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162节

  现在东巡结束了,看似这东巡很顺利,但在始皇帝眼中,这天下的人们,以及人们的看法,让始皇帝不满意。

  咸阳城还是老样子,扶苏总觉得这里总是一成不变的。

  公子扶苏下了车驾,走入了咸阳城的城门。

  田安跟在一旁,道:“咸阳桥西边建了一个集市,现在那个集市越来越热闹了。”

  “是想让我出去散散心?”

  田安笑着点头。

  扶苏没有去咸阳桥,而是径直回了高泉宫。

  田安走到了高泉宫外停下了脚步,他拿出一卷布,递给宫门前的内侍道:“这是宫里最近缺的,我都写好了,你去买来。”

  这个内侍笑着点头。

  他刚走出两步,田安又吩咐道:“去咸阳桥西边的集市买。”

  “好。”

  对方应了两声,田安看着这个内侍走远,才满意走回宫里。

  见到公子正抱着孩子,看到公子的笑容,田安知道公子真的不用去咸阳桥散心。

  老太尉过世的半个月之后,秦廷的终于恢复了廷议。

  今天的廷议说起了北伐匈奴人的事,现在的草原上,有一群从更北方而来的匈奴族群,北边的匈奴人已占据了西辽河,并且与赤峰匈奴王联手,切断东胡与长城的联系。

  蒙恬从军中送来的第二个军报,大片匈奴人即将兵进河套,若匈奴人一旦占据了河套,并且攻破了蒙恬的长城防线,匈奴的骑兵只需三天,就可以兵临咸阳城下。

  只要匈奴人兵临咸阳城下,整个关中都会成为一片焦土,如今建设的富饶与发展的人口,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军报是蒙恬的预警。

  本来今天廷议时,扶苏发现两位老师,丞相李斯与张苍的心情都很不错,因齐鲁博士已不在朝班上了。

  这本是一件多好的事,但蒙恬的两个军报,让丞相李斯与秦廷的其余大臣皆是满面担忧。

  这一卷军报念完,又端上了另一卷军报,内侍正在高声念诵着。

  在西域有一位叫冒顿的匈奴王,他将月氏人驱逐出他们原本居住的家园,月氏人四散而逃,有的逃到了更西方,还有的与西戎人共同退守在西戎河谷。

  冒顿正打算征服西域各部,兵进西戎河谷。

  如今的北方,不止有冒顿与赤峰匈奴王两位,但凡带着大一些族群,都可以自称匈奴王,并且他们互相不断吞并联合。

  在蒙恬的军报,他觉得如今威胁最大的是占据西辽河的赤峰匈奴王。

  实则,扶苏觉得众多的匈奴王中,隐患最大的是冒顿,当然在匈奴人口中,应该称呼单于,冒顿单于。

  而正在南下的匈奴大军,探明的数量至少有十五万人。

  廷议从早晨一直到了下午,直到廷议结束,众人纷纷走出大殿。

  扶苏正走向丞相府,程邈就在边上不停絮叨着。

  “臣听闻王太尉得知今天要廷议,连夜赶到咸阳城外,深夜时到的城外,天一亮城门一开,他是快马赶来参加廷议,不敢耽误半分。”

  程邈忧心道:“这王太尉现在回去了,多半是去休息了。”

  扶苏正走着,问道:“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程邈回道:“吴公说的。”

  “这……”扶苏追问道:“丞相府都忙成什么样了,又是夏收,又是陇西垦田,北边还要增兵,西戎局势危急……他吴公还有这清闲打听王太尉的事?”

