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国舅 第812节

  朱永强笑道:“正因为局势变幻莫测,在下这才生出跟二公子您问策的意思?”

  “保国公是想询问地方上如何避免外虏滋扰?大军固守城池不出,维持现状?再或是积极进取,利用鞑靼内部纷争,建功立业?”

  张延龄问道。

  朱永一听,瞬间明白了什么,赶紧道:“自然是想封狼居胥,建立不世功业!”

  张延龄道:“可目前对鞑靼人活动的踪迹,我方并不能做到准确把控,如果贸然出兵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找不到鞑靼主力进行战略决战的情况。

  “毕竟鞑靼人平时都在各处游牧,并不是说有固定的聚居点,亦或者聚集在一起,等着我们去剿灭!”

  草原上,因为牛羊太多的原因,必须要分散进行放牧,要不然大家的牲畜都吃不饱。

  与之对应的就是各部族基本都是散居,各自占一块草场放牧,等把这块土地上的牧草吃完,就迁移去下一处,很难集中到一起。

  只有冬天时,一些部族才会将牛羊往牧草丰沃且附近有不封冻水源的地方聚拢,即便如此还得提前准备好过冬的草料。

  除此之外,若遭遇大的战事,各部族也会短暂集结。

  要不然,想一次就找到鞑靼人主力,面对面开干,将其一举消灭,并不太容易。

  朱永道:“二公子说的是,不过以在下所知,鞑靼人因内部纷争,今年以来相互攻伐不断,很多部族聚拢在一起,形成一方势力,共进共退,以避免本部被人吞并。

  “如此只需要派出细作在草原上刺探情况,便可知晓各方动向,将各部族逐一征服。”

  “是吗?”

  张延龄问道,“遇敌一定能取胜?”

  “这个……”

  朱永一时沉默下来。

  显然凭借以前明军的实力,想要在跟鞑靼人的战事中取胜很困难,但谁让大明有王威宁这个牛逼人物在?

  要说朱永对王越,那可就太熟悉了,王越很多战事都是跟朱永配合完成的,不过王越生平最牛逼的威宁海之战,朱永明明跟王越一同出征,最后却被调开执行其他任务,导致他这路人马一无所获,成为毕生最大的遗憾。

  不过后来黑石崖之战,他依然追随王越,取得了赫赫战功,但此役跟威宁海那般可记入战争史册的大战相比,稍显平淡。

  张延龄道:“保国公,你有话,难道就不能与我明说吗?”

  “唉!”

  朱永本想在张延龄面前倚老卖老,展现一下自己运筹帷幄的能力,此时他已经明白过来,张延龄能在朝中得势,并不单纯靠父亲以及他的皇后姐姐。

  朱永道:“小国舅,明说了吧,在下非常希望能调去延绥,配合王侍郎出兵。话说,此战的意义,在下多少也知晓一点,如果能一举踏平草原,将会是名留千古的佳话。此等时候,在下守在大同,对整个战局无所贡献的话必将遗憾终身。”

  张延龄眯眼望了过去。

  好似在说,你已经多少岁了?

  你本身就是国公了!

  王威宁跟你情况大不一样,他有着迫切建功立业的野心,以恢复被朝廷褫夺的爵位,而你无过即是功,哪里需要为此拼上老命?

  你家毕竟已是世袭国公了……

  当然我知道历史,最后你这保国公的爵位,也就传了两代,到你儿子就中止了,不过后来不有个抚宁侯一直传承下去?

  张延龄道:“这种事,以在下总角之龄,真的有能力为您做什么吗?公爷是不是太看得起小子我了?”

  朱永笑道:“您深得陛下器重,自然有这影响力,此外就只有令尊才有此能力!旁人不知,难道在下还不知晓吗?王侍郎能被赦免罪行,甚至官复原职,全靠您父子在背后运筹。”

  “是吗?”

  张延龄神色略显冷漠,道,“如果全靠运筹,是不是谁都能胜任三边总制之职?公爷,有些话,不好乱说吧?”

  “当然,也是靠王侍郎能力突出……他在朝中声望本就很高,更因为之前累积的军功,让他在朝野拥有很高的名望。”

  朱永道,“在下的意思,如果能与王侍郎精诚协作,或有机会在贵父子指挥下建功立业,尤其是在征服草原部族这件事上立功……那在下必定……感恩戴德。将来必定以贵父子马首是瞻。”

  张延龄道:“话可不能这么说,一切还是得以陛下的意志为先。”

  “忠君为其根本。”

  朱永道,“在下本就是这么想的。”

  张延龄看着慷慨激昂的朱永,心想,你以我父子马首是瞻,这话传出去,没有歧义也会出问题。

  别人指不定如何攻击我父子二人呢。

  张延龄再道:“如果公爷有心在军事上有建树,可以上疏跟陛下毛遂自荐,何以要找到我呢?”

  “您不就在大同吗?”

  朱永道,“您看,最近山西之地,因为您的到来,已有些风声鹤唳。您在应天府所做之事,把很多人都给吓着了。在下不才,希望能协助国舅您做事!这山西的矿,您想开多少,就能开多少。”

  张延龄好奇地问道:“公爷是山西人?”

  “不,祖籍河南。”朱永道。

  “那你一个河南人,如何能确保山西人听从您的指挥呢?就算您用武力让他们屈服,可将来您受调旁处,又如何保证,这里的兵马会继续听您的?”张延龄道,“如今您在此处能调集的官兵,多半都是本地人吧?”

  “基本都是。”

  朱永颔首道。

  张延龄道:“他们应该更推崇维护本地官绅的利益,毕竟这里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地方,会有利益牵扯……我说的对吗?”

