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因徐庶本就是颍川士人,又久仕于中原。
他的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
且说,前年麋威还担任江夏西部都尉。
某次半夜惊醒,便有意识地利用荆州和益州两个方向的战略机遇,为季汉谋求以弱胜强的出路。
如今快过去三年,当初那些构想都逐一实现,甚至比预计的还要好。
究其原因,预知历史是一个重要方面。
但就麋威一路走来的感受而言,这与刘备在荆、益二地深耕多年“人心账”,不无关系。
因为有刘备这位前人栽树,所以麋威等人才能在合适的时机,将这种优势发挥得极致,产生一种摧枯拉朽般的效果。
麋威自己将这种优势总结为“刘备红利”。
这种红利,在荆州好使,在益州也好使。
但出了这两个地方,在陇右,就不那么灵了。
必须辅之以兵威,谋划,笼络,加上及时抓住关中魏军暂时无力西出的软肋,方才能勉强成事。
不然孟达当初怎会劝降失败,还被姜维追杀了几十里?
因为陇右虽然可能因为离益州不算远,多少听过刘备的名号。
却终究是隔着一层纱的。
必须亲眼见识到刘备的威与德,这种红利才能最终兑现。
倒是在凉州,因为还能叠一层“马超红利”,所以见效更快。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
入了关中,麋威这群人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蜀贼”。
也只有同为“贼”的冯翊郑甘和安定卢水胡,才愿意搭理。
却也多半是图个骗吃骗穿,或者抱团取暖的意思。
如游楚、杨阜等久仕关内的士人,是宁愿投河、战死,也不愿意投诚的。
因为他们完全不吃“刘备红利”。
而比关中更遥远的洛、颍、汝等中原核心腹地。
这种红利更是毫无用武之地。
毕竟今年距离刘备当阳之败,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四个年头。
而在当阳之前,刘备又南客荆州七年。
换言之,刘备已经超过二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原腹地。
以仕宦十年为一代计算,这便是隔了整整两代士人。
哪还有什么名声和红利可言?
接下来不管是益州之众出秦川,还是荆州之众向宛洛。
除了南阳宛城尚有一点“逆向曹仁红利”稍有操作空间之外,剩下全是硬仗。
那么回到眼下。
徐庶话已出口,终于抛却最后一丝顾虑,或者说破罐子破摔,当场侃侃起来:
“刚刚孔明说魏国多士,主公说因为中原地大物博,此其一也。”
“但庶以为曹魏之所以能得士,更在于魏廷上承汉制,历年多有损益,日趋完备,所以中原士人争相投效。”
“主公欲与魏廷争士,固然要秉持兴复汉室的大义,却也不能只有虚名,而无其实。”
“愚以为,可以先从选拔官吏的制度入手,取他山之石,以攻自玉。”
此言一出,众人各有所思。
麋威则下意识脱口:
“九品官人之法?”
徐庶闻言看向麋威,亮目道:
“足下便是蜀中人人称道的摔凉州?”
得,国际驰名了。
麋威表情一尬,只能硬着头皮承认。
毕竟这事已经跟老刘的个人形象挂钩了。
好在徐庶赞一句后生可畏,便开始给众人讲述起“他山之石”。
九品官人之法,或者说九品中正制。
源头在曹操时期,但正式提出并建制之人,则是曹魏尚书陈群。
值得一提的是,陈群如今官至尚书仆射。
还跟刘备的尚书令刘巴是故友。
而刘巴曾参与制定的《蜀科》,是季汉制度的基础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说。
陈刘两人既是好友。
又是两国在“法度”这个层面的直接竞争对手。
而根据徐庶介绍,九品官人之法,是对两汉察举制的一种改良。
两汉察举,经过数百年发展,已经渐渐为地方士人大姓把持。
汉末地方盛行清议人物,士人因此扬名踏入仕途。
这套“评议入仕”的模式,事实上侵占了汉廷任用官吏的权力。
比如许靖堂兄弟当年在汝南举办的“月旦评”,就连曹操这种官宦之后,也要设法去混一个评价。
不过也大概是亲身经历,深知利弊。
后来曹操当政后,便有意识将“人事权”收归中枢。
发展到今日,便成了九品官人之法。
具体来说,就是设立中正官来评议天下士人,并进行定品。
以此取代民间各路野生评论家,或者说将其身份官方化。
这样一来,以清议入仕的习俗并未根本改变,改革的阻力较少;
同时用人权,又在明面上重归中枢。
可谓两全其美。
不过麋威作为后世人,当然知道这套制度的弊端所在。
最关键一点,中正官在评议一个人的才能的时候,很大程度上会参考这个人出身的门第、父祖的权势。
父祖是三公,儿子当然是公卿之器。
父祖官位清要,儿子保底是个清流。
父祖只是个干繁重庶务的浊吏,儿子将来也只能去打杂。
至于说连打杂都轮不上的,那不好意思,你没资格当官。
久而久之,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魏晋时期所谓的“门阀”,就是由此而来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
虽然麋威很清楚这一套玩意会在将来成长为一个极度畸形的怪物。
但这不是“九品官人法”才刚刚提出不到三年么?
就当下而言,大部分人都只看到他的好处,而没有意识到背后隐患。
或者说即便意识到了,因为是既得利益者,反而乐见其成。
而这些或是“蠢”或是“坏”的人。
交织在一起。
便是一个足以左右天下归属的重磅砝码。
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
欲取天下,便无法忽视其存在。
第169章 太尉
徐庶花了大半天时间,详细介绍了曹魏的选官之法。
好的坏的,得的失的,也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却也言止于此。
他终究是曹丕的使者。
能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顾念当年与刘备的主臣情分。
再多迈一步,便跟直接投诚无异了。
刘备当然想挽留徐庶的。
不过徐庶有自己的坚持:
“臣中人之姿,上不足以谋国,下不足以抚民,留之无益。”
“若苍天眷顾,来日陛下车驾入洛,臣岂敢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天不假年,当在黄泉之下,为陛下祝寿,如此而已!”
刘备闻言,与徐庶执手良久,终未强留。
其后数日,刘备不言国事,每日只跟徐庶饮宴游乐。
甚至还邀请他参加封赏功臣、抚恤亡者的种种仪式。
仿佛自己打败的不是曹魏的军队,而徐庶也不是曹丕派来的使臣。
俨然已经将某些人的不良居心置之脑后。
只一味荣宠徐庶。
若有言官上表劝谏,便让麋威原表归还,说等徐庶离开了再说。
但相聚终有期。
徐庶辞别当日,刘备和诸葛亮一同出城迎送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