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请愿书就被截下了,还是被两府地方官联手截下,长沙、岳州知府知道,但也默许了。
最后还是带头串联士子联名请愿的家伙发觉了不对,这货也不去官府闹腾,而是直接孤身一人跑来荆州,给汉王府重递了请愿书。
聂宇翻看礼部奏本,倒是没想到地方官员,会和地方士子有这么大的矛盾冲突。
归根到底还是科举闹得,就连顾景的奏本里对此虽然没有偏颇维护,但同样也觉得科举现在就开还是太早了。
虽然大家都是科举考出来的读书人,但顾景这些汉军官员主要都是秀才、童生,最高的也不过举人功名,数量还非常少。
顾景这礼部尚书,都只是一个秀才出身,能做到礼部尚书,真就是在乡下步个脚印,分田分出来的。
现在,两府的几百名士子,几句话就想让汉王开科取土,而后一步登天爬到他们上头。
凭什么?
聂宇想了想,提笔做出批示:“开科取士为时尚早,待到湖广一统,再行科举!”
批示完这句,接着又补充道:“岳州知府李琛、长沙知府谢彦辰,隐匿士子请愿书不报,各自罚俸三月,不得再行堵塞言路。”
第203章 文教改革
内阁。
大汉的内阁制与伪清的内阁制,二者还是有着极大不同。
实权上,雍正设立军机处,伪清的内阁事实意义上成为空壳。
官衔上,伪清内阁大臣官秩品级虽高,直接到达了正一品,一人之下的高品,但却不再兼任六部尚书,对六部影响力几乎完全丧失。
大汉内阁不一样,实权上与秘书阁相互分权,内阁掌国家民政,秘书阁掌国事军务,各司其职。
官衔上大汉内阁复古前明,以诸部尚书为入阁条件,入阁以后不会卸任尚书官职,让内阁能对各部具备一定影响力,不至于内阁连命令都发不下去。
大汉内阁从设立,到确定阁臣人选、位次,前后花了两个多月。最终定下:刘骏(首辅)、顾景(次辅)、林文昌、王若愚、吕志宏、姚宏毅。
除了首铺和次辅,其余阁臣位次没有先后之分,因为都是年纪轻轻就入阁,许多东西都还在慢慢摸索。
值得一提的是,大汉内阁虽然目前阁臣可以兼任尚书,但也仅限于阁臣,首辅不能身兼尚书官,此为常例。
“大王的批复下来了。”
顾景手里拿着已经标注圈红,说明批复过的奏本说道。
刘骏接过快速扫看,接着传给下一人,等轮过一圈,所有人都看过。
吕志宏点头说道:“看来大王当下是没有要开科取士的意思了。”
顾景说道:“不开科取士是对的,大王才刚刚称王不久,便着急开科取士,效果上只会适得其反,让天下士民都看轻了我大汉。”
林文昌补充道:“开科取士是要花钱的,如此大的财政支出,今年要想开科取士,那明年攻略襄阳之战,也就不用打了。”
王若愚跟着附议:“襄阳有我大汉情报司的内应,打下来不难。可襄阳残破,又遭到白莲教几度肆虐,若要使其恢复,那开科取士就必须要先缓一缓,等财政宽裕了再去搞。”
说来说去,还是在一个钱字。
聂宇否决了开科取士,不仅是他不想那么早就把科举的口子放开,要为后面的文教改革铺路,还在于大汉确实没多少钱了。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
大汉既要对外战争扩张,又要对内搞教育改革,还要大搞移民基建,花钱如流水都是保守了。
跟徽商合作分红的银子,看着是很多,都是以万两为单位,可送到了大汉这个吞金兽嘴里,那连塞牙缝都不太够。
刘骏说道:“大王暂时不想开了科举的口子,但文教改革却是势在必行的。”
刘骏说着摊开那部《文教改革与义务教育》,这是聂宇乾纲独断直接下发到了内阁的王命诏书,越过了大事小事先与内阁开会商议的办事流程。
重视归重视,可头疼也是真头疼。
内阁众人传阅看过后,只觉得压力山大,不光是文教改革的压力,还有义务教育的重负。
顾景作为礼部尚书,兼负大汉治下的文教工作。他皱着眉说道:“文教改革的事情先放在一旁,这义务教育委实有些太艰难了。说句不好听的,我大汉治下如今也才不过一省半之地,光是适龄孩童就能找出数十万人了,这么多的孩童全都要进学读书,这钱粮负担实在是太大了。”
林文昌说道:“文教改革都已经要慎重对待,义务教育就算现在勉力去做,可等到将来地盘更大了,适龄孩童更多了,那又该怎么办?”
