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357节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是因为秀才的软弱性、妥协性,以及秀才们内斗,这是自私性决定的,比后宫的扯头发还要厉害得多,为了一句注解,都能你死我活。

  文人喜斗胜过蛐蛐。

  “原来如此,为了制造话题,让风力舆论撕扯起来。”王梦麟了然。

  “如果只是为了单纯的挑事,挑唆他们内讧,到这一步就可以停了,用庞大的流言海去淹没人们的视听,让人们分不清楚对错,更看不出真相,模糊事实,为了挑唆,走到这里,就足够了。”万士和眼神一变,开口说道:“如果是为了彻底把一个人彻底弄到声名狼藉,把他所有的桃都摘取就是了。”

  “他的文章是抄的,他的私生活是糜烂的,他自诩清流却坏的流脓,他的生意是人间大恶,这样一步步的走,声名狼藉就是必然,那一派认定了王世贞有错的人,就会立刻传播。”

  王梦麟用力的吞了吞喉咙,左右看了看,暗自松了口气,天空清朗,他不会被天打雷劈,这万士和究竟是什么人啊,这一套一套的整治人的手法,到底从哪里学来的?

  王梦麟忽然恍然大悟了起来,他呆呆的说道:“就像是收拾徐阶一样?!”

  “对,就像是收拾徐阶一样!孺子可教也!孺子可教!”万士和眼前一亮,这个王梦麟在掌控风力舆论这件事上,是有天赋的。

  皇帝收拾徐阶符合这个流程,先借着海瑞的口讲出了徐阶的贪腐之事,这是拿走了一个桃,而后再对徐璠礼遇有加,似乎徐阶已经幡然醒悟,这是把名声还回去,而后反对徐阶的那些势要豪右就会想徐阶是不是背叛了他们南衙缙绅这个集体,而支持徐阶的那些缙绅,则更加坚定。

  到了徐阶入京之后,大明皇帝直接把徐阶的恶行,全部公之于众,把徐阶的桃子全都拿走了,可已经没有人再关心徐阶这个具体的人了,为了徐阶有没有罪,打的头破血流。

  一二三四,不是刻板的、生搬硬套的运用,那是贱儒秉性,要对这些步骤灵活运用,该重复重复。

  其实,玩弄的是人心而已。

  “咱们不会被雷劈吗?”王梦麟颇为担忧的说道。

  万士和颇为淡定的说道:“要劈也是劈…陛下可是人间君王,雷公电母要劈了咱们俩儿,那也得陛下同意不是?当然了,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树下和屋檐之下。”

  “学生记住了!”王梦麟大声的说道。

  其实朱翊钧这一套也是学来的,他是看南衙的笔杆子如何诋毁朱元璋、朱棣,一点点学来的,取之于贱儒,用之于贱儒。

  以彼之道还之彼身,是《气人经》的核心理论,三桃杀二士的具体流程,是朱翊钧学贱儒的,现在还给了贱儒们。

  比如南衙学子说朱棣把齐泰的妹妹外甥媳妇,送到军营里转营奸宿,每一日二十多条汉子看着,说铁铉的妻子杨氏三十五被送到了教坊司,而茅大芳的妻子张氏,年五十六,送教坊司不堪其辱,死在了教坊司,朱棣亲自下旨,让人送到上元县给狗吃了。

  朱棣以八百铁林军开始造反,以古今第一藩王造反成功入京为天下君王,他对军纪要求极为严苛,把人送到军营里轮转奸宿,坏掉的军纪,怎么来弥补?朱高炽有腿疾而且肥胖,作为朱棣的太子嫡长子,每天都要到军营操阅军马,朱棣亲征北伐之前,专门下圣旨叮嘱过。

  这些个谣言,在南衙蔓延了两百多年,最终都成了朱棣的恶名。

  朱翊钧现在拿出了这一招对付贱儒,万士和会这一招,也说不出是跟皇帝学的,还是他自己就会,反正,万士和掌握了这一招,还传授给了王梦麟,让王梦麟做这件事。

  “风力舆论是个名利场,桃子就是你要占领的地方,慢慢学吧。”万士和看着王梦麟面红耳赤的样子,满脸的笑意。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皇帝的大婚。”万士和没有展示自己如何引导风力舆论,他要先把皇帝的大婚办好,马自强督办,万士和协理,都是为了让大婚顺利进行。

  王梦麟低声问道:“明天会出什么幺蛾子事儿吗?”

