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伯拿出一张热乎的饼递上,又道:“那先吃点。”
萧何点头道:“谢乌伯。”
见人拿着饼吃着,乌伯拿着这碗放凉的面,脸上又有了笑容。
今天的阳光格外好,照在身上很舒服。
萧何带上几个啬夫与县里的几个民壮,就开始查看县里的粮仓。
按照以往,北方的粮食都是咸阳直发的。
整个渭北刚丰收了三年,这三年好歹积累了底子,萧何先是算了算县里的粮食总量,便又让曹参给丞相府送去了文书,询问北方的兵马多寡。
自上一次北伐大胜之后,北方的大军有不少人都已回来。
萧何对北方的事并不清楚,但若从他人口中听说的消息没有错,那么西北的兵马有河西走廊可以自给自足。
河西走廊的兵马该有三万上下,而北方的大军当初北伐时有二十万,现如今该有五万上下,算上皇帝的西巡队伍,七万最多了。
曹参是早晨时快马离开的,傍晚时就带来了回信。
“这丞相府给的回信真快。”曹参递上一卷卷宗,道:“前后一个时辰,就给回复了。”
萧何点着头,端起卷宗看着。
曹参小声道:“我在丞相府外还见到其他几个县的人,他们对丞相府都有所求。”
言罢,见萧何没有理会自己,曹参自觉没趣也就没说了。
自从升迁郡丞之后,萧何的话越来越少了。
曹参站在一旁心中莫名有些失落,关中的书看得越多,总觉得萧何的变化也越大,行事也与当初不一样,就连话也少了。
又是一夜,萧何盘算着账目,对曹参道:“高陵与三原两县各取五百石粮食,泾阳出一千五百石粮食,你今天就出发护送粮食去上郡。”
“今天?”原本睡意正重的曹参顿时来了精神,他看了看县府外还是黑夜的天空,还未开口讲话,却听萧何的话又一次传来。
“现在就去。”
一道文书,一块令牌放在了桌上。
曹参暗自深吸一口气,只能硬着头皮带着令牌与文书匆匆出门。
当天全亮的时候,曹参正在与一群民壮整理着粮食,一袋袋的粮食装车之后,要从北郊的驰道送去上郡。
曹参翻身上马,对一群民夫与啬夫吆喝着。
当高陵县与三原县的县令到的时候,曹参与民夫们拉着粮食就离开了。
这两千石粮食自然是不够的,这只是第一批,萧何还要为第二批粮食想办法。
三原县县令王安很想骂萧何,萧何虽说是郡丞,但越过他们这两个县令开了他们的粮仓,还将他们的粮食运去了,太欺负人了。
王安本想开口,话语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这萧何看起来比以往更有威严,也不知道是不是官高一级的缘故,王安是不敢再与萧何笑呵呵的了。
“你们县的粮食我会如实告知丞相府。”
王安道:“这是应该的。”
栾陶道:“萧郡丞往后直言就好。”
“来年春耕分水,我可以与上游的郡县商议,让他们多分一些水给我们下游。”
“当真?”
萧何道:“我会与丞相府分说,各家也不会白出粮食。”
闻言,王安与栾陶神色都好了不少。
他们身为县令,需要给县民们一个交代,既然拿了粮食就要有回报。
萧何想要治理好这三个县,就要服众,首先还要收服这两位县令。
渭北的这些事,对萧何而言不算难,关中二十四县,余下的二十一个县各自有各自的难处,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丞相府都是看着的。
在关中为吏很累,关中的县民们也不容易。
听说以前的关中每年的冬季都会窝冬,现如今的关中县民,尤其是渭北与渭南有这么几年没有窝冬了,整整一年都在忙碌,生活是富足了一些,但人们也更忙了,更累了。
第276章 北上运粮
曹参离开泾阳县的第三天,一路上又下起了大雪。
站在驰道上一路往前看,也见不到行人,这个时节就连往来的兵马都很少。
看着雪借着风一波波的飘下,曹参回头看向运粮的队伍,大声对身边的啬夫道:“这附近可有躲雪的地方?”
啬夫道:“还有十里地。”
闻言,曹参又看向前方,别说十里地了,这风雪越下越大,路会更难走不说,这些民夫说不上被冻死,就算是被冻伤了,也会耽误运粮的时日。
曹参又道:“太远了。”
“曹县丞。”又有一个啬夫快步上前,道:“我知道三里外有个村子,我们可以去那里避雪。”
曹参颔首道:“好,去避雪。”
众人赶着牲口拉着粮食,跟着前方的啬夫。
曹参的想法是对的,即便是大家豁出命冒着被冻死的风险,可一旦有了积雪,车子也是拉不动的。
走了半个时辰,众人总算是见到了一个村子,其实走来也不到三里地。
当曹参的队伍到了这里,此地的乡长也来迎接,将这支运粮的队伍迎进了村子里。
当众人来到一处屋舍发现这里其实是一个很大的仓库,不仅仅有曹参这些人,还有一支秦军。
曹参先让人将粮车运入仓库中,看着众兄弟们大口出着气,还有的扶着腰,更有的双脚不舒服就地坐了下来。
运粮很辛苦,不仅仅是他们这些人,就连牲口也在不停喝着水。
曹参看向对面秦军,这支秦军三五成群围着火而坐。
注意到曹参的目光,秦军中也走出来一人,道:“你们是给哪里的兵马运粮?。”
曹参回道:“我是泾阳县的县丞,给上郡运粮。”
“在下黑圆,是他们的什长。”
曹参了然点头,又道:“诸位将士这是回咸阳?”
