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不要沾水,不要沾地,过三两天再来给我看看。”稂一边嘱咐着,一边收拾着他的陶罐。
那渔民只是被疼得稍稍皱眉,十分感激的谢过,还让他的孩子递上一些漂亮的贝壳。
稂有很多贝壳,他的家门前有满满一堆的贝壳,他甚至用贝壳铺满了家门口的地面。
站在原地的徐福愣神不语,渔民会将贝壳收集起来,当作是造屋子的材料,漂亮的贝壳可以做首饰与家里的装饰,甚至用来交易渔获。
让徐福吃惊地是……他才发现,稂的家门前竟然有数不清的贝壳,甚至堆成了一人高的贝壳堆,假设每人送他一串,他究竟是帮了这些渔民多少啊……
三天之后,琅琊台又迎来了一场大雪,扶苏手里提着一串漂亮的贝壳,这是渔民所送的赠礼。
琅琊台的大殿内,嬴政问道:“这贝壳有何特殊之处吗?”
扶苏收起这串贝壳道:“父皇,儿臣觉得这贝壳比之珍珠更珍贵。”
李斯忙补充道:“臣以为,越民送贝壳,而不送珍珠是因越民信服公子。”
不等始皇帝反问,这位丞相再补充道:“当年越民须年年向齐王室进供珍珠,越民被齐王室所欺。”
“除却珍珠,这美丽的贝壳亦是越民最喜之物,他们知公子身份珍贵,但不送珍珠不是越民不尊重公子,因越民相信公子不是当年的齐王室,不会像当年的齐王室那样对待他们。”
“臣贺公子得越民人心。”
言罢,李斯又行了一礼。
嬴政饮了一口酒水,面带笑意没有开口。
扶苏道:“臣想将徐福留在此地,让他任职琅琊县的县令。”
李斯道:“臣亦举荐徐福,任此地县令。”
王贲迟疑道:“他本是博士,让他任职县令,恐不合适。”
见李斯看向自己,扶苏回道:“琅琊县会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县,儿臣觉得他会欣然接受。”
王贲的担忧的还是有道理的,不是让徐福降官职,而是他对齐鲁博士不信任,尤其是徐福以前与淳于越他们为伍。
李斯道:“臣会安排官吏在琅琊县任职,并且看管徐福所作所为,齐郡郡守亦有监察之责。”
他转身面向王贲又劝道:“王太尉,一个博士而已,他徐福做的好与不好,无关大局,其人不足为虑,公子让他任职县令,只是利用他与越民的渊源,仅此而已。”
李斯总有一百个理由,打消始皇帝与王太尉的疑虑,并且支持公子扶苏。
大殿内的四人,就是大秦这个国家的核心。
公子扶苏不知不觉也成了其中之一,参与国家建设的大事。
当擦拭掉那些……有关齐鲁博士留下的反对言语。
才看清这个国家机器的内部,已是极其团结。
大殿外的风雪如同鹅毛,随着大风飘洒而下,在齐地特有的大风雪天,这大雪就像是波浪一般,层层叠叠地落下,五步之外的视野只有一片白茫茫。
琅琊台的大殿内点着几个暖炉,始皇帝,丞相李斯,太尉王贲,以及公子扶苏,正在商谈着建设国家的大计。
没有群臣商议,也没有群臣附和或者反对,只有殿内的四人平静地交谈着。
第125章 反秦的项氏
今年的雪很奇怪,风雪总是三五天一来,来得快,去得也快,往往雪量也很大。
琅琊台下的士兵们也不知有多少次清理积雪,多数人都是疲惫的。
扶苏翻看过往年的齐郡记录,其实这里每年都会有大雪,只不过今年的大雪更久而已。
扶苏坐在偏殿内,身边是正在哄着孩子的妻子,这孩子如今已爬得十分熟练了,又是一走神,发现孩子不在眼前,便要到处找,也不知道他爬去哪儿了。
因此,这孩子身边的内侍与宫女是最多的。
扶苏问道:“徐福最近在做什么?”
“回公子,徐福近来一直都在家中。”
让徐福任职琅琊县令的事,还未将消息送去,知道这件事的也只有父皇,李斯与王贲。
扶苏在眼前铺开一张地图,地图上所画的是有关将来的琅琊县的模样,这县属于齐郡的范畴之内,也是将来海运的支点。
“公子,最近有一个消息送来。”
“什么消息。”扶苏看着眼前的地图,一边问道。
“丞相与太尉派了官吏与兵马去虎夷山迁民,却在遭到了不少人的反抗,杀了一些人,才平息了混乱,现在越民都在迁来的路上了,听说这件事当年的楚国贵族有关。”
始皇帝说过,这反秦的六国旧贵族是杀不完的,也是抓不完的。
如果一直深陷抓捕这些六国的贵族的窘境。
因此投入大量的人力与心力,这天下还治不治了,这大秦还要不要建设了?
因此啊,始皇帝实行郡县制之后,所做第一件事就是建设国家。
李斯是一位十分高明的政治家,他驱使秦官吏控制地方,缩小六国旧贵族的生存环境,一边将主要的心力投入国家建设中。
扶苏道:“楚人?”
田安解释道:“现在的楚地还有很多要反秦的楚国旧贵族。”
“公子!徐福在琅琊台下求见。”
谈话被外面的话语声打断,扶苏道:“他来做什么?”
