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苍很佩服公子扶苏的高瞻远瞩,渭南用最少的土地养活了最多的人口,却为关中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当年为了建设关中所花用的二十万石粮食,于现在来说,当初的二十万石粮食的成本,根本算不得什么。
当年所吃的苦,所挖这一条渠,如今都得到了回报,而且是巨大的回报。
见人都到齐了,张苍朗声道:“赐酒饯行,明天出关。”
章邯的大嗓门重复道:“明天出关!”
嗓音在商颜山下回响着,一罐罐的酒水被拿了上来,分给了在场的年轻战士们,每个人都要喝酒。
这是老秦人的传统了,自秦孝公变法以来,每每有东出战事,都要给战士们吃酒。
因秦法的缘故,秦人在平常时很少有饮酒,只是现在允许这些年轻的战士们喝一口关中的酒,记住这个酒水的味道。
敬业县的年轻人争抢着余下的酒水,张苍给了青臂一卷竹简,吩咐道:“公子有令建设渭南大营,为北方战事铸造军械。”
“青臂领命。”
以前的关中有一个大营,如今的蓝田依旧保留着秦军大营的功能,而蓝田也属于现在的内史郡。
渭南郡要建设渭南大营,是要与蓝田大营对标的,并且甚至规模要更大,因为这里的劳动人口十分充足。
按照公子的吩咐要将纺车改造成织粗布所用的纺车,为前军将士们织造衣服与鞋履,甚至翻新老旧的战甲。
渭南的粮草保持打开,方便军中随时调取粮草。
渭南的三十岁到五十岁以内的壮年男子,皆不得离开渭南郡,一旦前方战事吃紧,他们这些壮年男子需要顶上,若还不行,恐怕那些白发苍苍的老秦军要再一次上战场。
不过那是最坏的打算,张苍觉得现在还不到让白发的老秦军上战场。
青臂带着他的三百个工匠建设铁匠坊,用来铸造兵械。
或许是当初公子扶苏为建设渭南留下了一些能够腾挪的空间,现在这个拥有三十多万人口的大郡能够十分顺利地改变了生产方向,将一切劳动力都用在了战争后勤上。
农户,工匠,人口,粮食就是如今的战争最重要的四大要素,这些也都是渭南郡最多的。
张苍与几个县令坐在一起与他们说着咸阳的安排。
章邯听了张苍解释,才知道原来李由去陇西是为了寻找西戎人的首领,与其谈判得到他们的战马,并且秦军会派出兵马驰援西戎人。
章邯问道:“西戎人将来会与大秦平分河西走廊?”
照理说应该是这样的,张苍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因他知道公子扶苏与丞相的心思,从来没有打算过要与他们分土地,大秦就不会与任何人分土地,哪怕还不是大秦的土地,将来也会是大秦的。
张苍对众人道:“去年关中招收了不少教书的夫子,公子说需要派一些人跟随李士尉前往西戎。”
闻言,五个县令皆是面面相觑。
身为丞相好帮手,张苍有他自己的办事方式,他将一根根竹简放在五个县令的面前,每个人面前一根,低声道:“每个人写一个名字,每个人只能推举一位。”
随后,张苍将笔给了第一个人,也就是华阴县令司马欣。
为丞相办事这么多年,丞相喜办事高效,而且不拖泥带水,张苍也是如此,他不会等对方说,容他回去思虑两天,或者是听听别人怎么说,诸如此类拖延的话。
如果每个人都这么说,事情就会一拖再拖。
张苍只按照命令办事,他从来不会给对方考虑的机会,也不会让对方去想事情的好坏,只是让对方做出选择。
就像眼前,张苍没让他们回去挑选夫子,而是将笔放在了他们面前,让他们当场就写。
天色已入夜,屋外已喝醉的年轻战士正在呼呼大睡,他们睡醒之后就要北上了。
张苍留在渭南郡,还有不少事需要替公子扶苏办妥。
司马欣在竹简上写下了一个名字,而后将笔交给另外一个人,他在竹简上所写的名字不是别人,正是陈平。
司马欣双手端着竹简,递还给了张苍。
写下这个名字后,司马欣面带笑容,有一种既放松又自觉高明的感觉。
让陈平离开渭南是他所做的决定中,最好的一个选择。
司马欣没有任何的负罪感,他觉得让陈平离开是为了不让他这样的人带坏风气。
而且像陈平那样的人,就算是丢入西戎人的人群中,他一定也能活得很好。
司马欣坐回了自己的位置,等着其余县令写下名字。
当天还未完全亮的时候,有人睡醒了,而宿醉时候的战士们纷纷背上了行囊,带着他的兵器,三五成群地离开了敬业县,他们互为同伴,要去战场上厮杀。
一夜未眠的章邯红着眼送别了这些年轻的战士们。
“父亲!我也想去打仗。”
章邯的儿子朗声道。
章邯拍了拍儿子的后脑勺道:“你先学会识字写字。”
当陈平被人从睡梦中拉起来的时候,他怎么都没有想到司马欣会让他去陇西,去了陇西之后要听从李由的吩咐,甚至还要跟着前往西戎人的河谷。
当得知这一切都是司马欣的安排,陈平心中懊恼又无可奈何。
他陈平现在没有一官半职,县令司马欣说什么就是什么,他知道司马欣一直瞧不上他,可他没想到司马欣会这么对待他。
司马欣是一位正直的老秦人县令,此人行事简单且廉洁。
陈平也不喜司马欣,可一旦被这种人讨厌上,恐怕很难找到机会对付他,这种人将心血全部用在县治上,他根本没弱点。
但这一次,两人算是记恨上了。
第131章 先活下来
这些天,张苍会留在渭南,建设渭南大营。
司马欣也被留了下来,帮着张苍主持这里的事。
渭南郡的郡丞叔孙通此刻就在村口,给要离开关中的夫子们分发文书。
陈平跟着一队人来到叔孙通的面前,他接过对方递来的文书,问道:“我现在可以去陇西了?”
