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218节

  说起中阳里的旧人,曹参脸上也有笑容道:“刘季这人的命就是好,能被吕老先生看中,又有一群县里的老哥哥帮着他。”

  萧何忽然一笑,也不知道笑得是无奈,还是欣慰,低声道:“他还在信中说,还是若我将来能够在咸阳为吏,他就让他的儿子刘盈与刘肥也来关中读书,还说这两个孩子让我抚养。”

  曹参迟疑道:“中阳里如今如何?”

  萧何道:“一切都好。”

  曹参也看了眼书信,确实如萧何所言。

  说是县里一切都好,实则就算是有不好之处,也会说好的。

  也是为了萧何宽心,曹参一想到中阳里的县里,有些事离了萧何就办不好,便有了想回去的心思。

  可如今放弃考试回去了,一切都前功尽弃了。

  曹参的目光看向正在专心看书的萧何,见对方也在专心看书,自己也不再多想了。

  三天后,关中又下了一场霜,一眼望去遍地雪白,结霜地面还很结实,人们在早晨纷纷走出屋子,在秦军的带领下离开潼关城。

  今天是第三场考试,这样的考试一共有七场。

  要考整整一个月,十分漫长,也很折磨人。

  这些学子,几乎每一天都在想知道考试结果的折磨中煎熬着,如同在受刑。

  众人重新来到考场中,开始了第三场考试,当考卷发放下去,落在众人眼前的是赋税相关与粮食调度的题。

  如果熟读秦律的人,对这种题倒也不陌生。

  对萧何来说,这些题就像是为他而出的。

  自秦变法之后,为吏需要通晓秦律。

  萧何又觉得这题对曹参也不难。

  考试与前两场一样,从早晨开始到了傍晚时分才结束,众人从考场走出来的时候,已是饥肠辘辘。

  从八月一直到了九月,直到第七场数术考试结束,众人都如同没了半条命。

  这半个月几乎是对他们这大半辈子所学的考验,这一次考试如传言中所是一样的。

  包含天文,数术,兵事,赋税……

  一共七个科目,另外三个则是地理,秦律与思想观念。

  七场考试,历时一个月,这几乎抽空了考生们的精气神。

  考试之后的生活,对韩信来说还算轻松。

  今天,他旁观了一对夫妻吵架,学了一些地道的关中话。

  甚至,韩信已将考试的结果抛在了脑后。

  今天,他不用去书库当值,今天正好轮休。

  轮休的时候,韩信也无处可去。

  闲暇时,看着别的杂役辛苦劳作。

  而后坐在书舍外,听着夫子讲课。

  听得久了,还会向这里的学子借书看,潼关城的孩子读书与别的地方的人不同。

  这里的人读书时会写笔记,这对韩信也是颇为受益的。

  有很多人考试完,就放弃了继续看书,整天游玩。

  只有少数人像韩信这样,考试完也继续学习着。

  韩信观察过关中的人们,尤其是渭南的人,这里的人们很忙碌,不论是农忙时节,还是农闲。

  他们每天都有做不完活,不论妇人还是男子,早晨出门就要去劳作,到了傍晚时分才归家,几乎每天如此。

  不像韩信,他一月还有一天的闲暇。

  渭南的人们除了寒冬时节最寒冷的那一个月没有劳作,之后的每天几乎都要劳作。

  按这里的人所言,渭南的富有不用羡慕,因他们的富有都是从劳动中来的,这里的人们活得很辛苦。

  在韩信的了解中,其实渭南的土地并不多。

  可渭南却需要用仅有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这就需要更多的劳动,而这个劳动就是作坊。

  在渭南的北面,也就是商颜山下,在那里有很多的作坊,几乎大半个渭南的人都在那里劳作。

  这些人劳作之后能够获得粮食。

  因此,这里的人不仅仅要一边种地还要兼顾在作坊里劳作。

  九月至,到了白露时节。

  韩信如往常一样,在书库当值。

  “韩信!”

  听到话语声,他抬头看去,见到了一个许久不见的人,是李觅。

  若没有公子扶苏与他,他韩信就不会离开淮阴县。

  果然只有走出来,才能知道外面有多大。

  即便是考试没考好,也没有白来这一遭。

  正如外界的传言,如果你去关中,那么关中一定会让你不虚此行,这是真的,韩信的切身体会。

  “近来可好?”