“说是有楚地的要事,禀报公子。”
扶苏搁下手中的地图,正好也要出去走走,便出了偏殿。
琅琊台的积雪刚被清理干净不久,地面上还结着一些薄冰,走下琅琊台的台阶还能听到薄冰被踩碎的声音。
琅琊台还存有一些周王室时期留下的石刻,多数是一些雕像与碑文。
以前夫差曾在此地驻兵,据说此地还能观日影定冬至。
徐福双手捧着一卷竹简,见到了公子亲自走向台,行礼道:“公子。”
扶苏道:“这寒冬时节,是有何事?”
徐福先是退后一步,道:“臣有要事告知公子,近来臣听闻丞相迁越民遇到了楚人的阻挠。”
扶苏轻笑道:“一点小事,这种事多了也就看习惯了。”
徐福又道:“两月前,韩终让人给臣送了一卷书信,韩终如今投效了楚人项氏,还说若臣被秦欺辱,也可投他。”
言罢,徐福的双手将竹简高高举过头顶。
扶苏拿过竹简打开上面绳结,竹简缓缓打开,一列列的文字入眼,书信所写的是楚文字。
书同文,车同轨才施行多少年,楚地还有人写楚文字,其实这不奇怪,人是需要时间改变的。
扶苏看罢竹简内的内容,低声道:“韩终将你视为最好的朋友,你却向我告发韩终投效了反秦的项氏?”
徐福犹豫了片刻,他道:“臣原本是想帮着韩终隐瞒此事,但臣听闻丞相迁越民却遇到了楚人阻拦,臣深知此事干系重大,不敢怠慢。”
扶苏将竹简交还了徐福,对他道:“此事我会如实告知丞相,往后还需你在此地效力,你记住,诚实很重要。”
徐福自然是愿意投效公子扶苏的,他忙道:“臣领命。”
“回去吧。”
徐福再一行礼。
看他脚步匆匆离开,田安问道:“此事真的要告知丞相吗?”
扶苏摇头道:“不用。”
田安神色明悟了,这是要控制住徐福,公子是在为自己考虑。
田安又道:“今天也不知是否还有上好的渔获。”
扶苏道;“多挑一些螃蟹。”
“好。”田安满脸笑容的离开,公子爱吃螃蟹,他就找这里的渔民多寻一些壮实的螃蟹。
雪停的半个月后,扶苏依旧为了建设琅琊县忙碌着。
扶苏拿起一卷新送来的竹简,看了其中内容原来是丞相李斯要在琅琊县建设一支兵马,并且在这里设立一个将军,这个将军的官职是东晦都尉,这是一个船运将军。
了不起的大秦,竟然开始建设海军了,这如何不让人振奋。
军中的事都是始皇帝提议,丞相拟定,太尉落实。
而建设琅琊郡的事,亦是如此,始皇帝与丞相都觉得这个地方很重要,那么当始皇帝,丞相,太尉都统一想法之后,这件事轮到了少府令落实。
每天,从公子扶苏偏殿送出去的竹简都是成箱的。
当公子扶苏设立了新的乡亭建设地点时,第一批从虎夷山迁来的越民也到了琅琊县,一共两万户,看来折损了不少。
程邈当即安排人手,号令这些越民建设屋子。
六万大军窝在琅琊台已有一个多月没有事,现在正好可以将他们利用起来。
无论在迁民时遇到了多少阻碍,只要能将人力运送过来,就已是一个很好的结果,即便拉来的是野人,那也是劳动力与生产力。
所以,扶苏从来不会对人力挑挑拣拣,哪怕是刑徒,只要四肢齐全有力气,就可以去干活。
这个时代的人们所追求的其实很简单,他们能够得到生存的资源,就已经很好了。
因此,扶苏不像齐王室那样不断的压榨渔民,扶苏在与渔民建立一种利益互换,并且尽可能将这种利益扩张到赖以生存的地步,建设家园就是建设国家。
如此,只有不断的相互补偿,不断的建立感情,这里的人们就会越发拥护秦。
扶苏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收获了老族长以及其他越人的人心,而后老族长与他的越民会继续教导其他的越人,来投效大秦。
琅琊县最寒冷的季节结束了,海边晴朗了数日。
始皇帝二十九年的一月,始皇帝在琅琊台住了三个多月。
这三个月多,海边的建设也在飞快进行着。
丞相李斯的迁越民之策也到了尾声,在这里的劳作的越民工匠有一万两千人。
在黄河的入海口,有一群工匠正在这里忙碌,公子扶苏要在这里建设一座大船坞,往后这里会成为海运的重要枢纽。
稂带来了一个人,他与稂一样是敬业县的学子,可以继续做稂在这里没有做完的事。
很多人都感觉到,公子扶苏与始皇帝就要离开这里的了,人们发现原本散在各地的秦军正在逐渐回来。
琅琊台下的秦军越来越多。
待一处处新的乡亭建设而成,始皇帝的真实目的是希望让越民成为秦的子民。
丞相李斯也有别的用心,他要让越民再也不能复国,在秦的集权统治以及郡县制的施行下,是不允许有越国存在的。
这些目的扶苏都知道,这都是李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与预谋,其实这与那些越民无关,越民也想不到丞相李斯那般的处心积虑。
丞相李斯是一个纯粹的政治高手。
这一点扶苏也清楚,但正因李斯不是一个多么好的人,他才能坚定地建设大秦。
就要告别琅琊台了,扶苏心里想了很多,想到了始皇帝与李斯的从前,所以可以得出一句话,大秦不相信眼泪,软弱与仁慈不能让大秦强大。
“公子都收拾好了。”
扶苏最后看了一眼琅琊台,这里的诸多工事还未结束,以后还要继续建设的,只不过下一次再来琅琊台也不知是什么年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