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283节

  听罢冯劫的话,冯去疾道:“此事你多盯着。”

  “是。”

  “还有……”冯去疾的话停了片刻,道:“张良还未有消息吗?”

  冯劫回道:“还没有,五年前就像是销声匿迹了。”

  言罢,见右相摆了摆手,冯劫会意之后,就退出了御史府。

  陈平并不知道右相与廷尉对他的评价,现在他正在家中写着信,信中所写骂的就是他娄敬。

  他娄敬竟然在文书中这么写他陈平,此仇自然是要报的。

  信中将娄敬大骂了一顿,写完之后陈平又将书信烧了,看在矩这个孩子的份上,不与娄敬计较了。

  矩如今正在蜀中支教,陈平拿起一张纸,执笔写了一封信给矩,问问他如今如何。

  信随着军中的文书一起送出去了,也不知道他会在什么时候看到这封书信。

  今天在丞相府下值之后,陈平去了一趟潼关,见到了许多年不见的毛亨。

  如今的毛亨已是两鬓白发,这些年老得很快。

  陈平知道毛亨这些年一直过着很写意的生活,也不知道他近来为何会老得这么快,陈平将酒水递上,道:“这是河西走廊酿出来的酒水,给你尝尝。”

  毛亨道:“听闻你如今是御史了。”

  陈平将酒水倒入碗中,问道:“你如今,怎么样了?”

  “我啊。”毛亨停顿了片刻,喝了一口酒水,回道:“还是老样子,等再过一个月我就要离开潼关了。”

  陈平想到当初自己来到潼关城,第一个结识的人就是毛亨。

  陈平也承认当初结识毛亨确实别有所图,可现在他陈平只想与毛亨保留朋友之谊,听到对方要离开了,反问道:“这里不好吗?”

  “这里很好,可秦人的考试选吏不考诗。”

  “这让你很失望?”

  毛亨又饮下一口酒水,道:“自从当年皇帝施行书同文,车同轨,东巡之后公子扶苏收天下书,现在又有了印书一说,这天下再也不会有诸子百家了,诸子百家真的死了,我这个当年自诩诗人的人,也不知去何处施展才华。”

  毛亨又饮一口酒水,又道:“公子扶苏是何等贤明的人,他为何偏偏不看重我的诗,为何放弃了诸子的传人?”

  陈平一时间无言以对,这天下变了很多,人也变了。

  毛亨道:“当年但凡有才之士,皆是出自诸子,但如今的人呢,出自支教夫子,他们都说这样更好,更多的人有书读,但公子扶苏却不让诸子百家继续存在了,他的大秦用诸子百家的学识治理天下,教化天下人,却不允许诸子百家继续存在,这天下的书籍都成了大秦的书。”

  “李斯啊!你怎能把公子扶苏教成这样,让公子将诸子百家断绝,你还不如当初禁止私学。”

  听着毛亨说着大逆不道的话,陈平神色平静。

  “陈平,你说!没了诸子百家争鸣,这世道还好不好了?”

  毛亨喝醉了,陈平不想与他计较,也只是随口附和着。

  这么多年过去了,毛亨依旧带着对李斯的怨念,支教盛行了这么多年,却扼杀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学说会出现在孩子们的读书声中,但这天下恐怕很难再有诸子的传承了。

  陈平不知道这天下会变成什么样,也不知道大秦这么做对不对。

  就像南征,有人说这是对的,也有人说这是错的,南征的胜利是一场没有人欢呼的胜利。

  世事都会随着大流而动,其实支教也是。

  不论毛亨怎么抱怨,也只是期期艾艾罢了,他不是掌权者,也并不能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

  而当越来越多的人享受了支教带来的益处,毛亨的话语就不会有人听见。

  人就是这么现实,陈平一直都是一个现实的人,对未来他不会有太好的愿景,但也不会想的太差。

  一个月后,关中进入了酷暑时节,陈平亲自在函谷关前送别了毛亨。

  毛亨走了,他打算沿着他的老师荀子的足迹,再走一遍天下,他不想再回关中了,关中是他的伤心地。

  他最好的朋友韩非死在了关中,他最讨厌的人李斯是大秦的丞相。

  天下最贤明的人公子扶苏,却在考试选吏中抛弃了他毛亨的诗文。

  现在毛亨就像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人。

  回到潼关之后,陈平闲来去太学府走动。

  在大秦,御史是一个官阶很高的官吏,有着直接向皇帝禀奏之权,甚至弹劾官吏。

  陈平任职一年以来,从来没有用过这个权力。

  毛亨离开时,太学府的典仪与府丞没有挽留。

  王馀递上一卷书,他解释道:“其实我们没有对毛亨老先生不闻不问,这是他所写的诗作,我们都留了下来,他老人家离开确实很可惜,但我们尊敬他。”

  陈平道:“你们做得很好了。”

  王馀行礼,又道:“还望陈御史不要误会。”

  已是关中的七月,按照公子扶苏设立的二十四节气中,这个节气是小暑。

  今天的关中天气阴沉,雷声不断。

  雨水憋了半个时辰才开始下,陈平坐在潼关城的太学府内,打开了一个竹节,取出其中一张纸,纸张上是矩的字迹。

  他说现在依旧在江原县支教,并且在蜀中有了一个儿子。

  他还提到了蜀中的县令与一位支教夫子,韩夫子。

  在信中他说:“陈平大哥,韩夫子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他能够治民也能够治病,还能够帮助人们改善田地,修凿引水渠,除了不擅长种地与做饭,什么都会。”