  “倒也不是。”程邈解释道:“昨天吴公也忙到了夜里,丞相让他去给王太尉送消息,说是今天廷议。”

  程邈接着补充道:“不是吴公清闲,是吴公忙得两天一夜未睡。”

  两人说着话走入了丞相府,扶苏也正式进入了工作中。

  只要公子扶苏坐在丞相府,丞相府的工作进度就快了不少,一卷又一卷的文书经过公子扶苏的批复,送出了丞相府。

  扶苏打开一卷地图,这是蒙恬新送来的长城舆图。

  八年了,当初列国在北方所建设的长城已被蒙恬连接了起来。

  按照扶苏在后世的认知,将土地上的地点与地理位置测量之后,蒙恬新铸造的新长城有一千三百余里,北疆的长城防线共有五千公里。

  这是始皇帝征发二十万刑徒,铸造出来的长城。

  而这八年间,丞相李斯为了北方边境,迁民四十四县,共计十二万户,这个规模是当年迁民入渭南的三倍。

  吴公快步跑来,他大口出着气,道:“公子有消息了。”

  扶苏正想着利用长城的城楼建设烽燧,堑壕与弩台增强长城边防,身为少府令是可以调动工匠的。

  见到吴公急急忙忙跑来,扶苏道:“怎么了?”

  吴公先是缓了缓气,他道:“皇帝答应了蒙恬的请命,重设云中郡驯服战马以扩建骑兵,设五原工丞督造兵器,联合西戎抵御匈奴人。”

  扶苏坐在丞相府内沉默不言,因只有自己知道,当冒顿单于吞并了其余匈奴势力,当他整合了草原之后,匈奴鼎盛时期,骑兵超过四十万。

  从一千多年前,两河流域诞生的农耕文明越来越繁盛,后来这个文明屡屡与北方的匈奴人有了战争开始。

  到现在为止,始皇帝一统中原,整合了国家力量之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真的要来了。

