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看向正在啃着牛肉的陈平大哥,他小声道:“娄敬大哥会回来这里,其实是故意的。”
陈平嚼着羊肉,又喝了一口葡萄酿,咀嚼时不长不短的胡须也跟着动。
矩道:“我们考试时,见到了有关边关建设的题目,娄敬大哥说他写了一篇建设河西走廊的方略。”
陈平问道;“什么方略?”
“不知道,娄敬大哥说都是有关屯兵屯田的,我想再问……他就没说了。”
陈平看了眼远处的娄敬,这人正忙着批复文书。
吃饱喝足之后,陈平与矩就离开了。
现在一身酒气也不好去章邯大将军的军帐,矩在城外找了一驾牛车,让人送自己与陈平回去。
在牛车上的时候陈平大哥就睡着了,矩让车夫回去了,而后扶着陈平大哥去休息。
如今的陈平大哥依旧住在祁连山下,多数时候都是独居一个人的,不过屋内有不少书卷。
陈平大哥依旧睡着,矩就在这里看着书。
平日里,陈平大哥看似都与酒肉相伴,但对边关之事还是很在意的。
这些书卷都是陈平大哥多年来搜集而来的消息,有关情报往来的事宜,是陈平大哥最擅长的。
看了片刻之后,矩又走到屋外,在溪边洗漱着。
翌日,早晨的时候有西戎人送来了吃食,这是他们每天都会做的,陈平大哥将一些西戎人迁来了河西走廊。
因陈平大哥将这片山下的牧场给了西戎人。
羊群聚在一起,西戎人的孩子坐在羊背上,正在看着秦人的书,学着秦人的语言。
这本就是西戎人的家乡,秦人要利用好牧场,还需多请教经验丰富的牧民。
矩坐在溪边,看着这宁静的一幕,不由得面带着笑意,其实没这么想要回关中了,这里真的很美好。
虽是酷暑时节,但祁连山下成了一处很好的乘凉地。
山下的溪边草地上,坐一整天都不会觉得热,也难怪陈平大哥在冬天时就选择住在这里,这里真是一个冬暖夏凉的好地方。
陈平睡醒之后,用溪水洗了洗脸,他道:“矩?”
“陈平大哥,我要走了。”
闻言,陈平抬眼看着这个小子,道:“你要去哪里?”
矩叹道:“我与娄敬大哥一起参与了考试,不过我没有考好,之后我就在潼关报了名,已被学士府录用了,我要去参加支教。”
陈平愣神看着这个年轻人,当初众人一起离开潼关来到河西走廊,想过……当初娄敬走了,就不回来了。
没想到,如今……却是这个孩子要走。
心中多少还是有些不舍的,陈平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什么时候走?”
“现在就走。”
“与娄敬说过了?”
矩摇头道:“我是瞒着娄敬大哥去报名的。”
陈平颔首,“好,等你走之后我再与他解释。”
“谢陈平大哥。”
陈平又用冰凉的溪水擦了擦脸,道:“去哪里支教?”
“蜀中。”
“两年?”
“是的。”
“怎么不来河西走廊支教?”
“这里的支教夫子名额满了,蜀中还缺人手,文书是昨天早晨送到的,我今天就要动身。”
陈平走入自己的屋内,他拿出几块拳头大小的金子,道:“这些你都拿着。”
“不用了。”矩推拒道:“我一路上用不上钱,我到了陈仓,就有官兵护送我入蜀。”
陈平再是一声叹息,招手让一旁西戎牧民将他的战马牵来,把缰绳放到矩的手中道:“走路太慢了,路途遥远。”
“好,谢陈平大哥。”
言罢,矩翻身上马,一路朝着东而去了。
“从河西走廊往南走,绕过西羌的地界,去蜀地会更近。”
这个西戎牧民说着。
陈平道:“他是去支教,不是去蜀中游玩的,要向沿途的县府递交文书的。”
那牧民尴尬一笑,觉得自己多嘴了。
陈平的脸上带着骄傲的笑容,这孩子虽说不是那么的灵醒,读书也有些读不明白,但却是好孩子。
即便是不能为吏也可以教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陈平就觉得这个年代的少年人都有他们自己要做的事。
这让陈平想起了他自己的年少时光,那时候自己就四处交游,无所事事。
陈平很羡慕年少的矩。
回忆着往昔,又带着几分赏识,陈平开始准备的今天的早食。
支教夫子调动与将士调动是一起的,并且沿途查问各地县府。
公子扶苏的支教之策,将支教夫子与兵马调动,县府查访都结合在了一起,成了这个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陈平觉得这是公子扶苏制定支教之策时,最高明的所在之一。
祁连山的山下,陈平过得悠闲且自在,就像是远离了人世间的纷争。
虽说匈奴人在外,但秦军守着的这片河西走廊还是很安宁的,这些年又迁来了不少人。
让这里更加热闹了,陈平煮了水,坐在祁连山饮下一口,舒坦的长出了一口气。
若无紧急的军报,章邯大将军其实也不愿意来打扰,冒顿确实是一个狂到没边且行事狠辣之人。
但章邯将军没有军令调他去大帐商议,说明冒顿的威胁距离河西走廊还很远。
相安无事是最好的,陈平就可以继续在这里过着清闲的生活。
矩离开了河西走廊一个月之后……
蜀中,矩来到了江原县见到了一个叫韩远的支教夫子。
张良看着他道:“我叫韩远。”
“我是矩。”
“听闻你从河西走廊的军中而来?”
