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146节

  扶苏看完了全篇,这其实是一道始皇帝诏,所写的也是小篆,这道始皇诏也就宣示着终结了列国征战,结束了周天子的时代。

  而所写字体是小篆,其意也在告诫世人,书同文,车同轨是秦必行之事。

  扶苏让妻子带着孩子先去休息,而自己则守在车队旁,等着父皇下山回来。

  扶苏又看向一旁的王贲,道:“下一趟就在泰山了吧。”

  王贲颔首,回道:“张苍拉着粮食已到泰山了。”

  扶苏又看向峄山脚下的大湖,这个湖很漂亮,能见到倒映在水池上的月亮以及星辰。

  当扶苏再抬头看去,又见到有火把连成一片,正在向山下而来。

  又在原地站了许久,扶苏见到了李由,而后见到了在后方走回来的父皇与丞相李斯,还有后面的一片齐鲁博士。

  扶苏站在一旁行礼迎接父皇回来,当父皇与丞相李斯走过,到了眼前的是一群齐鲁博士。

  他们的脸色都不太好看。

  大抵,这些齐鲁博士都通读过了山上的刻石文章。

  始皇帝没想过用周天子之礼登山,始皇诏的隐喻便是在告诉他们,以后别再拿周天子讲话了。

  也许,他们在来时的路上还会考虑始皇帝会不会改变想法。

  有了峄山的始皇诏,这些齐鲁博士肯定是死心了。

  两天后,始皇帝的车队到了鲁地,如今的鲁地在秦一统之后,从鲁县改立为薛郡。

  当年周武王伐纣灭商,此地立国为鲁。

  再后来春秋几代更迭,列国征伐不休,此地的名字也几次更替。

  直到现在,始皇帝将其定为薛郡,此地是一个郡了。

  当始皇帝的车队到了这里,有不少齐鲁博士请命,他们要去看望孔鲋,以及孔子故地。

  始皇帝一直坐在车驾内,没有开口答应,而是李斯在应付着齐鲁博士们。

  面对众人的请求,李斯道:“要去看望也可以,不过泰山就在眼前,你们去一人看望孔鲋,就要再带一个孔门子弟前来泰山观礼。”

  有人离开了,有人还在犹豫。

  还有人正在询问淳于越的意思,他们担心这是李斯的陷阱,说不定等他们将孔门子弟带到泰山脚下。

  他李斯一声令下,孔门子弟乃至他们都杀了,那该如何是好?

  说不定他李斯只想要杀光孔门子弟。

  李斯又道:“若你们能将孔鲋请来,皇帝可封他少傅。”

  闻言,众多齐鲁博士神色越发为难,谁都知道李斯师出荀子,其中是何意思猜都猜得出来。

  难道任由他李斯折辱孔子世孙?

  这种事他李斯做得出来,他李斯手中的人命还少吗?

  扶苏一直旁观着,他低声对程邈道:“他们是万万不会将孔鲋请来的。”

  田安低声道:“公子,当年荀子在稷下学宫与鲁地学子时常有争论,那是稷下学宫的孔门子弟,他们对荀子的见解,尤为不容。”

  “可当初荀子并不在意那些嘲弄,荀子依旧坚持自己的理念。”

  就像是当初王翦感慨的那样,他老人家恨攻打楚国太晚,若是早点攻打楚国,说不定就能活抓荀子入秦。

  王老将军的想法是好的,若真如此荀子死在了秦地,荀子的死因指不定又会被添油加醋。

  看着齐鲁博士们三三两两离开,这些离开的人都还要再回来,他们需要回来为始皇帝的封禅,来观礼。

  就算是不回来,秦军也会抓他们回来。

  薛郡北依泰山,从这里抬眼望去就能见到巍峨的泰山,蓝天白云下的泰山是那么的美丽。

  从薛郡的东南看去,还有一大片连绵的山脉,这些山脉屹立在大地上,几千年都是这副模样。

  离开的齐鲁博士并不多,他们肯定是不愿意请孔鲋来面见始皇帝的,这些人甚至还会请孔鲋逃离鲁地,以免被始皇帝与李斯迫害。

  因齐鲁博士们,他们自觉地在秦的境遇不好,那么始皇帝与李斯也会迫害其余齐鲁博士。

  扶苏感慨一叹,心道:这哪里是迫害,秦有过善意的对待他们,是他们自找的。

  说是要请孔鲋来,不免令扶苏想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发展,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先贤的思想贯穿了整个春秋战国。

  等丞相朝着这里走来,扶苏道:“老师的心情,看起来很好。”

  李斯叹道:“终于到泰山脚下,也踏实了。”

  当初是老师极力劝谏始皇帝封禅泰山的,现在真的来到了泰山,那么圆满就在眼前了。

  李斯道:“臣也没想为难那些博士,是他们将臣,想成那样的人。”

  扶苏道:“先师荀子也是学于孔子与孟子,老师又怎会折辱孔子的世孙呢?”

  李斯颇为赞同地点头。

第117章 徐福

  、扶苏又拿出两卷竹简递上,道:“丞相,这是我拟定的新任命。”

  李斯拿过竹简,看了一眼,低声道:“张苍任少府丞,程邈任长史?”

