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国舅 第797节

  ……

  朱仪带着儿子走了。

  双方没提朱仪在这件事中扮演的角色,就好像他也是积极参与平定地方匪寇的功臣,那些龌蹉事跟他全不相干一般。

  “二公子,把钱能留在这儿,怕是不妥。”覃云谨慎地提醒,“虽说是让南京刑部的人去审理,但就怕地方上包庇!”

  张延龄却摇头:“我看,钱能这下活不了了,在押期间必定有人会要他的命。”

  覃云瞠目,问道:“您的意思是说……”

  有些话,其实不用说得太过直白。

  因为钱能知道的秘密太多了,已成为南京官场上上下下所有官员的心腹大患。

  这种人,张延龄要去针对和审查他,南京官员都要紧张半天,如果查办完毕,再把人带走,押送到京师等地审问,南京的官员会更加慌张。

  要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灭口是最好的办法。

  张延龄道:“我要查办江南弊政和盗乱,地方上就算不配合,也不会给我找麻烦。但如果我想把人带走,不知道有多少人寝食不安,我回京程中或许会连续遭遇袭击……何苦来哉?”

  覃云道:“卑职还以为,二公子准备将南京这群尸位素餐的家伙给一锅端了呢。”

  “怎么可能?”

  张延龄笑道,“这可是一整个利益群体,拔出萝卜带出泥,说不一定中枢都有很多人有染……你以为,我那在南京为官多年的姑父就是清白的吗?别惹火上身才好。

  “我现在针对的,只是一个失势的太监,还有地方盗寇,并没有涉及官场中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至少目前为止我还没资格查办他们!”

  覃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但他心中依然满是疑惑,你既然以雷霆万钧的手段解决了地方上的安全隐患,为什么不一查到底呢?

  张延龄好似看穿他内心所想一般,叹息着解释:“说白了,我的威望还不够,做不到一次把地方上的事务全都给理顺。甚至到现在为止,南京方面出来跟我沟通的,除了南锦衣卫的官员外,就只有成国公府了。

  “就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覃云道:“或许应该把新任南京守备太监给请来……那位公公好似还是陛下在东宫时的旧人。”

  “你是说蒋琮蒋公公?算了吧。”

  张延龄笑了笑。

  他作为外戚国舅,人都到了南京,而蒋琮却拒不出迎,这其实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了。

  钱能是落魄倒台了,但南京官场中的弊端并没有因此而扫除,就好像蒋琮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好名声,他到了南京后也摆出一副大捞特捞的架势,其嘴脸无比丑陋。

  对于无后的太监来说,朝廷想要监管横下一条心只想着发财的他们,实在太难了,尤其到了这种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还手握大权,谁不想为自己的余生着想?

  坏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让人激发心中魔鬼的制度。

  蒋琮不过是犯了一个无后之人都会犯的错误。

  覃云道:“知道文官不会放过钱能,我们是否采取一些办法,先保一下他?或者让他提前写下供状,让我们将之交给陛下?”

  “不用了。”

  张延龄摇头道,“有些事,无须钱能自己招供,对于一个已经对各方失去利用价值的人来说,死亡才是他最好的结局,恐怕连他在宫中的兄长和弟弟也是如此想的!”

  “卑职明白了。”

  覃云算是看出来了。

  张延龄根本就没把钱能当盘菜。

  既然以张延龄的实力,还没到直接肃清南京官场的地步,那就干脆放弃钱能,任由南京地方势力将其绞杀。

  这大概是张延龄留给南京官场的一点体面和“善意”。

  看,我是把地方上给整顿了一遍,但我并没有赶尽杀绝,把人交给你们,让你们自行去处置!

  如果你们让他活着,或者让他把你们给供出来,那是你们自己没本事,怪不了别人。

  ……

  ……

  南京,菜市口。

  公开的行刑正在进行。

  几乎全城的百姓都跑来围观了。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都不知道这些倒霉催的家伙犯了什么罪,甚至很多人还不清楚,应天府也算是皇城根,怎么可能会有盗寇肆虐?

  但城中大户和商贾,早就苦于被这群人盘剥和压榨,当看到朝廷一下子处决这么多人时,内心第一次感觉到了朝廷的威严。

  或者说,他们对北京来的军队的实力,由衷地感到震撼。

  地方上盘踞多年的黑恶势力,竟然在一夜之间便土崩瓦解,朝廷得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来整肃地方?

  毕竟距离新皇登基不过才一年时间,对于南京大多数人来说,弄明白皇帝驾崩、新皇登基,其实也就是年后的事情……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当今天子对于吏治清明的极大渴望。

  新气象似乎近在眼前!

  人群中,庞顷正在观望眼前发生的事。

  当他看到一排排的人哭嚎着被押上刑场,当众宣布罪状并就地处决时,他甚至有些搞不清楚眼前的状况。

  “这就……杀了?”

  庞顷探头看了看,脸上犹自带着几分不解。

  此刻他身后跟着的一名矮胖老者,正是李孜省在南京城用于日常联络的白手套之一,闻言点头道:“看来朝廷是动真格的了……听说南京守备衙门已派出兵马,未来一段时间将把地面上所有匪乱给解决!

  “庞老爷,您知道这背后的干系有多深吧?”

  庞顷道:“我正是知晓其中厉害之处,才很清楚南京守备衙门不会如此做……你觉得成国公和蒋公公,会自掘坟墓?”

