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县需要设置十三个亭与二十九个乡,一共八千户人。
程邈推门而入,他提着一个篮子,篮子里装着热乎的饼,道:“这新县看起来真好。”
张苍搁下手中的笔,将一卷书递上,道:“这账本都核对好了,还请交给公子。”
程邈接过账本,先将饼放上,而后将账本放在篮子里,一边吃着饼道:“这饼是公子赐的,让人送来。”
张苍吃着饼颔首。
程邈一边道:“公子今天与右相一起来到丞相府,都忙着看各地的文书,田常侍带着饼来,丞相府的人都能吃着热乎的饼。”
说着说着,程邈感慨道:“公子数年如一日,每天的午时都会带着饼来丞相府,今天田常侍煮了茶叶蛋。”
张苍一边听着程邈说着,一边吃着饼,而后目光看着眼前的数术题。
题目很复杂,又是算日月周期的题。
耳边依旧是程邈的话语,听得多了张苍也就不去看题,而是走出县衙。
昨晚了下了一场雨,地面还有些泥泞,张苍依旧吃着饼,身边还跟着三五个甲士。
白渠的水依旧在流淌着,还有不少新县民从竖井中走出来,这种竖井加暗渠的结构叫作坎儿井。
一边走在村子里的道路上,还能见到四周的村民投来敬重且友好的眼神。
张苍一直给程邈讲述着之后的事宜。
因关中给了他们足够的田亩,现在县里还需要给他们粮食,因此来年之后,这里的人们都无法减免赋税。
白渠的开挖模式其实简单,迁来的民众需要靠劳动换取粮食,每天的粮食都是足额发放的,甚至还有结余。
白渠修建完成之后,还要将各个县的路与屋子修砌好,大概是来年的夏天时节,就能全部完工。
完工之后就是夏收,往后就能收到三个县,五万户的赋税。
程邈又道:“公子还觉得人手不够?”
“只要函谷关一直开着,人口就不是问题。”
程邈本打算再问,却听张苍接着解释道:“在修建白渠前,我让人再去看了看东面。”
程邈知道,张苍所言的东面,应该三川郡以东的齐鲁各地。
张苍又道:“这十年间关中的变化很大,修渠迁民,建设新县,开辟陇西,可是东面很多地方依旧没什么变化,今年的夏季齐地又闹了一场旱,大片的田地颗粒无收,你知道外面的人是怎么说关中的吗?”
程邈摇头。
“他们说关中有吃不完的粮食,关中有开垦不完的田地,关中的孩子都能读书入仕,只要逃荒到关中就不会饿死,而且富有的人也会挤破头想要进入关中,好似进入了关中他们的人生都会不一样。”
张苍目光向远处看去,他接着道:“这些话说得不错,如今秦治理天下需要用人,有些人先来关中确实可以改变一生。”
听了张苍的解释,程邈也觉得人口不是问题,就算是秦廷什么时候不做,只要关中治理地足够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关中。
人口迁徙是一场大运动,公子扶苏为了开凿白渠迁民之后,来关中都是一无所有的贫民,这些人会感恩公子扶苏。
也正如张苍所言,只要他们在关中生活的足够好,世人就都会知道关中有吃不完的粮食,关中的孩子都有书读,会有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会有越来越多正在寻找机会的富人进入关中。
土地就是这样,有人的土地价值千金,没有人的土地一文不值。
所谓治水改土,增收扩田,所求的不就是这价值千金的土地吗?
绕着敬业县走了一圈,程邈回到县府内,记录下此地发生的一切,他忽然又问道:“逃荒来的人也会进入渭北吗?”
