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152节

  不错,这是一艘蒸汽船,而且还是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船!

  兵部尚书王若愚,此时正站在沿岸,满脸惊叹道:“居然真的能够无风自动,若是能让此船的航速更快些,哪怕只是达到正常航速的一半,那我大汉王师今后都不用再考虑季节后勤,可随时对伪清宣战扩张了。”

  王若愚作为兵部尚书,想到的东西明显更多。

  对他而言,蒸汽船可不止水师作战这一种用途,要是充分利用的话,还能给陆师的行军打仗充当廉价的水路后勤补给。

  水路运输明明比陆路运输廉价,之所以只能作为后勤辅助。既是受限于水网,也是受限于季风,季风的不确定性太大,内河航运没有了风力,基本上也就半瘫痪了。

  可要是帆船能够自动,那情况就不一样了。只要河道没有完全封冻,那大汉就能随时通过走水路,对任何地方动兵开战。

  换句话来说,等于是大汉彻底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大汉可以走水路攻打伪清,而伪清却受限于帆船技术的落后,只能依靠陆路用兵。

  不仅损耗巨大,兵力投放上也完全比不过大汉。

  此消彼长之下,战争还没开打,伪清就已经输了大半。

  不要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差不多六十年后开打的克里米亚战争。沙俄攻打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就依靠英国佬支援的蒸汽船和蒸汽火车,靠着远胜沙俄10倍的兵力投放速度和后勤能力,成功拖垮干翻了更强大的沙俄。

  当然,这对大汉来说暂时还太早,大汉的蒸汽船造是造出来了,但缺点问题太多,用王若愚的话来说,就是蒸汽船的航速实在太慢了。

  这个问题目前没办法解决,因为这是蒸汽机的输出功率不足。蒸汽纺纱机那边觉得蒸汽机功率太大,不适合用于纺纱,正在试图降低功率来解决问题,而造船的这些工匠,反而还在苦恼蒸汽机功率太小了,驱动一艘小船都这么勉强,放到大船战舰上能不能动起来都够呛。

  不过现在还不急,大汉目前的战略规划,还是优先拿下江南这块伪清的财赋重镇。而后再在江南全面推广元年纺纱机,等元年机真正普及开来,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完成,就可以继续发展蒸汽纺纱机了。

  蒸汽船这种东西,同样也不着急。因为欧洲还没有蒸汽船,起码十年后才会问世,十年时间足够大汉解决蒸汽船功率不足的问题,甚至搞出蒸汽机车、火车、飞机这些跨时代的交通工具。

第229章 扩张计划该提前了

  六月。

  聂宇已经回到荆州,原定计划他是要在湖南视巡宜抚几个月,同时联络接接洽一下湖南周边的各路义军。

  只是计划还是赶不上变化。

  “云南维西土民反了?”聂宇看着手中的电报译文疑问道。

  刘骏点头:“确实反了,消息的来源渠道是我大汉在贵州仲苗的常驻外使,已经经过反复确认。”

  聂宇继续翻阅这几封急奏电报,里面对维西土民的起事细节说的比较笼统,只写出了大致的起义范围,还有起义土民的首领都有谁。

  “恒乍绷,腊者布?”聂宇疑惑念叨。

  这两个人名,他前世听都没听过,嘉庆年间有这两个人出来造过反吗?

  嗯,还真有,而且闹的动静还不小。

  恒乍绷和腊者布,他们属于云南维西澜沧江的傈傈族。按照原来的历史时间线,应该还要再等三年才会因为大旱和雪灾,再加上康普土司、丽江官府、西藏喇嘛教的三重压迫,实在忍无可忍发动起义。

  现在,傈僳族起义的时间提前了,还一下子就提前了三年。这都是聂宇的到来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因为大汉对清军的持续大胜,给各路义军和各族百姓都带来了莫名的自信心,同样也暴露了清军战力衰弱的事实。

  这导致伪清地方在面对大汉和白莲教双重压力下,连支撑下去都勉强,已经无力再去镇压大汉之外的反清势力。

  于是,本来应该一年就崩的贵州仲苗义军,硬是在名将勒保的猛攻下,抵抗住了两年。没被灭了不说,反而还渐渐打出了自信,开始变得难以收拾。

  勒保是名将不假,可再怎么是名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云贵的清军精锐都葬送在了湘西战场,他手上实在无兵可用,只能指着两厂总督吉庆调兵帮忙支援,可吉庆连自己辖地的火都还没灭完,哪有余力来管云贵的烂事。

