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358节

  丁忧之间仍然执事行礼,这本就是不孝了,对张居正的名声而言不是好事,再变服从吉,委实不妥。

  张居正是执事行礼,就是主婚人,而皇帝这一身的戎装,第一站要去京城的外城,大祀殿,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天坛祈年殿,这里是祭祀天地的地方,供奉了明太祖高皇帝和明成祖文皇帝二人。

  这地方可是嘉靖年间道爷和群臣之间争权的地方之一,另外一处的主战场就是太庙。

  大礼仪之争,皇统问题的政治讨论,在后世人看来,是到嘉靖三年,杨廷和父子罢归故里结束,可是在张居正这个大明人眼里看来,一直持续到了嘉靖二十七年才结束,围绕着大祀殿、太庙的争锋,以睿宗皇帝(道爷生父)供入太庙,位于太庙左四,序跻武宗上结束。

  道爷要叫自己爹为亲爹,首辅杨廷和不认可,杨廷和的儿子、状元郎杨慎大声疾呼: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

  仗义死节就在今日,杨慎这口号喊得都不嫌害臊,国家养士就养出了这种货色来。

  杨慎纠集了超过两百名朝官伏阙,他们伏阙的地点,不在午门之外,而是在午门、皇极门之内的左顺门的位置,那已经是皇宫了。

  万历年间,朝中的言官到底是怕张居正,几次伏阙,也都是小打小闹,不敢跑到皇宫里撒野,只敢在午门外磕头,有点风吹草动,就跑的无影无踪。

  杨廷和功过如何,春秋自有论断,就朱翊钧本人看来,杨廷和是个不折不扣的权臣,更确切地说,根本就不是个东西。

  武宗皇帝亲履兵锋在应州打退了小王子达延汗对大明西北的袭扰,杨廷和作为帝师不仅不认可,还怒斥了武宗皇帝一顿,大家都是帝师,张居正怎么就整天喊着富国强兵,对小皇帝习武这种不务正业的事儿,熟视无睹呢?

  嘉靖初年的名相张璁也是这么认为,张璁有一次对近人说:哪有当国元辅的儿子做状元,状元郎莫不是还能家养?不避嫌也不知羞。

  大明是有恩荫制的,杨廷和的儿子保底能捞到个三品的闲散官,不视事不掌权柄。

  可杨廷和的儿子是状元,张璁不认为那是凭本事得来的。

  杨廷和,当国的首辅,儿子杨慎是状元郎也就罢了,在嘉靖初年,杨慎甚至是讲筵官,就是负责给皇帝讲筵,张居正在万历年间干的活儿,这么重要的位置,杨慎担着。

  朱翊钧觉得杨廷和不是东西,张璁也是这么认为,道爷罢免杨廷和,把杨慎流放到云南,大抵也是这么认为,杨家父子不是个东西。

  朱翊钧来到了道爷的战场,祭天的天坛,大祀殿。

  来这里的原因很简单,告诉老天爷,皇帝要结婚了,皇帝亲政了,江山靖安,天下已有振奋之景象。

  朱翊钧一步步的走进了大祀殿,走进了玄极宝殿,这里只有三个牌位,一个是上皇天上帝,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一个是明成祖朱棣。

  在嘉靖九年,朱棣以太宗皇帝的身份,被道爷抬到了这里,嘉靖十年,又被朝臣们给抬了出去,嘉靖十七年秋,朱棣变成了成祖,又被抬了进去,至此之后,就再也甩不掉这个成祖的庙号了。

  朱棣本人肯定更喜欢太宗这个庙号,而不是成祖。

  因为朱棣一生都不愿意承认建文君那四年时光,甚至发动了岁月史书,把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改为了洪武三十一年到三十五年,太祖之后是太宗,朱棣宣称这皇帝位,是朱元璋传给他的!这大抵是朱棣一辈子的执念。

  朱棣肯定不喜欢成祖这个庙号,等于说是他一生的努力都被否定,成祖这个庙号,就表示朱棣再开一脉,是造反上位。

  有功为祖,有德为宗,合称祖宗。

  朱翊钧也没有把朱棣抬出去的意思,既成不说,他上了香火,冯保身后跟着两个小黄门,捧着一卷长长的圣旨,走出殿宣旨。

  大婚就是登基大典,朱翊钧跑到这里祭天,就是告诉老天爷,他现在真正登基了,所以这份圣旨是登基诏书。

  内容大抵中规中矩,就是很普通的大明筚路蓝缕建立之艰难,数了数列祖列宗的遗德,朱翊钧接过了这副担子,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又会做些什么,期许大明中兴。

  朱翊钧看了看身上的戎装甲胄。

  大明布面甲里面是铁片,这里面的铁片是否锈蚀是看不出来的,万历初年大司马谭纶发现京营军兵的甲胄,布面甲成了棉甲,里面居然一个铁片都没有,这让谭纶痛心疾首,布面甲在万历初年是喝兵血的一个手段,京营糜烂如此,边方又会糜烂到何等地步?

