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245节

  扶苏颔首没有多问,又道:“你也吃点吧。”

  刚说完,礼就端着碗递给年迈的田安爷爷。

  接过碗之后,田安笑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他坐在两位小公子身边,安静地吃着面。

  吃完之后,田安便打扫着极庙,直到夜色深了夫人带着两位小公子离开了这里。

  而公子扶苏就站在列位秦王的面前。

  田安想着皇帝的一生是极其孤苦的,不论是当年为质的少年时期,还是回到咸阳之后。

  如今公子扶苏有着如此幸福的一个家,却让皇帝眼神中多了些许笑颜,或许如今公子扶苏一家的生活,也能让皇帝更高兴些。

  衡回来之后,要在宫里多住一些时日,也好让扶苏挑选一件贺礼送礼叔孙通。

  这个礼不能重,也不能太轻,扶苏拿了一块令牌,这令牌上有太学二字。

  建设太学的想法,早就有了雏形,现在的潼关依旧是一个大锅,这个大锅内有着各种各样的人。

  但人才是需要挑选的,少年人们读书就需要有个晋升的地方,这个晋升的所在就是太学。

  在潼关才学出众,就能够入太学。

  进入太学的学子不一定要入仕,而是成为学士府的预备人选。

  一个国家需要人才充沛,既需要不断选拔,也需要不断有人替补。

  扶苏将这些想法写了一卷书,并且将刻有太学令的令牌放入一个包袱中,道:“田安,让人将这个包袱送去给叔孙通。”

  “是。”

  如果叔孙通答应了他会收下这令牌,以后太学的事交由他老人家来主持。

  但他不答应,其实也没什么,叔孙通会想方设法将这块令牌还回来。

  度过了冬至日,孩子们都年长了一岁。

  二十九岁的扶苏来到了丞相府,昨天在极庙时,田安说有北方有军报送来。

  父皇看了军报之后,就会让人把军报送到了丞相府。

  扶苏坐在丞相府内,果然在堆放的文书中找到了从北郊送来的军报。

  这卷军报是蒙恬送来的,他在军报上说起了韩信。

  韩信见了蒙恬,并且说出他对马政的看法。

  战马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的象征

  韩信向蒙恬说出了要求,韩信觉得既然要养战马,他就需要一支骑兵来训练马匹,为此向蒙恬讨要兵马。

  蒙恬问询对方训练战马的方法,韩信却不愿意说。

  在军报上,蒙恬还说这个韩信言语迟钝。

  这个评价倒是很有意思,大抵是在说他韩信说话吞吞吐吐,不愿意将具体的方法说出来。

  给兵马可以,但这件事需要得到咸阳的确认。

  并且韩信是少府令的御官,也就是自己这个少府令的人,需要自己同意。

  扶苏在卷上写下了批复,给予韩信三百人,训练战马。

  有时不用担心手下底下的人会有坏心思,至少稍稍放权,让他有足够的人手发挥他的本领。

  写完批复之后,扶苏就让人将这卷军报又送回了北方。

  眼看着面前还有一些其他文书,扶苏干脆也开始批复。

  昨天是冬至日,今天的人们也都在庆贺,本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也只有公子扶苏会在这里忙碌。

  不过今天需要批复的文书也就十余卷,公子很快就批复好了。

  从丞相府回到高泉宫已是下午,皇帝不在的时候这咸阳宫诸多事都是公子扶苏在安排,不过事情到了高泉宫,最后也都是田常侍在安排。

  更多的时候,扶苏都在给两个儿子讲课。

  其实在外面,衡的状态是一边学,一边玩的状态。

  回到宫里,衡就只剩下学了,而且是公子扶苏亲自教学。

  有时就连夫人也会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着。

  屋檐下,两个孩子并排坐,扶苏拿着一卷书正在讲着。

  年纪还小的礼其实听不懂太多,他最多也只是旁听,有些道理也只有他们长大了才懂。

  至于衡,其实他懂得也不多,扶苏只能告诉他身为秦的公子,平日里需要注意言行。

  团结人是个很重要的本领,让朋友更多一些,让敌人更少一些,这是衡首先要学的事。

  别的本领还不好说,对衡这个年纪来说,在外的同龄人玩伴有很多,团结人们的本领可以从孩童时期就开始锻炼。

  再者说,可以从几人的小团体,开始锻炼。

  衡道:“像司马欣这样的人要多一些吗?”

