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邈恍然,道:“是因当初楚人反对支教夫子入楚,公子才会如此做,一旦真有人通过考试入仕了,楚地的人说不定会将那些反对支教的人抓起来献给官府。”
张苍给了程邈一个你怎么才知道的眼神。
程邈则是还在感动中,公子的城府实在是太深了,他这种心思简单的人怎么能看得出来……
“张府丞。”学士府外不知何时站了一个人。
注意到是丞相身边的文吏,张苍道:“我随你去见丞相。”
自从北伐之后,张苍就没有回咸阳,这一回来就要去见丞相。
程邈与丞相李斯走得并不近,但看张苍的表情,恐怕这一次见丞相也是不情愿的。
丞相李斯要拉拢张苍来保持与公子的关系。
只不过张苍刚走到门口,又有一人冒雨匆匆而来,行礼道:“张府丞,王太尉请你吃酒。”
张苍脚步停下,眼前一个是丞相的人,另一个是太尉的人。
这两人撞见神色也是颇为不友好,双方就差打起来,来决定张苍是去见丞相,还是去见太尉。
张苍指向丞相的人,道:“他先来的。”
王太尉的人愣了愣,干笑着。
张苍的言外之意是对方先来的,你要是把丞相的人打趴下,他也能先去见王太尉的。
王贲的人没有当场动手,而是道:“请不到张府丞我也没脸回去见太尉,我们太尉也不为难丞相,张府丞先去见丞相,我就在丞相府外等着。”
张苍点头,这才跟着人离开。
秋雨依旧,张苍见到公子扶苏在学士府门前留了两把伞,伞是咸阳城的一个新东西,如今只有宫里才有。
张苍拿过其中一把伞,另一把多半就是留给程邈的。
“走吧。”张苍一手撑着伞,一手做了个请的动作,让对方带路。
从学士府离开,出了宫门之后一路去了丞相李斯的府邸,在进入丞相府之前张苍回头看了一眼,见到了王太尉的人真的就等在门口,一副不见到人不肯走的样子。
“张府丞?”
听对方催促了一句,张苍入了府邸内。
府邸的正堂,李斯正在看着自己七岁的孙子写字。
张苍走入正堂行礼道:“丞相。”
李斯道:“去见过公子了?”
“见过了。”
李斯先让孙子离开正堂,又道:“这孩子如今在学隶书,如今潼关的人都在学隶书,这隶书字体工整,皇帝也喜欢。”
张苍躬身身子,不知道该怎么接话,干脆此刻就闭口不谈,等丞相问别的事,丞相问一句,他回一句话。
李斯道:“冯去疾说公子答应了,让他教导小公子,呵呵……想为公子效命的人数都数不清啊。”
言至此处,李斯道:“公子与你都说了什么,有什么需要老夫相助的。”
公子需要什么丞相都会尽力满足,说来这么多年丞相鲜有反对过公子的决定。
张苍行礼道:“公子说要进行考试。”
“考试?”
“是的。”
李斯眼神盯着张苍,提起了精神,又道:“怎么考试?如何考试”
张苍道:“公子只是说会先与皇帝商议,多半之后就会告知丞相的。”
李斯看向身侧,一旁的人慌忙回道:“公子从学士府离开之后,就回了高泉宫,没有见公子去章台宫。”
闻言,李斯又颔首,他觉得需要做好准备,提前参与到公子的谋划中,要比冯去疾他们更早,这又是帮助公子掌权的一个机会,距离皇帝更近一步。
只有公子扶苏真的成了大秦的下一个皇帝,李斯才觉得能够睡得踏实。
“你觉得公子的应试之策如何?”
张苍道:“我以为……既然有了支教,考试就势在必行,支教一定需要考试,没有考试的支教,就像是失去了弓箭的骑兵,只能驰骋却不能杀敌,支教于考试而言,唯有支教施行才能够对天下读书的人进行一场考试,从而入仕。”
屋外依旧下着雨,正堂内能够清晰听到雨水落在屋顶的响动。
李斯道:“如此说来,这支教与考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甚至可以决定什么样的人能够入仕,确定户籍来历以及祖上身份。”
第163章 清醒
张苍觉得自己起初就应该想到的,只要这件事进了丞相的耳朵,这件事肯定会成为丞相治理国家,完成集权统治的一个环节。
李斯是一个政治好手,支教与考试只要进了丞相的耳朵,就成了丞相控制天下臣民的另一种手段。
张苍低着头站在丞相面前,没有多言。
他也不敢多言,公子只是简略说了几句话,他又怎么敢胡加揣测,该说的实话实说,公子是不会怪他的。
不知道的不要乱说,避免闯祸。
李斯蹙眉思量着。
见丞相久久不语,外面的雨势却越来越大,张苍道:“丞相,王太尉让我……”
李斯颔首,示意他可以离开了。
张苍行了礼之后,走到正堂的屋檐下,拿起屋前的雨伞走入雨中。
等在府外的人见到张苍出来了,就迎上前道:“张府丞这边请。”
王贲的府邸距离丞相的府邸并不远,只是王贲平时较为低调,家宅并没有丞相府邸这么宽大,倒显得有些小了。
张苍熟门熟路地走入王太尉的府邸。
其实早在渭北的时候,王贲就经常去看望张苍。
这一次张苍回到了咸阳城,自然也是要来看望王太尉的。
“哈哈哈!”王贲见到张苍大笑道:“张府丞,现在就不用在渭北晒着了。”
张苍笑道:“入秋了,倒也不晒了。”
王贲拉着他走入屋内,又问道:“那丞相唤你何事?”