  谭纶上奏说日后一律明甲校阅,朝中内外反对之声很高,谭纶在朝日坛咳嗽就被弹劾致仕,是结果,不是原因。

  大明军在万历初年的甲胄一律明甲,防止锈蚀偷工减料的发生。

  朱翊钧走出了大祀殿带着文武群臣前往了皇宫的太庙。

  皇帝一步步走到太庙前的月台,却没有进去,而是从袖子里抖出了一张纸,递给了冯保。

  已经从坤宁宫赶回来的吏部尚书万士和、礼部尚书马自强一看这场面,立刻就是知道坏了!皇帝要作妖!

  陛下这封圣旨可是没有经过廷议!

  冯保再次上前两步,小黄门已经抬上来一个桌子,冯保将手中那张纸贴在了锦缎之上,锦缎以玉为轴,朱翊钧走到了桌子前,拿起了旁边的万历大宝,盖在了纸上,一份圣旨就当着群臣的面儿,完成了。

  小黄门将圣旨拉开。

  冯保一甩拂尘,吊着嗓子大声的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幼冲登大宝之位,国家凋零有倾覆大危,北虏逞凶塞外屡次入寇,国帑财用大亏,朝堂昏暗吏治浑浊如大河,泥沙俱下,礼乐崩人心丧,穷民苦力微末小民诉诸于异端邪祟,国无宁日邦无计可安。”

  “有至德,斯享宏名;成大功,宜膺昭报。”

  “中极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太傅、元辅、宜城伯、上柱国、江陵张居正,随白龟降诞,少聪慧多有贤名,十二秀才,十五举人,二十三岁唱名东华门外,有伊尹、颜渊之至德,太仓粟银可支六年,周寺积金,至七百余万,考成法下,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当朕幼冲,嗣服之始,先生谦让弥光;迨王师灭贼之时,勋猷茂著。用正茂平两广倭患,用刘显安西南生苗,用宁远侯安定辽东,用迁安侯纵横塞上,蛮貊莫不率服,念朕昔当十龄,卿尽心辅弼,身系社稷安危之重,鞠躬尽瘁,为帝师,亦为天下师。”

  “伟列居于谨慎,厚泽流于万世。未隆尊号,深歉朕怀。”

  “谨于万历六年三月初三良辰吉时,袛告天地、宗庙、社稷,先生至德大功。”

  ……

  “咦吁唏!声名洋溢,昭令德以如存,德高攸崇,质群情而允协。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钦此。”

  朱翊钧这封圣旨如同在太庙扔出去一个重磅炸弹,直接把朝臣们给炸的粉碎!

  小皇帝,不,皇帝他真的学坏了!他把嘉靖那一套大礼仪斗争法拿出来威慑朝臣!

  这封圣旨很好懂,味道实在是太浓了,这就是个威慑,一旦朝臣苦苦相逼,那朱翊钧就要搞个大的出来,给张居正加个摄政王的头衔出来,拿着明摄宗跟朝臣们斗,就像是当年嘉靖皇帝拿着自己亲爹兴献王的皇帝号,跟朝臣们斗法一样!

  简直是简直了,这小皇帝怎么好的不学,就学那些坏的!

  这封圣旨,先是说了说大明国势危如累卵,这点大家都是当事人,别看大明现在国帑足六年度支,隆庆年间预算只做三个月就在六年前,皇陵都拖欠尾款长达一年时间,十一万两银子能把大司徒王国光给折磨的头发都得掉一片。

  而后大明皇帝突然说起了张居正这个人,随白龟降诞,这就是祥瑞,这就是神话,这就是制造张居正异于常人的风力,历代牛人诞生,都要有些奇景相伴,这就是造势。

  而后数了数张居正的文治武功,有至德,斯享宏名,成大功,宜膺昭报,这的确是张居正的政绩,可以质疑张居正人品,但不能质疑张居正的能力。

  最炸裂的莫过于‘未隆尊号,深歉朕怀’,尊号直指明摄宗三个字了,皇帝为何深表歉意?因为张居正活着,就不能这么做,那是逼张居正死。

  朱翊钧之所以要来这么一出,就是警告,明牌警告,他在大婚之前亲自处斩的合一众,亲自监刑的意义,因为合一众的首要刺杀目标就是张居正!

