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142节

  张苍没回话,而是继续忙着下一件事。

  当雨水停歇的时候,就有消息送到了丞相府,来人身上还湿漉漉的,大声说着始皇帝让王贲任太尉了。

  之后又有消息传来,公子扶苏任少府令。

  张苍觉得这任命没有任何的意外,早晚的事。

  封禅之前能将这些事妥善安排,这最好。

  雷雨再多也就在这半月间,若七月的下旬没有雨,八月就是丰收。

  扶苏回到高泉宫时,也知道了这个任命。

  王棠儿近来一直在看这里的书,见到是公子回来,她欣喜迎上来。

  夫妻牵着手走回殿内,扶苏道:“今晚想吃点什么?”

  王棠儿笑着道:“想吃鱼。”

  今天,公子亲自做饭,因公子如今位列九卿了,田安也很高兴,他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华阳太后牌位前的桌子。

  王棠儿回头看向身后的书库,又道:“以前在频阳,也没看过这么多书。”

  扶苏将正在煎着的鱼又翻了一面,问道:“家中没有书吗?”

  “有啊,都是一些兵书。”

  言至此处,王棠儿低声道:“其实爷爷也不怎么看那些兵书,爷爷喜收藏兵书但却不喜看。”

  说着话,她坐在一旁,道:“都说爷爷用兵如何如何,其实爷爷他从不觉得自己有多厉害,尤其是攻打赵国那次,爷爷把后事都交代好了。”

  扶苏熬着鱼汤,又用另一个炉子煎着羊肉。

  夫妻的饭食其实很简单,一碗素菜加上一碗鱼汤,高泉宫还有不少稻米,便煮了稻米饭吃。

  饭后,王家婆婆哄着小公子衡先休息了。

  扶苏给妻子讲述着书中的学识,在这里的许多书都是小时候看百家典籍时所作的笔记以及个人的理解,这里面还有不少超前的学识。

  她总是看到一些较为新奇的概念,便会看不懂,譬如说生产资料种种。

  比如说,公子高也看不懂这里的书,他也只能死记硬背。

  “他们都说父皇要封禅了。”

  听到妻子的话语,扶苏颔首,“嗯。”

  “是那些齐鲁博士没有劝说的吗?”

  “不是,等封禅之后,丞相说不定就会将那些齐鲁博士杀了。”

  闻言,王棠儿手中的筷子一停,就连咀嚼的动作也停下。

  扶苏想对她说,我的妻子啊……这个世界是很残酷的,整个秦廷的人都是各自有利益的,包括她的丈夫,大秦的公子扶苏也是有利益在其中的。

  扶苏低声道:“不用害怕。”

  王棠儿神色严肃了几分,她觉得要做好公子的妻子,还有很多要学,首先要学的就是更清醒的面对现实。

  以后,也能像公子这样,轻而易举地说出谁被杀了,或者是哪些人要死也不过是随口一句话。

  王棠儿知道,自己嫁给公子也是为了家族。

  用过饭之后,王棠儿坐在后殿看着书,她的身侧是一棵半人高的枣树。

  王家婆婆带着一篮子的布匹而来,她道:“夫人,是有心事?”

  王棠儿心里是有些乱,她也看不进去眼前的这卷书。

  而自己有心事的模样被婆婆一眼就看穿了。

  王棠儿道:“我该怎么当好公子的妻子。”

  王家婆婆叹道:“夫人,是何感想?”

  “我觉得公子要做很多很多的事,将来的公子是不是要管着这个国家,以后我还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妻子。”

  王家婆婆问道:“夫人觉得呢?”

  王棠儿搁下手中的书,又道:“我要成为一个清醒的妻子。”

  王家婆婆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迷茫与困惑,也看到了她的难处,有些心疼。

  公子扶苏现在还很年轻,但这位公子有手腕有城府,这样的人在面对利益时,是不会被感情左右,又或者说这位公子其实也是个性情淡薄之人。

  但在平素,公子对这位夫人很好,是特别的好。

  这也是王家婆婆看在眼里的。

  公子从来不会隐瞒夫人。

  王家婆婆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她只能坐下来缓言低语的安慰夫人。

  始皇帝二十八年夏,正值关中夏收的时节,各县都在收麦子。

  咸阳城外建设了一座官舍,张苍与公子扶苏就在这里筹备粮草。

  各县的县令正排队站在这处官舍之外,县令们都在禀报着自己的县内的情况。

  扶苏与张苍,程邈以及一队官吏就坐在官舍内,听了一天的禀报都觉得有些累。

  程邈往门外看了一眼,回道:“公子,还有最后一个。”

  扶苏颔首示意让人进来。

  这最后一个县令也不是别人,而是华阴县令司马欣。

  再一次见到司马欣,他与以前没什么变化,还是一样的消瘦。

  司马欣道:“禀公子,华阴县的一万五千石田赋,半月内可备好。”

  言罢,他又递上一卷竹简。

  程邈接过竹简放在了张苍面前,张苍打开看着,这是华阴县的账目。

  扶苏颔首道:“各县的粮食不用集中运送到咸阳,再过几天会有丞相府的人去华阴县,领了田赋之后就运去洛阳。”

  闻言,司马欣又注意到张苍低声对程邈说了两句话。

  听了张苍的补充,程邈问道:“正值汛期,渭河的河道如何?”

