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105节

  如今张良依旧漂泊在外,断然是不会投效始皇帝的。

  项伯一手指着咸阳方向问道:“那秦公子扶苏,当真如此贤明。”

  张良道:“是有些手段。”

  “莫不是那李斯相助,他公子扶苏才有这等手段,一条渠当真就能养活二十万人?”

  敬业渠的事不仅仅传遍了关中,或者是洛阳,就连当初在楚地的项伯也听到了此事。

  这位公子扶苏如此得民心,自然会让张良或其他六国旧贵族心生担忧。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项伯对秦还是有偏见的,不论那位公子扶苏做得如何好,在项伯言语中,所谓修渠,迁民,垦荒诸多事都不是公子所为,只不过是丞相李斯将这些功劳给了公子扶苏而已。

  张良很清楚,这都是项伯的见识浅薄而已,可能是因他在楚地没见过像公子扶苏这般了得的人物,项伯才会觉得其中有李斯作祟的缘故。

  听着对方将话语说完,张良依旧是微笑以对,没有附和对方的话,也没有否定对方的话语。

  听着对方的诉苦与反秦的决心,张良往炉子中又放了一些小木柴,让炉子内的火更暖一些。

  东边的朝阳已照入了船舱中,一抹金色出现在海面上,远方海边的许多渔船也都在陆续回来。

  这也是张良算准的,这个时候项伯混在这些渔民中离开此地就可以,也不会引起他人注意。

  不远处已传来了渔民的吆喝声,张良神色倒也不着急,而是问道:“楚地如何了?”

  项伯又是叹息一声,道:“我们在楚地各县走动,想要集结各地有志之士,奈何奉承者多,真正敢反秦者少,如今我们项氏几人还在各地走动。”

  张良微微颔首,依旧是面带客气的笑容,原来楚地的项氏亦没有进展。

  眼看天色也不早了,张良稍稍回头看向远处的正在上岸的渔民,一艘渔船一直停在这里也不太合适。

  项伯也意识到了天色,这才道:“实在是,叨扰子房了。”

  说着话,见这位客人就要站起身离开,张良又掀开船舱夹板,这里就有几条鱼存放着。

  张良从中提了两条鱼递给项伯,道:“带着吧。”

  项伯看着子房递来的鱼有些为难,似乎是在为难,那活鱼上的味道与水。

  可是在子房面前,项伯还是咬着牙接过了两条鱼。

  张良一直观察着对方,看对方的反应以及谈吐,或者是还端着当年的贵族架子。

  而张良依旧保持着善意的笑容。

  项伯提着鱼快步走下了渔船,戴上斗笠,匆匆从海岸离开。

  张良走到海岸上,看着海岸上的芸芸众生,再看已走入人群中的项伯。

  良久,一直沉默不言。

  不多时,有个小童快步而来,行礼道:“先生,他一路朝南去了。”

  张良这才咳嗽了几声,而后又笑着向周边的渔民问好,其实这里哪里有什么官兵,这里的亭长也都是自己的旧友,其家人也都被自己买通了,这片海岸是很安全的。

  让项伯提着鱼还要伪装成渔民,实则是为了考验项伯。

  张良走在海岸边,一路走向海边的一处院子。

  小童一直跟在张良身后,追问道:“先生觉得那位项氏如何?”

  张良摇头。

  “先生既然对他不满,为何还要见他?”

  张良很想说见项伯既是交情也是因为项氏是项燕之后,在楚地还有一个项梁。

  项伯或许只是寻常之辈,但张良觉得项梁其人,在楚地该有不小的号召力。

  张良再一次想起了一件事,那是他花了重金买到的消息,秦廷的廷议有人说起了始皇帝东巡。

  若始皇帝东巡,张良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如今天下一统皆因始皇帝。

  可让张良不明白,为何始皇帝又不谈东巡了。

  再看眼前,不论项伯其人如何,张良也不在意项伯为人,只在意项伯背后的项梁,如果将来的反秦兵马中,能与项梁交好也是一大助力。

  再看眼前,张良回到了海边的小院,这里还嗮着一些鱼,又走入一间小屋中,递给身边的小童一卷竹简。

  “先生是要离开了?”

  张良一边收拾着包袱道:“我以后会再回来的,等我回来之后,再来问问你学得如何。”

  那小童抬着头道:“先生何时回来。”

  张良给了他一个微笑道:“不会太久的。”

  言罢,张良已背上了包袱,走出小院的时候,又道:“告诉你的爹娘,以后来这里住吧。”

  小童点着头,行礼道:“先生慢走。”

  张良望着远方,想到了项伯所言,也不是毫无收获,燕地,齐地都已看过了,现在想去楚地看看。

  看看如今楚地的人们如何,楚地的人心如何。

  要借助项氏在楚地的声望吗?

