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236节

  这几天,张良不动声色的几次询问下,发现这个孩子确实不是秦军派来的眼线,那么自己这个支教夫子的身份还是安全的。

  矩是真的将自己当作大哥,并且很听话。

  但张良想着先前竟然有那样的心思去揣测他,未免有些羞愧。

  看来远在三川郡的王馀还在保护着自己。

  张良将余下的腊肉都分给了矩,又道:“蜀中不仅竹子多,盐也多,人们腌的腊肉也多,你多吃些。”

  “谢韩大哥。”

  张良笑着走入了竹屋。

  矩吃着腊肉吃着稻米饭,他又道:“这里真好,真宁静呀。”

  “河西走廊不好吗?”

  张良状似随意地问了一句。

  矩回道:“河西走廊也好,可河西走廊往来多是兵马与商贾,现在河西走廊的商贾比以前更多了,陈平大哥在章邯大哥来河西走廊之前,那里从未这样繁荣过。”

  张良一边在纸张上写着字,又问道:“陈平大哥?”

  “还有娄敬大哥,他们都是很好的人。”

  只是问了一句话,矩就来了兴致,他开始说起了河西走廊的事。

  张良知道秦在河西走廊布置了重兵,也知道河西走廊的大军就由一个叫章邯的大将军带着兵。

  但却是第一次听到陈平与娄敬的名字。

  矩向张良讲述着河西走廊这两年的事,也说起了章邯将军在马鬃山错失抓冒顿的最好时机。

  不过,他说得最多的还是娄敬与陈平。

  从他的话语中,张良也就知道了如今的河西走廊是什么情形。

  矩最崇拜的有四个人,一个是公子扶苏,一个是章邯大将军,另外两个就是娄敬大哥与陈平大哥。

  秦军在边关布有重兵,而六国旧地却没有多少兵马。

  可即便如此,有着函谷关与潼关为倚仗的关中,似乎并不担心六国旧地的人反复。

  张良问道:“你见过公子扶苏吗?”

  矩回忆着道:“我小时候见过公子扶苏,那时候我父亲还在修潼关城。”

  “当初你们家建设了潼关城?”

  “是啊,那时候公子扶苏就住在潼关城外。”

  “住在潼关城外?”

  张良继续追问着。

  矩耐心地讲着当初修建潼关城之事。

  张良才知道当年的咸阳桥,潼关城以及渭南的河渠都是公子扶苏亲自负责建设而成的。

  那时候的公子扶苏还是少年,就已开始建设关中了,至今已十余年了。

  以前关于公子扶苏的事,张良总是听说,不过现在有矩的讲述,张良也就知道了当初的公子扶苏是什么样的人。

  似乎,张良找不到有关公子扶苏不好的事。

  这位公子年少至今,都是一个很好的人,甚至好得有些不可理喻了,就像是天下同龄人的榜样。

  这个榜样也是极其好的,只要天下人心中有这么一个榜样,人们就会去学去模仿,乃至成为这样的人。

  归根究底,若真要将这种人归类为一个词,那就是品德。

  张良所想的千言万语,就是这两个字,那就是品德。

  公子希望世人能够重品德,就与叔孙通一起教出了这样的学子。

  秦一统了六国,皇帝命丞相李斯废除各个封国,并且车同轨,书同文……以及在东巡之后拆了泰山的宗法神祀,强行推行秦律废除各地宗族宗法。

  并且丞相李斯的迁民之策,无不在分化以及抹杀六国旧民的烙印,让天下人都成为秦人。

  在这个过程中,李斯这位严酷的丞相抹杀了很多宗法与习俗,也抹杀了各地本有的习俗,文字,甚至是祭祀方式。

  这个过程是残酷的,残酷到挖断了旧六国的根基。

  以及秦法与齐鲁博士之间的对抗。

  当战乱烧毁了诸子百家的典籍,稷下学宫的辩论之声都已消失了,天下的文字都要归于一统。

  儒,墨,道,阴阳家,纵横家……诸如此类诸子百家传人,还剩几何。

  就连荀子也过世之后,其实这些传人真的不多了,即便是有张良也觉得这不过是有些人在自诩而已。

  这天下就像是从一个诸子百家兴盛的年代走到了一个诸子凋零的年代。

  也就是丞相李斯将天下的百家典籍像是犁地一般的,犁了一遍之后。

  公子扶苏走到了世人的面前,他拿出了一种叫纸张的宝贝,将其制成一卷卷书,而后教给天下的孩子。

  就这样,公子扶苏承接了皇帝书同文之后,再一次将书同文提到了另一个高度,用支教的方式,将教书这种事也握在秦廷的手中。

  往后的六国诸多历史,也就只能存在一个个故事中,以后的人们知道有列国春秋,但他们读的都是秦人的书。

  诸子百家之后,人们还能信什么呢?