  韩信回道:“一切都好。”

  李觅接着道:“我去年去了陇西,听闻大试结束了。”

  韩信颔首:“嗯。”

  “如今治国需要人手,我路过咸阳时听闻,公子扶苏还亲自评比你们的考卷,”

第191章 喜与忧

  每当入秋,也就是关中食物最丰富的季节。

  潼关城内的一座食肆内,李觅向店家要了两碗面,又要了两碗羊汤。

  李觅喜将肉酱拌着面,先是一口面,再喝一口羊汤,让口中的面顺着羊汤一起下肚。

  其实韩信并不饿,他只是一口面一口蒜的吃着。

  像这种食肆他平日里几乎不来,因他没有钱,反正在潼关城做杂役,管吃管住,虽说没有工钱,也算是安稳。

  见李觅正狼吞虎咽吃着,韩信将自己的羊汤也端给他。

  待对方终于将碗中的面吃完,两碗羊汤也下肚了,韩信嘴里依旧嚼着蒜,没有多言。

  李觅用袖子擦了擦嘴。

  店家笑呵呵道:“李夫子不用给钱。”

  闻言,李觅笑着道:“还是要给的。”

  言罢,他放下了几枚铜钱,又问店家,“你儿子读书如何了?”

  店家道:“儿子笨,怎么都学不好。”

  李觅又道:“这关中就是笨娃娃多,谁家都一样。”

  店家面带笑意,也总算收了钱,去照顾别的客人了。

  这李觅也是关中的支教夫子,他应该很早以前是在关中教书的,只是后来去了淮阴支教。

  韩信问道:“公子会亲自看我们的卷子吗?”

  李觅点头。

  “全部都看?”

  听到韩信有些不太置信的语气,李觅道:“公子每天要出去繁重的国事,还要亲自看那些卷子,确实是难得。”

  韩信嘴里嚼着蒜点头。

  李觅又道:“再过三两天你们的大试成绩就会有结果了。”

  闻言,韩信的神情依旧平静,正吃着蒜,目光看着远处,好像考试的结果好不好都与他无关。

  李觅接着道:“最近又听闻了一件事,咸阳廷议时又说起了东巡,不过又被丞相李斯劝了,皇帝这才没有再次东巡。”

  韩信听着这些与自己无关的事,目光看着远处玩闹的孩子。

  白露时节的五天后,天才刚亮,一队骑兵就来到了潼关城前,在城门打开之后,他们进入了城中。

  司马欣匆忙赶来迎接。

  带着这队骑兵而来的人是程邈,他刚翻身下马,走入城中笑着道:“许久不见了。”

  司马欣行礼道:“程御史。”

  程邈道:“公子让我顺路来领文书。”

  司马欣从袖子里拿出一卷书递给他,又问道:“听闻廷议又说起东巡了。”

  程邈叹道:“原本是要东巡的,可丞相忽然说身体不适,若要东巡恐怕无法陪同皇帝,丞相又是公子的老师,公子不能不照拂丞相,这才没有接着议论。”

  萧何站在一侧,听着两人的话语,沉默不言。

  程邈又道:“近来张苍也是分身乏术,原本这里的事是张苍安排。”

  司马欣颔首,他明白程邈一直都是在丞相府帮着公子扶苏处置国事的,能让程邈跑一趟潼关,说明公子手下确实是缺人了。

  程邈又道:“这一次大试的结果还要发放到各县,渭南与渭北都送去了,我亲自送来潼关这边了。”

  言罢,程邈就让几个骑兵带着一卷纸走到城墙边,而后将这卷纸打开贴在了城墙上。

  萧何抬眼看去见到了一个个名字。

  所有通过大试的人的名字都写在上面,因为站得比较远,萧何没有看清纸上的名字,曹参见状就急急忙忙上前去看。

  萧何还要陪同着司马欣与程邈用早食。

  程邈要了一碗豆花,一张饼。

  一边吃着,程邈还在与司马欣说着将来的建设,潼关还要继续扩建,这一次要修建潼关的河堤。

  司马欣道:“如今正是农闲,倒是可以征发一些民夫来做徭役。”

  程邈道:“要修缮的河道不只是潼关的,沿途的华阴,大荔两县都要修。”

  司马欣蹙眉思量着。

  “敬业渠修了这么多年了,修了之后也不能不管不顾,今年不仅要把渠修缮一番,还要收拾一番河道。”

  “敢问需要多少徭役?”

  程邈道:“需要一千民夫,不过公子说了给钱。”

  “嗯。”司马欣抚须道:“那就不是徭役,即是雇用也不一定非要关中的人。”

首节 上一节 218/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