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171节

  足可见,那时候的皇帝就已在促婚了。

  甚至,其手段用在了黄历上,大抵是……觉得实在是没办法再给优惠的策略来促婚嫁了吧。

  只不过解开一百五十一个联立方程式,以及求最小公倍数的运算,光是繁杂的推算恐怕需要数月之久。

  扶苏想着当初让张苍推算这些公式,张苍应该是受益良多的,嗯……

  去敬业县的时候,张苍赶巧不在,扶苏怀疑他是不是在害怕那些运算公式,躲着自己?

  扶苏认为,张苍的数学天赋是极其高的,但他在与不在不重要,反正事情是吩咐下去了,等待结果就好了,这就是掌权者的优势。

  都是为了社稷,往后还要让这位老师推算浑天仪呢。

  徐福善于观星象辨节气,却不善数学。

  数学反倒是张苍擅长的。

  也不知,张苍一个读春秋的人,为何还有如此高超的数学天赋?

  此事,竟然连丞相都不知。

  还是说,荀子他老人家到底是偏心的。

  嬴政打开这卷竹简,入眼的便是二十四节气与十二个月份,问道:“秦的历法用了几百年,你打算改了?”

  扶苏道:“儿臣的意思并不是取代,而是两种一起用,这算是一种小历法。”

  “小历法?”

  “以前的历法太过笼统,儿臣将其分为更细致的历法,已与老师张苍对照了五年之久,该不会有错的。”

  “五年?”

  扶苏颔首。

  嬴政搁下手中的这卷书,道:“也足见你用心了。”

  扶苏道:“历法之重岂能轻易更改,儿臣在查看关中各县的县志时,的确发现有些的天时与节气对不上,大概是如今在用的历法有不够清晰之处,儿臣当初想过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事,起初儿臣以为是县志记错了。”

  嬴政点头,对扶苏这个解释还算认可。

  “可就在三年前,几个县的县志中又出现了一模一样的错误,为此儿臣才重新对照了十年前的县志,往前倒查十年,才发现原来是是每年的天数不同,而后儿臣又从朔望月查出了一些端倪,其实我们的历法没错,各县的县吏也没有算错。”

  嬴政眯眼看着眼前这卷书,道:“历法没错,县吏也没错,那是哪里错了?”

  扶苏回道:“儿臣给琅琊县的徐福送去过书信,他对此推论出一个依据,一年并不是只有三百六十五个白昼,对此儿臣反复对比,记录每年的冬至日影,找到了今年的岁差。”

  而后,扶苏让田安带来了一卷布,这卷布很大需要前后中间三个人一起捧进来,当这张图铺开,这是一张巨大的星图。

  嬴政走在这张图上,目光扫视着每个星辰的位置。

  这是徐福近几年的心血,在这张黑布上画满了星空,他在琅琊县看着星空,一年四季画出了数张星图。

  徐福一共找到了一千两百颗恒星,虽说还未标出地面上的黄道坐标,但也就差个浑天仪了。

  想要确立星象与历法,就少不了浑天仪。

  毕竟只有人们能够实践出来的结果才是真理,只有人们通过浑天仪了解的历法,才是人们能接受的答案。

  有时最先进的制度不一定适合一个时代,只有因地制宜,最适合这个时代的,或许才是对的。

  扶苏觉得应该在关中造大秦的第一座浑天仪,而且这个浑天仪一定要足够巨大,并且在琅琊台上也造一个。

  最好是在琅琊台的海边,人们从海面上看向琅琊台方向,就能见到了一个巨大的浑天仪。

  扶苏又道:“这是徐福献给父皇的。”

  嬴政道:“朕听闻有些方术士也痴迷此道。”

  “儿臣只用于历法,不作它用,亦不会与外面的方术士为伍,儿臣所设的二十四节气也只用于敬业县教学。”

  “好,你但凡需要什么,自行安排便是。”

  身为少府令,需要建设城池或者是修路,都是要与皇帝告知的,修浑天仪也是如此。

  章台宫外又开始飘雪了,父子两还在章台宫内,就有宫前侍卫脚步匆匆而来,禀报道:“乌鞘岭急报。”

  嬴政示意让内侍将军报送来。

  田安自觉地又让人将星图收起来。

  嬴政拿过军报,打开看着其中内容。

  不多时,得知陇西军报送来的丞相李斯,也匆忙赶来。

  扶苏面向丞相笑容以对。

  李斯也颔首,脱了鞋履走入殿内。

  近来,丞相总是挂着一张比较忧心的脸,大概是丞相李斯这样有权势的人也会有中年危机。

  扶苏觉得自己都二十三岁了,是不是应该帮着丞相分担一些,譬如说在担任大秦副相。

  不过,丞相正处于中年危机的年纪,现在都开始猜忌蒙恬了。

  丞相肯定不会猜忌自己这个公子,但也不会给副相的。

  他多半觉得,我这个公子求一个副丞相的位置不好,丞相心里最期盼的应该就是公子扶苏成为大秦的太子。

  这个想法,都快写在丞相的脸上了。

  只有确立了太子,丞相李斯心中的忧虑才能消弭,大抵……也就不会猜忌蒙恬了。

  扶苏低声道:“老师,近来可好?”