  说起这事,扶苏有些惭愧,一来是挖丞相墙角不太好,张苍是丞相的人,程邈原本是右相的人。

  自己这个大秦公子应该是不至于同时得罪右相与丞相的,他们应该是欣然答应此事。

  留一个得力的人留在公子左右,这应该也是丞相与右相的打算。

  既然大家都是这个心思,扶苏觉得不如顺手推舟。

  李斯神色明显是有犹豫的,也仅仅只是犹豫片刻,便回道:“臣这就去盖印。”

  扶苏满意颔首。

  等丞相将盖了印的任命带来,扶苏拿着就离开了此地,前往车队的另一头。

  车队正在休息的时候,王贲命一队队的骑兵看守着四周。

  在封禅之前,始皇帝要在泰山脚下停留几天,为封禅做准备,因此张苍除了准备回咸阳后半段路程的粮草问题外,还要保证泰山的粮草供应。

  扶苏来到张苍与程邈的马车外,身为少府令要听一听两人的粮草部署情况。

  张苍与程邈同乘一车,陪同始皇帝的大臣武将众多,车一共也就八十一乘。

  两人的车内装满了竹简,勉强留了能容人坐下的空间,可见这两人管后勤时的工作强度也足够高。

  见是公子扶苏来了,张苍与程邈走下马车。

  扶苏道:“这里的郡守在泰山脚下建一座宅院,我们可以住下来。”

  张苍抬眼望向泰山没有多言。

  程邈先开口道:“已派人去南方抽调粮草了,顺利的话,再有五天就能筹集回去的粮草。”

  不知不觉已是十月中旬的秋季,从咸阳一路而来,紧赶慢赶总算是到了泰山脚下。

  张苍开始讲述接下来的粮食安排。

  现在始皇帝的确是到了泰山,不过始皇帝多半不会按照原路回去,因此这两人必须在保证基本粮食的供给上多准备三个月以上的粮草。

  张苍低声道:“薛郡各县的粮草十分充足,臣想调用。”

  程邈道:“臣也是如此认为。”

  扶苏将手中的两卷竹简分别递给两人,道:“这是你们的新任命。”

  两人看到任命倒没觉得太意外。

  程邈任少府长史,其权力与职责类似丞相府长史,处置文书往来。

  张苍则是少府丞。

  两人的官阶一样高,俸禄与禄米也都是一样的。

  本来,扶苏是想将丞相身边的吴公也挖来的,但考虑他是丞相同邑,又是丞相弟子,而且其人官阶本就太低,能力短板太明显,暂时打算继续观察。

  有了自己的班底,扶苏心中还踏实了不少,这个班底很单薄,单薄到只有张苍与程邈两人,但目前也够用了。

  换言之,这与兵法是一样的,部下嘛……不在多,在于精。

  与他们两人又交代了几句就离开了。

  扶苏走回车驾的前方,来到妻小的马车边,正好是用饭的时辰。

  今天,田安得了一个羊腿,正在切着羊肉,高泉宫的队伍人数不多,但也不少,除却王家婆婆,一家三口,还有六位宫女,十余个内侍。

  田安将羊腿切好之后,分食给众人。

  而后田安拿出一块大木板,开始了和面扯面。

  不管在哪里,田安总能将吃饭这件事办得很好。

  扶苏用多余的面,包了饺子与面条。

  田安尤其喜欢包子,他的牙齿撕咬肉块很费劲,而包子与饺子的肉馅是剁碎的,他尤为喜欢。

  孩子每到了午时就要睡,王棠儿在马车内照顾着。

  秋风吹过这支庞大的车队,还能吹起驰道上的些许尘土。

  田安端着一碗面,他将一只热乎的包子放在面条上,汤水浸湿了包子。

  扶苏与他坐在马车边,因是背对着东方而坐,因此从这里一路向西看,能够见到从长长的车队后方,每个人都做什么。

  扶苏听张苍说过,王贲喜看着美人起舞吃饭喝酒。

  这大概是六国贵族留下来的奢靡之举。

  而且最近吧,张苍与王贲走得挺近的。

  扶苏吃着面条,又喝下一口用羊骨头汤熬成的汤,见到有不少甲士脱了鞋子,正在休息着。

  当初,在频阳县扶苏看过王翦交给自己的一卷兵书,那是李牧所写的兵书,是用当初赵人所用的晋字所写,其文字与现在秦人所用的小篆有很大的区别。

  那应该是李牧众多兵书中的其中一卷,那卷文书中所写的就是行军之苦,打仗时如果冲锋陷阵死了或许就是一种解脱,但打仗最累的不是在战场上,打仗最苦的事是拔营与行军。

  李牧在那卷兵书中所阐述的便是行军之苦,以及利用行军之苦,让对手疲于奔命。

  应该在当年列国的将领中,诸多将领对此,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的。

  扶苏再往前方看去,见到了正在丞相身旁候着的薛郡的郡守,问道:“这个郡守如何?”

  田安回头望了一眼,又道:“回公子,这个郡守是当年鲁地的降将,此人还进献了不少宝物。”

  扶苏道:“让他安排人手多建设屋子,让甲士们都有一个干净的屋子住,再安排几个医者给甲士们看看双脚,起老茧的,破皮的,有伤口的都要治好。”

  田安招手唤来了一个内侍,便让这个内侍去吩咐。

  正在与丞相李斯交谈的薛郡郡守听到了内侍的话语,他疑惑地看了看公子扶苏所在的方向,而后便脚步匆匆离开了。

  翌日,这位郡守带来了三千民夫去建设屋子,招来了二十余个医者,给甲士们看病。

  这位郡守能带来的医者只有这么多,若还要更多的医者……郡守只能去别的地方调人。

首节 上一节 146/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