  为了继续平叛,勒保选择对云贵摊派,强征赋税钱粮用来募兵剿苗。

  而后,云南就炸了。

  废话,云南本来就是穷地方,乾隆盛世的粉饰太平下,云南愣是爆发了九次傈僳族起义,动静还一次比一次大。

  现在贵州仲苗先反了,勒保肯定从贵州征不上来钱粮,那就只能把赋税摊派加征在云南百姓身上。

  这里就要说明一下云南的独特地势了,伪清虽然经历了雍正朝的暴力改士归流,但总体上实际还是老样子,雍正还是对西南的土司制度做出了妥协。

  土司并没有真正裁撤掉,只是改头换面变成了土官,而后朝廷设置流官,用流官管理士官,土官管理土民,层层治理下去。

  土司的特权一点没少,反而因为被清廷剥夺了不少利益,那就只能在士民身上加倍盘剥回来。

  又刚刚好,统治维西傈傈族和纳西族的康普土司,在嘉庆元年受用到重创。

  康普女土司禾娘与西藏喇嘛的察瓦龙土司发生冲突,康普士司实力不强,抵挡不住察瓦龙土司,被迫出让地盘大半的赋税,换取察瓦龙土司退兵。

  跟后来的伪清一样,既然签了不平等条约,要对敌人割地赔款,那就只能在自家百姓身上加倍找补回来了。

  反正百姓就是韭菜,割一茬长一茬。

  云贵总督勒保让地方官府加派,筹钱募兵剿苗,而丽江官员趁机与康普土司联手,疯狂压榨维西的傈僳族和纳西族百姓。

  傈僳族沙尼(巫师)恒乍绷,到了这时还没想过要造反。因为交不上官府催缴的赋税,他选择找康普土司借粮,来先让傈僳土民能够活下去,之后再慢慢想办法。

  然后,骚操作来了,康普土司不光不借粮食,反而觉得恒乍绷威望太高,就诬告恒乍绷想要“称王造反”。

  恒乍绷人都懵了,他就是履行沙尼职责,带着族民找士司借粮而已,这就成要造反的了?

  眼看康普土司这么不当人,恒乍绷在好友腊者布的劝说下,当即打出“借粮求活”的旗号,率领傈僳族土民发动起事。

  起义之初,澜沧江两岸的纳西族、汉人、白族等各族士民百姓,纷纷响应号召。

  短短月余时间,维西厅城就被义军攻破,康普土司仓皇逃窜,古刹土司被愤怒的各族义军杀死,义军迅速攻占剑川兰州(兰坪)一带。

  勒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贵州仲苗都还没平下去,云南就后院起火了。

  贵州仲苗还是在清军异常的兵力调动中发觉了端倪,这才知道云南维西傈傈族起义的消息。

  从时间上来推算,勒保现在无兵可用,就算反应速度再快,顶多也就是疲于应付。

  要控制住维西土民义军的糜烂是不可能的,能保住几个府城都算他用兵如神了。

  聂宇看完云贵起义详情,又把电报译文传阅下去。

  这些内阁众臣有的看过了,也有的还没看过详细。

  刘骏是已经看过的,当下说道:“大王,而今云南维西土民起事,贵州又有仲苗义军策应。而仲苗义军与我大汉还是盟友,这云贵清军于我大汉已然无忧也!”

  王若愚点头:“云南维西土民起事,看似离我大汉很远,无甚关系,但他们的起事,便是压垮伪清在西南局势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至此,伪清官府在云贵西南,已经再无力对我大汉形成牵制,而两广的清军同样被瑶民和各路义军拖延,根本无力北上。川陕豫中都有白莲教,清军若是不管白莲教,出兵袭扰我大汉后方,则三省必定糜烂!”

  林文昌忽然朗声道:“臣请出兵黄州,一统湖广!”

  林文昌这一开口,顿时引得周围众人全都惊诧看向他。

  这家伙往日的形象实在太过深入人心,几乎天天都在哭穷。不哭穷没办法,因为大汉的打仗、造船、造火器,就连往地方充实官员,用全都要走户部的账目,看的林文昌这户部尚书整天都是压力山大。

  现在居然主动请奏要出兵黄州,这还真是有些破天荒了!

  破天荒归破天荒,但林文昌说这番话,都是出于战略大局观的考虑,大汉要往江南扩张,黄州府这最后一块湖北拼图必须拿下。

  湖北的施南府,已经在鹤峰土苗的协助斡旋下,主动内附了大汉,而鹤峰土苗现在正在忙着给汉王选妃,选出最美丽的土家幺妹儿。

  因为收取施南府,大汉没有打仗,钱粮损耗不大,再加上今年下半年的赋税征收,户部这才有着底气,主动提出对外开战扩张地盘。

  聂宇没有脑子一热,就这么拍板决定,而是继续问了问其他众人的看法:“你们都是怎么想的?”

  吕志宏说道:“大王,臣不太懂军事,但也知道兵贵神速,机不可失的道理。眼下云贵、两广、四川、陕西、河南皆有义军牵制清军,我大汉已无后顾之忧。而且我大汉经过半年多修养,钱粮兵甲皆是充足,这时还不快些打仗,要是等到来年局势有变,可就悔之晚矣了!”