叔孙通抚须道:“怎么?不愿意去?”
陈平注意到周围众人的脸色,又忙道:“愿意。”
他不敢说不愿意,尤其是面对周遭众人的目光,这些可都是愿意为了公子扶苏去赴死的人。
陈平接过文书之后,就跟着这队人们一起离开了。
叔孙通办完眼前的事,就走回了村子里。
村内很忙碌,按照张苍的安排要在这里建设三座巨大的作坊,一个作坊用来铸造兵械,另一个作坊用来织造衣裳,还有一个作坊用来做各种木工。
村子里虽说忙成了一团,但在渭南数十万人口的人力下,众人都觉得没什么事是他们办不成的。
今年,一群十岁上下的孩子正在暗渠中避暑,要是在往年,叔孙通也会进入清凉的暗渠中,与这些孩子坐在一起,有时给这些孩子们讲一讲故事。
公子留在敬业县的书很多,听说那些书都是公子让人从咸阳的高泉宫送来的。
从老秦人的故事到各种有意思的典故,公子扶苏总能将列国的事迹,讲述成一个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而当公子东巡回来了之后,大概是去了越国旧地,公子听闻了夫差与越王勾践的故事。
后来,公子就写了越王勾践这个故事。
在以前,叔孙通也听说越王勾践的事迹,但却没有听过如公子所写那般,将越王勾践的故事写得这般动人。
在叔孙通的认知中,夫差应该没有像公子所写的那般自大,勾践是不是真的卧薪尝胆,都是不可知的。
但是真是假都不重要,只要这个故事足够动人,它就会被传入每个人的心中。
叔孙通又见到了司马欣,在渭南郡刚刚成立的时候,与章邯谈论过司马欣。
郡守与郡臣讨论一个自己地界内的县令,这很正常。
叔孙通觉得司马欣确实是一个对大秦忠心的人,而且其人还是老秦人出身的官吏,人都有缺点,司马欣的缺点就是其人办事太过认真,这种人活着会很累,而且在他手底下做事的人也会很累。
在司马欣的眼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因此其人也容易得罪人。
也好在,他是一个县令,他若是在咸阳为官,多半不会在渭南郡这样自在,这么一想,叔孙通又觉得司马欣往后应该接着留在这渭南。
渭南郡还建设了几个大饭堂,粮食多数都运往这里。
饭堂还在建设,不过这里已有不少人在用饭了,当各家都不用自己做饭之后,人们也就不需要做饭的时间,提高生产的效率。
叔孙通端着一碗面,坐在司马欣的面前吃着。
司马欣吃着一张饼,喝着一碗羊肉汤。
叔孙通道:“这么晚才用饭?”
司马欣叹道:“公子建设渭南大营却不设兵马,若往后战事结束了,这些作坊这个大饭堂,会一直闲置吗?”
未等叔孙通说话,司马欣又有些忧心的自语道:“也可以作为仓库。”
叔孙通吃了一口面,又道:“往后可以建设大作坊。”
“大作坊?”
“就是几百上千人一起劳作的大作坊。”叔孙通叹道:“渭南用这么少的土地,养活了这么多的人,一年两年也就罢了,人口会越来越多。”
司马欣颔首。
按照关中各县的规模,渭南的人口的确有这样的窘境。
叔孙通咽下口中的面,又道:“渭南的人以后会过得很累,不过也应该会是最富裕的一个郡。”
言至此处,叔孙通有些惆怅道:“以后再看吧。”
渭南的建设都由公子扶苏说了算,公子说渭南会成为什么样,那渭南就是什么样的,现在渭南的一切织造与建设都是为了军中所用,渭南就正如此改造着。
翌日,关中就开始下起了秋雨,陈平跟着一群人走过咸阳桥,一路往西而去。
即便是在雨天,咸阳桥西边的集市依旧热闹非凡。
陈平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身边的这位少年人,他叫矩。
矩是对尺子的称呼,矩如今只有十七岁,是青臂的次子,家中的老二。
陈平稍稍凑近道:“你要是不想着教书,跟着你父亲为工匠,就不用像现在这样要奔赴陇西了。”
矩回道:“老大在家里可以给父亲帮忙,父亲说过让我们的孩子多走走别的路,我的弟弟将来要入军中,如此一来我们家既有工匠,又有教书的人,还有入军的人,这样会更好。”
秋雨并不大,戴着斗笠就可以挡住雨水。
陈平算是听明白他的话了,当初在潼关陈平本着一身善于交游的本事,结交了潼关大匠青臂的三个儿子。
听矩这么说,看来青臂有意希望他的家族能够壮大。
不然,他也不会这么安排他的儿子们。
陈平低垂着脑袋,他很失落,现在也只能认命了,是民是吏天差地别。
矩又问道:“你不是想要为吏吗?”
陈平颔首。
“你最近学秦律学得如何?”
“都背会了。”
想要在秦吏就要先学会秦律,通晓律法才能为吏,这是秦人用吏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