张苍坐下来道:“就是公子先前见了我,丞相又多问几句。”
王贲道:“丞相派董翳去上郡了。”
张苍喝下一口茶水,没有当即开口说话。
王贲又道:“吴公回关中,是因公子扶苏希望他回来,丞相又让董翳去上郡,难免是猜忌蒙恬。”
张苍依旧喝着茶水。
王贲又道:“张府丞如今的建设白渠有功,将来少府令这个位置多半就是你的了。”
张苍的神色依旧平静,王太尉说的当然是好事。
可不论当不当这个少府令,张苍只觉得自己会更忙而已,反倒是对九卿的位置没什么看法,还有公子留下的一堆数术问题,就已是焦头烂额了。
王贲满脸的笑意,他饮下一口酒水道:“当初蒙恬就与李斯不和睦,老夫早就看出来了。”
张苍稍稍颔首,他也是如此认为,但他低声道:“其实丞相多虑了。”
王贲道:“老夫也如此以为,蒙家三代人对秦如此效忠,蒙恬怎会背叛大秦。”
张苍摇头道:“王太尉莫要忘了,在西北还有一位叫章邯的将军。”
“章邯?”
张苍道:“正是。”
王贲自然知道章邯,当年敬业县还未建设起来的时候,是他将章邯交给公子,之后就有了章邯帮助公子建设渭南。
倒是在战事上,没见章邯有什么建树。
这也不能全怪章邯,当初的章邯错过了南征,又错过了北方,就算是去西北,也只是遇到了小股的匈奴人,即便是在面对西戎人时,章邯也没有废一兵一卒就拿下了河西走廊。
因此,在王贲的认知中,章邯应该不是一个擅长征战的将军。
张苍看过章邯在渭南所写的兵家见解,觉得此人还是很不错的。
第二天,扶苏才知道张苍连夜去见了丞相李斯与太尉王贲。
只是早晨时分,秋雨还未停歇,正在用着早食的扶苏注意到王婆婆与妻子正在低声交谈着,多说了两句话,王婆婆便走了过来。
每天早晨,扶苏都是一边吃着早食一边看着书,身边的儿子正拿着木勺子在舀着往他自己嘴里送。
这孩子现在吃东西,还是会将面前的桌案整得乱糟糟,好像他的嘴是漏的。
王婆婆看出了公子的心思,她拄着拐杖道:“公子,孩子需要慢慢教,他以后会好的,其实小公子学什么都很快的。”
扶苏颔首,又看向还坐在后院的妻子。
王婆婆放低了语气道:“公子,夫人又有身孕了。”
扶苏搁下了碗筷。
王婆婆道:“公子与夫人都还年轻,这个时候再生养一个孩子,正是好时候。”
扶苏走到妻子身边,看她还有些忐忑。
扶苏握着她的手,还未开口。
王棠儿道:“这是好事,我喜欢孩子。”
扶苏轻拍着她的手背,夫妻俩坐在一起无言好一会儿。
直到时辰快到了,扶苏这才离开高泉宫,去章台宫参加今天的廷议。
此刻的章台宫已站满了朝臣,扶苏到这里时,该到的人也都该在了,章台宫的地面被擦洗过,扶苏注意到了神色稍有憔悴的丞相李斯。
随着内侍的一声高喝,皇帝来到了大殿内,今天的廷议也就开始了。
其实廷议依旧是按照往年的秦律老节气来算的,只有关中各县的官吏们在耕种时,会偶尔对照新旧的节气。
扶苏上前禀报今年各级官吏的俸禄发放情况。
国家建设需要赋税,赋税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因此在屡次主持国事的选择中,或者是在迁民的过程中,哪怕是垦荒,扶苏都不会轻易免除当年的赋税。
各级官吏需要俸禄,边军需要粮食,这是支持国家建设的关键,但凡那些说是要免除赋税的人,扶苏是十分厌烦的。
如果说各地闹灾了,以为一句免除赋税就可以安稳民心,这其实是一种极其不负责的表现,这个国家远没有到能够免除赋税的地步。
在将来,扶苏也不觉得应该免除赋税。
免除赋税的受益者不一定是庶民,但免除赋税的受益者一定会是地方的大户,历史一次次的证明了这种国策有多么失败。
禀报完今年的俸禄发放情况,接着是御史府禀报今年的监察情况。
不出意外,今年举证告发王贲的事最多,其中包括打人,赊账,哄抬酒价,以及要挟官吏与其饮酒,并且擅离职守。
皇帝秋猎期间,守备咸阳的王贲,再一次擅离职守去渭北数次找张苍饮酒。
嬴政看着满朝文武一言不发,威严的脸上带着些许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