刘骏说道:“大王已经在上面说的很清楚,义务教育只办小学的三年,三年以后百姓学子可以自行选择,要不要继续到中学、大学读书。而且,就算是义务教育,官府只负担束脩,其它的钱粮消耗,是百姓家庭自行解决。”
王若愚摇头:“这是在给百姓增加负担啊!百姓家的孩童全都强制读书进学,哪怕只有三年,那对寻常百姓而言也是不小的支出。到时怕是会有许多百姓会对官府心生怨怼,这已经是在累民伤民了,大王怎么能做出此等决策呢?”
义务教育是在累民伤民?
听着很离谱,但王若愚在内的内阁众官确实都是这么想的。
因为在义务教育下,百姓似乎得不到太多好处,反而还要前期大量投入,甚至因此损失一个能种地补贴家里的免费劳动力。
这放百姓身上当然会不愿意,也会心生怨怼了。
吕志宏忽然摇头:“诸君,这事情也不能这么算的,你们且看这义务教育中关于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后的学子安排。小学三年为义务教育,正常读完毕业者可前往乡下任职村吏,而中学可任镇长,大学可为县中佐贰官。”
反正这么多的村镇小学已经建成了,无人读书人也是浪费,不如让村民百姓都送孩子进去读书,读完毕业就地在本村做村长、村吏。”
“大王这是名为义务教育,实则是在为我大汉培养地方官吏呢!”
吕志宏说的都是真心话,户部因为银子完全不够花,所以都快愁的喘不过气来。
可吏部也好不到哪去,户部为了银子而发愁,吏部也为了缺人而发愁,手上的官吏储备完全不够用。
打下来的武昌、汉阳、安陆等州府,里面的地方官还得从其他州府去硬凑。
“啪~啪!”
刘骏拍了两下手,示意众人都听自己说:“诸位,不论文教改革,还是义务教育,都是大王已经敲定下来。便是我等觉得不妥,也只能回头劝谏,而不可轻易擅改。”
大汉内阁的权力确实比清廷内阁更大,但也大不了太多。
大汉内阁确实有着实权,可遇到汉王直下的王命,他们是没有封驳权力。
当然,他们也可以强行封驳,那就给脸不要脸了。
“元辅说的是。”
众人反应过来,均是摇了摇头,这义务教育已经是板上钉钉,在内阁这里多说无益。
想反对,那就后面自己上奏劝谏吧!
“我们接着来议文教改革。”
刘骏快速翻篇,接着说起了文教改革:“大王现在要在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里,额外加入数学、物理、化学三门课程。这数学我们都知道,无非算数学问,只是换了个名字,现在这门数学课程要被列入学子必修,考试必考题目,所占比例也不能太低。”
“这件事就交给礼部全权负责了!”
顾景点头:“分内之责。”
刘骏继续说:“至于这物理、化学,按照大王的意思,物理差不多便是讲解机械,与工匠器械有所相关,而化学似乎也是与物理相辅相成。”
姚宏毅总算等到了不太敏感的话题,同样算是自己这读书人的强项。他说道:“数学还好说,无非算学换了个名字,而且对学子将来为官确实有用,学一学的话,学子肯定还是愿意。可这物理、化学就不太好说了,与工匠有所相关,那不就是在培养工匠,学子们能愿意去学?”
刘骏说道:“所以大王只将其定为选修,而非必修课程,学子可自行选择修习这两门课程。而大王的意思,就是如何让部分学子,能愿意去修习这两门课程?”
王若愚说道:“那这并不困难,想吸引学子去选学,那就只有授官了,只要选学这两门课程的也能授官,总会有考不上的学子,会去选学的。”
刘骏点头:“大王也是这个意思,留白的部分就是具体的章程到底要怎么去弄?”