张苍摇头道:“他们的多数留在了潼关,潼关很需要人手。”
翌日,天还未完全明亮,程邈与张苍就离开泾阳县,他也没有回咸阳而是一路驾车去了潼关,
张苍确实也要去一趟渭南,他如今暂代渭南郡郡守,渭南的许多事他都要亲自过问。
天边刚出现光亮,马车过了安静的敬业县,从山下的商颜乡路过,一路穿过一片沃野,朝着潼关而去。
以前从渭南去潼关的路并不好走,如今修了一条弛道从潼关北面的黄河边,直通咸阳城,马车一路前行十分的顺畅。
张苍与程邈来到潼关城下,已快近午时,刚走入潼关城就能听到郎朗的读书声。
司马欣迎接张苍与程邈一起入城,并且邀请这两人吃潼关特有的河鲜。
现在的潼关,的确就是一座巨大的学城,几乎大半个关中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
每天的上午时分,整座城都会有郎朗的读书声,这些孩子如同在比谁的读书声更大。
如果仔细听,能够听清楚他们是在读墨家的兼爱。
秋雨落下的时候,学舍给读书的孩子们挡住了风雨,在屋檐下还有一群穿着更差,或者是光着脚的孩子,因他们不是渭南的孩子,也不像其他的关中孩子那样有粮食交束脩。
他们是因齐地的干旱,跟随着家里人逃荒到关中的。
其实秦廷在齐地闹旱情的第一时间就给了粮食驰援,可即使是这样也挡不住这些人不远千里,也要来关中定居。
秋雨的雨势越来越大,司马欣带着两人沿着书舍的屋檐而走,学舍的屋檐挨着屋檐,从南到北依次排开,越往街道深处走,学舍的孩子们的年龄也越大,最年长的也有二十岁左右。
司马欣道:“关中的粮食从来不会平白给,每个吃粮食的人,都要劳动。”
“咳咳……”张苍停下脚步,忽然轻咳了两声。
正一边写一边执笔写着记录的程邈问道:“怎么了?”
张苍解释道:“这起初并不是关中的规矩,最初是章邯挖渠时定下的规矩。”
程邈回想道:“当初娄敬向公子扶苏进言,写了一卷书说是请列国豪强与贵族入秦,不过这件事被公子扶苏否了,如今想来公子没让列国的豪强入秦,却让列国的贫民入秦。”
司马欣了然一笑,心领神会道:“章邯将军令人佩服,公子扶苏爱民爱天下,正如墨家的兼爱,可公子扶苏又是严格的,这里的学子都要进行考试,哪怕是旁听的孩子。”
将来,在渭南读书的学子都需要经过考试,准确的来说这是一种考验出师的资格。
能过考试的孩子能够被记录在册,并且将考试结果最好的孩子送入学士府登册在案,这是一种选拔制度,大秦的子民都能够进行考试。
张苍向来是直接参与公子的安排,或许在明年或者是再过两年,为了给秦廷再添人才,会对全天下的人进行一场考试。
正走着一张纸飘到了脚边,程邈低头一看险些踩在这张纸张,而后就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将它捡走。
程邈低声道:“你说公子为何要将学城建设在潼关呢?”
张苍回道:“这里距离东出的函谷关最近。”
当司马欣带着两人进入一处书阁,高耸的书阁像是一座塔,推门而入,入眼的是一个个的学子在此读书,书架高处的书也需要梯子才能取得。
司马欣向两人介绍道:“这里都是印刷的纸书,从敬业县的作坊送来……”
“君丞,大荔县的县令来了。”
见一个小吏来报,司马欣的话语声停下。
程邈先是看了看身侧还在这里瞻望的张苍,又对司马欣道:“我们自己看看就好,郡丞且先去应付。”
司马欣一脸歉意地笑了笑,急匆匆离开去忙公事了。
张苍与程邈走出书阁,刚走出来还回头看了一眼。
在黄河边还有一间小屋,这是当初公子扶苏在修建潼关时建设的屋子。
第162章 缺一不可
用碎石砌成的围墙,已有不少地方塌了下来,因这里靠着黄河边,也是风雨最大的地方,每当雨季黄河的河水漫上来,常常会淹了这间屋子的前院。
四周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唯独这间屋子四周没有杂草,看来是时常有人在打扫这里。
两人就站在院前,就有一个老婆婆朝着这里走来,她问道:“你们是什么人?”
