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172节

  但在章邯看来,陈平裹挟秦军的行为,有损秦军威严,甚至会让世人觉得秦军反复无常,以后谁敢信秦军。

  因此,章邯将陈平吊起来抽了几鞭子,好在没把人抽死。

  在高的信中,陈平没有抱怨章邯,甚至还说章邯将军做得对,他陈平就是该抽。

  以至于,章邯似乎觉得抽了陈平还有些不好意思,给了陈平一个军中文吏的职位,留他在军帐中出谋划策。

  章邯为人正直,陈平又是那么……一个人,这两人在一个军帐中,多半是不会长久的,扶苏怀疑这两人迟早要翻脸。

  章邯是一位十分忠心的将军,他十分热爱他的职业,将军这个职业对他来说更是一份人生的荣光。

  章邯的才能了得。

  是少有的治军又能治民,还能主持建设,三面全能的将军。

  扶苏看罢这卷书信,又给章邯写了回信,训练陇西边军,继续控制西戎河谷,建设武威县,张掖两县,设立兵镇。

  写了给章邯的回信后,扶苏又拿出一卷图,这张地图上所画的便是整个大西北的防线,在未来的规划中,秦既要控制河西走廊,还要一路西进。

  人们的理想往往是很朴素的,这种朴素的想法与人们最初的欲望有关,人总希望自己的家可以大一些,这样就能装得下更多的家人。

  扶苏觉得大秦的疆域也应该更广阔,至于月氏人或者是西域三十六国的人,他们可以是大秦的子民,也可以不是大秦的子民。

  有关西北的规划,扶苏其实早就在准备了,但是送到浑身酒气的王贲面前,王贲看到大西北防线的地图,他那双铜铃大眼当即就瞪直了。

  在他的认知中,章邯只是拿下了西戎人的地盘,公子就打算好了未来数年的建设,连大西北的防线都画好了。

  要知道,出了祁连山,还有很多地界都不是大秦的疆域。

  王贲身上确实有酒气,可他并不醉,目光看了看四下,见没有外人,他迅速将这卷书地图收了起来。

  见到岳丈的举动,扶苏诧异道:“怎了?”

  王贲咳了咳嗓子,目光又扫视了一眼空空的太尉府,低声道:“此图万万不可再给别人看。”

  扶苏正要开口,却见岳丈又开口了。

  “往后这种事情,公子可以单独召见臣,私下说。”

  都是自家人自然可以私下说。

  他还是有些高兴的,公子能将这么重要的事与他这个太尉商议。

  太尉是朝中三公之一,替始皇帝掌天下兵马的位置,与丞相并立。

  大抵是王贲还有频阳公的教导,丞相只会忌惮蒙恬,却不会忌惮整天不务正业的王贲。

  蒙恬在北方大开杀戒,也有可能是因蒙武大将军过世的遗憾。

  扶苏看过吴公的来信,他在蒙恬的大营中,见到了蒙武老将军的牌位。

  扶苏道:“王太尉,是否可以往陇西增兵?”

  王贲颔首,眼神郑重,低声道:“最近南方有些兵马回来了,还有些北方的兵马可以调去陇西,都是在长城防线上,调兵而已,不是难事。”

  “西北建设很重要,但西北人口不足。”扶苏忧心道:“能继续迁民吗?”

  闻言,王贲颇为为难。

  要调兵,要增兵其实都是小事,迁民才是大事,这种事非丞相相助不可。

  扶苏知道自己的要求有些过分了,便道:“我会去问丞相的。”

  “等冬至日,臣与丞相要去章台宫庆贺,那时臣会告知皇帝。”

  扶苏明白岳丈的言外之意,大致意思是不用公子欠他李斯的人情,他王贲可以向皇帝请命的,为了公子大业,为了大秦的社稷,他王贲可以豁出太尉这个位置不要。

  他的言外之意,大抵如此……

  岳丈是一个很好的人,能帮忙的事绝不会推托,每每都是尽力相助。

  就算是职责之外的事,岳丈也会硬着头皮上。

  令扶苏钦佩。

  扶苏在太尉府的大地图上找到了西戎河谷的位置,在祁连山的北侧写下了河西走廊四个字。

  从此这个地方就有新的地名了,自秦始这个地方就叫河西走廊。

  往后,扶苏还会写下一个个新的地名,譬如说龟兹,阳关,玉门关,嘉峪关……

  扶苏希望这些美好的名字,能够早一些出现。

  在大西北防线的建设上,扶苏想迁中原贫民二十八万施行迁民实边的大工程,并且授田每户五十亩。

  并且徙刑徒,屯田抵罪,修渠筑城。

  归顺的胡族为中原骑兵,担任向导,再者迁商人入陇西。

  为此,希望增田百万亩,存军马数十万匹。

  王贲送别了公子,看着公子的背影,他有一种感觉,公子该不会是一个横征暴敛的人,但公子想要做的事有很多。

  有时,王贲觉得公子想要做的事太多了,让人觉得,一辈子都做不完了。

  这些并不是皇帝给他的压力,而是这位公子想要的。

  更甚者,公子还希望皇帝能够给他更大权力。

  王贲看得出来,公子位列九卿才一年,公子就有了烦闷之意,已有些厌烦少府令这个位置了。

  是因少府令行事需要向朝中三公禀报,束手束脚。

  王贲独坐在太尉府,他低头看着那卷已被收起来的地图,将其收入怀中,以免落在这里被外人看到。

  王贲的心中莫名冒出一种悲,他很担心公子。

  别人看出来,王贲看的出来,李斯则是看到了却视而不见,任由公子的这种野心助长。

  王贲看到公子扶苏想要做的事越来越多。

  那么公子的野心也会一天比一天大,公子想要的位置也会越来越高。

  每每想到此,王贲对李斯就会很不满,李斯明知道公子心性的变化,却不加以规劝,身为老师,李斯甚至有助长之意。

  难道,他李斯就不觉得,现在公子对少府令的位置已不满足,如果有一天公子觉得事事要向始皇帝禀报,也觉得厌烦了,又该如何?

