊。”谭纶在吴百朋的奏疏上书押,算是认可了吴百朋这本奏疏所言的内容。

  吴百朋在嘉靖二十七年去江西永丰做县令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走访调研了。

  亲自去看看,亲自听一听百姓怎么说,是吴百朋的做事风格,几十年如一日,他是知行合一,十分重视实践。

  “吴督抚的意思是,让三娘子入朝来?”谭纶眉头紧皱的说道。

  吴百朋点头说道:“想要去西宁的是俺答汗,不想让俺答汗去西宁的是三娘子,也是大明,不给俺答汗金印,答应三娘子入朝,草原会进一步的割裂,俺答汗比土蛮汗要厉害,否则土蛮汗就不会远迁辽东了。”

  “分化,激化他们的矛盾,进而削弱他们的实力,以元辅和陛下心性,迟早要复套,复套就必然和俺答汗打一仗,俺答汗越虚弱,对大明则越有利。”

  吴百朋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俺答汗是名义上的大当家,而三娘子是实际上的大当家,两个人之间的矛盾,随着大明国势变得愈加激烈了起来,作为主和派的三娘子,大明还是要怀柔,但是对于入寇的俺答汗,则要威罚。

  里挑外撅,可不是朱翊钧的专属被动技能,是大明读书人的被动技能。

  谭纶认真思忖后,十分赞同的说道:“我的意思也是准三娘子入京朝贡,主要是考虑大明今岁仍然要对土蛮汗用兵,大明眼下军力,仍然不足以两线作战,很容易就会顾头不顾腚,还是稳一稳西北方向。”

  “俺答汗呢?俺答汗去西宁,真的是为了番僧?”

  吴百朋摇头说道:“不是,据深入虏营的夜不收探报,恐怕没那么简单,俺答汗这次借道,有壮志宏愿,怕是要联系西北戎狄联合入寇甘肃等地。”

  “所以,不给俺答汗金印,不让他借道。”

  吴百朋作为边方督抚,他的表态,对于廷议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也会影响到大明的决策。

  吴百朋支持不给俺答汗金印、反对不让三娘子入朝,声援了王崇古,王崇古现在在言官嘴里,就是个人人嫌弃的聚敛兴利的小人,和严嵩待遇已经几无差别了。

  “俺答汗贼心不死啊。”谭纶面色凝重的说道:“俺答汗和土蛮汗有没有和解的可能?三娘子一直在为此事奔波。”

  “断无可能。”吴百朋十分确切的说道:“左右两翼和解,俺答汗和土蛮汗必须得死一个,而且还得是一方击败手刃贼酋,方有可能和解,不过那时候也不是和解了,是征伐了。”

  吴百朋十分肯定,左右两翼和解,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俺答汗和土蛮汗是谁被谁杀死的关系。

  “大明若是再和俺答汗冲突起来,吴督抚以为有几成胜算?”战争贩子谭纶,问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求月票,嗷呜!!!!!

第237章 捣巢灭倭长策疏

  “眼下打起来,大明必输,打赢了,也是输。”吴百朋回答了谭纶的问题。

  谭纶问,大明和俺答汗发生冲突,大明有几成的胜算,而吴百朋给的答案是大明很难赢,打赢了也是输,大明输,北虏输,这就是个双输的局面。

  之前那二十五年的冲突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在剧烈冲突之后,才有了隆庆议和,俺答封贡。

  吴百朋和谭纶详细的沟通了其中的问题所在。

  吴百朋根据过往的经验指出,北虏强就强在会逃跑,所以生生不息,强就强在不知其踪,强就强在往草原沙漠里一钻,凭借着天时地利,压根就找不到、杀不干净,如同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机动能力的差距,强如明成祖文皇帝,五次北伐,后面三次,战果寥寥,因为北虏发现,只要不跟大明军正面接触,远遁之后,大明根本奈何不了他们。而俺答汗、土蛮汗在和大明交易的时候,根本不卖战马和种马,就是为了维持这种战略机动能力的领先。

  出塞作战,大明收获太少,付出太多,只要开战,就是必输无疑。

  “朝中有精算之风。”吴百朋阐述自己第二个理由,他十分痛惜的说道:“在精算之风下,朝廷相继丢掉了交趾、大宁卫、奴儿干都司、河套,得亏京师在北衙,要是在南衙,怕是连咱们脚下的地,都要精算出去。”