黑圆道:“我们是轮换下来的,戍边长城刚满两年。”
再看曹参身后的这群民夫,被冻得很是狼狈,还有的鞋子也已湿透,要是还在外面走动,多半会冻坏脚的。
曹参也看看自己的民夫们,道:“若早知今天会下雪,我们该早做准备的,也不会这般狼狈。”
“我们也是。”
听到黑圆的话,曹参觉得这位什长颇为随和,便与之交谈了起来。
几番交谈之下,曹参又发觉这位什长颇有见地,尤其是他说以后会减少各地的郡县兵马,让更多的人回到农耕中去。
在大规模的减少兵马之后,从而增加几座重要的城池以及边关的兵马数量。
身为县丞,曹参自觉得他的见识也不小,没想到这位什长看得更远。
曹参接着道:“我们泾阳县的县令萧何也是一位十分有见地的人,你从此地去咸阳会路过泾阳县,如有需要可以向萧县令说。”
现如今的曹参以及这些民夫依旧称萧何为萧县令,虽说萧何现如今已是渭北三县的郡丞,可是大家都叫习惯了,需要一些时日改口。
黑圆道:“好,若是我们缺什么,一定去见萧县令。”
曹参也就这么一说,与对方套着近乎,也没觉得这个什长会真的去泾阳。
又谈了片刻,曹参也才知道这位秦军什长是支教夫子出身,并且他同蒙恬大将军在北方杀过匈奴人。
曹参也不知道为何他会说有的秦军一定会减少兵员,此人的见地之高多半只有萧县令看得懂。
与他说完,曹参便自顾自坐下来,看看民夫们的情况。
众人点了火堆,将自己的带来的饼放在火边烤着,等饼烤热了,大家可以分着吃。
外面的风雪越来越大,见有人走路不便,曹参上前问道:“可还好?”
“就是拉了一天的车,现在脚还酸痛着。”
曹参知道此人,因拉车的牲口不够多,此人拉着车徒步一直跟着,如此吃力的走一天,腿脚酸痛也是正常的。
曹参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明天你坐在车上休息,换个人拉车。”
“谢县尉。”
夜色越来越黑,风声也越来越大,甚至能够清晰地听到风雪打在屋檐上的动静。
疲惫了一天的民夫也都睡下了,只留下十人轮换着看守粮车。
曹参坐在火堆边,听着众人此起彼伏的鼾声,看着火堆又想起了刘季,现在的刘季成了沛县的县令,他一定过得很快活吧。
一想到刘季在沛县快活的活着,曹参又想到自己还要赶路运粮,心中便更加不痛快。
翌日,天亮了,好在积雪并不深不会影响运粮。
曹参带着众人将粮车拉出来,用绳子再将粮袋捆住,在冷风中呼出一口热气,曹参看了看众人的精神恢复得不错。
一夜休息之后,其实众人的精神好了不少。
风吹在身上依旧很冷,靴子踩在地上还能感受到积雪的凉意。
雪地里运送粮食最难受的就是积雪漏进靴子中,体温融化了雪,靴子内湿了之后很不好受,而且一旦天气又开始转暖,积雪开始融化,路也会变得更泥泞。
运送粮食真的是一件很累很苦的活,曹参尽管心疼众人,可还是对众人道:“抓紧赶路。”
正在这时,黑圆让他的甲士带了几匹战马过来,道:“这些战马送你们。”
曹参道:“这怎么可以。”
“这些战马都是北方大军,我们去了咸阳还要托人将战马送回去,既然你们要去北方,就有劳你们送回去。”
黑圆又道:“我与这里的乡长说过,他虽说不认识你,但认识泾阳的县令萧何,他确实是个好人。”
出门在外,曹参也没想到现在就能借着萧县令的名声,在关中得到帮助。
黑圆又道:“莫耽误了时日。”
时日,时日……如今曹参最听不得这个,好似后方有火在追着他烧,可不敢耽误运送粮食的大事。
这虽说是最苦最累的事,也因萧县令最信任他曹参,才会让他护送。
曹参与这支秦军分别,继续一路北上。
正如一开始所担忧的,前方的道路开始泥泞,路过有泥潭的地方,还要后方几个民夫各自推着车,让粮车过了这个坎。
正值雪后地面湿滑又泥泞,粮车刚出了坎,推着马车的民夫们就滑倒在地好不狼狈,被冷风一吹就更冷了。
曹参走在队伍的最前头,目光看着四周,寻找着下一个能够休息的地方。
午时,众人只是简单了吃了一些就接着赶路。
运送过一次粮车,就不想再运送第二次了,在边关做苦役也不过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