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嘉庆才是大清朝的皇帝,而乾隆只是暂时摄政的太上皇。再加上乾隆有“十全武功”傍身,这跟反贼议和实在是让他抹不开面子,还是让孝顺的嘉庆去背这议和的锅吧!
嗯,乾隆目前还不知道聂宇已经称王了,实在是这事情太大,就连明亮也是刚确认这件事是真的,正在斟酌怎么给太上皇写折子去说。
乾隆先把议和的苦差事交给了嘉庆,而后亲自给陕甘总督宜绵下去一道旨意,催促对方务必在明年之内剿灭川楚的白莲教贼寇。
延误的话,没说怎么处置,但宣绵肯定知道意思。
乾隆还把回复的奏折与圣旨一道发去了成都。
奏折批示:寨堡团练法不妥,当思量有用之法,剿贼军务不应交托百姓。
安排过陕甘总督宜绵,乾隆又按着分别下旨给云贵总督勒保、两广总督吉庆,让他们也全都一年内剿灭叛乱,不得延误。
一年内剿灭叛乱,还不能延误,这不是在开玩笑吗?
历史上,勒保就是先经略云贵,平定仲苗叛乱,接着又经略四川,寸功未建就因为时间太久,而被嘉庆革职下了。
……
荆州,汉王府。
聂宇正在书房里提笔补充《教育改革方案》、《讲武堂纲领提要》细节。
先说《讲武堂纲领提要》,汉军的讲武堂建立时间很早,湖湘没统一的时候,讲武堂就被设在了新兵营,作为对新兵识文断字、思想建设的特殊机构。
现在,汉军各师里的文书记录官,就是在讲武堂出来的“高材生”。
这些“高材生”目前的数量非常有限,大部分都属于讲武堂初期培养出来的教育半成品,许多只是能简单的识文断字,还有进行比较相浅的算术。
这里面也包括堪称技术性人才的炮兵,所有炮兵都是到讲武堂简单培训了几个月的三角视差测距法。
有多简单呢?
差不多就是告诉你,怎么用大拇指大致的算出炮弹落点,误差范围不会太大。
至于更系统性的认知学习,在其它领域上的应用实践,这些炮手连碰都没碰过。
没办法,初期讲武堂实在太过简陋,连先生都配不齐全,各种教材也是聂宇拿出来什么,他们就教什么,教的特别杂,学的就更杂了,能学会多少东西,全看天赋和努力。
现在,汉军已经雄踞一省半的地盘,武昌、长沙这两座省城重镇也被拿下,汉军已经成了气候。
聂宇趁着暂时不对外用兵的空档,便开始着手搞起了文教改革预案。
从军队到民间,原来的文教模式确实太过落后,也很不正规化,完全不该是已经称王建制的汉军该有的面貌。
首先是讲武堂,之前的讲武堂算是个草台班子,只是聂宇对军队系统漏洞的补丁,通过讲武堂培养文书官,米作为文官监军的替代。
文官监军肯定不可取,这玩意已经用大明潮证明了,只要给文官一点机会,那就必定会糜烂侵染军权。
文书官不同,文书官也是军籍,不算文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军队战功记录,还有对军队纪律进行即时性纠察。
不过,这样明显还是不够,原来的汉军规模不大,满打满算就不到一万人,连一个师都没法完全满编,用文书官作为过渡倒是刚刚好,还能对军队纪律即时纠察。
可现在的汉军,经过几次扩军下来,军队的规模已经变得相当庞大,算上水师在内就有超过六个师的兵团,还有炮兵、骑兵等部队。
文书官有些不太够用了,就目前的汉军军队规模,文书官最多只能下到指挥使一级,再往下深入就抽不出人了。
这样肯定是不行的,必须扩充文书官的数量,还有对文书官的职权也要进行补充完善。
聂宇制定《讲武堂纲领提要》:
第一,讲武堂实施分门式教育,不再跟原来样,让所有士卒一起教。
第二,完善讲武堂课程,对进学的军官培养忠君爱民思想。忠君忠的是汉王这个君主,爱民爱护的是天下百姓。
第三,增加必修课:分田、免税、释奴。系统性的教授进学军官,为什么汉军要给百姓分田,给百姓免税,不许地主蓄养奴婢。
第四,制定新军规,原来的指挥使一级才配备文书官,现在换成下到把总一级也要配备文书官,文书官改名文教官。
第五,编制汉军的军歌。
第六,文教官除了本身职责,闲时要给士卒们讲课,给他们讲讲他们到底是为何而战?