  张良一路走着,一路想着,他忽然觉得,他不能与项氏为伍,低声道:“他们是楚人,我要复国,楚人是不会帮我复国的。”

  不仅要在项伯面前收敛,还要提防项梁。

  这才故意暗示项伯此地凶险,让对方谨慎。

  因张良也在防备项梁,既怕牵连又怕被对方忌惮。

  张良不由苦笑,列国贵族总是这样,他们既有贵族风范,但也会猜忌又忌惮他们的同类。

  走远了一段路依旧能感受到海风从后方吹来,吹得路边的野草晃动,树林的叶子飘落。

  不知为何,张良心生悲凉,孤身一人,该如何复国。

第82章 有关张良

  关中已正式入夏,这个时节咸阳城是萧条的,大多数人都离开了咸阳城,去郊外避暑。

  咸阳城的北郊一直是一处避暑的胜地,此地名叫林光宫,始皇帝来了此地避暑。

  此地的高台建筑群很是漂亮,还可俯瞰渭水,借河风降温

  许多国家大事也都送到了这里。

  扶苏来到林光宫,就在这里见到了廷尉冯劫与丞相李斯正在商议着什么。

  扶苏上前两步,听到两人的话语,说的是有关张良之事。

  听着廷尉所言,他们派了不少人马去搜捕张良,至今一无所获。

  李斯只是微笑地道:“让人手都回来吧。”

  闻言,冯劫再一次行礼,而后转身就要走,见到了站在后方的三两步外的公子扶苏。

  冯劫再一次行礼,低着头快步离开。

  李斯有些苦恼地看了看天色,又道:“这酷暑年年如此。”

  扶苏道:“老师是让廷尉去寻那位要反秦的张良?”

  李斯继续往林光宫走着,一边道:“一个要反秦的贵族而已,不足为惧。”

  扶苏反问,“当真?”

  李斯颔首道:“公子不用为这等小事忧虑,治理国家,治理天下要做的事太多了,不要为了这些事耗费心力。”

  “老师说得是。”

  扶苏跟着李斯就要走到林光宫。

  又多走了几步,李斯停下脚步问道:“臣近来听闻了一个叫娄敬的人,此人与毛亨厮混。”

  扶苏心中奇怪李斯竟然才知道,低声问着:“老师先前不知道吗?”

  李斯又道:“老夫先前让人去问张苍,有关毛亨的近况,这才从张苍的来信中,得知了娄敬其人。”

  也不知是丞相李斯真不知道,还是说先前张苍一直没有告诉丞相。

  按照张苍的秉性,只要丞相不问,张苍是不会说的。

  扶苏解释道:“先前毛亨去了洛阳,或是结识了娄敬,娄敬此人有几分才学,想请他来渭南教书。”

  “不过……”言至此处,扶苏叹息道:“我本想让娄敬戒酒,但此人却一犯再犯,无奈之下让辛老将军看管,先前就有一次,因在潼关被看管了三个月,此人实在是忍不住,又去了华阴县饮酒。”

  “好在被华阴县司马欣拿下,现在又被辛老将军看管着修潼关城。”

  说话间已到了林光宫殿前,两人的话语声停下,就走入大殿内。

  嬴政正坐在殿内,有一个铜器中放着不少的冰块,正在这酷暑天冒着寒气。

  见到是李斯与扶苏来了,嬴政收起了手中的竹简。

  而后丞相开始禀报今年中原各地的耕种事宜。

  早在春季中原各地的郡县就开始春耕了,生产劳作是如今的头等大事。

  而这文书往来送递需要时间,譬如说从燕地送来的文书,本该是今年春季的事,可当这些文书送到丞相府,早已是今年的夏天。

  等丞相禀报完,扶苏就开始禀报今年关中各处河道的事。

  河道建设,宫室营造,田地开垦,村县建设这些事都是少府的职责。

  等禀报完之后,已是午时。

  见内侍与宫女端来了今天的饭食,扶苏将热乎的面条盛出来,而后过了一遍已融化的冰水,再用一些萝卜蔬菜混在一起,再将随身携带的肉酱倒上一些。

  一碗凉面就做好了,扶苏将凉面放在了父皇的面前。

  嬴政看着眼前的凉面,有些狐疑,用筷子夹起一些面条入口,忽然觉得还算可口。

  带来的肉酱并不多,只有一节竹筒的量,扶苏给丞相也装了一碗凉面。

  三人坐在殿内用着凉面,又说起了国事。

  殿内没有其他人,偶尔还有夏风吹入殿内,带来些许凉意,从窗外望去,看到一片树林在风中晃动,好似起伏的波涛。

  当李斯说起了南征之事,扶苏便来了精神。

  不出意外的话,等到今年入冬时节,都水长禄也该回来了。

  丞相还说起了一些事,这些事发生在南方,屠雎手中的一支兵马深入西南,却有一支队伍进入山林后得了疫病。

  扶苏听着李斯的描述,屠雎的队伍建设象郡之后便不能再往西南了,若要再深入,屠雎手中的兵都要打完了。

  最终屠雎的队伍一直打到西南的越河为界,建设象郡之后,便不再南下。

  这还要等军报送到咸阳,送来地图后才能得知。

  扶苏觉得象郡的范围应该就是在越南的北部,打了三年,打到这个地界,屠雎是真的打不动了。

  用罢饭食,李斯也说完了南征的战事,之后就等南方再送来战报了。

  与父皇告别之后,扶苏跟着走出了林光宫。

  李斯落后公子半步,又道:“看来,公子对南方的战事很牵挂。”

首节 上一节 105/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