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281节

  自那以后的单于,贤王,与其说是草原的王者,不如说是汉家天子的草原总督。

  步度根这位鲜卑头人,当下就差不多是这个情况。

  但与此同时,获得曹丕承认的草原头人却远不止他一个。

  而是至少三个。

  分别是步度根、轲比能、素利。

  这当中又以活跃于幽州代郡、上谷一带的轲比能实力最强。

  是的。

  步度根作为檀石槐的亲孙,名义上弹汗山王庭的正统继承人。

  实力居然比不过小部落出身的轲比能。

  以至于要通过内附曹魏来寻求自保。

  可谓尴尬至极。

  由此也可见“单于”的名号已经贬值到跟汉末三国的各种杂号将军一样。

  听上去好听,实际上权力大小全看朝廷差遣和麾下兵力。

  后世的鲜卑诸胡情愿另造一个“可汗”来称呼他们的王者,大概也与此有关。

  那么回到眼下。

  步度根的使者这次奉命入使,首先当然是来请求大魏皇帝主持公道的。

  因为在这年早些时候,轲比能趁着曹魏向南用兵之际,再次入侵步度根和素利的地盘。

  二人与轲比能交战多年,损兵折将,早就不是他的对手。

  不过,就在步度根使者请求魏国帮忙“讨逆”的时候,曹丕突然开声了:

  “故太尉、肃侯、贾公去年的提议,步度根考虑得如何了?”

  此言一出,徐庶心中蓦地一咯噔。

  他想起了去年与贾诩殿前对质的那一幕。

  那日,是他仕途扶摇直上的开始。

  却也是贾诩生前最后一次入朝。

  徐庶很清楚记得,贾诩当堂给曹丕献计,但事后曹丕却这件事讳莫如深。

  自己私下多番打听,都无从获悉。

  本来快要忘记了此事。

  没想到竟在今日这个特殊的场合,又听曹丕旧事重提。

  便见那使者怔然片刻,神情忐忑道:

  “肃侯的提议自然是极好的。朝廷的信誉我们单于也深信不疑。”

  “唯独是一事,却不得不先求教于陛下。”

  曹丕:“说来。”

  “我们单于说,他坐镇于雁门时,轲比能尚且屡屡来犯。”

  “若按照肃侯的提议,我部悉数南下,那将来功成归来,二郡还归我部所有吗?”

  曹丕闻言看了一下陈群。

  后者当即会意,厉声道:

  “雁门、太原,自古以来便属中原王土。不管你部是否南下,都不归你们所有!”

  那使者闻言身体微微一颤,脸色明显有些涨红。

  但见台下左右都是精甲武士,到底不敢放肆。

  只能冷声道:

  “却不知陈令君对上轲比能,是否仍这般硬气?”

  陈群:“幽州亦是王土,便是檀石槐死而复生,我还是这般言语。”

  使者顿时噎得满脸通红。

  这时司马懿呵呵一笑,缓缓开口道:

  “若步度根只是顾虑轲比能趁势南下侵占他的地盘,我看大可不必。”

  “一则陛下早就对幽、并边郡有所布置。”

  “如幽州刺史王雄王元伯,并州刺史梁习梁子虞,护乌丸校尉田豫田国让、护鲜卑校尉牵招、解俊等,皆能臣猛将,足以震慑轲比能,使之不能肆意南侵。”

  “早些时候轲比能攻击素利,不就全靠田国让解围的吗?”

  “而你部的就食之地,较之素利,更靠近中原腹心,一旦轲比能南侵,朝廷岂能不救?”

  “更别说持节持节督幽、并诸军事的吴质吴季重乃洛中公认的智囊。”

  “有他在,你们何须担心什么轲比能啊?”

  “他轲比能有几颗脑袋敢与吴季重较量智谋啊?”

  听到司马懿虽然还是一副上国君臣的鄙视口吻,但到底算好言相劝,使者脸色顿时好转不少。

  司马懿紧接着道:

  “二则,此番让诸位头人南下,轲比能同样在受邀之列。”

  “到时各方部众一同南下,同受朝廷节度。粮秣军需都是朝廷统一供应,他轲比能若不想饿死人,便要受制于朝廷,岂敢染指你等在并州的利益?”