第七……
……
一系列的新规章程被一条的写出来,有几条写完后便被聂宇涂掉,或是经过几番修改。
到底还是要顾及时代发展,不少东西还是没办法放在这个时候去用,就说利用讲武堂培养军官的忠君思想,这就属于时代的局限性。
天下大同对当前的中国还是太早了,聂宇只能先保证自己的权力,等他带领中国走完了工业革命,完成了生产力的突破,到时候该怎么走后面的路,就交给后代们自己去决定了。
聂宇在各个时代的军队,东抄了一点,西抄了一点,总算是把军队和讲武堂的改革方案定下。
接着去搞民间文教改革,相比讲武堂聂宇能够言而定,民间文教问题就显得比较麻烦了。
因为讲武堂只局限于军队,要培养出忠君爱民的文教官,只需要砸钱就够了,砸的再多那也是小钱,户部的钱袋子完全花得起。
但民间文教不一样,这可不是简单花点小钱就能解决。
汉军目前治下人口早就突破千万了去掉老人和年轻人,剩下需要接受文教的主流群体——孩童,起码能有百万之众了。
上百万的孩童全都接受教育,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光是前面户部出钱,建立的农村社学(小学),花钱简直如流水,而且几乎看不到半点收入回报。
林文昌这户部尚书,差不多隔三岔五就要在奏本里面哭穷。
第202章 义务教育
《文教改革与义务教育》。
聂宇在纸上写下这几个大字,接着想了想又补充写道:《小学三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这几个字乍一听似乎是现代才出现的产物,但实际上彼时的德国人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初步在搞了。
只不过,他们的义务教育,教育的是让人人都能学习《圣经》,属于宗教教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中国这边最早的义务教育,起源于晚清时期,清廷为了最后努力一把,搞出了小学的五年制义务教育,让所有百姓家里的孩子必须完成五年学业。
此后的民国也相继将义务教育体系不断继承改善,直到了新中国才正式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模式。
聂宇搞不了九年义务教育,甚至五年都有些够呛,那就先来个三年,让治下百姓先把识字扫盲的问题解决了再说。
初步设想下的三年义务教育,百姓必须把家里的适龄孩童送去村中小学读书,并且至少也要读满三年才能正常毕业。
三年之内,学费全免,不用跟先生交束脩,伙食餐费第一年由官府承担,后两年需要百姓家庭自行解决。
拒绝送孩子读书的家庭,官府分配的田产土地不再享受新税法下免税政策,而且还要无偿承担部分公共徭役(就是官府不管饭了)。
聂宇为了实现三年义务教育,也是拼了,不惜动用自己汉王的权力,也要逼着百姓送孩子去读书识字。
文教兴国。
聂宇对此深以为然,远的不去说,就说很近的,他在穿越前曾经有看过某非洲国家的崛起史。
对方只用了短短三十年时间,就从世界最贫穷、危险国家,变成了非洲数数二的现代化强国。
靠的不是别的东西,就是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坚持把义务教育实行了三十年时间,成功完成了全国大部分的扫盲,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文化人才。
定下小学三年义务教育,聂宇接着做出后续教育改革规划————
与乡村社学保持致,地方县学全部改名为中学,而地方府学则改名为大学。
小学三年义务教育结束,正常毕业的可以直接报名,去担任地方上的文吏、分田官。
这也是聂宇推行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取代旧官吏阶层,为国家提供更多基层人才,打破官绅上大夫对百姓形成的知识垄断。
义务教育学完的学子,除了能直接做分田官外,也可以通过升学考试,考入地方中学继续读书。
升学考试虽然属于学校考试,却带有部分科举性质,但有学子作弊者,一律取缔考试资格三年,连续两次作弊学子,终身禁考。
中学与小学一样,也是三年教育,但不是义务教育,需要学子自行负担学费。
中学三年正常读完,能够通过毕业考试,获得官府发放的中学毕业证书,就能凭借证书直接前往地方出任镇长官。
这起步可比小学高多了,小学毕业出任的只是分田官,分田官说是带了个官字,可这些只是百姓的俗称,分田官真正的职务应该是分田吏才对。