第130章 增兵

  蒙武大将军过世的一个月后,关中各县的夏收工作也结束了,诸多国事也进入了正常的状态。

  咸阳城的一处食肆内,张苍与李由用了饭食就分别了。

  李由奉命带着他的妻小先一步去了陇西,之后又有五百骑兵奔赴陇西。

  近年来,渭南郡已习惯了现在的发展模式,叔孙通得到了公子扶苏的文书,可是得到公子扶苏回复之后,公子是答应提高敬业县收学子的粮食,但公子也说了可以用劳动力来代替。

  至于如何利用劳动力来实现价值,他还是一筹莫展。

  在他看来,粮食依旧是最好的,劳动力是一时的,但粮食是可以储存起来的。

  搁下这卷文书,叔孙通带着愁绪走出屋子,他见到了各县的县令带着一个个的年轻人来到了县里,他们都到了傅籍的年龄。

  如今北方增兵,这些年轻人都要送去长城。

  敬业县派出了十五个年轻人,每户人家有一人进入兵役,章邯就会给他们户籍。

  有了户籍就不是公子扶苏的家仆了,他们就可以垦自己的田地。

  敬业县人口本就少,按照秦正常的一个县,最少也是六百户人,好在五六十个适龄年轻人还是拿得出来的。

  敬业县的人口虽说少,可整个渭南的人口其实很充实,当初为了渭南垦荒迁了二十万人口。

  现如今,这二十万人口成了渭南最大的底气,整个关中没有能像渭南这样,一下子拉出三万傅籍的青年人。

  当初那些一无所有的贫民,经过这五年,他们养活了自己与他们的孩子。

  现在那些十一岁的的孩子终于养大了,现在成了能够去打仗了的年轻战士。

  这还是二十万人口中的年轻人,若算上壮年的男子,拉出八万兵都不是什么难事。

  如今只是拉了三万参加兵役的年轻人出来,就足够震撼了,哪个郡能拉出这么大的一支兵马,不知道的还以为公子扶苏藏了三万私兵。

  张苍坐着牛车来到了敬业县,他刚下车驾,就见到章邯领着一队队的孩子正在领着兵器。

  他们多数都是没有战马的需要走路前往上郡,咸阳城北郊的驰道直通上郡,在一路上还能看到一队队奔赴上郡的年轻人。

  始皇帝所言的增兵,从来不是一件小事,面对十余万也可能二十多万匈奴人,为了这场战争,大秦这个国家机器再一次为了战争开动。

  虎狼一般的大秦似乎再一次闻到了战功的味道,一队队的年轻人纷纷从各县走出来,众人拿着自己的验传与兵器,一路北上。

  以前的一代人是为了一统中原而打仗,现在这一代年轻人要为了保护家园北上。

  匈奴人一旦南下会掠夺他们的粮食,妻小与土地。

  好在关中的男儿一代接着一代都是从战场上杀出来的,现在的孩子们也都是在父辈们的教导下长大。

  而也是从懵懂之年就出征打仗的父辈们,他们能教给他们孩子的经验,也都是战场杀敌与如何在战场上保命的经验。

  以前是东出,现在是北伐。

  这是张苍一路而来看到的景象,也是正发生的事,随着他而来的还有一队甲士,这些甲士拉着一驾驾的车,车上装着的是一罐罐的酒水。

  见张苍来了,章邯的脸上带着些许笑意,不论是每年的田赋,还是这一次征兵役,渭南一直都是关中各郡县中最出色的。

  渭南的土地不大,却养活了其余各县几倍的人口。

  章邯道:“名册都准备好了。”

  张苍如今是少府丞但依旧兼着御史,既为公子扶苏办事,也要为丞相办事,一直都挺忙碌的。

  一群青年人就站在眼前,他们的年纪多数都在二十余岁左右,年少的有十七或十八的年纪。

  这些人穿着粗布外衣,每个人的布衣都是黑灰色的。

  章邯低声道:“都在这里了。”

  张苍看向队伍的后方,又道:“各县的人都到了吗?”

  郡丞叔孙通道:“还差华阴县的司马欣。”

  章邯道:“再等等,应该就到了。”

  张苍看着手中的一卷名册点头,又道:“李由去陇西了。”

  “是为了防备西戎人马?”

  张苍摇头道:“不是,是公子这一次真的要取西戎的河谷了。”

  章邯觉得西戎人有些可惜,当初王贲送给了西戎人上千车犀牛皮,原以为他们能够与匈奴人多斡旋一些时日,没想到会败的这么快。

  他问道:“西域形势复杂,怎么匈奴人能够在西域打成这样?”

  张苍也是摇头,言道:“不知道,听说有个从月氏杀出来的匈奴王,十分骁勇。”

  再看章邯的神情,张苍低声道:“章郡守不用着急,李由虽说是士尉但此人实则没有临阵战前的经验,若西戎一旦开战是需要一位将领的,章邯将军当年就在河东与匈奴人打仗过,是吧?”

  章邯颔首。

  张苍给了他一个眼神,道:“不着急,待公子一步步安排。”

  闻言,章邯神色振奋,他岂会不明白张苍的意思。

  怕就怕蒙恬在北方独木难支,需要有人策应,屠雎与赵佗在南方无法脱身,王贲如今任职太尉,却也不再带兵了,放眼看去,章邯觉得机会到了。

  张苍拍了拍他的肩膀又道:“章郡守,你本就是军中将领出身,不该荒废了年少所学。”

  章邯想到了他的父亲,以及他的理想,就像是当年南征送别李由,看着李由一路往蜀中而去,他章邯真的很羡慕。

  听到张苍的话语,还有那句待公子步步安排,章邯感觉心口滚烫,他甚至都快忘了他曾经也是一位军中将领,他出身一个落魄的将门,他羡慕蒙恬与王贲,他太渴望这个机会了。

  张苍看着眼前的三万余年轻的战士,他们刚拿上了兵器,有的是大戟,有的是青铜剑,还有的是盾牌,一个个已穿上了皮甲,穿着黑灰色有些脏的衣裳,高矮胖瘦各有不同的站在一起。

  他们在试着兵器,或有的在互相推搡着,比较着。

  这些孩子可能一时间都没有察觉到,他们此刻嬉笑着,实则他们要面对的是真实且会死人的战争。

  司马欣来晚了,他之所以来晚不是因玩忽职守,而是因他还要去潼关,将青臂所领的工匠都带到这里。

  人数都到齐了,张苍看着各县县令陆续送来的名册,确认了人数,这一次渭南郡六个县参加北伐兵役的年轻人,一共六万五千人。

首节 上一节 162/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