  “这……”

  矮胖老者名叫宋丕。

  本身只是个商贾,却很精明强干,当初李孜省权势熏天时,他利用这层关系在南京发展出庞大的关系网络,帮李孜省盘活了很多产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风月业。

  而最近两年,李孜省为了巴结张峦,可没少用到这个宋丕。

  “老宋啊,亏你还是老南京,这都多少年了,这点场面事看不懂?”

  庞顷叹道,“这不摆明了,有人借助南京守备衙门的名义,自行把地方盗患给肃清了?然后裹挟着地方行动……不知该说你什么好。”

  “何人?”

  宋丕不解地问道。

  显然张延龄的存在,对于南京官场很多人而言都是秘密,更不要说宋丕只是一个市井商贾。

  庞顷也没有得悉具体情况,毕竟张延龄没跟他说太多。

  他只是根据眼前的情形分析,事情不可能那么凑巧——张延龄刚来南京,就发生这么大的事件……

  想想看,如果张延龄不是为了肃清地方而来,为何要带那么多人马南下?

  只是为了确保沿途平安?

  庞顷道:“让你办的事,做得如何了?”

  宋丕一脸茫然地道:“庞先生,您问的具体是什么?老朽有些记不清了……”

  “你……”

  庞顷差点儿想冲过去把宋丕揍一顿。

  越是聪明的人,越喜欢在人前装糊涂。

  现在宋丕明显想跳开李孜省,自己单干了,尤其现在南京商贸体系被打乱了固有秩序,重新洗牌,正是各家迎头赶上的绝佳机会。

  谁不想自己发财?

  谁又希望一直被别人控制命运?

  “我要说的是,短时间内,你得凑出五万两银子来。”庞顷厉声喝道,“拿出银子,换你自由,以后没人再来干涉你,甚至张国丈父子二人在朝中的势力,也可为你所用,让你在地方脚跟扎得更稳。

  “如果不配合,那也行,等着回头被收拾!就这么说吧,你猜我为何会在此?这南京城里种种,与我就没什么关系吗?要想不被牵连进此案,你最好识趣些,与其找别人打点,不如讨好我,或有奇效。”

第818章 高深莫测,后知后觉

  南京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因张延龄的出现而改变。

  很多依附于旧势力体系而存活的人,过了几十年安稳日子,一觉醒来,发现不知何时天地已发生巨大转变,靠山崩塌,阻碍消除,一切都变得那么陌生,甚至连自己身处何地都快搞不清楚了。

  大批商贾涌入应天府各行各业,仿佛他们都提前得到消息,就等着原来的商贸体系出现混乱时快速入场。

  而原本为本地商贾撑腰的官府衙门,还有各帮派组织,一时间就像是凭空蒸发了一样,根本就看不到他们的影子。

  南京城的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传到了京师。

  张峦又是连续十数日不露面,这边沈禄不断想登门拜访。

  在家里连续不断催请下,张峦只能耐着性子回去与其见上一面。

  等看到沈禄,发现小舅子神色很不寻常,张峦皱眉问道:“朝中出了什么大事吗?为何看你神色晦涩难明,既有喜悦,又有迷惘,甚至还夹杂丝丝恐惧……不对,你是来找我办事,还是为私事?”

  沈禄竖着大拇哥,道:“来瞻,你观人于微,吾不及也。”

  “免了!”

  张峦道,“别老说这些没营养的阿谀之言,我在朝根本就不管事,只等我女儿诞下孩子,看看是皇子还是公主,我就继续归宅休养……无须你来恭维我,恭维也没用,我不会出来做事的。”

  沈禄闻言笑了笑,未作争辩,把南京城发生的事情,以第三者的视角,跟张峦详细说明。

  张峦听完后好奇地问道:“你是说,吾儿延龄正在南方可劲儿折腾?把南京官场上上下下所有官员都整得没了脾气,还有人上疏参劾吾儿?这……消息准确吗?”

  “千真万确,绝无虚言。”

  沈禄笃定地回了一句,随即感慨道,“地方上都被咱贤侄给彻底搅乱了……现在南直隶不少言官,揪着这件事不放,指责咱贤侄恣意妄为,僭越不法。不过陛下刚下了诏令,说一切都出自他的安排……其实就是为了让那些人闭嘴。”

  “哦。”

  张峦会意地点了点头。

  沈禄笑道:“且在下……最近也能上朝,参与国家大事,以后再有什么消息,可在第一时间知悉后告知你。”

  张峦不解地问道:“你不是银台司左参议么?我怎么记得,正五品的朝官,只有大朝会才有资格列末席旁听,难道改规矩了?”

  “左参议自然不行,但几日前……陛下刚升了我为通政使司右通政,这不就可以代表通政使司衙门上朝?”

  沈禄说到这里,脸色满是自豪之色,“或许是陛下考虑到,来瞻你这边一直待在府上不出,很多事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就让在下跻身朝堂,随时都可以知道最新的情况。”

  “还能这样?”

  张峦眉头紧皱。

  自己升官也就罢了,为什么连沈禄这样本身只是个举人出身,以前当一辈子官都没机会获得晋升,居然在短短一两年时间里就从正七品官做到了正四品大员?

  如今的沈禄已经升到了很多进士一辈子都做不到的官职,还能每日上朝,参与朝中重大事务的商讨和决策?

  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

  “来瞻。”

  沈禄补充道,“如今通政使司衙门内,我已经是三把手,六部和各寺司衙门很多官员都主动跟我结交,与我分享朝中秘闻,甚至对一些朝廷事务展开磋商。”

首节 上一节 797/8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