  “希望没人找死吧。”万士和有些怅然的回答道。

  挨打的人才会知道疼,不挨打的人只觉得热闹。

  挨了打的人很难具体说清楚有多疼,就像是王仙姑和苏权二人,已经没有机会对外人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了,从今天起,他们就是活着的死人了。

  朱翊钧打马回宫,就看到了慈宁宫太监在宝岐司候着,原来是太后想见皇帝一面,大婚之后,皇帝就算是正式过了试用期,亲政了。

  李太后从乾清宫搬走之后,就是归政给了皇帝,那时候李太后已经说不过小皇帝了,小皇帝问的问题,李太后也完全无法回答了,只能给予最大的支持,张居正丁忧致仕,也算是不管不顾的归政了,是皇帝一意孤行,把张居正留在了西山做老祖。

  皇帝从万历五年亲政,已经快要一年了,大婚,就是正式亲政的标志了,这是母亲教训儿子最后的机会。

  自此以后,小皇帝也不能再叫小皇帝,也再也不是那个藏在李太后、张居正、冯保羽翼之下的孩子,而是大明天子,要自己面对那些风风雨雨,大明的国运将正式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朱翊钧赶到了慈宁宫,两宫太后早就摆出了太后的架势。

  “皇帝,明日就是大婚了,本宫叫皇帝来,就是一件事要说,这皇嗣兹事体大,宋仁宗一辈子就落个仁字,一生的抱负得不到任何的展布,景泰皇帝没了后人,朝中那些个佞臣们就开始翻云覆雨了,武宗皇帝没后,这杨廷和甚至能压着皇帝,国事再忙,也要注意国本之事。”李太后开门见山,直接说明了自己的担忧。

  若非皇帝和王夭灼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关系密切,李太后甚至要以为皇帝不好女色,不好女色好男色,那李太后真的无颜去见夫君了。

  道爷把因为景泰八年因为夺门之变而封爵的所有武勋,一体革罢,因为道爷觉得夺门之变的臣子都是佞臣,李太后的说法是没问题的,朱翊钧也觉得道爷的处置没什么问题。

  “皇帝也别怨我们管得宽,你娘也是担心皇帝因为这些事儿,被朝臣们刁难,咱们大明的朝臣那都是下山虎,过江龙,但凡是有一点错漏之处,都能酿出泼天大祸来。”陈太后打了个圆场,李太后也是好意,若是皇帝觉得太后管的太宽,那就得不偿失了。

  陈太后眼中,其实皇帝和李太后的母子关系并不是很好,李太后把所有的严厉都留给了朱翊钧,把所有的宠溺都留给了潞王。

  朱翊钧笑着说道:“娘亲勿虑,孩儿晓得其中的厉害,明年指定让娘亲抱上孙子孙女。”

  无后,是君王的巨大弱点,武宗皇帝就是再厉害,他没后人,就注定了没人跟着他走,太子是国本,太子的重要是对皇帝而言,哪怕是能生公主,那代表有生育能力,多往后宫塞几个人就是了。

  道爷入京的殷鉴在前。

  “那就好,那就好。”李太后喜笑颜开,皇帝这个人不轻易许诺,可是许诺了一定会履行,信誉极高。

  稽税院、百官的矛盾说算学考试,这是先生不在朝,都是张居正的错。

  谁让张居正那么狠心,把偌大的江山就这样直接扔在皇帝怀里呢?

  朱翊钧之所以没有让王夭灼初尝云雨情,实在是嫌王夭灼是个豆芽菜,可朱翊钧完全不知道他将面临什么考验。

  次日的清晨,刚刚过了五更天,鼓声、号声、炮声开始响起,唤醒了日光下的大明京畿。

  所有人都知道,大明皇帝的大婚开始了。

  昨日惊闻七月讣告,百感交集,真的是天妒英才,唉,祝君一路好走。

第300章 陛下,还是在意我的

  杀孽,杀过人的人会下意识的看向别人的肩膀,因为任何动作都会从肩膀开始,在见一个人的时候,会第一时间评估这个人的风险,会不会把自己当做猎物猎杀,他们看人的时候会下意识的眼睛微眯,凶光乍现。

  杀过人的人,看别人的眼神就是看待猎物一样。

  孟子曰:善战者服上刑,因为越善战杀孽越重。

  大明皇帝的红盔将军,大部分都是这样杀人如麻的狠角色,而朱翊钧曾经在西山袭杀那天,阵斩七人。

  朱元璋和朱棣都是这类的人,亲历战争的他们,对生命十分的漠视,在战场上,任何的心慈手软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太祖太宗为人暴戾,和他们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