  “这个……”

  朱永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本来他想向张延龄打包票,我帮你开矿,你帮我运筹调任延绥,让我参与平定鞑靼的战争,我们各取所需。

  但张延龄说的这几句话,让他敏锐地意识到,他朱永不过是个流官,根本没法调动地方将士协助开矿,更因为麾下官将以山西人居多,要是严重伤害乡党的利益,可能会导致军中哗变。

  张延龄道:“开矿这件事,在下希望能与山西之地的官绅合作,所谓有利益大家一起拿,不必非要闹到鱼死网破的地步。

  “我这里还有一些生意,希望能在地方上找到可以合作之人。”

  “您不会是想……”

  朱永很好奇,但话刚开个头,他便住口了。

  张延龄笑道:“看来保国公消息灵通,连我有针对地方官商之举,都能提前知悉。这么说吧,配合一起做买卖的,那大家有银子一起赚,谁都有肉吃!但如果谁想捣乱,那就别怪我不客气!

  “当然,这话并不是对公爷您说的。”

  “是是是,在下又不做山西的生意。”

  朱永显得很尴尬。

  张延龄道:“不过,的确是有些事,希望能得到公爷相助。陛下如今正在选拔能随军出征塞外的将领,保国公自然也在其列!

  “公爷,多加争取吧。希望能在接下来平定草原的战事中,我们通力协作,一战而竟全功!”

  ……

  ……

  正当张延龄在大同忙得不可开交时,升任三边总制且到位不到两个月的王越已经开始有了动作。

  虽然新军并没有派过去,但这并不影响王越调兵遣将,毕竟延绥这里的将领和士兵,许多都是他早年培养出来的班底,彼此知根知底,甚至可以做到如臂指使,再加上朝廷补足了历年欠下的军饷,三边将士士气正旺,所以他很有信心。

  王越也知道,公然带兵去跟鞑靼人作战,皇帝那边肯定不允许,或许一道旨意下来,他到手的官职就丢了,又得回老家去养鸡种田。

  所以他下的第一步棋,就是派兵进驻河套之地,修筑堡垒。

  消息传到京师,朝野哗然。

  河套本就是大明属地,大明军队进驻河套地区,本身不算稀奇。

  可惜这件事却存在违规之处。

  成化二十年时,时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的李晟曾上奏皇帝,请求在威宁海、河套两处派兵驻守、耕作放牧,请置城移民。

  但成化帝当时认为李晟是在翻旧账,被贬谪的汪直和王越等人说情,直接将李晟降为通判,并下锦衣卫诏狱,严令不得再提及此事。

  自那之后,驻兵河套就被认为是朝廷的禁忌……

  眼下王越刚升任三边总制,就直接带兵进驻河套地区,倒像是反过来为李晟翻案,等于说直接推翻了成化帝当初的决定,有对先帝表达不满的意思。

  再加上朝中人都不支持王越主动去招惹鞑靼人,引发战事,以至于事情传到京师后,闹得沸沸扬扬。

  朝堂上,这件事屡被提及,不少言官上疏参劾王越违背先帝意愿,有对外扩张之心,同时其举动会严重激化跟鞑靼人矛盾,穷兵黩武……

  一系列指控都扣到了王越头上。

  其实朱祐樘知道,这群人针对的并不是王越。

  他们的最终目标乃张家父子,甚至有针对他这个皇帝的意思……

  毕竟安排王越去西北出任三边总制并备战,更多是皇帝跟张家父子商议的结果,并没有获得朝中多数大臣的支持。

  朝会上没有商讨出什么结果,皇帝并不打算降旨叫停王越。

  但朱祐樘仍旧觉得王越行事太过冲动,有欠考虑,明明固守关隘整饬兵马积极备战就行了,非得一上来就整个大的。

  眼下张延龄不在京城,皇帝有事首先想到的便是去跟自己的岳父商议……便派了李荣前去张府,询问张峦的意见。

  李荣到了张府后,那叫一个好等。

  毕竟张峦得从城外赶回来,加上传递消息,一直让李荣等了近一个时辰,茶水换了三道才总算见到人。

  “张先生。”

  当李荣看到张峦现身时,甚至都有点儿想哭的冲动。

  “哎呀呀!”

  张峦赶紧上前,惊讶地问道:“李公公还在呢?”

  李荣心说,我怎么可能不在?

  难道没问到你的话就直接回宫?试问皇帝那边怎么交代?莫非还能等着你主动去找我商议事情?

  张峦或许意识到自己这么说不合适,连忙解释:“我是想说,你派人来通知一声就好,最近我并没有留在城里养病,而是在外散心。下次通知一声,把事告知,我自会派人把我的意思相告。”

  “张先生,乃陛下亲口委派咱家来征询您的意见,非得当面详谈不可。”

  李荣道,“且此等事,怠慢不得。”

  张峦看了看窗外的天色,道:“马上到中午了,要不一起用膳?”

  李荣显得很无语。

  心里在想,我说话你到底听到没?

  还是说压根儿就听不懂?

  我都说了皇帝交待的事情不能懈怠,你为何还要呈现出如此消极的一面?我差你家一顿饭?

第831章 缰绳

  二人落座后,李荣赶紧把朝会上御史言官对王越的攻击,还有皇帝对王越的行为表达不满之事,如实跟张峦说了。

  张峦不解地问道:“陛下认为,王威宁领兵出塞,兵锋直抵黄河南岸,有住牧河套之举,非常过分吗?难道固守不出,维持旧状,才是合格的三边总制?”

  李荣摇头道:“咱家不是这意思。陛下认为,河套迟早是要置城的,但并不是现在,眼下最重要的是备战,而非无端生出变故来。”

  “那有没有可能……”

首节 上一节 812/8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