  他要折腾王世贞,他要监刑杀合一众,他就是告诉朝臣,什么是逆鳞,瞎胡闹,张居正若是真的死了,那就斗个你死我活,斗个天崩地裂好了。

  反正大明血条厚,道爷也斗过一次,效果很好。

  张居正人都傻了,自己来参加弟子婚礼,结果皇帝整出这么一出大戏来!

  “陛下,臣难奉诏。”张居正听完了圣旨,下意识的就是反对,他不同意,这不是胡闹吗?可惜,他已经归政了,没有强行阻止皇帝胡闹的能力了。

  “先生以为先生之功,配不上配享太庙的殊荣吗?”朱翊钧眨了眨眼,一脸纯真,这副面孔,实在是太有欺骗性了,张居正恍惚之间,还以为皇帝真的那么纯真。

  纯真?这小家伙坏得很,心眼子比马蜂窝还多,比石墨还脏!

  到底是配享太庙还是尊享,那就得看朝臣们的表现了,保护不住张居正,死于非命的话,那就是尊享,保住的话,那就是配享,这里面是有余量的,是有冗余的,是有进退空间的。

  “臣蒙陛下错爱,不胜惶恐。”张居正也无奈了,自己教的能怪谁?

  他觉得自己的功劳的确配得上配享太庙,哪怕得罪了那么多人,但是太庙是人家老朱家的庙,朱家皇帝愿意让谁配享谁就配享。

  一切能够用于斗争的事儿,陛下都会拿来斗争,陛下只要赢,赢了就能推行新政,跟张居正的确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朱翊钧这个皇帝是合格的。

  徐阶这个狗东西坏事做尽,可世事通达极为精明,他跟张居正辩论的时候,对张居正说,你严格约束的是皇帝!皇帝亲政第一个就要对伱这个不恭顺的臣子反攻倒算,皇帝大抵都是如此,觉得自己朕与凡殊的圣人。

  万历皇帝的确如徐阶说的那么做了。

  朱翊钧则不同,朱翊钧甚至打算把张居正抬到摄政王、明摄宗的地位上去!这样一来,就不是臣子不恭顺了,臣子,哪有臣子?分明是摄宗!

  太庙祭祀之后,朱翊钧就要换上吉服,继续大婚仪礼了,这个过程十分的冗长,且枯燥。

  朱翊钧在乾清宫换衣服的时候,听到了外面敲锣打鼓的声音,这次是挑夫们不再抬龙亭,抬的是皇后妆奁,也就是嫁妆。

  抬着嫁妆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宫里的红盔将军、大婚正副使马自强万士和,会带着嫁妆招摇过市,从东华门出,绕一个大圈从西华门进,而后陈列在乾清宫,嫁女儿,嫁妆给的越多,越不受欺负,显得越重视。

  这年头,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年代,嫁了人就是真的嫁人。

  朱翊钧换好了吉服等了近一个时辰,嫁妆才来到了乾清宫内,说来也有趣,嫁妆还是从内帑抬出来的,走一遍流程还回内帑。

  王夭灼没什么钱,她十岁入宫之后,吃穿用度都是宫里的,因为身份地位特殊,也不是宫婢,只有太后和朱翊钧给的恩赏,再无余财,王夭灼没有家人,没人给她准备嫁妆。

  这些嫁妆里面,朱翊钧一眼就看到了一个十分破旧的木盒,木盒是桐木,一种软木,盒子很小,之所以一眼就看到,因为它和其他豪奢之物格格不入,太简陋了。

  朱翊钧小心的打开了木盒,木盒连个合页也没有就是扣着,里面一枚已经有些发黑质量很差的银簪,簪子上还有一点血迹干涸的暗红。

  这是王夭灼那个难产而亡的母亲,唯一的遗物,王夭灼的父亲在计穷的时候,也曾想过卖了,最终还是没卖,王夭灼七岁到十岁托庇于赵县丞的时候,就一直拿着这个簪子,一旦情势不对,就会扎进了自己脖子。