  朱翊钧是穿着戎装从宝岐司广寒殿的大殿上走出来的,他的大婚要换三次衣服这三次,意义各不相同。

  大明皇帝的婚礼非常的繁琐。

  第一项和第二项,是纳采礼和大征礼。

  也就是订婚和过彩礼两个大的仪式,皇后王夭灼的身世苦楚,那陕州卢氏不当人,把王夭灼的父母亲人都逼死了,按理来说王夭灼有个义父,就是庇佑她的赵县丞,这是王夭灼唯一的亲人了,奈何只是义父,所以这采纳和大征就只能从简,从简不是不办,即便是已经给过了‘彩礼’,可是这该有的排场还是要有。

  即便是王夭灼已经没有了家人,可是这该准备的还是要筹备,不能欺负老实人,那也是折皇家的面子。

  宫门在鼓声中缓缓打开,大明皇帝钦命的礼部尚书马自强和吏部尚书万士和,就带着太后的懿旨、皇帝的圣旨、御赐的节杖,抬着一个九龙亭来到了坤宁宫。

  采纳礼在坤宁宫举行,皇宫就是王夭灼仅剩和唯一的家,朱翊钧、两宫太后,也是王夭灼仅剩的家人了,这是李太后能给朱翊钧提供的最大支持,保证皇帝的枕边人,这个相伴一生的人,和皇帝是一条心。

  红袍的太监鱼贯而出,抬起了龙亭,而后将采纳礼一字排开,摆在一个个条案上,入宫的命妇们在坤宁宫外等候,一直到这礼物摆满了坤宁宫后,命妇们才会走过琳琅满目的金山银山,恭贺皇后,而这些个命妇会在宫里享纳采礼筵宴。

  大早上的筵宴还未开始上菜前,大征礼开始进行,大明皇帝给的彩礼到了。

  装满整整八十一个龙亭开始进入坤宁宫,这些龙亭里装满了各种奇珍异宝,主打的就是一个奢侈豪横。

  在命妇们惊讶的目光下,看着龙亭一个个打开,真金白银的毫光,闪瞎命妇们的眼。

  皇帝陛下真的是太有实力了。

  大明上一个在皇宫举办大婚的是嘉靖皇帝,道爷没有张居正,道爷的大婚并没有这么铺张浪费,八十一个龙亭的财货,超过了二十万两白银的财货,就这么堆积在了坤宁宫里。

  道爷大婚的时候,突出的就是一个憋屈,道爷的大婚是张太后主持的,张太后就是一夫一妻孝宗皇帝的张皇后,道爷的亲妈对儿子的婚事,说不上一句话。

  道爷悍然的发动了大礼仪之争。

  要是朱翊钧,朱翊钧也要悍然发动大礼仪。

  这头坤宁宫在吃席,而那边朱翊钧走出了广寒殿,放眼往前,天空万里无云,旌旗在春风中猎猎作响翻卷着,在旌旗之下,鼓手号角手的声乐,充斥着杀伐之声,皇叔朱载堉谱的曲,不喜庆,反而都是杀伐之音,符合这次大婚的主题,朱载堉虽然不理政事,可也是知道皇帝这条路走的多么艰难。

  恢弘而果决的音乐在天地之间徘徊。

  而在宫墙之内,人山人海,红盔将军将朝臣们隔开,朝臣们站的笔直,等到皇帝出现立刻在阁臣、廷臣的带领下恭敬行礼。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喝之声直冲云霄。

  朱翊钧手虚伸开口说道:“平身。”

  冯保一甩拂尘,往前走了两步,吊着嗓子喊道:“平身。”

  小黄门将皇帝的敕谕一层层的传下,宫阙之内不断的回响着回音。

  万历六年三月初三的这场典礼,名叫大婚,其实是朱翊钧的登基大典,场面声势浩大,庄严肃穆。

  朱翊钧一眼就看到了张居正,张居正和别人穿的不一样,他以布袍代替了锦袍,以牛角腰带代替太傅的玉带,这是张居正丁忧的丧服,按理说这样的丧服出现在皇帝的大婚现场,是不符合礼制的。

  张居正出现在大婚的现场,是妥协的结果,朝臣们一直吵吵闹闹要请张居正出现,朱翊钧顺水推舟,张居正最终推辞不得,只能遵从圣命,出现在百官之首的位置上。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笑,看着王崇古差点笑出声来,这王崇古现在贵为朝中次辅,对失去了权柄的张居正仍然十分畏惧,身体下意识的远离张居正,而且摆出了一种防守姿势。

  张居正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他不习武,王崇古习武,所以王崇古这个姿势,在朱翊钧眼里就很古怪,也很别扭。

  王崇古安能不怕?张居正的确是丁忧,可是从朝臣们不断请命来看,张居正根本没有失去权力,因为陛下不肯放张居正回老家。

  是朝臣们连章上奏把张居正请回来的,这嗜杀成性的皇帝,也只有张先生能约束一二了,杀孽极重的皇帝,大婚前一天还在监刑杀人!

