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145节

  张良的博浪沙刺杀行动还未开始就失败了,沧海君确实是死了,抓到的人都说张良策划过一起刺杀,只不过还未施行。

  三川县死了十余个反秦人士,而在齐鲁博士们的口中,张良这个人都快成为反秦先锋了。

  事实也没错,张良的确是第一个敢在始皇帝东巡路上设计伏击的人。

  始皇帝的车队就在黄河边停下了,平阴县的人们十分好奇。

  不少人站在远处望着始皇帝的车队,其中就有人与几个青年人谈笑风生,其中一人便是陈平。

  陈平从三川郡走到平阴县,正好遇到了在这里休息的皇帝车队。

  陈平长相俊美,原本是在游学,他这一次来平阴县是来讨一门婚事的。

  先前有好几家适龄的女孩子想嫁给他,不过陈平都没有看上。

  就在不远处,有个女子正在哭泣。

  陈平对这个女子的哭泣声无动于衷,目光依旧看着远处的车队,有一排排甲士护着,也看不到真容。

  后方的女孩子哭得久,大抵是累了,就离开了。

  陈平还是没有在意。

  也不知这是第几个女人为陈平哭泣了,许多姑娘陈平都看不上,但这不妨碍此人是在三川郡或者是平阴县同龄人口耳相传间的渣男。

  再者说,陈平此人心气颇高,寻常人家的女子他也看不上。

  “听说公子扶苏正在广招宾客?”

  “哪来的宾客?公子扶苏的宾客只有叔孙通一人。”

  “我等恐怕都成不了公子宾客。”

  “听闻,公子挖了一条渠,这条渠养活了二十万口人。”

  “你们没听说吗?秦军到现在还在抓捕那些反秦人士。”

  “怎么抓?”

  “说是不事生产耕种的闲汉,都会被抓去问话。”

  同龄人各说各的话,当听到秦军抓捕反秦人士,尤其是闲汉,陈平神色多了些许慌乱,快步离开了这里。

  他走入了平阴县,在这里有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很富裕,主人家叫作张负,原本也是同乡,是三川郡武阳县人。

  陈平在这户人家的门口徘徊着,正思虑要不要拜访。

  正在犹豫着,门忽然打开了,开门的是个家仆。

  这让陈平有些进退两难了,与对方沉默了片刻,他快步上前拿出了武阳县县令的书信。

  家仆听了他的来意,就将这个客人迎进门。

  先前有个叫张良的人要刺杀始皇帝,陈平现在还有些后怕。

  进了这个家门,才踏实一些。

  听说秦军在三川郡到处抓捕反秦人士,要不是自己在外游学,说不定他陈平这样的不事生产劳作,游手好闲之辈,也会被当作反秦人士。

第116章 先师荀子

  人是带着武阳县的县令书信来的,当张负家的家仆带着书信去告知,陈平依旧只能站在堂内,等待着。

  张负家中确实富裕,尤其是这个院落,虽说不大可依旧保留着许多贵气。

  陈平自觉得自己的身世与家世,无法让他接触到更高层次的人,交游期间也不过是与三两寻常人往来。

  可张负家却在这东郡有着不小的人脉。

  又见到苍老的话语声由远及近,陈平摆出行礼的姿势。

  张负里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笑道:“武阳县,一切可都还好?”

  张负年迈,而且须发也已花白。

  陈平知道言外之意,是因始皇帝的东巡路过了三川郡,如今车队就在东郡外,张负与武阳县的县令是旧识。

  而自己,这个落魄且贫穷的人,又如何能见到家底阔绰的张负,陈平心中自嘲一笑,他不过是个送信的,才能见到对方。

  张负看着书信中的内容,又看了看眼前的陈平,开始了询问。

  不过在询问期间,张负也在观察陈平,这个年轻人看着年近三十岁,谈吐十分端正。

  当张负问起将来该如何。

  陈平却说,如今应该投效公子扶苏,那位公子在关中有着极大的名望,将来的公子定是下一位秦帝,他陈平心中有抱负,定能拜在公子扶苏门下。

  公子扶苏在关中有着颇高的名望,公子赏罚分明,为人俭朴,从不以物取乐。

  在陈平心中他觉得公子最得人心的地方在于,这位公子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在这样的公子门下办事,他陈平只要有能力并且忠心,定能得到回报。

