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鄢懋卿真的冒青烟 第104节

  周围的场景都仿佛在逐渐扭曲,光怪陆离之中,竟隐约感觉自己回到了数千里外,重新置身于俺答汗的王庭之中。

  然后,他听见了“俺答汗”的声音:

  “一人做事一人当!”

  “我吴承恩虽不才,也绝非那等贪生怕死的宵小之徒。”

  “嫂夫人,若这回果真无法营救牛笔山人,我甘愿一命换一命,这本就该是我的劫数,何来委屈之说?”

  好一个一锤定音!

  景卿贤弟,家有此妻,难怪你顿顿吃鹅腿……

第133章 鄢大夫,你就从了皇上吧

  夏府。

  郭勋早已离京了,严嵩也早已离京了。

  但夏言依旧像钉子户一样耗着没有离京,毕竟他只是革职闲住。

  而不是像郭勋和严嵩一样领了职责,皇上也没有下诏限期,不急。

  再者说来,如今发生了严嵩那档子事。

  皇上将其一撸到底的同时,必是对翟銮、许赞和张璧难堪重负的事也有所察觉。

  因此只要他再想办法联系以前的各部门生做些小动作,给如今的内阁制造一些无解的难题,没准儿再过些时日便可以使皇上下诏命他起复,此刻着急离京恐怕白白折腾。

  “鄢懋卿竟写了部反书,被皇上连夜下了诏狱?”

  夏言自然也得知了这个消息。

  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夏言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压根不信鄢懋卿那种八面玲珑的人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八面玲珑……就是他现在给鄢懋卿的评价。

  毕竟像鄢懋卿这种与他交往都丝毫不露怯,甚至敢在他面前说致命冷笑话,却又能将事情办的利利索索的年轻人,着实是不多见。

  不过当他命人出去找来了鄢懋卿用牛笔山人之名出版的两期《破倭记》,再细细看过之后……

  他就更不信了!

  这错误何止是低级,简直就是愚蠢!

  难不成是他此前对鄢懋卿产生了误判,如今离了翊国公郭勋主持大局,这个后生没有了主心骨,再受人蛊惑了一番,就这么脑子一抽,办了这么一件堪称找死的蠢事?

  “这个蠢货,竟敢去主动招惹东南那股势力,真是不知者不畏啊……”

  夏言微微摇头,自言自语的感叹。

  听不出这话究竟是在幸灾乐祸,还是在对鄢懋卿报以毫无诚意的同情。

  相关东南那股势力,他做了多年内阁首辅,自然不会心中没数。

  就这么说吧。

  无论是谁入阁或出任六部尚书,都立刻会有东南那股势力的说客上门送礼。

  而这送上门的厚礼,就连他也不敢不收。

  是的,是不敢不收!

  由不得你不收!

  谁若是执意不收,便休想在内阁和六部尚书的位子上坐得安稳,用不了多久就会生出对其不利的政治事端,各个角度弹劾的奏疏也将接踵而至,直至你疲于应对,不得不妥协服软,或者被其扳倒,落寞下野。

  夏言吃过亏,因此很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

  大明是大明,东南是东南。

  皇上的手再长,也伸不到东南。

  东南的手再短,也伸得进京城。

  这话听起来有些倒反天罡,令人难以理解对不对?

  其实不然。

  作为大明经济最富饶的地区,经过一些人两百余年的整合勾连,东南早已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政商结合利益共同体,而且是大明最强大的利益共同体。

  如今这个利益共同体早已是铁板一块。

  收了他们的礼,便是递上了投名状,默认成为了这个利益团体的一员。

  就算不为他们办事,在有些事上也必须睁只眼闭只眼。

  如果不收他们的礼,那便是不识抬举。

  他们便会立刻激活排外的特性,令你事事寸步难行,甚至直接影响国家政务,令你的政绩极其难看……

  这里面的水深到夏言都摸不透,说不清,查不明。

  他如今唯一清楚的就是。

  这个利益共同体已经掌握了大明的白银流入,其中的利益绝非寻常产业可比,甚至等于变相掌握了大明的铸币权。

  只凭这一点,就已经让东南问题足以成为朝堂官员,乃至皇上在有些事上都不得不妥协的顽疾!

  毕竟,这早已不是收拾掉一两个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皇上就算不知道这些事情,又怎会看不出这些年来,东南一带税收正日渐减少的趋势?

