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面对丞相,张苍端坐,神色严肃,更不敢随意去拿放在眼前正冒着热气的包子。
李斯低声道:“夏收之后就要前往泰山,此事多半还是公子主持,蒙老太尉已年迈,皇帝打算让老太尉退下去了,公子娶了王贲的女儿……”
言至此处,张苍接过话,压低声音道:“公子会帮助王贲成为下一个太尉,公子就能执掌少府。”
李斯道:“公子的才能如此了得,自然该在少府令的位置上。”
从渭南与咸阳桥,从潼关再到如今陇西,公子扶苏确有在土地治理上的才能,这些年让关中的粮食几度增产。
若公子任职少府令,将来就不只在关中施为,那或许可以让整个天下的粮食增产。
趁着蒙老太尉年迈,公子扶苏帮助他的岳丈登上太尉的位置,大秦最主要的力量便是耕战。
若王贲成了太尉,那么他就代始皇帝控制着天下兵马。
公子扶苏成了少府令,则可以控制天下的耕地。
如此,战在王贲,耕在公子。
一想到这两人一旦联手,国家大事恐会都落在公子之手,可再一想又不对,这秦廷不是这样的,这里还有御史大夫与丞相。
始皇帝是何等人物,岂会看不出公子扶苏的心思。
公子扶苏的是始皇帝最疼爱的孩子,这样的公子掌权自然是无可厚非,况且公子的确有能力。
再者说,张苍蹙眉思量着,他看到了油灯的灯光照在了丞相的脸上,难道说……丞相是在担忧他家的女儿没有嫁给公子扶苏?
眼看公子扶苏一步步掌权就要位列九卿,要知道公子今年也才二十二岁呀。
丞相不必着急的。
李斯道:“你替老夫给蒙老太尉送一份礼。”
“苍,明日一早就去。”
“你要多帮帮公子,咸阳城外的十万石麦子你拿去吧。”
丞相也是希望公子扶苏成为少府令的,因此丞相也希望蒙老太尉退下来的?
张苍离开丞相府邸与一队巡夜的甲士相遇。
见到张苍从丞相府出来,这队巡夜的甲士自然不敢为难,见到张苍还拿出了御史的铜牌,这队甲士恭敬离开。
张苍走在安静的咸阳城大街上,心想着今晚丞相的这番话,细想之下似乎疏漏了什么,再一琢磨。
张苍的脚步忽然一停,他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陇西。
当初公子扶苏曾说过迁民实边之策,此策与丞相的迁民之策相仿,不过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因丞相迁民是在边关,而公子扶苏迁民是为了陇西。
陇西,陇西……都水长禄在陇西种出了冬麦,且公子扶苏图谋西戎人的河谷已很多年了。
公子说那里叫做河西走廊,张苍觉得对公子来说,那片河谷就像是一位美人,千方百计要图谋之。
翌日,张苍早早出了家门,原本这个时辰应该是去廷议的,只是他今天很忙,一出门就去了王贲府上。
在王贲府前等了半个时辰,就有人走出府邸,告知了张苍一些事,随后张苍拿着王贲让人送来的一道书信,以及口信朝着咸阳城外走去。
书信的意思很简单,代为主持他的十万石粮食。
始皇帝是要在夏收之后,就去封禅泰山,这个消息还只有少数人知道,如今距离夏收还有两月。
张苍就要先准备,他带着丞相府的官吏快步走在热闹的咸阳城中,一路走到城外,与守城的将士说明了来意,而后在这里等到了李由。
“李士尉,这里是十万石麦子。”
这些麦子原本是公子扶苏要还给丞相,丞相当然不缺这十万石,便让人将粮食先运送出去。
李由手中拿着竹简记录着,道:“另十万石在何处?”
“李士尉,随我来。”
张苍带着李由来到了咸阳城的北郊,这里是另外十万石麦子,这些麦子都是从陇西送来的。
等众人忙于搬运粮食,张苍站到李由的身边,低声问道:“李士尉去看过陇西?”
李由点头。
张苍道:“丞相希望公子扶苏能够成为少府令,王贲多半也是如此认为的。”
张苍是公子的老师,但终究是丞相李斯一系的人,凡事先做好公子的吩咐之后,会为丞相多考虑的一些。
现在与李由说这些,就是为了丞相多考虑。
张苍知道他们父子不和睦,李由甚至带着妻小搬出来单过,可父子毕竟是父子。
李由道:“公子要成少府令了?”
闻言,张苍心中首先暗想李由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还是说这人很会装傻,叹道:“先前以为丞相只是为了帮扶公子,但以公子在渭南的成果,若放在陇西,再加上河西走廊,丞相与公子所图的是整个陇西乃至整个河西走廊,那是百万亩田,数十万的人口的大功。”
李由听得挠了挠头。
张苍望着运粮的队伍,低声道:“总之,此事唯有王贲成为太尉,公子成为少府令才能拿下河西走廊。”
李由道:“如此说来,从公子派都水长禄前往陇西开始就要图谋河西走廊了?”