老婆婆多半是看不清人,没看清眼前这两人穿着官吏的官服。
张苍道:“好久没回来了,来这里看看。”
老婆婆面朝这间屋子,她道:“当年公子扶苏要建设潼关城,要挖敬业渠,就在这里住了一年,老妇我的孩子常常能见到公子扶苏,那时候的公子最喜这里的河鲜了,我孩子抓了鱼就要去献给公子,他说啊……是公子给他们建设了新家。”
张苍站在原地没有说话。
老婆婆又道:“以前我们一家人是一贫如洗的,公子让我们住在了潼关城的漂亮屋子,还能有个泥瓦匠的营生,每年夏收的时节渭南那边的人呀,他们都会来这里,这间屋子里就会放满粮食,那都是人们感谢公子的。”
说着话,这位老婆婆就坐在了院子前,像是要守着那里,提防着张苍与程邈,怕两人走进去。
四周逐渐也有渔民看了过来,原来不止是这位老婆婆,这里的渔民包括河对面的渭南新民,都在保护着这间院子。
程邈与张苍离开了此地,公子扶苏实在是在渭南太得人心了,这人心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真的……现在的程邈不会怀疑了,只要公子扶苏振臂一呼,这渭南数十万人真的会为了公子扶苏拼命的。
因从来没有人如此爱民,从来没有掌权者对他们这么好。
程邈与张苍处置完渭南余下的事,就回了咸阳城去面见公子扶苏。
今年这场秋雨搅了皇帝秋猎的雅兴,也搅和了公子扶苏掌权的雅兴。
原本是扶苏在主持国事,皇帝回来了之后,许多权力又回到了父皇的手中。
这秋雨没完没了,国事倒是很顺利。
今年,章邯在河西走廊的开荒进度很顺利,北方的蒙恬又加长了驰道的长度,重建了云中郡,咸阳北郊的驰道直通北方的云中郡,这条驰道全长一千八百里,是春秋战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军事驰道。
章邯正在做的事也是前所未有的,他要在河西走廊开辟百万亩田地,并且建设城池
这个农耕文明从来没有变过,即便是在这个还有些野蛮的大秦也是一样的,现实一次次佐证了扶苏的想法,这片土地的年龄太长了,几百年或一千年的尺度,对这片土地来说不值一提。
有些工程即便是提早几百年实施,能够收到的回报也是实打实的,这个文明的土地是最诚实的,如今的河西走廊还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能够开辟出百万亩良田。
只要有足够的人口,就能够加以建设,农耕文明的巅峰就是一步一个脚印,靠着人们的双手建设出来的。
扶苏带着张苍与程邈走入学士府,学士府内一片昏暗,这里的桌案甚至结了蛛网,灰尘落得遍地都是。
府外的秋雨依旧,也不是打扫这里的好时候。
扶苏看着这里道:“去年的时候我应该给弟弟高行冠礼的,不过他远在西北,我让人将一个发冠送给了他,他不因耽误了冠礼而着急,反倒是感谢我让他行了冠礼,给了他发冠。”
听公子这么说,张苍盘算一番,现在的公子应该是二十七岁了,而自己结识公子也有十二年。
张苍觉得这十二年很漫长,这十二年是他这一生中,最忙碌且最疲惫的十二年。
扶苏道:“有件事我还未与老师说过,我打算在明年就进行考试,此事我要告知天下所有的郡县。”
程邈觉得公子扶苏是不是有些着急了,他侧目看向张苍。
扶苏又道:“此事我会与父皇商议的,张苍……”
“臣在。”
“此地就先交给你打理。”
“臣领命。”
言罢,公子扶苏就离开了。
直到公子走远之后,张苍与程邈还站在原地。
“你说公子会不会太过着急了。”
“着急吗?”张苍反问。
“你以为如何?”程邈又问。
张苍神色严肃的蹙眉道:“公子支教是为了教化天下人,可天下人接受支教需要有一个目标,在敬业县有不少公子所写的书,在公子的书中有写过动机二字,天下人接受支教的教化需要有一个动机,现在公子给了他们一个动机,这个动机是考试入仕。”
“以往的秦军通过战功换取田亩,可是如今的战争没有以前这么多,一场大战前后还要等数年,支教则不同,人们知道考试能够入仕,就能够改变命运就会主动支持支教,你觉得到了那时候楚地的人们还会反对支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