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266节

  而如今诸多国事都是公子扶苏在主持,甚至臣子也都习惯了每天早晨的廷议是公子扶苏在主持,如果皇帝有一天突然出现在章台宫,这才让人觉得有些不适应。

  林光宫的大殿内,经过改善之后,这里的门窗都宽大了不少,大殿内采光更好了,也更明亮了。

  扶苏也想将章台宫的门窗也改改,也让大殿更明亮更温暖些。

  只是现在自己还不是皇帝,不能改动章台宫。

  身为儿子,把父皇的养老所在建设得好一些,扶苏觉得这样就挺好的。

  “父皇,高来信了。”

  嬴政拿过儿子递来的纸张,又问道:“告诉他,朕等着他的史书写好。”

  扶苏笑道:“好。”

  嬴政拿起一卷书递给扶苏道:“当年,朕打算在上林苑里建设阿房,不过只是夯实的土层,又因当初北伐停下了。”

  扶苏拿过这卷书,蹙额迟疑。

  “这是当年的工图,你拿去吧,建与不建都依你。”

  扶苏接过书卷,没有当即开口,只是在一旁坐下,向父皇禀报着近来的国事。

  程邈一直等到午时,才见公子从林光宫出来,他行礼道:“公子,章邯大将军捷报。”

  扶苏拿过军报,军报上的内容是秦军已拿下了马鬃山全境,又道:“当年冒顿杀月氏王,夺月氏金器,章邯看中的也是阿尔泰山的金砂。”

  程邈道:“章邯大将军只是带军去马鬃山转了一圈,并没有与月氏人起冲突,因今年的月氏人打算再去马鬃山祭祀,那里是月氏人的祭祀之地。”

  “每年的这个时候,他们都会面朝东方在马鬃山下祭祀。”

  程邈接着道:“丞相来问,是否让章邯将军守在河西走廊,莫要冒进。”

  扶苏在车驾前,停下脚步,他想到了月氏王的首级还在冒顿手中,成了冒顿的酒器。

  月氏人应该对冒顿有着极其深切的仇恨,可事实不是有仇就报的。

  显然,月氏人内部想要报仇的念想并不是那么强烈,此事多半也与月氏内部王室的矛盾有关。

  若月氏人内部能够团结一心,他们或许真的就骑着天山战马横扫匈奴了。

  可事实无常,并不是所有的复仇都是热血的,现在的月氏人似乎还并不想报仇,他们很软弱。

  软弱的月氏人反倒是让人放心,相对的……现在的章邯就算是宣告马鬃山属于秦军了,月氏人多半也不敢说什么。

  扶苏也明白了,当年冒顿会从月氏人手中千里奔袭逃出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走出国家之外,在西域或者是草原,远方的环境一直是残酷的,软弱的月氏人早晚会失去所有,包括他们阿尔泰山。

  扶苏道:“西域诸国有消息吗?”

  “近来多有西域人往来河西走廊,买卖金器与人口,这些事也都是章邯大将军在主持。”

  扶苏道:“我知道了。”

  程邈颔首行礼,等公子上了车驾之后,他自己也翻身上马,回咸阳。

  在回咸阳的路上,扶苏给章邯写了一封回信,写了之后让外面的护卫的士兵送去给章邯。

  马鬃山是河西走廊的北端,章邯的行动是正确的,既然秦军要拿下整个河西走廊,那么就不能允许月氏人还去马鬃山祭祀。

  这是章邯一直以来的处世经验,是秦军的就不能让月氏人来祭祀,否则会让西域诸国觉得秦军好欺负。

  秦军必须拿出寸土必争的强硬形象,对付西域诸国不能用以礼相待,而是要用彪悍的战力立威。

  将来的马鬃山,就是秦军远望天山的地点。

  扶苏对驾着马车的田安道:“回去之后,将今年蜀中进献的蜀酒都送去给章邯。”

  田安道:“回了咸阳就安排。”

  西北的战事与北方边防如何调度,待回去之后还要问过丞相。

  车驾内,扶苏将边防的心事先放下,打开父皇所给的这卷卷宗,打开卷宗入眼的是一张巨大的图,图上可见宫殿林立,复道纵横,设磁石巨门,四百丈高的望星台,这就是后世所言覆压三百里的阿房宫,宫殿群落之大,从上林苑直抵骊山。