  或许就只能信公子扶苏。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渭南人们在每年的丰收时节,都会在公子扶苏的故居献上一碗粮食,以表他们的报恩。

  这样的人,早已成了一种新的烙印。

  承接了战火焚烧稷下学宫之后,在满是灰烬的土地上又长出新芽,这新芽带给了人们新的书籍,新的品德与精神。

  一个国家是需要品德的,没有品德的国家就会丧乱。

  而这个品德就是公子扶苏倡导的敬业,尽责,脚踏实地,坚毅与智慧,以及时代使命。

  张良听矩讲完以前的事情,也想了很多。

  公子用这些品德做成了种子,在六国以及关中的文学荒漠播下一颗颗的种子,这些种子会长成一片树林,让这个诸子百家衰败的时代再一次新生。

  亲自参与支教后,张良才知道支教的过程很漫长。

  可能丞相李斯的书同文只是一道政令或者杀一群六国旧贵族就可以了,但公子扶苏的支教则不是,这是一个积年累月,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

  甚至在公子扶苏这一代看不到成效,要等下一代人才能让种子长成一颗颗树。

  张良不知道,公子扶苏为何坚持,可能这位公子觉得这么做是对的,因此需要这么做。

  矩就是一个渭南最先教出来的一批孩子,他应该可以说是公子扶苏的弟子。

  在这些天的接触中,张良觉得矩这个孩子很好,行事有章法而且贵在好学,并且善于变通。

第210章 南方传闻

  矩常说在关中有比他还要优秀的同龄人,去年考试时他落榜了,是他没有写好考卷。

  尽管如此,矩还是有事能做的,他可以参与支教。

  其余的人也还有机会,公子扶苏说过每隔两年都会有机会的。

  听到这些话,张良蹙眉思量着,人们都知道了这个机会,那么就还会有不计其数的人为了这个机会奔赴潼关,潼关的学城就会一直繁荣。

  矩看着漫天的细雨,他低声道:“听说公子扶苏的孩子就在潼关读书,可惜我从未见过那位小公子。”

  “你没见到那位小公子吗?”

  “我可能见过他。”矩思索着道:“听说小公子与寻常的孩子一样,一起在潼关城读书,但我不知是哪一个,潼关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小公子就在其中。”

  言罢,矩又觉得熊毛身上臭烘烘的,便牵着它去雨中洗一洗。

  如今暑气未消,又是蜀中多雨的季节,人都容易臭烘烘的。

  从河西走廊来的矩又喜洁净。

  其实不管是矩,公子扶苏其余弟子都是这样的,不论是饮食还是生活方式,都很讲究洁净,就连喝水也要煮沸才喝。

  张良见过好多个支教夫子,也与诸多夫子有往来,譬如稂,王馀……他们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样的。

  有了新身份之后,这一年间张良真的是在用心教书,也会常看一些从关中送来的书籍。

  关中书籍也都有诸子百家的论述,但公子扶苏将他们拆分。

  诸子百家的学识依旧在,但讲述诸子百家学识的人已不是诸子的传人了。

  而是这些支教夫子。

  张良正在写着明天要讲课的文章。

  等天色黑了,张良点亮了油灯,继续书写着。

  熊猫就睡在屋内,它呼吸时一身皮毛起伏不定,隐约还能听到鼾声。

  直到夜色深了,张良也才睡下。

  翌日,雨还未停歇,远处的巴蜀大山被水雾笼罩。

  张良背着书袋子走出家门,带着矩一起去教书。

  孩子们早早就在书舍中,张良带着矩走入书舍中,一群孩子就安静了下来。

  一位年迈乡长带着一群人而来,乡长十分尊敬地行礼道:“韩夫子?”

  张良上前行礼道:“老乡长。”

  老乡长拄着拐杖,看了看身后的一群人,又道:“他们是从桂林郡来的人,来蜀中读书,他们的孩子都带来了。”

  张良看了看这群孩子,孩子们穿着也很简单,不过眼神很明亮。

  老乡长又道:“韩夫子,他们要问束脩的事。”

  张良道:“不用束脩,孩子留下吧。”

  老乡长笑着点头。

  让矩领着几个孩子进入书舍,张良要开始今天的教书的,今天教的依旧是论语。

  孩子们读着论语,读书声也在巴蜀大山中郎朗回响。

  每一次教书,张良都是尽心尽力,今天的课结束之后,张良又去河边抓鱼,身为支教夫子在这里是没有田地的,乡长每个月都会送来稻米。

  这也足够吃了,张良在岷水河边抓了一条鱼,放入竹筐中就回了家。

  在蜀地生活久了,人也随之平静了许多。

  有了这个假身份,张良也就不用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

  每天除了教书,也无别的事可做。

  提着鱼回家路上,张良还会去江原县的县府要一些近来从关中送来的文书,看看文书中的内容,就能知道近来关中发生的事。

  张良总能从咸阳丞相府发来的文书中,看到一些政令的深意。

  县令站在县府门前,将文书递给张良,又道:“韩夫子,因赋税之事王家被抓了不少人,人都押送至关中,可留下来的铁矿与盐井又该如何处置。”

首节 上一节 236/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