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219节

  程邈道:“潼关城前的河道最深也最长,此事还是要交由你。”

  “还请转告公子,此事公子尽可放心。”

  见城墙上的告示也张贴好了,程邈起身又递给司马欣一卷书,道:“赶在午时前,我还要回咸阳,通过大试的人如何安置都写在书中了,还请郡丞安排。”

  司马欣起身送别了程邈。

  萧何站在原地,见到了去看名册的曹参回来了。

  此时天色还灰蒙蒙的,城内也没多少人走动。

  见到曹参脸上的笑意,萧何道:“如何?”

  曹参重重点头,“我们都通过大试了。”

  看着司马欣正在送别程邈,萧何也看向了城墙,这一次参加大试的人有一千三百余人。

  当初司马欣在整理名册时,萧何匆忙看过一眼,不过也只是匆匆看了一眼,才知是这个人数。

  一千三百余人,只通过了三百人。

  萧何知道来参加大试的人都是良莠不齐的,有些人甚至只是刚会读写文章。

  而且,萧何也清楚曹参的水平,要靠秦的律令与赋税,还有田亩阡陌之事,文书传递这些事情曹参最了解。

  正因为萧何知道曹参的水平,大致也能够确认这一次考试的入选标准。

  如此看来,公子扶苏与丞相李斯并没有将标准抬的太高,反而将标准降得很低,是公子扶苏太缺人手了?

  萧何立刻否定了这个想法,望着张贴在墙上的那张巨大的告示,看着其上的名字,就连李左车都入选了。

  萧何知道的那几个名士之流的子弟,没有出现在名册上。

  反倒是连小篆都写得有些歪七扭八的曹参入选了。

  看来公子果然是抛弃了名仕之流。

  其中诸如当年稷下学宫的一些名家,或者是齐鲁各地的名仕,因当初来考试的人都是递交户籍,甚至查了各家的上一代。

  公子扶苏果然言出必行,大贤之后,名士之流一个都没有入选。

  考试是公平的,但公子扶苏就是偏心,偏向庶民,动机与目的根本不遮掩。

  待司马欣走回来,萧何又走上前道:“郡丞。”

  “我需要回去给各县写一道文书,之后会有人将考卷调来,如有人有异议,就将他的考卷贴在城墙上,让众人一起评判。”

  “原来郡丞早已想到了对应之策。”

  “这不是老夫想的,是丞相吩咐的。”

  萧何低着头保持着作揖的姿势。

  司马欣一边走着,又叮嘱道:“再过一月会有人来接你们,往后被调去何处为官,你们全要听咸阳安排。”

  “是。”

  言罢,司马欣就走向了郡丞府。

  这位郡丞的话语没有恭贺,也没有什么从此往后的忠告,只是这么简单地说了几句。

  相处这半年间,曹参也明白对方的脾性,确实不像是个会恭贺的人,没当场就给你安排活干,都算不错的了。

  萧何又道:“我想在离开前再帮一帮这位郡丞。”

  对萧何的决定,曹参从来是没有异议的,两人也去用了早食,商议着余下的事。

  当太阳完全升起来,韩信就睡醒了,本是用早食的时辰,拍了拍饥肠辘辘的肚子,打算用了早食就去书库当值。

  刚推开门,韩信就愣住了,他看到有人正在大哭,有人正在大笑。

  正巧一个人满脸欣喜地从眼前走过,韩信道:“他们是怎么了?”

  那人道:“你不知道吗?城墙上有告示了,大试成果出来了。”

  韩信又道:“当真?”

  “咦?”对方回忆了一番,道:“你就叫韩信吧?你也入选了,以后我们一起为吏,哈哈!”

  说着话的人,快步离开了。

  韩信还是有些惊讶,原本以为等这个结果要小半年,没想到这么快就有结果了。

  他快步跑向城门,此刻城门前围满了人,韩信挤了好一会儿,这才挤到了近前,抬头看着名字,在一列列的名字,上下寻找着。

  韩信揉了揉眼,他果然在这里告示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他忽然一笑,高兴地又挤出人群。

  今天的潼关城有些混乱,有人高兴,有人忧愁,还有人愤愤不平。

  第一天,有些人觉得这一次考试不公平。

  但郡丞司马欣没有搭理他们。

  第二天甚至有人去了潼关城的郡丞府前叫嚣。

  原本司马欣是不想与他们的计较的,当咸阳将抄录的卷子送来时,他看过卷子里的内容,那几个叫嚣最凶的人所写的内容,确实不好。

  见对方依旧叫嚣不休,司马欣从他们的卷子中挑了几张最差的,让人贴在城墙上,并且连姓名与籍贯都在外面,还有一个大大的手印。

  随后,叫嚣者在一众唏嘘声中,羞愧地离开了潼关城。

  韩信最近的心情很好,每天当值之余,就去听课,还能与一群孩子玩闹。

  当司马欣要筹备修建河堤之时,萧何义不容辞地去协助这位郡丞。

  萧何让曹参带着司马欣的郡丞府小吏去了函谷关找人手,因外面的人手更廉价。

第192章 还清人情的萧何

  而后,司马欣也就任由萧何参与河堤修建之事。

  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也不短,咸阳的一道道调令来到了潼关城,许多人都要被指派去各地为官。