  姚宏毅也说:“大王,臣赞同吕尚书的看法。臣执掌工部,兼管商司,虽没有明确具体的情报来源,但能看到伪清江南地方的粮价。江南的粮价在这三年里,第一年还好,浮动不大,但到了第二年,却是直接增长了两成,今年又是增长了三成。”

  江南粮价上涨,一方面是这两年伪清地方受灾严重,另一方面就是湖广这处产粮重地丢失,导致伪清已经有些受不住了。

  因为乾隆盛世的辉煌下,掩盖住了太多的地方腐败阴暗,多少地方上的常平仓,不是空空如也,就是粮食霉烂。

  湖广粮仓还在的时候,常平仓没太大问题,现在湖广粮仓没了,常平仓的问题正在快速暴露。

  伪清地方开始缺粮了!

  顾景说道:“大王,江南拿下,那我大汉进可效仿前明洪武帝,发动北伐,驱逐鞑虏,收复中原,退也可与伪清划江而治。而且南京一下,则天下正统也将归我大汉!”

  言外之意,南京有前明留下的皇宫,拿下了南京,汉王就能称帝了。

  聂宇听出来了,所以没有急着回复。又是思量片刻,对着身旁陪值的左观澜问道:“左卿可有什么看法?”

  看到汉王询问身边秘书官,众臣倒也不惊诧,谁让这秘书官正是当初“君臣相得”的主角之一,会受到汉王青睐是理所当然的。

  左观澜不假思索:“臣以为林尚书说的对!”

  “为何?”聂宇问道。

  左观澜回答:“因为大王是汉王,而伪清是鞑虏。”

  似乎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

  聂宇是汉王,伪清是鞑虏,二者的矛盾不可调和,谁都有可能投降免死,唯独聂宇这汉王不可能。

  所以,大汉完全没必要顾忌,抓住战机尽快拿下江南才是王道。

  江南湖广一下,天命就在大汉,不在伪清了!

握草,群炸了!

  啥情况??????

  算了,忍痛启动二号备用群

第230章 徽商也投汉

  “吸溜~~!”

  汪兴尧正在武昌的一家六味居吃着早粥,这六味居虽然是大汉的情报机构,但明面上做起酒楼生意来也确实不错。

  因为官面上的背景,没人敢招惹六味居,而六味居的菜品也是吃过的都说好,就连最寻常的鸡蛋羹,都能做到味道鲜美,令人回味。

  汪兴尧在徽州的时候,就喜欢隔三差五在六味居宴请生意伙伴。来到了湖北出差,自然得尝试下大汉本地的六味居,到底又是个什么滋味。

  吃完碗里剩下的早粥,汪兴尧舒了口气:“这六味居确实名不虚传,就连这最普通的早粥包子,都比咱们徽州的鲜美回味。

  桌边,刚刚干完了最后一个肉包的随从汪5,同样满足的打了个饱嗝,说道:“啧啧,这六味居的肉包子,确实比咱们徽州本地的好吃,也不知放了什么料调味,明明都是肉馅的,他们的包子咋就那么鲜呢?

  汪兴尧笑道:“这可是人家六味居的秘方,你就莫要多想了。”

  说是不多想,但实际上徽商内部早就已经尝试过,发现这六味居使用的增鲜调味料味精,完全没办法仿制。

  他们找了徽州的名厨去品尝六味居的菜品,愣是尝不出菜品之外味精的配方,只是知道这味精比寻常调味料更鲜美,六味居的菜品正是放了味精才能那么鲜美好吃。

  吃过了早饭,汪兴尧正打算去巡抚衙门递帖。

  几个儒生打扮的文人,留着短发有说有笑的进了酒楼,刚好便坐在了汪兴尧身旁不远的空桌子。

  汪兴尧习惯性又坐下,想要听听这几个文人在聊些什么,说不定可以听到这段时间大汉的一些消息。

  “我看这几日街巷上的巡逻衙役似乎多了不少,就连我大汉的军士这几日都不常见到,子敬兄可有什么内幕消息?”

  “内幕消息有没有不知道,但家叔是抚衙的文书官,倒确实得到了一些消息风声。”

  “哦?什么风声?”

  “呵呵,不急不急。伙计,老规矩!”

  “好嘞!”

  酒楼的跑堂伙计,立马过来给几人擦桌子,擦完了又提溜茶壶,过来给一人倒了碗茶。

  等到伙计离开,众人实在等不及催促道:“子敬兄还是快快说吧!莫要再卖关子,吊人胃口了。”

  那叫子敬的文人当下轻笑道:“很简单,我大汉将要对黄州府动兵了。”

  此话一出,众人都是一脸惊诧。

首节 上一节 152/2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