  陈平看着信忽然一笑,怎么会有这么厉害的人。

  “陈平大哥,可惜韩夫子无心仕途,我问过他的原因,可他从来不说,乌县令猜测自从韩夫子的生母过世之后,他就与军中的吕校尉来了蜀中,直到如今也不曾离开,可能是他的生母离开人世后,对他的打击太大……”

  之后,信中所写的是家事。

  “陈平大哥,爷爷还住在潼关城,我长年不回来,还望多照看爷爷……”

  看完书信,陈平起身离开了太学府。

  潼关城的城西,有几间宅子,能在这里居住的人,都是当年第一批搬入潼关城中的。

  陈平见到了一位老人家,看着模样七十左右,此人就是矩的爷爷,也是当初修凿敬业渠与建设潼关城大匠,青臂。

  传闻长槊与马镫也是他造出来的,只是他老人家从未声张过。

  陈平行礼道:“陈平见过老先生。”

  青臂看着来人,问道:“你是何人?”

  “我是矩的朋友,他从蜀中来信,让我来看看您老人家,好回信给他,老人家可有话语让我代传?”

  “这孩子还在蜀中教书?”

  “是啊。”陈平又道:“不仅教书,还在蜀中成家了,有了一个儿子。”

  青臂道:“我一切都好,让他别挂念,好好教书,若无要事也不用回来,莫耽误了支教大业。”

第260章 祁连雪山

  得知对方的身份之后,青臂这才带着进入了家中。

  这位大匠的家其实不算大,住着这里的还有一对夫妻。

  男子上前询问,“这位是?”

  青臂解释道:“他是陈平,矩的朋友。”

  这位壮年男子看着陈平又道:“我是矩的大哥。”

  陈平又是礼貌行礼。

  而后,陈平与对方的交谈中说起了矩在西北河西走廊时的事,青臂道:“那一次,他回来之后,说起了你,他还说陈平大哥是个很厉害的人。”

  陈平又与对方交谈了一番。

  直到陈平离开后的第二天,青臂才知原来到访的人,是如今的御史。

  那位反秦犯人屈甦离开之后,就只等消息就可以了。

  要等这个消息可能需要一年,也可能只需要半年。

  用计谋要有耐心,这是陈平回禀廷尉冯劫的话。

  皇帝西巡已有半年,这半年间关中依旧忙碌,公子扶苏命关中各县,又进行了一次迁民。

  这一次迁民让关中的人口更加集中,让耕地更加集中。

  当人口集中之后,人们的生产力与政令能够行使的更有效。

  当耕地更集中之后,能够让灌溉的效率更高,能够将旱田与水田分开,种植的作物也可以进行分类。

  河西走廊,祁连山下,皇帝的车驾行至此地,在这里暂住了下来。

  李斯正在准备与皇帝登祁连山,但看到关中送来的书信时,才知道公子扶苏本就不是一个会与民休息的人。

  在公子看来,不仅不能与民休息,反而要调动更多的民力。

  身为掌权者,要更加的集权。

  民力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商颜山与渭南的成功证明了能够创造富足生活的从来不是掌权者的幻想与美梦,而是靠万千庶民汗水与双手。

  这个天下,从来不是掌权者一句与民休息,就可以坐享其成。

  如果公子扶苏真的相信与民休息,那公子或者是丞相府的群臣,就真的可以不建长城,不抵御匈奴,让六国旧贵族继续兴风作浪,不用治水,不用垦荒,不用养大军,不用打匈奴人。

  而后在那种环境下,去幻想这个国家会越来越好?

  自打成为丞相开始,李斯就很讨厌那些人说停止徭役,减少赋税,停下军役。

  他们不在其位,他们也不是治理国家的人。

  李斯也很庆幸,当初他没有听从那些人的建议。

  看到弟子吴公的来信,也知道如今关中的变化,李斯很是欣慰,公子扶苏一直在做他认为正确的事。

  至于以后的人们会怎么说,那也无关紧要了。

  皇帝完成了一统六国,完成了一统南方,北伐大胜,让天下书同文,车同轨。

  至于那些齐鲁博士非要论个对错,非要论一个孰是孰非,没有对错他们就活不下去了,那也就由着他们吧。

  正如皇帝与公子扶苏说过的,这天下反秦的人是抓不完的,也杀不完的。

  至少这个天下有了一个大秦,这么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至少,他李斯从少年时期苦读,到中年时期的落寞,再到入秦为相。

  与当年那些稷下学宫的学子们相比,他李斯此生足矣。

  这些天,李斯试着改变自己,开始努力适应不再理会国事的状态,并开始与同龄人一起说着家常话,还与章邯大将军一起钓鱼。

  须发皆白的李斯常常站在河边,看着一群水鸟栖息在河边,他总是想着为何自己钓不到鱼,甚至一度怀疑过,这河底根本没有鱼。

  但若没有鱼,水鸟如何栖息,当李斯看到水鸟叼着一条白亮亮的鱼,总是很迷茫,一度觉得手里的鱼竿无用。

首节 上一节 283/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