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重啊,我此来投奔,非但为自身所计,更有与你共同进退的意思。”
“你素来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名声,若河北安泰,你便只有戍边之劳,难归中枢。”
“但如今天数有变,你我只要勠力同心,来日未必不能有一番大成就啊!”
吴质自迎接司马懿入城以来,便毫无正色。
至此方才显出郑重,略一沉吟,道:
“莫非仲达以为蜀贼将寇掠河东?”
“诸葛亮非庸才,必要先出河东的!”司马懿斩钉截铁。
“若其出河东,那你这位持节督幽、并诸州军事的大将,便是首当其冲了!”
“而我!”司马懿指了指自己。
“将是你的孙膑!”
……
刘禅最近又头大如斗了。
按照丞相的规划。
季汉闭关息民两三年,待兵精粮足之后,再稳妥出河东,取并州,抚诸胡。
然后持大势或南下洛阳,或奇袭河北,则大事可期。
而自己也正好趁这两三年时间,好好培养一下威望,增长一下见识,笼络一下各方士民。
将来大事一成,做个垂拱而治的太平天子,坐享三四十年的安乐日子……岂不美哉?
说不定身后还能上个带“文”字的帝谥呢!
但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曹丕的身体突然就垮了。
想那曹丕明年开春后才到四十岁,比丞相年轻得多。
怎么突然就不行了呢?
莫不是早年跟随曹操南征北战途中,留下什么隐疾?
这倒也罢了。
关键是曹丕这一死,原本各派将领看在丞相面子上,勉强达成共识的那本军事账。
必然要重新计算一遍的。
那毕竟是曹魏的一国之君!
国君一死,新君继位,朝政必有动摇,各方调度必受影响。
那不正该趁虚而入?
早前关中魏军押注于先帝崩殂,虽说因为低估了丞相的威望和手段而吃了大亏,但道理确实是这个道理。
不然真以为魏室无能人吗?
而更关键的是,因为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战略机遇。
丞相原本的缓兵之计就解释不通了。
生死攸关的机遇是不等人的!
实际上,就在曹丕病危的消息传到长安的第三天,以张飞为首的各路大将便再度上书请战。
然后,没什么意外,长安再次掀起了河东派和河南派的路线之争。
而这一次,就连大将军关羽都不再沉默,紧随其子上书表示愿意协关中友军攻掠洛阳。
这无疑是直接站队了河南派。
张飞赵云叫板关羽魏延。
这是什么神仙斗法的局面!
据说因生母梦吞北斗而生的刘禅,只能再次去救助那位如仙人一般的丞相了。
而且这次坚持要亲自巡幸相府,不管董允怎么劝都不听。
不过,当一行人来到相府门前的时候,
却恰好看见卫将军麋威与丞相联袂而出。
二人一路有说有笑,丝毫没有受到朝议风波影响的紧张感。
刘禅心中顿时大定。
匆匆上前接受两人拜见,便急不可耐道:
“相父!卫将军!二卿可是在议论出兵之事?”
麋威看了一眼诸葛亮,应声道:
“臣等正在商议派遣使者出使东吴之事!”
出使东吴?
刘禅愣了愣,没听明白。
麋威耐心解释:
“不敢瞒陛下,臣去年入关之前,曾与大将军有计议,认为天数有变,曹丕命不长久。所以恳请大将军不要急于用兵,静待时机。”
“因此大将军早前未曾参与诸将的争论,直到今日。”
刘禅想起先前麋威跟自己分析大势的时候,确实有提了一嘴“若非天数有变,宜闭关安民”的说法。
而眼下显然就是“有变”了。
所以,卫将军到底是未雨绸缪,还是有窥见天命的神仙本事?
心中不由再次对他刮目。
顺便也明白了出使东吴的意思。
若关羽要全力北上叩关洛阳,那当面的许昌魏军,就是一处掣肘的障碍。
如果东吴能同步渡江北伐,则可以反过来掣肘曹洪和贾逵部,减轻关羽北伐的压力。
刘禅:“如此说来,二卿是打算改弦易撤,先出兵河南了?那行,朕这就去改旨意!”
此言一出,诸葛亮不禁轻咳了一声。
第289章 诸葛乔出使东吴
“陛下且慢!”
看着做事毛毛躁躁的新天子,诸葛亮不得不开声。
“自古善用兵者,当因时而变,因势利导。”
“若河东利大,自去河东;若河南利大,则去河南。”
“若都无利可图,便按兵不动,先行厉兵秣马。”
“将军大臣们为国献策,可以各有偏好,但陛下作为天子,须持公心待之,就事论事。不宜偏私于臣等,使内外异法也。”
刘禅闻言连忙表示受教。
就像一个听话的学生。
除了麋威,没人感觉这一幕有什么奇怪。
这时诸葛亮又道:
“如麋师善所言,当下应该静待时机。”
“而这个时机,于关将军这一路而言,既要看曹魏是否因丧君而乱,也于江东能否顺利出兵协力。”
“若二者皆有,那臣自当改弦易撤,全力支持关、魏等将叩关洛阳。”
“可若二者不尽如人意,那臣再去驳斥诸将的言论,也能信服于人。”
原来还是缓兵之计!
刘禅彻底明悟。
还是丞相稳妥!
便道:“不知丞相打算遣谁为使?还是费文伟吗?”
闻得此言,诸葛亮抿了抿嘴,没有张声。
麋威见状,微笑道:
“费文伟功绩、名望日渐显著,来年考绩后应要进位尚书,再让他担任使者,有些大材小用了。”
“臣提议,何妨以诸葛伯松为正使?”
“他虽无出使别国的经验,但平日做事有条理,懂分寸,且自幼就在江东长大,熟悉当地人情,正适合出使吴国。”
诸葛伯松便是麋威的主簿,诸葛亮的嗣子诸葛乔。
前不久来长安见父亲诸葛亮,顺便行了冠礼,取了表字。
刘禅自无不可。
倒是诸葛亮微微有些顾虑道:
“伯松稳重有余,巧变不足,又无甚辩才,堪为正使否?”
麋威心中暗暗一笑,不以为然。
其实这几年诸葛乔在自己麾下做事,能在姜维、邓艾、王平、马忠、向宠等等将星照耀之下没有泯然于众人,还不足以说明能力吗?
丞相对自己儿子还是太严格了。
当中或许也有些避嫌的意思。
于是道:
“伯松遇事习惯先仔细观察,认真揣摩,然后才出手,所以看上去似乎有些木讷,实则谋定而后动。”
“至于辩才,有固然好,没有的话,可以配一位擅长此道的辩士为副贰,那便万无一失了。”
“我看襄阳人董恢董休绪就不错。”
刘禅再迟钝,此时也反应过来了。
当场拍板道:
“那便以诸葛伯松为正使,拜昭信校尉;董休绪为副使,授宣信中郎。择日出使江东!”
……
章武五年一过,吴国江夏太守诸葛瑾就接到征北将军陆逊的军令,要他速来一趟建业。
诸葛瑾不敢怠慢,稍稍交托下防务,便只带少量部曲顺江而下。
来到牛渚矶水寨的时候,陆逊正好在巡视江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