张苍道:“倒也不是,应该是在很多年前,公子修建咸阳桥的那年,那年有一队从乌孙而来的商人,公子从他们的手中买来了蒜,从此公子就知道了那片河谷。”
李由颇为震惊,他道:“公子好深的盘算。”
张苍又道:“呵呵……也别以为公子只是为了得到那里,公子是为了对付匈奴人才会图谋河西走廊。”
拿权,争权,做大利益,为了大计公子扶苏要推自家岳丈成为太尉……
这平静的秦廷之下,竟还藏着这等事。
李由只觉得张苍很厉害,公子也很厉害。
张苍拍了拍李由的肩头,吩咐道:“此次粮草运输事关重大,李士尉万不可出错。”
“张御史放心。”
“嗯,其余的粮草苍去想办法。”
张苍面带愁容地离开了。
每年粮食就快丰收的时候,扶苏都会离开咸阳出去看看各县的麦田如何,抬眼看向远处,广阔的关中平原上,随风起伏的麦浪十分的美丽。
这种景色百看不厌。
驾着马车的田安道:“公子,今年商颜山还种了许多豆子。”
“对呀,叔孙通喜豆腐与豆花,山上自然要种满豆子,才够他老人家吃的。”
“公子,是要去见叔孙通?”
“不用了,往北方的旱塬去看看。”
公子的话语声从车驾内传来,田安让马匹走向北面。
北面的景色比较荒凉,出了咸阳城一路朝着龙首原而去。
咸阳城距离龙首原其实并不算近,不过从地理上来看,这里十分适合建设宫殿,从这里往西看去,能够见到拥抱渭河而建的咸阳城。
田安道:“传闻当年商君与孝公都想过,是否要将咸阳城建设在此地。”
扶苏颔首,这个方案肯定是被否了,因为现在的咸阳城就不在这里。
“当年,老秦人还要抵御义渠人,商君选了渭河的上游,在咸阳城的后方建设直道,以抵御义渠人,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义渠旧人多数都成了秦人,转眼间那是数百年前的事了。”
田安是一个见识很广的内侍。
同时,又因为他见识很广,也让人觉得这人很古老,说话间动不动就是上百年或几百年前的传闻。
第113章 东去
马车正走着,又到了路边缓缓退下,因这里有一队兵马正在运送粮草。
扶苏从马车的窗户往外看去,一车车粮食排成长队,几乎看不到头。
咸阳城内,张苍正翻看着一卷卷的卷宗,查看各县的粮仓。
程邈坐在丞相府屋檐下,正值酷暑天,这里难得凉快,想小憩片刻。
不多时又有官吏从丞相府走出去。
程邈闭着眼,听到了一旁冯去疾与王贲的交谈。
说的大概是今年各县的粮食其实不够了,如今还未夏收,各县都等着今年丰收。
也就在这夏收之前,张苍通过这些卷宗东调西取,东拼西凑,看起来各县的粮仓都快空了。
这张苍愣是从关中三十余县中,凑到了三万石。
张苍还让人在一路上建设粮草与军营。
若大军行进就是到了地方就能吃上饭食,而不是到了地方还需要扎营。
虽说前两月会很累,但之后的一路上,就能轻松很多。
这比当初始皇帝西巡时,更周全了。
冯去疾与王贲对张苍还是颇为赞赏的。
“这两年,往下送去的文书我都看过,公子常常会将一些事,写得很仔细,底下的人都说以前没见过有人将文书写得这么细致。”
一边说着话,冯去疾又笑了笑,道:“倒是还有些县吏有抱怨,公子吩咐的有些事确实不好办。”
王贲追问道:“哪个县吏说的?有什么事不好办了?”
冯去疾感慨道:“琐事也记不清了。”
在咸阳,丞相李斯多数时候是在定国事,而许多时候关中各县的事都是冯去疾在协调。
近来,丞相府的气氛有些怪。
譬如说最近众人都在盼望一个消息,蒙老太尉是不是真的要退下了,下一个太尉是谁。
近来,关中下了几场雷雨,这雨下得多数都是又快又急,而且雷声很大。
今年的酷暑天,雷雨频频,好似就连老天也在欢迎即将前往泰山的始皇帝。
至于这雷声是好是坏,那就是人云亦云的事了。
而午后刚过,公子扶苏不在丞相府的时候,程邈也无事可做,便打算休息半天。
只是稍过了片刻,天上传来了隆隆雷声。
程邈站起身,正要走回丞相府,却见有人快步走来,在王贲身边说了几句话。
一时间雨声很大,也不知道那人与王贲说了什么。
程邈又回头看了一眼,见到王贲跟着一个人走入了雨中,看着不像是宫里的内侍。
丞相府内,张苍忙完了眼前的事,长出了一口气,对一旁的小吏吩咐道:“这里还有三十石粮食,送去洛阳。”
等人离开之后,程邈坐过来,发现了张苍写了不少字。
程邈道:“我刚看见王贲跟着一个人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