  吴百朋可不是开玩笑,从永乐十九年迁都之后,大明朝南迁的风力舆论就没有断过,在正统十四年,土木堡天变之后,徐有贞为首的南迁派,就主张迁回南衙,躲避瓦剌锋芒。

  吴百朋十分明确的说道:“如此普遍存在的精算之风,其实也是有些道理的,且不论奴儿干都司这个羁縻之地,就以河套而言,朝廷要是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河套也不过是片草场而已,同样,大明北伐,征战所得之土,也不过是羁縻之地,其产不得入腹地,大明军力无法投入草原,必然不能持久。”

  “所以,要有路。”

  打回来做什么?都是些负收益的地区,拿回来也是吃朝廷的财政,朝廷穷的叮当响,哪有银子、哪有粮食支援塞外新占领土?打下来的土地,全都是需要扶贫的地方,自然得不到广泛的支持。

  大宁卫有一座桃吐山,桃吐山的白土,可以有效的漂洗羊毛,让羊毛脱脂,祛除异味的同时,更加光泽洁白,易于染色,这大宁卫才算是被广泛认同下来。

  但是再接着打,需要理由,需要收益,一年连三尺水都降不了,怎么耕种,怎么维持长久的占领?靠腹地供养,腹地真的没有意见吗?就算腹地的所有人为了国朝大计,可以输血,但问题是,腹地现在也是矛盾重重,并无余力供养。

  修路需要征召劳役,而劳役需要给人粮食,胡元野蛮的治理黄河的历史教训,历历在目。

  开发一个很可能赔钱的地方,对于没有完整财税体系、四处都是避税缙绅的大明而言,还是太难了一些。

  “听说近来,还有些人在鼓噪风力,要裁撤松江、福建、广州市舶司的都饷馆。”吴百朋说起这个就是一阵的头疼不已,都饷馆百值抽六,都要被反对,而且反对的声浪很大,对于朝廷又要官营丝绸又要收税的行为,无数的喉舌,在鼓噪着这些风力。

  谭纶摇头说道:“不必理会,聒噪而已。”

  因为光懋那封奏疏,朝廷现在开始筹备着前往琉球,帮助琉球王平倭,这次的平倭是为了大明白银流入能够少一些中间商赚差价,在如此情况下,革除都饷馆,拿什么养水师?没有水师拿什么来保卫海路畅通无阻?没有水师,拿什么来保障大明海疆的安全?

  所以谭纶的评价是聒噪。

  其实不仅仅是都饷馆,清丈、还田、屯耕、稽税房等等,反对声也是此起彼伏,认为朝廷在苛责鱼肉缙绅,恐酿大患。

  “说回对草原用兵。”吴百朋眉头紧蹙的说道:“其实我最担心的还是西北胡汉混居导致西北多间谍细作。”

  吴百朋人在宣大做督抚,自然知道当地的情况,和俺答汗偷偷摸摸走私交易的,只有张四维和他的同党吗?并不尽然。

  晋商不仅仅只有张四维,还有王崇古,还有杨博,还有许许多多的晋商,和西北胡虏走私贸易,张四维的出现绝非偶然。

  和过去失败原因相同,大明对俺答汗动武的结果就是:俺答汗跟开了天眼一样,知道大明军卒的一举一动,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胡汉混居的社会背景。

  这也是吴百朋主张和三娘子等议和派修睦的主要原因,扩大官方贸易,走私贸易才能大幅度的减少,才更加容易打击。

  谭纶和吴百朋聊了很久,才结束了这次的见面。

  吴百朋又去见过了张居正,最后在文华殿上被皇帝召见奏对,吴百朋得到了明旨,才打算回到宣府去。

  朱翊钧赞同了吴百朋的提议,仍然拒绝俺答汗请金印,让三娘子入京来朝贡,扩大边贸的各种主张。

  万历五年四月十三日,大明的廷议开始了,缺席了十天廷议的谭纶终于回到了文华殿上,气色都好了很多,群臣见礼之后落座,准备廷议。

  “大司马的病好了?”万士和关切谭纶的身体健康。

  谭纶多少有点无奈的说道:“我没病。”

  “没病歇了十天?”万士和立刻回答道。

  “好吧,我有病,养好了。”谭纶放弃了争吵。

  整个京堂都认为谭纶病了,而且病的很重,很多朝臣都前往谭纶府邸探病,既然大家说他病了,那他就承认就是了。

首节 上一节 280/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