  也不知张苍最近如何,反正如今休朝,王贲心中越想越不快,就离开了咸阳去找张苍喝酒了。

  这场雪又下了两天,关中的冬季一年比一年漫长。

  田安望着殿外的漫天大雪,他道:“也不知被蒙恬大将军赶去北方的匈奴人又冻死了多少。”

  田安年纪大了,他就喜欢说一些高兴的事,以及一些喜庆的事。

  扶苏走到殿外,道:“走吧。”

  田安跟着公子的脚步走入雪中,后方跟着几个内侍正苦哈哈的抬着一箱子竹简,亦跟在后方。

  成为少府令,扶苏也在丞相府办事,先是走过空无一人的博士府,而后走过同样空无一人的太尉府。

  公子扶苏在前方走着,后方跟着田安与抬着箱子的内侍,而后走过有三五个人当值的御史府。

  终于来到了还有不少人走动的丞相府。

  见到公子来了,程邈起身第一个行礼,而后是一众文吏一起行礼。

  扶苏扫视一眼在场的众人道:“吴公还没回来吗?”

  程邈道:“还没消息。”

  这三两年内,蒙恬多半是不会再北伐了,这位大将军再猛也不可能在严冬时节继续北上了,真会冻死人的。

  贺兰山就是匈奴人口中的移山,扶苏一想到现在的蒙恬应该在贺兰山脚下放马,心里就无比的羡慕。

  等到有空闲的时候,扶苏也想要去贺兰山脚下,在那里建设一间屋子,在那里住上半年。

  “吴公什么时候回来还不是丞相一句话的事。”

  听公子这么说了一句话,程邈还有些不懂,但又接过田安递来的一个篮子,掀开篮子上的布,就是一张张的饼。

  这些饼还是热乎的,程邈已很久没有吃过公子所做的饼了,西北与北方大胜了,公子才有闲心做饼。

  扶苏坐下来先是看了看程邈的字帖,他的隶书依旧是很漂亮,相较于小篆,隶书的偏方形。

  隶书的方形文字看着方方正正,看着就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感觉让扶苏很怀念。

  大概是后世而来的扶苏更喜方形文字,以及这种文字的方折提按,特别的漂亮。

  在笔锋与力道上,十分适合毛笔字书写。

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学令

  少府令的工作是十分繁杂的,扶苏要看的奏章不少,有些事要及时处置,及时安排。

  譬如敬业渠的事,今年的大雪导致敬业渠的渠水结冰,各处竖井需要修缮,各县需要及时征发县里的民夫去修缮。

  关中水系丰沛,但又不这么均匀,当初渭南就是一个典型。

  没有敬业渠之前,渭南的旱地一眼看不到头。

  每年春种夏收,再到冬至时,各县都会递上各自的文书。

  在秦任职官吏是十分辛苦的,既要抓大方向,也要抓小事。

  先前扶苏看着几个县的文书,任职少府令这两年来,常看文书,总有那么几个县的人,为了争抢水源大打出手。

  以前的处理方式都是将闹事的人都赶走,真要动手私斗就拿入县府查问关押。

  问题要根治,根治的源头就在水源,关中水系分布不均,敬业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扶苏想要在沛水河挖出一条渠,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中水利工程的开发潜力还是很大的。

  即便是建不成大水库,也能够多挖几条河渠,做不到南水北调,至少让现在的人们多种几亩地。

  丞相府内,在程邈的安排下,丞相府最得力的三十余个官吏开始忙碌。

  寒风吹过关中,此刻的敬业县。

  张苍自认自己并不是全能的,他只做自己擅长的事,建设作坊群,建设水力作坊等等这些事,他都丢给了青臂去做。

  无它,只因不会。

  有了清闲,叔孙通就会在雪天煮茶,张苍就会蹭茶。

  叔孙通已习惯了炒茶,这种手艺如今只有少数人知道,关中绝大多数人都不知炒茶有多奇妙,现如今会喝炒茶的只有辛胜,还有在这里教书的伏生,以及张苍,司马欣,频阳公。

  频阳公时常来问叔孙通买一些茶叶,那老人家每一次让家仆来买茶叶出手都是十分阔绰的,几两茶叶就给百余钱。

  善于品尝炒茶以及能喝这种茶的人,就只有这几人。

  听说当年这种茶是公子身边的田常侍炒出来的,只不过那位常侍喝过一次之后,就再也不喝了。

  喝茶的此间风雅,叔孙通觉得如今少数几个志趣相投的人知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今天,辛胜,伏生,张苍,叔孙通,司马欣几人坐在一起饮茶,大家都是建设渭南的老人,都能说得上几句话。

  煮茶的是叔孙通,一壶茶水煮沸了,就分给几人。

  张苍喜喝茶的缘由说起来也是因当初建设渭南期间,那时张苍还在渭南苦熬。

首节 上一节 172/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