  窝冬休朝之后,有几天没有见到丞相,扶苏顺口一问。

  李斯回道:“臣一切都好。”

  等着父皇看完战报,扶苏放低声音,又道:“南方的屠雎大将军送来了五百车犀牛皮,在路上了,不日便到咸阳。”

  公子的话语声不大,不过章台宫很安静,殿内的人都听得清楚。

第138章 岳丈是很好的人

  李斯闻言只是轻笑一声,但面对始皇帝依旧恭敬。

  这些犀牛皮自然都是少府令处置,他李斯又能说什么。

  待嬴政看罢军报,交到了李斯的手中。

  李斯拿过军报正看着也是一时蹙眉,而后交到了公子手中。

  扶苏接过军报,看过就放在了边上的内侍手中。

  军报中的内容很简单,章邯带着兵马进入了河西走廊,西戎人愿意与秦军共同协防河西走廊。

  匈奴人的确直扑祁连山而来,但兵马并不多。

  章邯觉得这不过是匈奴人的试探,那个自封匈奴王的冒顿,带着他的匈奴人又一次撤回了阿尔泰山的西面。

  章邯还在军报中解释了,是因蒙恬大将军的大胜,才会让冒顿有所忌惮,他不敢冒犯祁连山。

  原本章邯在祁连山早就布置好了包围圈,只等冒顿带着大军进入山谷腹地。

  这出诱敌之计,最终是因北方的大胜而落得无用武之地了。

  不过这也不是坏事,至少眼前避开了大规模的战争。

  李斯上前一步禀报道:“臣有一事禀报。”

  嬴政看着地图颔首。

  李斯道:“头曼单于北逃了,他将王庭迁到了北海。”

  不得不说这个头曼逃得足够远的,令人啧舌不已,他竟然逃到了北海,也就是贝加尔湖。

  蒙恬到底是给这位老匈奴王造成了多大的恐惧?

  连漠北都不敢呆了,一路逃到了草原的最北方,能逃这么远,老匈奴王真是日行千里呀。

  扶苏也不知道是什么助长了这位匈奴王野心,当初他竟想要一路南下。

  按照丞相的说法,现在的头曼单于想要居北海,不想再打仗了。

  这位老匈奴王在北海的生活确实会苦不少,而且其人在匈奴的各个部族中也没了威信。

  跟随头曼单于前往北海的匈奴人不多,听说就连他的孩子们都不愿意去北海。

  两人向皇帝禀报了各自的事之后,才离开了章台宫。

  殿外依旧下着大雪,扶苏呼出一口热气,道:“这天可真冷。”

  李斯从袖子里拿出另一卷书信,这卷书信用牛皮包着。

  见丞相将其递向自己,扶苏道:“老师,这是做什么?”

  李斯道:“这是陇西的另一份军报。”

  扶苏蹙眉拿过书信。

  李斯抬头看了看还下着雪的天空,迈步走下了台阶。

  当这位丞相往下走时,扶苏也注意到了他两鬓些许白发。

  这个时代的人们老得很快,多数人在四十余岁就会有白发了,到五十多岁,大概头发已花白。

  扶苏拿着手中的书信,也走下了台阶。

  回到高泉宫之后,扶苏才打开了这卷书信,打开一看才知道这原来是弟弟高送来的书信。

  书信所写的内容与军报有些许差别,不过结果是一样的,因其中所记录多数都是章邯兵进河西走廊的过程。

  起初是因几个支教的夫子进入西戎人的河谷之后,与西戎人出现了争执,之后又因匈奴人兵临祁连山下,西戎人不得不向秦军求助。

  而后,娄敬向章邯将军请命,游说西戎人让秦军进入他们的河谷,一起抵御匈奴人,一开始西戎人也同意了。

  那么,在原本的计划下,应该是西戎人与秦军共同与匈奴人对抗。

  可这件事又有了波折,这个波折发生在章邯领着五千兵进入了西戎人的河谷之后。

  当章邯领兵进入西戎人的河谷,应该是西戎人与秦军和睦相处的场面。

  当大军进入西戎河谷,陈平率先变卦了。

  他让一队秦军拿下了西戎人的首领,并且将河谷境内的所有西戎人都赶入乌鞘岭以东的陇西。

  事后,陈平向章邯解释了他这么做的原因,因他发现了与匈奴人有联系的西戎人。

  曾经,在秦军北伐之前,有一段时间,西戎人与匈奴人有来往。

  蒙恬大将军在北方大胜之后,就有匈奴人暗中联系了西戎人。

  而后这种猜疑就在秦军与西戎人之间蔓延。

  在高的信中所写,他怀疑秦军与西戎人的猜疑是陈平故意放出的风声。

  甚至,高确信就是陈平制造的谣言,陈平想要立功。

  其实陈平也是为了活命,一旦西戎人有变,他们与匈奴人里应外合,秦军必要遭此大难。

  即便是这件事的主谋是陈平,扶苏也能理解他,只要他是为了大秦。

首节 上一节 171/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