镇长就不同了,镇长名字没带官字,可却是正儿八经有着官服、官印、官身的。
虽然只是最低的九品芝麻官,但再低那也是有品的品官,对比分田官简直就是质的飞跃了。
分田官干的再好,升迁也得先从更升到从九品,接着才能一步步以此为基,靠政绩去水磨工夫的硬熬资历升迁。
不是汉军这么快就腐朽了,纯粹是汉军内部太卷了,一个个为了当官全都化身卷王。
汉军刚起兵的时候,官员不多,甚至完全不够用,所以官员升迁没有太多竞争压力,到处都是政绩,也就能升的很快。
可现在不同了,汉军的官员虽然还是不够用,但整体基数已经变得很庞大,官吏要正常升迁的话,所要求的政绩也都快被诸多同僚卷上天了。
你干的很好,我干的也不错,他干的也还行,大家都在兢兢业业,四舍五入下来等于所有人还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小学毕业可以做分田官,中学毕业可以做镇长官,大学毕业也是差不多,可以一步到位授予县令佐贰官的官身,最高能担任到地方县丞。
之所以不直授县令这样的实权官职,也是为了实际而做出的调整。镇长和分田官可以实授,因为二者权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农民公会和乡镇文吏二级控制,镇长实际要管的事情并不太多,大部分时候就是居中调度,做一个拍板统筹的总领导。
分田官就更不一样了,上来就是亲历亲为,老分田官带新分田官,下乡分田,处理百姓问题纠纷,能够直接体会到百姓辛劳。
县令跟这两者完全不同,县令权力太大了,有着百里侯、父母官的俗称,能管的人太多了,就算汉军治下最穷最偏僻的县,也有几万人口了。
县令稍微一个决策失误,就可能让几万百姓的衣食住行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大学授官肯定不能直授县令,只能授予没多少实权的佐贰官。
让他们跟在衙门后头先观政学习一两年,等学的差不多了,就能实授县令主持一县事务,也要真正去为自己的做事实干负责了。
如此,小学、中学、大学,正好各占三年,合起来刚好九年教育。
聂宇写完《文教改革与义务教育》,接着又拿出几本教材,分别为《数学》、《物理》、《化学》。
想了想,提笔在教育改革的后面加上了数学、物理、化学,数学定为小学、中学、大学必修课程,还会归入升学、毕业考试里的重点必考。
不会数学算术,如何知道治下有多少百姓?
百姓能种多少亩地,收成几何,人口、粮食的增长是不是正常的,有没有士绅地主欺上瞒下,隐匿人口和兼并土地?
数学为必修课,物理、化学暂时定为选修课程,但额外在后面留白,这留白的部分还需要找内阁诸部商议具体细则。
因为从当前利益的角度,物理、化学对汉军用处不大,物理还好,好歹涉及到了蒸汽机、炼钢炉这些,化学几乎完全看不到任何价值。
所以,要想个办法让学子们愿意去学这两门学科,比如说设立物理、化学相关的官职,不用实权官职,可以跟翰林院类似的虚官,让学子产生对这方面的关注度。
毕竟,古代的科举实在太卷了,真想靠着科举做官,跟过江之鲫没什么区别,难如登天啊!
聂宇合上还没写完的文教改革章程,拿起之前放在了一边的一部奏本。
这是礼部尚书顾景递上来的奏本,内容说的很简单:湖湘士子请求汉王府开科取士!
这里说的湖湘士子,并非指的湖湘全体士子,而是只有一部分,主要集中在了岳州、长沙二府。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算是比较早就被汉军占下,但却没有第一时间投效汉军。可能觉得汉军兔子尾巴长不了,也可能是觉得汉军给的价码太低,起步还要先从文吏做起,简直有辱斯文!
今时不同往日,聂宇自称汉王,汉军已经真正成了气候,甚至真有几分成事的希望。
还有传言,据说汉王梦中得授仙人赠子的前明传国玉玺,汉王是真正得了天命的真龙之主。
许多听闻消息的在家士子实在坐不住了.他们拉不下脸来去从基层文吏做起,而且现在才去干文吏,已经有些太晚了。
汉军倒是还缺人缺的多,可文吏之间的内卷也快卷上天了,他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不认为自己能卷的过那些老牌文吏,所以就把主意给打到了科举上面。
汉王之前还是大将军的时候,名不正言不顺,开科取士的话只会徒增笑柄,但现在汉王已经是大王了,那开科取士正好就是顺应天意民心。
这些士子为了确保成功,甚至还联名写了万民请愿书,让岳州、长沙的地方官府呈送给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