说着话,张良神色带着温和的笑容,心中却多了几分警惕,还记得是上月……从关中送来的消息,听说公子扶苏派人去东郡抓捕自己。
这是他第一次听说,公子扶苏要来抓拿他。
……
PS:今晚暂更这些,依旧调整作息中,更新先欠着。
欠着的更新会在月底补上的,小张需要一些时间准备。
恩恩。
第209章 诸子不在的时代
张良在蜀中已有一年多了,却也想不明白今年的春天公子扶苏为何要去东郡抓拿自己,恰好还在东郡落下一颗陨星。
世人也不知道那陨星长什么样,传闻中它就在咸阳宫中。
矩又提了提他的包袱,望着这座县城。
江原县依靠岷水而建,这里的田地广阔,房屋村落林立,看着倒是与关中的屋子不一样。
关中的房屋村落也是连成片的,但一眼看过去是黑乎乎的。
蜀中的房屋都是用竹子搭建起来,只有少数的用石头与泥砌成。
竹屋看着就很别致。
张良正要再说什么,注意到矩正在看着屋子,便道:“蜀中别的不多,就是竹子多。”
矩道:“这里真漂亮。”
江原县给人一种极其舒服的松弛感,这里的人们也都是三五成群自在地在这个农忙时节忙碌着。
田地里的稻子也在这个立秋时节长的刚有半人高。
这里当然是美丽的,与关中的勤劳且忙碌相比,蜀中的人们怡然自得。
何况身在蜀中,外面就是八百里的巴蜀大山。
巴蜀大山将外面的纷争与恩怨都隔绝在外,往来这里的人其实并不多,一年间除了往来的秦军与官吏,其实也见不到什么其他的陌生面孔。
张良领着矩走入一间竹屋,又推开了凑上来的硕大熊猫。
熊猫见自己被推开了,扭动着肥硕的身子,脚步缓慢且慵懒回到了竹笋堆中,继续睡。
矩看到这头熊很是惊疑。
张良道:“它吃竹子,不吃人。”
矩疑惑道:“这是先生养的?”
“不是我养的。”张良站在原地,看着这头重新睡下的熊猫感慨道:“当初我刚来到蜀中,这头熊就闯入了我家,几次没有驱赶它,便住在了这里。”
矩走上前,观察它一番,这熊只顾着睡,似乎连动一下都不肯。
收回目光之后,矩跟着张良走入了屋内。
简单的收拾了一间屋子,张良道:“你就暂且住在这里,明天跟着我去支教。”
矩又笑着道:“谢过夫子。”
蜀中的夏季闷热且多雨,到了傍晚时分雷声响个不停,这片巴蜀大山又被淹没在了雨幕中。
平静的生活过了几天,下雨的时候,熊猫就躲入了竹屋中,这头熊坐在屋檐下,就呆呆地看着雨天。
张良坐在竹屋的屋檐下,端着木碗吃着冒着热气的稻米饭,三两块腊肉就够一顿饭了。
矩也享受着这一刻的宁静,在这场大雨下,好似整片天地都宁静了。
张良吃着稻米饭,想到了矩是一个很纯真的人,一边吃着一边思索,回想着矩的来历与经历。
这位支教夫子虽说是从河西走廊的军中来的,但他的模样就是不谙世事的少年人。
这样的人,不像是秦军的眼线,更不可能是秦军安插而来的。
矩的心性就像个在长辈保护下长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