  只以盐税一项为例。

  夏言清楚的记得,他在嘉靖十五年入阁的时候,两浙、两淮、长芦、河东四盐运司每年还能收回来二百一十七万两盐税。

  可到了今年,收上来的盐税已经下降到了一百七十二万两。

  这些年大明的户籍呈上升趋势,用盐量自然也只能呈上升趋势,但在大明朝廷没有降税的情况下,收上来的盐税却日趋减少,这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相关此事皇上也并非没有命人去核实。

  可是前去核实的官员,要么回来提供了“合理”的说辞,要么便遭遇意外一去不复返,甚至还使皇上遭遇的火灾越来越频繁。

  这就让皇上也不得不偃旗息鼓,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鄢懋卿的这部《破倭记》,尤其是第二期,虽然尚未触及这个利益共同体的根本,但却将一些不该上秤的事情放到了阳光下,为其引来巨大的麻烦亦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过,抛开这些事情不谈。

  目前对于夏言而言,最要紧的事情仍是起复。

  从鄢懋卿这件事中,夏言看到了让他无法拒绝的机会:

  “如今皇上的态度尚不明了,老夫若想入阁,恐怕仍离不开翊国公和成国公的支持。”

  “倘若老夫在这个时刻策动门生营救鄢懋卿,无论成与不成,翊国公都将因此欠下老夫一个人情,自此便有机会真正与其化干戈为玉帛,使其与成国公一道全力支持老夫起复!”

  “何况鄢懋卿将这些事情放到阳光之下,老夫起复之后,说不定在皇上面前亦可借机有所作为,自此稳稳占据内阁。”

  “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怎可轻易错过?”

  ……

  北镇抚司。

  并非诏狱,而是后堂别院。

  “鄢大夫,皇上如今善待于你,简直前所未有,你便从了皇上吧。”

  陆炳凑在鄢懋卿身边,陪着笑苦苦相劝。

  鄢懋卿自然不会知道。

  此刻翰林院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所谓“鄢党”都已莫名其妙的出现了雏形。

  而且就算沈坤和陈英达等人的分量尚且不足,如今夏言出于个人利益考量,也已经准备动用了自己多年来在朝堂中培养的力量。

  如今两股势力正在不约而同的合力营救于他。

  鄢懋卿更不会知道。

  这两股力量一旦会师,将会在朝堂上掀起怎样的波澜,又会给自认为起码牢牢掌控着京城朝廷的朱厚熜带来怎样的震撼。

  他现在只觉得陆炳有些聒噪:

  “陆指挥使,我不是说过了么?”

  “在我的律师……哦不,在该来探望我的人到来之前,我有权保持沉默。”

第134章 嘉靖微服私访记?

  鄢懋卿觉得朱厚熜这回的手段十分粗陋,甚至还有那么点幼稚。

  这个大明天子将他打入了诏狱之后,什么正规的举措都没有,就让陆炳安排他在北镇抚司后堂别院好吃好喝的住着,监督他续写《破倭记》……

  而且让他写的还是那种朱厚熜对后续剧情发展提出了硬性要求的定制文!

  最大的要求就是反转!

  必须反转!

  已经在书中出现的贪官污吏不用管。

  第三期必须立刻反转为皇上得知此事之后殚心竭虑,不顾安危微服私访,亲自前往东南考察民情,秉公核查官员不法之事……

  而且写出来之后,还要交由陆炳呈递朱厚熜亲自审阅。

  写不深刻,重写!

  剧情不精彩,重写!

  皇上读过不满意,重写!

  总之。

  什么时候写出来,就什么时候出诏狱……

  听到这个甲方君父的要求时,鄢懋卿觉得朱厚熜想要的其实就是一部类似后世《康熙微服私访记》的话本。

  完成之后只需要略微改一改名字,将《破倭记》改成《嘉靖微服私访记》就切题了。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这个时候真能出现一部《嘉靖微服私访记》,并且达到脍炙人口的程度的话,恐怕还真有可能左右一部分百姓对朱厚熜的看法。

  毕竟很多时候,人类的本质就是人云亦云的复读机嘛。

  只是不知道朱厚熜究竟是有这一层心思,还是只不过是心血来潮,故意这么整治自己一波……

  不过这回朱厚熜可整治不到鄢懋卿。

  他完全没有自己来写的心思,他的身后可站着吴承恩这么一位写出了《西游记》的大文学家呢,何须自己费心费力?

  现在他就是在等。

  等着白露派人前来诏狱探望。

  然后将朱厚熜的要求转告给吴承恩,最多借鉴后世的《康熙微服私访记》,给他提供一些创作思路,接着坐等收稿。

首节 上一节 104/2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