  扶苏颔首道:“越多越好,一个的天赋是独一无二,可是一个勤勉的人能够影响一群人,让更多的人也能勤勉行事。”

  衡若有所思点头。

  扶苏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今天说的话不指望这两个孩子懂得太多,但希望他们能够在将来的生活,回忆起这些话,消化为己用。

  冬至日之后的关中,大雪依旧。

  衡在咸阳宫留了半月就离开了。

  而就在关中的第二个大雪天,有关西北边防的军报终于送到了关中。

  大秦的国事依旧稳定,每年这个时候,公子扶苏将这一年国事,做一个总结。

  做完了总结之后,公子就会将总结好的国事写下来,送到丞相李斯的府上。

  每每此时,丞相李斯就会让张苍来府上一叙。

  朝野上下,公子扶苏与丞相,丞相与诸多大臣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和睦的。

  ……

  PS:昨晚熬大夜通宵码字了,今天到现在还没完全恢复过来,看来是真的上年纪了,让小张早休息一晚,等小张睡醒,争取将欠的更新全部补上。

第219章 再来雍城

  这寒冬天,平日里就不怎么出门的张苍急匆匆被请到了丞相的家中。

  丞相家比起以往没这么冷清了,丞相的孙子也长高不少。

  丞相就坐在池子边,沉默不言。

  冷风吹过时,丞相花白的胡须与两鬓的白发,也随风摆动着。

  张苍走到丞相身后,行礼道:“丞相。”

  池塘的水面依旧结着冰,在这寒冬天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李斯大概只是想要坐在这里,吹一吹冷风呼吸新鲜空气。

  安静片刻,李斯伸手指了指边上的一卷书,道:“这是公子送来的。”

  张苍伸手接过这卷书,站在原地便打开看着。

  李斯道:“公子在这卷书上几次三番都在说赋税,这天下的赋税还是不够多。”

  张苍看着这卷总结的书,确实看到了公子好几次提到赋税,天下各郡县送来的田赋其实都是充足的。

  与其说是赋税不够多,不如说现在赋税还不能满足这个国家的运转,这才是公子所在乎的。

  张苍看看这厚厚一卷的总结道:“丞相,公子不止一次提起过一件事。”

  李斯道:“改田税?”

  “正是。”

  张苍又道:“赋税不够就养不起天下的官吏与兵马,官吏越多,兵马越多所需要的赋税就越多,赋税与国法一样,都是根基。”

  李斯稍稍颔首。

  虽说这位丞相已是一头的白发,但丞相的眼神中依旧有着精神与明亮。

  李斯的眼神中带着思索之色,道:“想要赋税高就需要人口与田地。”

  张苍回道:“中原各地诸多田地开辟还有诸多盈余,也有诸多郡县还有荒芜的田地无人耕种。”

  李斯接着道:“还需要几年才能满足公子所需的赋税?”

  张苍想了片刻,道:“恐怕还需十年,下一代的人口或许会更多。”

  南征与北伐都过去了,可是这中原各地的人口依旧不够用,人口凋零是事实,这需要时间。

  当张苍告别李斯,出了丞相府后,快步离开了热闹的街道,走在回家的小巷子里。

  每一种治理国家的方法都是有负担的,公子支教,考试与升迁令,增加官吏数量。

  这也就导致将来的官吏数量会是现在的数倍,这就需要更多的赋税来养国家官吏。

  这个负担现在看起来还不明显,将来的公子需要更多的赋税,需要更多的官吏来治理国家。

  是呀,在这个国家实在是太大了。

  张苍想起了当年公子扶苏说过的话,这个国家比当年六国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大。

  当年列国争先变法都管不好的他们的国,而大秦要治理好这个国家就是很难的。

  皇帝废除分封,再立郡县,没了诸侯王管理封地,就需要有更多的官吏来治理。

  并且,这一定是一条既漫长又艰难的路。

  这也难怪,丞相会如此忧愁。

  张苍走入自己的家中,望着阴沉的天空,爱民的人掌权势必要为了国家与万民着想。

  哪怕公子不那么为万民着想,哪怕公子扶苏能够松懈一些,恐怕都不会这么难。

  但公子扶苏就是能够坚持到现在,并且一次次的地方治理结果都说明,公子的治理方略都是对的。

  唯一不好的,就是这个天下太大了。

  张苍回到家中,手里还拿着从丞相府带来的这卷书。

  在极庙拜了先祖,扶苏还要带着一家人离开了咸阳,去了雍城再进行祭拜,此去需要三五天才能到雍城,一路上还能看看冬天的关中西北景色,而后就是行农礼。

  这几乎是每年都要做的事,皇帝已经很少亲自来这里了,近年来来这里主持祭祀的都是公子扶苏。

  公子扶苏的车驾在太尉王贲的护送下进入雍城中。

  雍城城内依旧是萧条的,这里的人口本就不多,如今看起来更萧条了。

  两个孩子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变化,他们只是对雍城很好奇而已。

  直到马车进入雍城的蕲年宫,扶苏先让家人去休息,自己则需要与此地的老秦人主持祭祀事宜。

  关中的发展依旧是不均的,有些地方发展的很好,有些地方依旧保持原样。

  雍城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扶苏依旧记得自己行冠礼的那一年是什么样子,现在也依旧是这个样子。

首节 上一节 245/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