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314节

  每天将国事处置完,而后回到家人身边,好好用一顿饭,这该是一天之中最好的时刻。

  饭后,扶苏与妻子走在皇宫,夫妻俩说着家里的事。

  听着她说着当年频阳老家的事,正值关中雨后的夜里,每到这个时候田地里的蛙声总是很响亮。

  田地里的蛙声不断,可以响一整夜。

  扶苏吃着枣,又道:“等入夏之后,我们去频阳的老家看看吧。”

  她摇头道:“爷爷不在了,兄长走了之后,频阳的老家也没人了,不想回去了,就算是我去了也见不到家人。”

  扶苏知道她所说的兄长是王离,现在的王离正在齐地主持兵事,多年没有回来了。

  “母亲昨天就来看过我。”

  扶苏牵着妻子的手,低声道:“嗯,等衡儿回来了,我们一家人好好聚一聚。”

  王棠儿面带笑容,点头答应。

  田安跟在后方,不知为何有些感动,为了治理国家,为了支持废除分封,两位小公子没有封号,也没有封地,也要参加军役,甚至还要读很多书,这个家还算平静,但似乎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事要做。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家变得聚少离多。

  但也好在两位小公子是在宫里长大的,当两位小公子年幼时,已得到了足够的关爱,而之后两位少公子懂事一些了,得到的也是最好的教导。

  两天后,屠雎与赵佗的子女都带到了关中,他们的子女在关中都有远亲,自然也可以让远亲照顾,若孩子不喜与关中的亲人一起住,也可以住在潼关的学舍。

  安排此事的正是陈平,陈平亲自带着这些少年人在潼关城走动,并且带着他们熟悉环境。

  如果陈平让两位大将军将子嗣送来是居心叵测,那么这些少年人在陈平的引导下,恐怕他们被陈平卖了也要帮陈平数钱。

  用冯劫的评价来说,陈平这人就是太坏了,坏透了。

  这天,小公子礼回到了咸阳,当扶苏忙完国事之余带着妻子与儿子来北郊的行宫散心。

  以前的北郊有一片牧马场,现在牧马场不在了,只有一片草地,只要一个月不去打理,这些野草就会长得半人高。

  今天的天气很好,阳光温暖,也没有二月时才有的冷风。

  原本扶苏是打算去咸阳桥走走的,但知道妹妹阴嫚近来在行宫,就带着妻小来到了这里。

  扶苏远远看着妻子与儿子坐在草地上说着话,礼一边吃着面,一边说着他陪爷爷在外游玩的趣事。

  田安已来禀报,扶苏得知父皇又回了骊山,也没想着再来咸阳看看。

  扶苏已妥协了,也不愿强求父皇来一趟咸阳,但叮嘱太医令照顾好父皇与老师。

  有侍卫前来,行礼道:“王夫子到了。”

  听到话语,扶苏这才去行宫前殿。

第293章 小公子与李斯

  以前的林光宫前殿放着不少奇珍异宝,甚至有一些扶苏自己都不知道其作用,现在这里诸多异宝都被送去了皇陵。

  这些宝贝都是从六国的王宫得来,或者是之后各种奇人异士进献的。

  王馀站在前殿,双手捧着一卷卷宗行着礼。

  扶苏走上前,拿过他手中的卷宗道:“三百余人,有劳了。”

  王馀道:“臣本想在两月之前就前来觐见,是臣耽误了。”

  “三百多个学子,也有劳你们了,朕知道这件事不好办,况且你们还要逐一筛选。”

  王馀道:“臣是另有一事禀报。”

  “你说。”

  “韩夫子来过一次关中。”

  扶苏看着名册,颔首示意他想说就说。

  说起韩夫子,见皇帝只是看着名册,也没有追问的意思,王馀又道:“臣问过韩夫子,问他是否反秦,可他没有回话,说是又要回蜀中教书。”

  扶苏翻过一页继续看着名册上的名字。

  王馀又道:“臣想劝说韩夫子,但他去意已决,现如今已回到了江原县教书。”

  安静了片刻,王馀呼吸时还能闻到行宫四处的泥土味。

  扶苏道:“嗯,朕知道了。”

  王馀再一次行礼道:“臣还会送信劝说韩夫子,潼关也有几个学子是韩夫子教书出来的,臣可以让他们去劝说。”

  扶苏道:“他的学子有几人在这份名册中?”

  王馀回道:“十余人,韩夫子的成果已是不小了。”

  “其余事你可自行决定。”

  “臣领命。”

  扶苏道:“入丞相府的学子,你去安排吧。”

  王馀又道:“臣告退。”

  此刻的骊山,嬴政与李斯坐在山上,听着近来新帝主持下的诸多国策。

  李斯道:“臣有些担忧。”

  嬴政低声道:“你担心什么?”