说到具体章程,那就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讨论明白的。
众人相继提出各自的改革意见,主要还是以授官利诱学子们去选学,甚至可以把授官的品级抬高一级,作为吸引学子的手段。
大汉这边一切都是初建,为了需求而创造新官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包括情报司、宣传局就都是为战时要求,而增设的官职部门。
汉王想要学子们学习数理化,那增设类似于翰林院的物理院、化学院,那也不是不可以。
这里头的具体章程全都交给了礼部、吏部去草拟。
讲武堂的改革是最后才议,实际也不用怎么去议,汉王已经把方案递下来,兵部直接拿去执行就可以了。
第204章 钦差来了
寒冬腊月。
清廷选派前往湖北荆州与汉贼议和的钦差大臣,已经坐船来到安庆府码头停靠。
钦差大臣分主副使两位,主使为刘墉,副使纪晓岚,一个汉臣,一个汉八旗。
没办法,议和这件事实在太丢面子了,乾隆甚至都不敢亲自宣布,只能让好儿子嘉庆代为背锅。
理所当然,这议和的钦差大臣也只能是汉臣和汉八旗去干,满臣根本没人愿意去。
议和成功与否,这锅肯定都是拿不下来,还有极大可能会误了前程,傻子才没事跑去干这吃力不讨好的破事。
“安徽巡抚朱珪,携安徽布政使陈用敷、按察使恩明、学政戴均元等,恭迎二位钦差大人!”
安徽巡抚朱珪正亲领安徽三司的官员,来到了码头迎接钦差。
刘墉很会做人,才下船就连忙迎了上去:“南崖公快快请起,我等不过是奉皇命而往荆州办差,途经安庆稍作停留而已,不必如此大礼相迎!”
纪晓岚反应慢了半拍,也可能是故意的:“南崖公快快起来,莫要折煞了晚辈。”
朱珪说道:“礼不可废!刘大人、纪大人贵为钦差,理应如此,方不负对圣上恭敬。”
三人来回商业互吹,下面的三司官员时不时恰到好处附和两句,完全没有半点刚正清廉形象,就这么说笑着进了安庆城。
当日,无事可做,先去城中最大的酒楼接风洗尘。
吃过了宴席,又歇息一晚。
翌日,上午。
朱珪带着三司官员,正在巡抚衙门跟刘墉、纪晓岚这两位钦差大臣商讨该怎么议和招安湖广汉贼。
刘墉当先问道:“湖广汉贼势大难治,到底难治到了什么程度,不知南崖公可有知道什么隐秘内幕?”
朱珪捋了捋胡须,说道:“要说有什么隐秘内幕,老夫知道的不甚清晰,但有关这湖广汉贼治下民情,倒还是略微了解一二的。”
“请南崖公不吝赐教!”
刘墉闻言不敢怠慢,他作为议和钦差,手里日前有关汉贼最多的民情消息,基本都已经是千年的老黄历了。
余下的全是军情战报,不是汉贼打下了多少城池,就是汉贼灭掉了多少清军,然后哪些地方受到汉贼“煽动”爆发叛乱什么的。
朱珪说:“首先,湖广汉贼所以势大难治,在于其很会笼络民心,不是乡绅豪富者的民心,而是贫苦百姓的民心。汉贼通过拆分乡绅豪富之家的田产土地,将之分与百姓,换取百姓对汉贼的拥护。”
“而且,虽然乡绅之田多为汉贼瓜分,但汉贼也并非竭泽而渔,还是为他们留下了几百亩地,为其私有之田。”
“不但如此,汉贼对乡绅只分其田产,而不掠其民财,还鼓励乡绅子弟去往汉贼治下为官做吏……”
“等等,”纪晓岚忽然打断,皱眉问道,“做吏?汉贼是让乡绅子弟、让读书人去做吏,汉贼治下的读书人能愿意?”
朱珪摇头:“纪大人有所不知,汉贼治下唯才是举,吏也是能做官的,只要能干出政绩实事,就能因功提拔升官。汉贼治下的知府、县令,就有许多都是先从小吏做起,而后一路升迁提拔上来的。”
这么说,纪晓岚和刘墉两人听懂了,要是真的能纯按政绩功劳升官,那汉贼治下的读书人自然不会说什么不愿意。
而且,让吏也能做官了,这已经不是唯才是举,而是大逆不道了。
就算汉贼真的愿意议和招安,朝廷肯定也不能把汉贼放过了,凌迟诛族已经是板上钉钉。
刘墉点头:“汉贼到底是反贼,大逆不道也是正常,南崖公您接着讲。”
朱珪继续说:“汉贼只分乡绅田产,而不谋夺财产,还广纳乡绅子弟读书人做官为吏,补充治下人才。如此一来二去,乡绅虽对田产被分走多有不满,但汉贼却许他们做官,纵使还有不满,这不满也没了发泄由头。”
“汉贼还对税法进行改革,这新税法只能用厉害来形容。若将乡绅分为三六九等,汉贼新税法就是在打压大乡绅,震慑中乡绅,笼络小乡绅与百姓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