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达莫不是被张飞赵云的名头吓到了?”
“总不至于那诸葛亮和麋威远在长安,就把你吓到不敢去河东了吧!”
司马懿这才施施然开口道:
“张儁乂给你写信了?”
吴质张了张嘴,呵声笑道:
“原来你在疑我……可惜你猜错了,是徐元直让我劝一劝你。”
“他说你与张儁乂都是国家重臣,合则有利,斗则无益。”
“何不如效仿廉颇蔺相如故事,将相和?”
听到这里,司马懿才徐徐眯开眼。
讷讷道:
“徐元直素来善于察言观色,左右逢源。”
“连他这种小人都要用大义来劝我……怕是朝中风向已经改变了。”
随后仰天长长一叹。
再低头时,双眼已经彻底睁开。
“汉军只是攻势缓和了下来,还谈不上强弩之末。”
“你若要此时去对抗张飞赵云,我也不拦你。”
“你死后,我养你妻儿便是。”
吴质:“你……!”
“我是为你好。”司马懿浑不在意好友的脸色。
“你若有张儁乂的勇武,我当然会劝你去河东战张飞,斗赵云。”
“你这不是没有嘛!”
“既然斗勇斗不过,那便只好智取了。”
吴质脸色稍缓:“如何智取?”
司马懿负手走到案上铺平的地图前,不急不慢道:
“你方才提到古之名将廉颇,此公一生胜多败少。你可知他到底败于哪一仗?”
“如何不知?”吴质哼声道。
“秦赵争上党于长平,赵国初以廉颇为将,数战而不敌秦将王龁,只能后撤到丹水东岸,依托山势修筑垒壁而守之。”
“赵王怒于廉颇不敢战,于是中了秦之反间计,临战换将……此为其败也。”
“不过较之后来赵括的大败,廉颇这点折损倒也算不上什么了……”
说到这里,吴质忽而顿声凝目:
“仲达这是怀疑诸葛亮用了反间计,还是打算对诸葛亮用反间计?”
司马懿哈哈大笑,回头道:
“陛下与皇太子皆有英主之姿,胸藏城府,岂会如那赵孝成王一般误信谗言?”
“而诸葛亮如今在关中名为辅臣,实为权相,便是刘备的犬子信了反间之言,又如之奈何?”
“此小道耳,焉能用于国事?”
又抬手重重指着地图上的一个位置:
“这里才是我等的决胜之道!”
吴质连忙冲上前去看。
但见司马懿落指之处,赫然在王屋山南麓的一条通道上。
抬头道:“仲达意思是,走轵关陉出河东?”
司马懿:“自邺城出兵河东,不外乎走两条道。”
“一是逆着我来时的路,先南下河内郡,再转轵关、箕关、白涧隘,最终抵达涑水源头,也就是你说的轵关陉。”
“二是逆漳水西上,在涉县往西翻过分水岭南下壶关,进入上党郡,再从上党往西渡过沁水到达河东端氏。”
“当然,也可以先南下河内,再自野王县北上上党。当年白起就是从这里去往长平。不过这与第二条路并无本质区别,不必多提。”
“总而言之,这两条路,走上党自然近一些。但山道太多,不利于大军西行。”
“而河内这段路平坦好走不必多提。我来邺城之前,已经跟故土的父老打过招呼。”
“一旦大军行经河内,百姓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如此便可大大减轻征发和运输辎重的难度。”
“原来你早有准备!”吴质恍然,却又不算意外。
司马懿欲求将来起复,在朝中要依靠盟友故吏,在地方自然要依靠亲朋乡党了。
“只是此事与廉颇之败,有何关系?”
闻得此言,司马懿幽幽一笑道:
“廉颇之败,虽落在庙堂的算计上,但根源上,难道不是因为他用兵失去了变化,能守而不能攻,于是处处被动吗?”
“如今诸葛亮等人虽于大略上具备远见,选了更具巧变的河东一路作为主攻方向。”
“但能看见变化,不代表能善用这种变化。”
“自蜀贼东侵以来,虽然兵分数路,看上去声势浩大。”
“然则细究之下,不过是遇城攻城,见关抢关的寻常路数。”
“且各将之间,各自为战,谈不上什么正奇相合的变化。”
“真要说变数,还不如那拔城砲更令人意外呢!”
“故此。”
“开战之初,洛阳朝局动荡,粮秣调度不畅,蜀贼抢了先机,自能能接连克捷。”
“可一旦朝局平稳,增援上来。蜀贼失去变化,局势自然迟钝……正是眼前的局面。”
吴质听到这,本已按下的野心,再度炙热起来。
“仲达言诸葛亮识变数而不能用变数,莫不是已经想到破局的手段了?”
笃笃。
司马懿再次用指头点了点案板上的地图。
吴质再看,发现其下指的地方,已经越过轵关陉西端出口所在的白涧隘,落在了一处隘口上。
那隘口所在的山岭,正是涑水流域和汾水流域的分水岭所在。
第296章 缺粮缺兵
汉军在两河战场均初战告捷。
这个消息无疑提振了季汉朝廷在关中的威望。
各种跟风质疑诸葛亮动机的声音暂时偃旗息鼓。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诸葛亮的压力。
不过舆论上的压力虽然减轻,军事上的却反而日益沉重。
随着时日迁延。
关中各处郡县的仓储都在飞速下降。
原本该为秋收和年末上计而四处奔走地方吏员们,此时反而都把精力放在了怎么开源节流的事情上。
以至于有人提议干脆取消本年度的一些上计项目。
地方的压力可见一斑。
诸葛亮为了尽可能减轻关中的负担,不得不下令从汉中、蜀郡征发粮资、役力,以接济关内。
差不多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意思。
但益州虽然富庶,却也经不起前后将近三年的大规模战争消耗。
况且临近秋收之际,益州自顾不暇,同样腾不出太多人力物力。
一有不慎,保不齐南中、关西这些地方又要闹出胡夷之乱的。
很显然。
战争进行到这一阶段。
季汉已经无法再长时间支撑东征的消耗。
所以诸葛亮与台阁一番合计,果断下令放弃河南攻势,集中人力物力攻略河东。
但这时候。
一个意外又不算特别意外的状况出现了。
担任河南方向陆上战场主力的魏延,拒绝执行撤军的命令。
魏延上表给出了两个理由。
其一是他部经过数月围攻,眼下距离打开崤函通道西出口,就差最后一处陕县。
且也已经有了一些进展。
这时候放弃,非但前功尽弃,更可能助长敌军士气。
而洛阳一旦没有了当面之虞,就可以全力支援河东。
这些都是对河东战场的的不利因素。
其二则是他与张飞的私人恩怨。
他不认为自己北上之后,张飞能让他放开手脚施为。
多半要给安排在后方督运辎重,做各种辅兵民夫就能胜任的杂事。
这无疑会浪费他手中这支精锐力量。
那还不如留在陕县围城好了。
起码牵制一下洛阳,减少河东方向的压力。
不得不说,刘备当初选择魏延而非张飞担任汉中镇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魏延虽然不乏一方大将的跋扈姿态。
但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至少能兼顾军事上的客观需要。
有私心,但又不完全是私心。
这样一来,压力自然就来到了诸葛亮这边。