  “要我说,此番事若成,那按照肃侯的提议,你等将来获得的关中土地,将十倍百倍富饶于塞外,便是幽并边郡亦不能与之媲美。”

  “既如此,何必顾念眼前的敝帚,而舍弃前方的美玉呢?”

  使者听到这里,半是惊喜,半是求证:“轲比能也要南下?”

  “服从王化塞外头人,皆在受邀之列。”这次回答的是曹丕。

  “今蜀贼猖獗,中原深受其害。”

  “诸胡帅世受天恩,当思报国。”

  “若诸位摒弃前嫌,勠力除贼,朕岂会吝啬赏赐?”

  得到这位大魏天子的亲口保证,使者终于彻底放下戒心,当场指天发誓,一定会回去好好劝说步度根单于,以此回报朝廷。

  曹丕大为满意,当场便给对方封了一个谒者的头衔。

  而徐庶一路旁听至此,心中早已惊涛重重!

  贾诩生前所献之策,竟是要引塞外胡骑深入关内腹心,连胡制汉!

  他瞬间就明白了曹丕讳莫如深的原因。

  此计不但凶险,更会埋祸于后世。

  即便能暂解汉军对关中之围,但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些胡骑一旦尝到甜头,见识了中原的富庶,再想让他们乖乖退回苦寒的塞外,无异于痴人说梦。

  更别说按曹丕方才许诺,竟是打算事成之后,直接以关中沃土来奖赏胡人?

  这是直接将关中视作幽并边郡一般的存在了?

  悠悠苍天,何至于斯!

  贾诩这老狐狸,当真狠毒!

  为了解曹魏一时之困,竟不惜埋下倾覆汉家江山的祸根……

  徐庶后背冷汗涔涔。

  仿佛又看到了贾诩那双洞悉一切、冰冷如蛇蝎的眼睛。

  这计策看似一石二鸟,既消耗汉军,又削弱鲜卑诸部。

  实则是在中原沃土上玩火!

  若让轲比能、步度根这等虎狼之辈,带着他们的剽悍部众南下,纵有朝廷节制,又岂能真的约束其凶性?

  他们习惯了马背上的劫掠,一旦深入繁华之地,军纪崩坏几乎是必然。

  届时,关中之地遭胡骑践踏,怕是十世百世都不能恢复了!

  此乃饮鸩止渴之计也!

第249章 有客来访

  更令徐庶遍体生寒的是,曹丕对此计显然早已心动。

  甚至暗中开始布局。

  陈群刚刚故作强硬姿态,司马懿方才侃侃而谈。

  分明对此策细节了然于胸。

  连步度根使者都听闻过“肃侯提议”,可见这计划在胡人高层中已非绝密。

  倒是自己这个新近得宠、看似参与机要的司隶校尉,直到今日经受了曹丕的“考验”,方才有机会旁听。

  如钟繇等三公重臣,只怕至今仍蒙在鼓里。

  徐庶的目光扫过主座上志得意满的曹丕。

  又掠过陈群那张刻板方正的脸。

  最后定格在司马懿那看似谦和、实则深不见底的笑容上。

  一股巨大的寒意和无力感攫住了他。

  其实,贾诩是不是真的献过如此毒计,当下已经无从考证了。

  也没必要去考证了。

  死人不就是用来背锅的吗?

  重要的是,当局势走到眼下这一步。

  曹丕及他身边的这群心腹谋臣,为了挽救他的基业,不得不兵行险着,驱虎吞狼。

  哪怕将来要付出不菲的代价。

  不然呢?

  等着汉军裹挟大势来灭他满门?

  总要有些垂死挣扎的手段吧!

  事已至此,徐庶自知已经无法阻止曹魏实施“连胡制汉”的计策了。

  说不定鲜卑各部早就厉兵秣马,只等曹丕一声令下,便直奔关中秦川而去。

  自己唯一能做的,不过是尽快往南报信而已。

首节 上一节 281/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