  扶苏又收起这卷图,阿房宫实在是太大了,它就像是梦里才会存在的,以现在的生产力技术力,以及人力,这是不可能建成的。

  回到高泉宫之后,扶苏会躺在殿前的躺椅上,午时小憩是公子的生活习惯。

  田安收拾着公子带来的文书与卷宗,他也看到了阿房宫图,又看了看正在小憩且背对着自己的公子。

  他在书架上找了一个空位,将这卷图放好。

  田安又见到夫人正在看着两位小公子从敬业县的送来的“作业”。

  以前是没有作业一说的,当初公子教导公子高时才有了作业这个说法,并且公主阴嫚也十分推崇写作业的学习之法。

  自潼关建设好之后,就一直有作业一说。

  田安注意到夫人的神色还是很好的,甚至带着一些笑意,看来两位小公子的作业让夫人很满意。

  只是如今看来还算满意,等两位小公子回来了,夫人又会恢复严母的模样。

  田安走到高泉宫的后方,帮着这里的宫女一起晒着梅干菜,如今将这些菜晒好,等到秋天就能吃了。

  公子扶苏正在午休,高泉宫内十分宁静,偶尔还能听到鱼池内鱼儿游动时的水声。

  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田安眯着眼仔细挑着梅干菜,将不好的挑出来。

  无论外面是风是雨,还是国事繁忙,对田安而言这个家一直都是安宁的。

  而后田安又洗了几个陶罐,将晒好的第一批梅干菜装入罐子中,让人送去给两位小公子。

第240章 内治与边防

  从春快入夏,正是晒梅干菜最好的时节。

  田安的梅干菜用料十分考究,用的是蜀中的竹笋晒成笋干,而菜的选择就多了,田安挑选的也都是小公子们爱吃的芥菜。

  这些梅干菜晒得黄中泛黑是最好的,给小公子们的梅干菜送出去之后,田安就将余下的梅干菜收起来,等到秋冬时间吃。

  等忙完这些,公子的午时小憩也结束了,田安便收拾了一番,将围裙摘了,再将衣裳上的细碎梅干菜全部摘干净。

  两位小公子不在家的时候,公子与夫人的饮食很简单,平时起居也很安静。

  在公子去丞相府之前,田安将炖好的银耳羹端给夫人与公子。

  扶苏喝着银耳羹道:“这银耳给父皇送去了吗?”

  田安道:“送去了,此物在关中难得,用枣与枸杞炖过加一些蜜水,最是养人。”

  见夫人又递来一叠衣服,田安伸手接过。

  “今年时就说过夏衣穿不下了,这是今年新做的,给那两个孩子送去。”田安颔首就去吩咐。

  扶苏将碗中的羹汤喝完,又道:“过些天该去祭拜老将军了。”

  王棠儿道:“嗯,也好,我来安排。”

  扶苏颔首。

  田安面带笑容站在一旁,现如今王家的一切都是由夫人说了算的。

  王家想要与公子扶苏休戚与共,王家全族必须效忠公子扶苏,田安暗叹这是王翦过世之后,留给夫人的最大依仗。

  扶苏带上了来时的文书,就去了丞相府。

  午时刚过,天边又有了乌云,当公子扶苏走入丞相府,天空雷声作响,就下起了大雨。

  程邈正在吃着田安带来的饼,今天丞相与公子要主持兵马调度之事。

  张苍低声道:“王太尉呢?”

  程邈回道:“很久没来。”

  丞相府外雨声正是最大的时候,两人的交谈倒是被雨声遮盖住了。

  程邈又狐疑地看了看张苍,王太尉为何不在这里,别人不知道,他张苍还不知道吗?近来,张苍一直跟着王太尉厮混。

  程邈回过神,见有文吏递来几卷文书,便开始批复。

  即便是有了考试来选用官吏,但丞相府的人依旧不够用,学士府依旧是空置的,太尉府也没有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里依旧是老样子。

  而近来通过考试的诸多官吏,都发往了关中各县。

  公子确实该这么做,放在以往各县的官吏都是从王翦回来之后,任用至今的老官吏。

  而这些人多数都是老秦人,而这些官吏只会听公子扶苏的号令。

  现如今通过考试,各县的县令有了增补替换。

  程邈觉得在五年前,各县官吏早已不全,有些县甚至只有一两个县吏,更不要说年老的老县令了。

  如果公子不将近年来选用的官吏放在关中各县,恐怕各县的官吏空缺很难再补充上。

  毕竟,对公子而言,关中的各县就是一架老旧的织机。

  而这里是秦的根基,势必要治理好。

  为此,公子需要增补官吏,也是为了收六国旧地庶民之心,请六国之人来关中为官吏。

  而为吏的人就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

  去年考试之后,关中又增补了两百官吏。

  程邈看着眼前的文书,公子觉得现如今的官吏数量还是不够用的,尤其是咸阳城内以及关中各地,更别说陇西与河西走廊。

  见丞相站起来,程邈提起精神,看来今天兵马调度的事安排好了。

  外面的雨势也减弱了不少,李斯带着两道文书脚步匆匆离开,看来是去咸阳北郊的离宫禀报给皇帝。

  丞相离开之后,今天的政事也就结束了,等公子扶苏与多数人都离开这里之后,程邈将这里的文书都整理好,也打算回去了。

  外面还湿漉漉的,程邈又见到了一卷文书,文书所写的是渭南郡敬业县调粮一事。

  涉及敬业县的事,平时都是张苍在管。

  程邈看了眼张苍的位置,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走了。

  前几年,张苍为了建设咸阳桥三县,渭南郡,以及渭北各县忙得焦头烂额,这两年倒是清闲下来了。

  程邈只好拿起文书,脚步匆匆走出丞相府,一路朝着敬业县而去。

  在城外备了马车,现在已是傍晚,到了敬业县也是夜里,看来明天天不亮就要早早醒来,来咸阳复命。

  时间紧迫,公事不能耽误,程邈心中数落了一番张苍之后,让人赶着马车去了敬业县。

  敬业县的夜里很安静,偶尔还能看到有秦军在巡视。

  此地很重要,不仅仅涉及造纸的秘方,还有两位小公子。

  程邈到了县里,就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敬业县没有县令,但敬业县的诸多事都是叔孙通在处置,这么多年一直都是如此,没有变过。

  原本,程邈是要将调粮的事告知叔孙通就好。

  推开叔孙通的木门,没见到这位老夫子,就见到了两位小公子与章敬。

  程邈也经常来这里,对两位小公子与章敬自然是相熟的。

首节 上一节 266/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