  萧何站起身,拍了拍案上的账册,这是他回报司马欣的。

  这一个月间,萧何帮着司马欣完成了河堤修建的筹备,其中包括民夫,工匠与粮食,包括石料,并且河堤修建已开始了,往后只要按照所写的流程进行,河堤修建就不会出岔子。

  在关中处理这些事比在楚地方便多了,萧何只是让司马欣写一道文书,该到了的辎粮与人手最晚三天就能到。

  这让萧何有一种感觉,在关中为吏该是十分谨小慎微的,任何一道指令他们都不敢怠慢。

  不像楚地,有时春季的政令送到各地,到了夏季才会筹备好。

  萧何收拾了一番心情,见曹参已将屋子收拾干净,在外面等候。

  外面的天色看起来也快下雨了。

  萧何走出屋外,对背着包袱的曹参道:“走吧,去渭北当值。”

  曹参道:“不告知郡丞吗?”

  “不用了,调令不得延误,我们只能走着去,早点到渭北,早点安心。”

  “是。”

  渭北郡是新建立的,与渭南隔着一个咸阳。

  渭北就是渭水的北面,也是咸阳的北侧。

  那里是一个新建设的郡,司马欣说那里的几个县都是新建立,是施展身手的好地方。

  萧何还问过司马欣,他与曹参怎么分在一个县里任职。

  原本,萧何有所准备,这一次调令下达,他们会各自去不同的地方,可是偏偏却分到了一起。

  对此司马欣没有回答,他说你们都是公子扶苏亲自任命的。

  公子扶苏,亲自任命……萧何心中暗想着走到潼关城门下,望着咸阳方向,他现在很想去咸阳,去看看那位公子扶苏是什么样的人。

  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可能像他们这样的人一辈子都见不到公子扶苏。

  就像是这一次通过大试的娄敬,他来关中数年从未见过公子扶苏。

  萧何还听说,娄敬有一个好友叫作毛亨,毛亨此人就在潼关城中教孩子们诗文,他见过公子扶苏,但也只见过一次。

  娄敬怎么都没有想到,他通过了大试,却还要前往河西走廊任职一个县丞。

  好似这一次调令中最高的就是县丞,萧何也得到了县丞一职,而曹参是县里的文掾。

  曹参问道:“不向郡丞告别吗?”

  曹参对司马欣真的很感激,想当面谢谢对方。

  萧何道:“不用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萧何知道他给司马欣帮了一个大忙,看着正在修缮的河堤,该还的人情也还清了。

  如今,终于没有负担地离开这里了。

  萧何道:“快赶路吧。”

  曹参回道:“是。”

  这一次落选的一千人中,有两百人选择了入军,有一百人选择了去支教,余下的都离开了。

  离开了也好,总要有人离开了,他会将这一次考试的结果告知天下,以及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是不是真的可以为官。

  事实没错,真的可以为官,只是要竞争。

  萧何一路走着,他觉得公子扶苏终于达成了他的目的,并且还会以此为大秦的将来打下根基,以后的秦之官吏,就该都是这样来选拔人才。

  人才应该是公平选拔的,萧何在公子扶苏的政令中学到了以前没学过的经验。

  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也只有秦能够施行,因历代秦王用人都是看重才能的,而不在意一个人过往的名声,如范雎,张仪。

  也正是以前的秦国有过这些人,公子扶苏的这种政令能够得以施行。

  这仿佛是一个先天就适合秦国的方略,而且十分契合秦律的用人标准。

  萧何心中这么想着,原本就阴沉的天空忽然下起了秋雨。

  两人一路跑着来到了敬业渠边的一处草棚中,这里还有几个路人正在避雨。

  不知不觉,已走到了商颜山下,再往前就是敬业渠的起点。

  曹参拿下斗笠,放下了包袱,用干草铺了铺就坐了下来。

  萧何喝着水望着这漫天的远处,关中平原开阔得一眼看不到头,远方的景色都被淹没在雨中,雨声淅淅沥沥。

  “看来这场雨三两个时辰不会停了。”有人抱怨了一句,看来也是从潼关去别的地方任职。

  曹参看到了熟人,问道:“韩信?”

  韩信抬眼看向呼唤自己的人,道:“敢问……”

  “我是曹参,我们在潼关城见过好几次。”

  韩信摇头,他真的不记得有见过曹参。

  曹参比划着,在冬天与夏天,他们见过好几次。

  韩信根本记不起来,他在书库当值,每天要见的人数都数不清。

首节 上一节 219/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