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十点钟方向发现敌方坦克!”
一名车长探出身子,通过望远镜她看见了远方出现了许多原野灰涂装的坦克。
第86章 你也想阻挡T34吗?
从技术层面来看,瓦尔兰德帝国的装甲车辆要比原位面同期发展得更快一些,毕竟没有凡尔赛和约的苛刻限制。
I号与II号坦克产量都不大,瓦尔兰德人更早就专注于改进和制造III号和IV号坦克了。
第24装甲军下辖的第4装甲师和第5装甲师都已经以III号G2型坦克作为主力,其关键技战术指标为:
全重-20.3吨
成员-5人
装甲-表面硬化装甲钢,车体及炮塔正面40毫米,侧面30毫米
武器-50毫米42倍径坦克炮
这门50毫米KwK坦克炮发射风帽被帽穿甲弹时仅能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大约46毫米厚度的装甲。
【配图】
尽管瓦尔兰德的III号坦克比历史上进展更快,然而与划时代的T-34相比,III号在甲弹对抗方面处在全方位的劣势。
历史上他们依靠更高的无线电普及率进行灵活的机动作战,从而弥补性能上的劣势,但是如今……
在罗兹东郊那辽阔的金色麦田之间,两军都发现了彼此。
双方都格外积极主动,两支装甲集群迅速展开了战斗队形,正面应战。
没有伏击、没有奇袭、没有一攻一守,这就是狭路相逢的遭遇战。
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坦克对决从任何角度来说都相当公平,甚至巧合到了双方在不久前都遭到过一次空袭。
“两点钟方向一公里地势较低,第1装甲营立刻移动展开,占领射击阵地!”第5装甲师指挥官朗格曼少将首先做出了一个正确决定。
与原位面这个时候还需要依赖II号坦克甚至I号坦克滥竽充数相比,帝德装甲师齐装满员,而且清一色的装备III号G型和IV号F型,装甲团为三营十二连的豪华大编制,足足有三百多辆坦克。
同时,第16装甲团第2营也接到命令——向右翼平行机动1500米,尽可能的拉开战线宽度。
下午13时15分,第1营以双列纵队机动到位,进入了一片地势较低的洼地。
这样一来,他们在远方看去几乎就只露出炮塔,受击投影面积大幅度减小。
对枪也好、对炮也罢,灵活的找掩护是基本操作,毕竟坦克的装甲不论多坚固也比不上大地。
“瓦尔兰德人想要拉长交战宽度,我不在乎,奥尔洛娃坦克旅向正面的敌军攻击前进。”
在三公里多开外的另一边,第5坦克军临时前线指挥官古谢夫准将正站在一辆BA-20装甲指挥车顶上端着望远镜。
下午13时25分,依照他的指示,近卫第2‘奥尔洛娃’坦克旅开始以密集队形冲击。
第一梯队是楔形队形的三个T-34坦克连,除去个别抛锚的坦克一共37辆,坦克之间相邻距离仅三十多米,进攻正面宽度才一公里。
接着是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两个坦克营共八十多辆以横队紧随其后,左右间距稍微放宽到大约四十米。
“记住了吗?接近到五百米再开火,他们躲藏在低洼地,他们自己为自己挑好了坟墓!”奥尔洛娃近卫坦克旅旅长蒂霍诺夫上校在无线电中喊道。
打头阵的三十多辆坦克疾驰着,迅速冲向当面之敌。
柴油机的轰鸣声霎时间席卷了整片麦田,排放出的浓重黑烟甚至影响到了视线。
在相距不到一公里时,瓦尔兰德坦克部队开火了。
一发发50毫米穿甲弹以685米/秒的初速飞离炮口,砸向迎面冲来的T-34集群。
这样的攻击毫无作用,42倍径坦克炮发射的50毫米穿甲弹对于45毫米60大倾角装甲简直像挠痒痒似的。
帝德装甲兵惊讶的看见炮弹击中目标后撞得粉碎,火星四溅,又或是直接跳弹了,崩飞的炮弹以折线轨迹冲上了天。
连续射击两轮后,各个车组都不约而同地换上了碳化钨硬芯穿甲弹,可这依旧没有任何效果。
“硬芯穿甲弹仍然无效!”
“那些坦克是什么?!”
“该死!我们没法击穿他们的装甲!”
“他们减速了!他们停车了!”
无线电中充斥着不可思议的惊呼声,“晒色”之类的咒骂声也出现了。
第一梯队仅有两辆车被击中履带而停在半途,余者全部抵近至不足五百米的地方。
不知是哪辆车率先开火,她的动作开了个好头,打出个开门红。
接着,其余坦克也纷纷开火。
在编号224的T-34之中,炮手达丽娅握着摇轮旋转几圈,瞄准了一辆III号坦克的炮盾,随即扣下射击扳机。
坦克炮发出巨响怒吼,一发76.2毫米BR-350穿甲弹脱膛而出!
穿甲弹并不困难的洞穿了目标,内部的含铝钝化黑索金瞬间爆炸,这辆帝德坦克之中的五名装甲兵全员阵亡。
炮火连天!
钢铁在麦田间咆哮!