  扶苏坐在上首还在书写着,自从接任了自家岳丈的位置,成了大秦的新任少府令,刚坐在这个位置上,就有如山一般的卷宗与公事迎面而来。

  这都是以前王贲积年未处置的事,其中还有中原几个县的田赋至今未交,还有各地的人们田亩没有查清楚。

  总而言之,王贲任职少府令期间,有不少事办得很笼统。

  而耳边是,司马欣的禀报。

  按照张苍的安排,还有一部分粮食通过水路出关中,到了洛阳之后再一路南下。

  夏收之后又过了一个月,关中的九月上旬,驰道上能见到一车车的粮食运去东方。

  还有一艘艘装满了粮食的船只,借着汛期的河床水位上升,一路东去。

  当新任太尉王贲在咸阳城北郊布置好兵马之后,始皇帝前往泰山的行程也终于定下了。

  始皇帝出行的车队后方,田安就站在马车边,妻子抱着还在睡着的孩子。

  王家婆婆候在一旁,她既要侍奉夫人,同时她也是一个医术十分好的大夫。

  这是田安的评价,他觉得王家婆婆的医术比之太医令手下的医官都要好。

  王家婆婆则会说她只是对女子还有孩童的病比较了解,若换作别的病把不准。

  扶苏多叮嘱了几句,便去前方与众多大臣站在一起。

  “听说各县的县令都在抱怨,他们早晚会像华阴县的县令一样,会累死的。”

  说话的人是就在同为九卿之一的廷尉冯劫。

  同样站在丞相与王贲身后,位列九卿之一的扶苏回道:“司马欣不是活得很好吗?”

  冯劫小声道:“公子,以前也没听说过在关中任职一个县令,可能会累死的。”

  扶苏劝道:“廷尉,近来丞相府上上下下都在为了粮草运送的事忙碌,各县的县令累,难道我们丞相府不累吗?”

  说来说去都是打工的,遇到困难大家各自出点力,此事也就过去了,但要说谁家抱怨多了,扶苏也想请这位廷尉出手,解决抱怨最多的那家。

  话还未说出口,此番前往泰山需要同行的博士们也来了,这些博士的脸上写满了不情愿。

  扶苏觉得廷尉的刑狱可以再严酷一些,等以后也可以将这些齐鲁博士都拿下。

  要与始皇帝一同前往泰山封禅的博士人数不多,扶苏数了数大概有七十人,领头地正是淳于越。

  后续需要跟随始皇帝前往泰山封禅的官吏越来越多。

  此番,始皇帝前往泰山的场面很大,而且人数不少,并且命右相冯去疾留守咸阳城。

  扶苏道:“廷尉可以帮我处置一些人吗?”

  冯劫回道:“公子要处置何人?”

  “那些抱怨的县令。”

  “公子,他们只是抱怨了几句,这几年还未有人因言获罪的。”

  也难怪,各地反秦的六国贵族还有人支持,秦法在言论上,还是太过宽松了。

  与廷尉又说了一些有关刑狱之事,譬如说有人鼓动各地贵族反秦,该如何处置,本着防患于未然,扶苏觉得一旦这种煽动多了,即便还未起兵,即便还未抓脏,都要先立罪名,往后撒网抓捕。

  听了公子的建议,冯劫是大为震惊的,不过他没有当即答应。

  不多时,始皇帝在李斯还有王贲的护送下来到了北郊。

  嬴政穿着一身黑袍,目光看向了北郊林光宫前站着的一大片文臣武将,而护送的兵马有近五万,一眼望去队伍茫茫见不到头。

  始皇帝开始了前往泰山封禅前的祭祀,牲畜的血撒了一地,一卷卷帛书丢入殿中焚烧着。

  扶苏注意到了后方齐鲁博士们的动静,他们看到了是始皇帝的祭祀行为,有个齐鲁博士就要站出来,却被淳于越用眼神按了下去。

  他们觉得现在始皇帝所行之礼并不是周天子之礼。

  扶苏的目光再看向高台,父皇的祭礼结束之后,护送的队伍齐齐转向东方。

  嬴政迈着步,眼神带着坚定与威严。

  李斯又与冯去疾交代了几句话,而后望向王贲。

  王贲策马在始皇帝的车驾边,低声询问几句话。

  队伍实在太长,扶苏也不知道坐在前方车驾中的父皇与王贲说了什么。

  一声军令下达,这支庞大的队伍缓缓开拔,一路朝着东方而去。

第114章 韩旧地

  队伍走得并不快,当前方的队伍走出很长一段路了,后方的队伍这才开始动,一路上,在道路两侧的巡视的骑兵往来不绝。

  而当在驰道上越走越远,许多县民都跪伏在道路两侧,向始皇帝的车驾行礼。

  廷尉冯劫坐在马车内,神色颇为苦恼,在朝中任九卿的官吏中,许多人都想要与公子扶苏同乘一车。

首节 上一节 142/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