  在陈平而言,选择一个值得投效的人,尤其重要。

  有些人你投效了,得不到回报。

  还有些人,你投效了却不会被重用。

  但公子扶苏的品行实在是太好了,太符合陈平的要求了,这样的公子他陈平说什么都要效忠,更重要的是……那位公子有着极好的人脉。

  公子还是丞相李斯的弟子,又与荀子弟子交好,这对陈平来说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

  陈平还说,他若能在其位,定是一个称职的人。

  当然了,张负只当这些都是口无遮拦的大话,陈平还是有才智的,不然武阳县的县令不会在信中提点此人。

  张负在东郡人脉颇广,结识过游侠,也结识过六国旧贵族,或者是各地的官吏

  陈平家很穷,却深得武阳县的社宰与县令赏识,这事倒是稀奇。

  看对方的窘迫样,如今在这东郡,张负怀疑此人连温饱都成问题。

  张负只是留人用了一顿早食就让他离开了。

  陈平离开了张负家中,信是送到了,但他却无处可去。

  不只是温饱成问题,他陈平的落脚之地都成问题。

  只是心念一转,陈平觉得自己在张负家的言行该是很得体的,言谈举止包括学识都说的恰到好处,这个张负既能在东郡有着广阔人脉,必定也是见识长远。

  他陈平的才学,张负定是看得出来的。

  而后,陈平没有当即离开,而是向这里的家仆打听了起来。

  始皇帝的车队在东郡边上停了两天,而后又一次启程前往峄山。

  而就在始皇帝离开东郡之前,有一个消息传来,说是将来的潼关会招收能够教书的夫子。

  始皇帝离开东郡之后,平阴县有一户人家正在举办丧事。

  而巧合的是这户正在办丧事的人家,张负也认识。

  陈平与张负在这户人家又一次见面了。

  再一次见到陈平,张负上下打量他,低声道:“都说你在武阳县贫穷且不事劳作,却愿意在这里做丧事?”

  陈平尴尬一笑。

  张负与他继续攀谈起来,陈平觉得将来投效公子扶苏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并且皇帝的车队离开了,却留下了消息,公子扶苏要在潼关办书舍,需要有能够教书的夫子。

  这件事也仅仅只是传闻,可能当时……张负觉得陈平要投效公子扶苏,不过是口无遮拦,但如今……从皇帝的车队中听到这个消息。

  张负确实要好好考虑了。

  再者说他心里确实有一块石头一直还未落地,那块石头便是那嫁了几次且守寡了几次的孙女。

  张负想了又想,询问道:“你如今住在何处?”

  闻言,陈平神色难堪,只好带着张负前往自己的住处。

  陈平的住处甚至也说不上是住处,只是一间破屋子,这间屋子甚至连个木门都没有。

  张负思量再三之后,拍了拍陈平的肩膀。

  翌日,东郡就传出了一个消息,张负的孙女要嫁给陈平了。

  张负的这个孙女出嫁好几次,却死了好几任丈夫,东郡的人家都不愿意娶,但陈平不在意,他很愿意娶。

  在那场丧事结束的第三天,张负带着陈平回了三川郡的武阳县,并举行了婚事。

  婚事结束之后的第二天,陈平就张负请武阳县的县令相助,引荐他去潼关教书。

  张负很有家底,以前落魄且贫穷的陈平,在成婚之后,得到了丈人的相助,他有了一座像样的宅院,交游也更广阔了。

  峄山,这里是东郡的东南方向,对这里的人们来说,它又叫东山。

  皇帝的车队停在山下,而皇帝准备在山下歇息,也有不少大臣三三两两走在一起,说着话。

  距离鲁地越近,这里的齐鲁博士们便越活跃,甚至已有学子前来造访。

  除了齐鲁博士们活跃,还有不少甲士也都放松了许多。

  扶苏与往常一样,不会到处走动,而是坐在妻小的马车边,正在煮着面条。

  天气已不像酷暑时节这么热了,气候变得适宜,人们的心情自然就好了。

  扶苏从妻子怀中接过孩子,又将孩子交给了田安抱着,而后夫妻两人便捞起了刚煮好的面条吃着。

  田安怀抱着小公子衡满脸都是笑容,笑着笑着他老人家的眼角又有了泪水。

  嬴政走在山下的湖边,脚步稍停他与李斯侧目看去,见到了车队方向的儿子。

  正巧看到扶苏将他自己的碗中面分给妻子吃,这对年轻的夫妻竟是这么的融洽。

  嬴政又抬头看向山顶。

  李斯站在一旁沉默不言,始皇帝的人生十分坎坷,尤其是上半生,哪怕是孩童时期也是在朝不保夕中度过的。

  如果公子扶苏的人生能够更好一些,能够更平顺更温暖,这对自小就经历过朝不保夕的始皇帝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补偿。

  是啊,现在的公子过得多么幸福美好,甚至让始皇帝的脸上都有了笑容。

  好似,这位皇帝的心中……那些在以前留下的创伤,此时此刻都弥合了些许。

  “走,上去看看。”

  闻言,李斯神色又恢复了严肃,跟着始皇帝一起走上峄山。

  峄山是一片大山脉,却有不少美丽的景色,山上还有池水,传闻齐鲁各地有不少人会在此地隐居。

  扶苏也抬头看向了父皇,父皇正与丞相李斯要登山。

  从咸阳一路而来,这支车队经过了关中平原,穿过函谷关,现在又穿过豫东平原来到了峄山。

  “公子也要去登山吗?”

  扶苏看了眼田安怀中的孩子,低声道:“不去了,坐在这里看看也很好。”

  田安颔首。

  直到夜里,峄山的山上传来消息,说是始皇帝让丞相李斯刻石立碑,皇帝立国,维初在昔……追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首节 上一节 145/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