  “听闻群臣已有两年未休沐,臣担忧朝野上下会满是怨言。”

  嬴政蹙眉没有多言,知道扶苏喜治国为乐,没想到会带着群臣两年不休息。

  天色入夜时,小公子礼就回到了骊山上,这一次他咸阳一来是去取入夏时要穿的衣裳,去年的衣裳已穿不下了。

  带回来了今年入夏要穿的新衣,以及诸多吃食与用具。

  礼换上了一身新衣裳,这是一件灰色的长袍,看着很朴素但若仔细其针线工夫十分了得。

  公子扶苏与公子夫人自成婚后,生活向来俭朴,因此两位小公子的生活也都俭朴习惯了。

  嬴政看着礼,这张还带着稚气的脸,像极了那时的扶苏。

  至今,嬴政还记得,扶苏在这个年纪时常会站在远处,注目观望着,眼神中多有好奇与思考。

  华阳太后还在世的时候,扶苏就常常跟在她身旁。

  华阳太后病重到走不动路了,只能卧病不起,是扶苏将她扶到了轮椅上,推着轮椅让华阳夫人在宫里散心。

  嬴政知道其实那时的华阳太后早就看腻了宫中景色,她只是知道扶苏想要好好看看宫里,便让他推着轮椅到处走。

  想起那些往事,嬴政的心中不免有了几分失落,现在华阳太后不在了,王翦也过世了,当年的故人似乎也就剩下了身边的李斯。

  还有的那些人,不是被自己杀了,就是已死了。

  见爷爷不说话,礼还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就不敢再多言了。

  四周又恢复了安静,山下田地里又传来了嘹亮的蛙鸣声,嬴政问道:“朕听闻你父亲让群臣两年没休沐。”

  礼吃着切好的甜瓜,一边嚼着一边道:“是呀,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李斯道:“是小公子亲眼看到的,还是小公子听说的。”

  礼回道:“听说的。”

  “那么如今可有朝臣罢朝?”

  “那倒没有。”

  而后,李斯道:“臣以为既然听说的,那就不是事实,当年公子扶苏善待张苍,程邈与丞相府众人,如今想来也是,若是新帝处事不端,朝臣势必有人来骊山相告,如今都只是朝野传闻而已,臣以为群臣没有怨声载道,甚至依旧尽忠尽职的帮助新帝主持国事。”

  嬴政低声道:“依你所言,两年不休沐是他们自愿的。”

  李斯回道:“他们自然不是自愿。”

  “呵呵……”嬴政忽然一笑。

  李斯又道:“但因职责所在,他们不得不自愿。”

  听罢,礼抬眼看着李斯,这位丞相好一番论述,既让爷爷无言以对,还能让爷爷高兴的承认事实,还为朝臣说好话。

  等爷爷回去休息,见丞相还站在石阶上,看着丞相衣衫随风而动,雪白的须发也随风起伏,礼上前一步道:“丞相。”

  “老朽年迈,已向新帝告老,早已不是丞相,公子不用多礼。”

  “父皇没有另立丞相,在父皇心里能坐在丞相之位的人其能力一定是最好,礼以为父皇之所以迟迟没有再立丞相,是因为没有人能与李爷爷比肩。”

  一句李爷爷,让李斯笑了,回道:“你父皇若这么想,往后……斯该如何自处?”

  礼道:“爷爷这般问我朝野传闻,一时慌张口不择言,多谢李爷爷相助。”

  李斯接着道:“小公子怎么说,都是没错的。”

  “礼小时候常听说丞相事迹。”

  “斯的过往不值一提,都是一些不好听的事。”

  “可我觉得丞相的过往多么精彩,比之诸侯王的一生更精彩,我小时候常听父皇说起一件事,当年丞相担忧边关,匈奴人每每来犯边关就会被劫掠,丞相向边关增兵,迁民戍边。”

  “为的就是希望边关能够稳固,大军所需粮草太多,要解决戍边将士们最重要的粮食,唯有让粮食长在边关的土地上,才能让边军的将士吃饱肚子,不让他们挨饿,因这事丞相没少受当年齐鲁博士非议。”

  礼又道:“父皇常说以后不仅要延续丞相的过程,还要更严格的执行。”

  小公子一番话,让李斯脸上更添了几分笑容,他当然知道新帝近来的国策,屯田之策就是迁民戍边的改进之策,国策改进了,边关有了秦军屯田,粮食就能长在边境线上。

第294章 最不怕吃苦

  公子礼说了不少好话,其实李斯早就听腻了,毕竟当了二十年的丞相,身边这种话曾经也是不绝于耳。

  但从小公子口中说出来,李斯颇为受用。

  一老一少走在骊山上的小径,小公子礼说要拜师,李斯也就顺手推舟的答应了。

  翌日,嬴政近来每天早起不能饮酒了,只能喝着粥,寡淡得直啧吧嘴。

  见到是李斯来了,嬴政道:“夏无且拿着扶苏的旨意,让朕不能在早晨饮酒了。”

  李斯叹道:“臣已戒了酒水。”

  嬴政又灌下一口粥,想要多往粥里撒一些盐,看了看四下的内侍,这些人现在都听夏无且的,夏无且只听扶苏的。

  见皇帝伸手要去装了盐的罐子,夏无且道:“皇帝旨意,要少吃盐。”

  嬴政叹道:“罢了,不吃了。”

  夏无且点头。

  至于夏无且为何会听扶苏的,是因他看到了扶苏所写的药经,也不知道那卷药经写得有多么了得,听说夏无且每每都会捧着看。

  嬴政还知道,那卷药经是礼给他的。

  说是要把医术教给礼,倒也没见夏无且教过孩子。

  李斯道:“小公子回潼关读书了,今天的潼关过节,说是清明到了。”

  庄子曾号召世人,清明时节要寒食禁火,当年周天子也会在清明时节,拿着玉圭祭祀,告知人们春耕时节到了,而当年的秦公也会带着秦人,祭祀春耕。

首节 上一节 314/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