  大婚当日,还是戎装,突出一个狠厉。

  “先生来了。”朱翊钧走下了月台,来到了张居正面前,笑容真诚而且阳光灿烂。

  张居正非常欣慰,他心里有着千言万语,甚至早就打好了草稿,全文背诵,本来准备了一长串文绉绉的话,可是千头万绪,只剩下了一句话。

  “陛下,长大了。”

  隆庆皇帝走的时候,还是太子的万历皇帝还是个小胖子,只到张居正腰腹的位置,现在的陛下,比张居正还要高大,英姿勃发,五年时光荏苒,陛下终于长大成人。

  现在朱翊钧一个人能打十个张居正。

  “全仰赖先生看顾周全。”朱翊钧郑重的表达了自己的谢意,这五年主少国疑的时间里,张居正已经把自己作为首辅太傅能做的事儿都做到了。

  即便是历史上的张居正,也没有对不起万历皇帝的地方,张居正在万历三年开始,每年多给了宫中二十万两金花银,宫中的确有用度支出,这多出来二十万两是实打实的送入宫中给皇帝花的,让万历皇帝节俭的是张居正,给万历皇帝钱花的也是张居正。

  从万历三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一共给了一百四十万两,这已经很多了。

  嘉靖三十一年,嘉靖皇帝问国帑要二百万两白银修他住的广寒殿,广寒殿年久失修极为残破,磨磨唧唧了三年时间,嘉靖皇帝只得到了二十万两,西苑广寒殿在万历初年就塌了。

  张居正的确劝万历皇帝勤俭,也的确对万历皇帝约束极为严格,但张居正还是每年多给二十万两,顿顿饱和一顿饱的分别,万历皇帝似乎没有分辨出来。

  张居正对万历皇帝做的最狠的事,大抵就是限制万历皇帝高消费,他既没有矫诏,也没有废立,更没有殴帝三拳,叫万历皇帝狗脚朕,也有没有杀了万历皇帝的皇后,更没有逼着万历皇帝玉碎九重。

  张居正这个权臣,和历代权臣画风完全不同,若是张居正不受贿,大抵会和诸葛一样得个千古流芳的美名,但张居正的确受贿了,拿了戚继光、殷正茂、刘显、张元勋这些人的银子,而且还包庇了他们。

  张居正对大明的皇帝只有一个期盼,只想皇帝成才。

  “昨日户科给事中李涞上了道奏疏,傍晚的时候,朕把他叫来骂了一顿,李涞说,自古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大婚不宜命先生供事,这厮完全不知道朕昨日傍晚回宫时,圣母还面谕朕,说先生尽忠尽不得孝。应重其事,听其谏言,询问执事行礼之事,朕说先生一定会到,圣母才安心了。”朱翊钧补充了一下昨日回宫后的小细节。

  李涞这厮,非要在大婚头一天和所有人逆行,上这么一道反对张居正来大婚现场的奏疏,朱翊钧把人叫过来臭骂了一顿,李涞梗着脖子犟了两句,非说张居正是威震主上的权臣,朱翊钧就跟李涞数了数历代权臣的种种作为,李涞这才不犟了。

  李涞和大多数大明读书人一样,因为春秋之后无大义,就没读过史书,皇帝解释殴帝三拳这个典故的时候,李涞人都傻了。

  昨天朱翊钧在午门监刑,这李涞还要上奏,面圣了还要犟嘴,这就是打心里认定了自己做的事儿是对的,至少忠于了自己,不是为了博誉于一时。

  “蒙陛下圣母错爱。”张居正还真不知道这件事,张居正从皇帝的描述中,清楚了一件事,那就是陛下昨日操阅军马回宫之后,仍然批阅了奏疏,这是勤勉,可过犹不及。

  “朕算是看明白了,今天还有这小人包藏祸心,每遇一事,即借言离间。朕今已鉴明了,本要重处他,因时下喜事将近,姑且记着,且看他日后表现。”朱翊钧往前走了三步,让张居正在自己三步以内。

  张居正上奏说要穿吉服,古吉凶异道不得相干,皇帝办喜事,他穿孝服,这算个什么事?也就是把布袍换成锦袍,把牛角带换成玉带。

  朱翊钧没准。

首节 上一节 357/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