  没有抗争的力量,但有结束自己生命的选择,王夭灼在皇帝面前软弱可欺,其实骨子里很是刚烈,又跟野草一样,生命力极其顽强。

  朱翊钧知道这把簪子,因为王夭灼白皙的脖子上有一个很明显的钝器戳出来的伤痕,王夭灼就絮絮叨叨的说了一些过去的事儿,说着说着就哭,哭着哭着就困了,最后睡着了。

  “傻丫头。”朱翊钧将银簪小心的放回了盒子里,对着张宏说道:“找个硬木盒子,把这个盒子放进去。”

  连盒子一起保存,而不是只保存银簪,这是王夭灼入宫之前,身上唯一的物件,现在拿了出来做陪嫁。

  朱翊钧是个人,是个活物,他在政治活动中,他的确是个无情的政治机器,在政治活动之外,他也有自己在乎的人,之所以他要表现的不在乎,其实是怕自己在乎的人受伤害。

  连潞王朱翊镠这个蠢弟弟,朱翊钧都很在乎。

  皇帝自古以来,都是孤家寡人。

  罗汝芳说得对,杀了王夭灼,大明皇帝恐怕真的会彻底变成一块无情的石头,一如当年马皇后、朱标相继离世后的朱元璋那样,罗汝芳是对的,因为他还落了个自杀的下场,家眷一切平安。

  牵连?瓜蔓?连坐?千古骂名?石头会在乎这些?

  朱翊钧走出了乾清宫,皇后妆奁之后,就是册封礼,册立奉迎,正式宣布王夭灼是皇后,赐予金宝印信绶带,这个册封由礼部尚书马自强完成。

  王夭灼接旨之后,眉头紧蹙的看着两个人抬的金宝,呆滞的问道:“这是我…本宫的印绶吗?是不是拿错了?”

  “没有,就是这个,九百九十九两打造而成。”马自强也是扶额,陛下总是有些奇奇怪怪的爱好,比如这印绶金宝就弄了两个,一个平日盖印用的,一个就是面前这个稀罕玩意儿了。

  大金锭一个。

  “陛下,还是在意我的。”王夭灼现在就是个怀春的女子,连本宫都不自称了,语气极为欢快。

  这么大个金宝,原因是万历三年时候,王夭灼拿着拇指大的印绶,疑惑为什么印绶就这么一丁点,她以为要一只手能握住那种,朱翊钧解释了下,王夭灼就觉得有些小气。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陛下还记得,王夭灼自然欢快。

  这不是张宏备忘录记录,而后提醒陛下,是朱翊钧真的记得这件事,礼部呈送印绶监做印绶的时候,朱翊钧特意下旨弄的,王夭灼喜欢大的,朱翊钧的也不小,一只手把握不住。

  王夭灼是知情的,要不然也不会准备鲛油了。

  求月票,嗷呜!!!!!!!

第301章 这结个婚,比西山拼杀都累!

  朱翊钧着装发生了改变,大婚吉服十分的喜庆和华丽,而外面太常寺的奏乐也从庄严、肃穆、肃杀的风格,变得轻快了许多。

  在册封之后,就是皇后凤舆入宫,一台黄色的凤舆,身着价值九万两白银婚服的大明皇后走上了凤舆,本来是肩舆,就是十六名轿夫抬着,可是在优待穷民苦力的风力舆论之下,大明皇后的肩舆也发生了一点变化,从轿子,变成了九匹马拉动的辂舆。

  天子大驾玉辂,是九六三,共计十八匹马拉车。

  礼部在万士和的带领下,是很擅长折中的,没有轿夫,加十六名随行的挑夫,抬着大征和嫁妆里最贵重的物品招摇过市,不就有了吗?不违背礼法的同时也不违背当下的风力舆论。

  万士和是很擅长折中的,朝廷也需要这么个人没事出来折中一下,不让矛盾激烈到党锢的地步。

  比较有趣的是皇后那个差一两一千两的印授,也被人抬着,招摇过市。

  王夭灼本身已经在坤宁宫了,该有的礼仪仍然要有,整个迎亲的队伍,从坤宁宫出发,出东华门外,绕了整整一个时辰的时间,从正中午,一直绕到了半下午时间,才在乾清宫的乾清门前停下。

  朱翊钧人都等饿了,但是他还是要等。

  王夭灼从辂舆上下车,张宏带着一堆小黄门行礼,而后张宏从皇后手中接过了圣旨,换成了由大明皇帝亲笔手书的金册,金册就是皇帝皇后的婚书,上面有两个证婚人,一个是大明大祭司英国公张溶,另外一个则是太傅张居正。

首节 上一节 358/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