激烈的对射令人目不暇接,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战局其实是一边倒,帝德坦克部队的攻击雷声大雨点小,似乎没有击毁几辆帝俄坦克。
在交火中,帝德第4装甲师主力蒙受了巨大损失,他们仅击毁或重创了少数T-34,而且还都是侥幸击中了炮塔座圈或窝弹区导致的。
下午13时45分,朗格曼少将努力保持最大限度的镇定,下令战术预备队第3装甲营向左迂回。
他希望己方发挥机动性和通信优势来打击敌方侧翼。
随后,八十多辆坦克转变为纵队,开始向北方迅速机动。
“注意!注意!敌人在迂回!”
“瓦尔兰德人在向北方移动!也许他们想攻击我们的右边!”
“哪里是北方?”
无线电频道中本来都是喝彩与叫好,不知是谁报告了新的敌情,所有人一下子慌张起来。
蒂霍诺夫上校连忙跨级指示,让年轻的通信员小姑娘转达命令。
“叶莲娜上尉注意,带你的分队脱离正面战斗,向右移动,全力阻止敌人!”
叶莲娜上尉所在的就是214号车,这时,副驾驶座的通信员忽然扭过头,大声叫喊着转述刚刚心中获悉的指示。
“告诉周围的坦克,跟随我们往右边去,保卫大部队的侧面!”叶莲娜上尉立即领会了意图。
这儿的十多辆坦克正在与数百米开外的帝德坦克对射,得知上级指示后便接二连三的倒车退出了战斗。
几分钟后,这个坦克连以菱形队形向右边转移。
机动半公里后他们侧靠着一片苹果树林重整为一字横队,勇敢地迎战七倍于己的帝德坦克集群。
显然帝德装甲兵对这一情况感到意外,包抄的意图没有奏效,迂回变成了迫不得已的强攻!
“预备队快行动!不要等待集结了!”古谢夫准将仍然站在装甲车顶上,时不时有流弹呼啸着飞过。
第87章 危机浮现
“这就像一群中世纪的武装农夫去围攻几名骑士。”一名伊凡罗斯参谋感慨道。
当伊凡罗斯坦克部队的指挥效率劣势另一种奇妙的办法得到解决后,帝德装甲兵引以为傲的灵活战术就显得有些小丑了。
战术预备队的迂回攻击没有奏效。
不多时,瓦尔兰德部队撤退了。
丰收的麦田之间布满了坦克残骸,多数坦克还在熊熊燃烧。
斜阳西沉,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一百多股浓烟在半空中逐渐汇聚到一块儿升腾入云,昭示着一场激烈的坦克对决落下帷幕。
帝德第24装甲军奋勇作战,在一个下午的鏖战中拼光了三分之二的坦克,战果却寥寥无几。第4装甲师几乎失去了战斗力,惊人的交换比让朗格曼少将几欲自尽。
罗兹这座大城市同时也是第二道战略防线的核心筑垒地域之一,第24装甲军虽然装甲部队损失惨重,但摩托化步兵部队仍旧健全,于是加入守军序列,协同第201要塞师防守罗兹。
坚守第一道战略防线的第9集团军因此陷入彻底的绝境——南北皆被敌人包抄,正面又在遭受不断强攻,残破的防线岌岌可危,第12步兵军连续五次求援。
赖歇瑙上将意识到再这样下去整个集团军都会被分割包围,他只能下令各军各师放弃各自的阵地,收缩阵地,集中起来坚守一段还算完整的防线。
撤退是不可能撤退的,这种情况下撤退就会被穷追猛打,大概率会狼狈得溃不成军。
装甲部队的反扑无果而终,在战术上或许只是一场惨败,但在战役层面来看衍生后果更加糟糕。
纵观全局,战略态势正在不经意间恶化。
欧战时期,伊凡罗斯军队装备低劣但数量庞大,被戏称为灰色牲口,但有趣的是其国家机器的动员效率却相当不错,每当遭受损失都能很填补。
现在,伊凡罗斯帝国仍然保持着这个优良传统。
每一分每一秒,本土各地的征召师和国民射击兵旅的动员进度都在增加。
数以百万计的预备役士兵乘坐火车源源不断的赶到集结地报道,个别部队甚至已经开始临战训练。
具体到战术来说,一些不起眼的条令其实能够造成深远影响。
根据帝国战争委员会的行政命令,独立坦克旅应在战时配属加强给步兵师或步兵军。
并且,至关重要的是这道命令的附注——坦克指挥官有权利拒绝步兵指挥官不合理的安排。
历史上却截然相反,苏军坦克部队竟然要听从步兵部队的指挥,等于是让外行指挥内行,直到大战中期苏军才修改了这一荒谬的规矩。
伊凡罗斯陆军独立坦克旅的编制为:
>旅部
>旅部连
——侦察排
——通信排
——运输排
>坦克营×3
——战列坦克连(10辆T-35多炮塔坦克)
——巡洋坦克连(13辆T-34坦克)
——驱逐坦克连(13辆BT-7坦克)
>防空连(9辆四联装7.62毫米马克西姆重机枪卡车)
>技术保障连
总体上,一个齐装满员的独立坦克旅大约有1300人和108辆各型坦克。
受限于国力,伊凡罗斯只来得及制造差不多600辆T-34早期型,不列颠方面帮忙代工了250辆。
这不足千辆的新型巡洋坦克被妥善的集中运用,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坦克部队的战斗力因为它们而得到了质的飞跃。
伊凡罗斯总参谋部将它们视作重创瓦尔兰德的铁拳,它们也不负众望的给帝德装甲兵带去了无尽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